《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通用4篇)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
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方程是处理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而解方程又是这种途径必须要掌握的。
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出现了很多困难。
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
②移项没有变号;
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
针对以上情况,利用课堂时间,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
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让学生学会小结。
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要加强练习,多积累做题经验。
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2
本节内容是实际问题中的打折销售问题,前面已经学习过销售问题中相关量的数量关系及简单的换算,所以本课内容在知识结构上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由于他和实际问题联系密切,学生必须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他们缺少生活经验,所以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的去探究。
我们七年级数学研究的课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构建与运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也包含了生活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学习策略的完善,情感的丰富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本次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采取合作交流的探究式进行学习,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出现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使生活经验、学习方法等得到提高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
比如在引课的时候,通过各种打折甩卖的广告语,引出问题:
(1)商家把商品打折卖给我们会不会真的赔钱?
(2)其中蕴涵着那些数学道理?这样将学生放在具体的问题中,可以激发他们对问题的一种好奇心,也能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解决问题1中,我也是创设了几个问题情境,比如以黑板擦为
例,问5元卖的黑板擦,想知道是赔钱还是赚钱,应该关注什么?而题中缺少什么量?怎样求?如何比较?结果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这些连续的阶段性问题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知识的兴趣,促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对于后面的问题和习题我都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
本节课的所有题目均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合作独立的写出解题过程。
让学生口语表达或板书,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能在不同的角度去探求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使思想水7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提高。
3、探究方式灵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仅是探究成果的大小,而是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
在探究的时候,适当掌握时间,能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引导。
从而达到最优的探究效果。
从以上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帮助学生装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让他们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注重开发生活中蕴含的各种教育因素。
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趣味性,能更好调动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
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认为在以下方面。
1、探究的时间还需要考证,时间不易过长,应合理分配。
2、有些题目原计划是有的不在展示台展示。
有的学生板书并讲解但展台接触不好改用让学生讲解由于感觉时间不是所以取消。
3、最后学生自己编了一些实际的应用题,计划让学生自己上台去表演,把问题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所以本课最精彩的最能掀起高潮的环节没有展示出来。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充分安排时间,有紧有松。
2、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
3、多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置身于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
一、4点说明
1、单元中的地位及重难点;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二课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的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有理数、整式加减之后,以及在第三章2,3小节已经
讨论过由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和解决一元一次方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选择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销售中的盈亏问题”),设置了探究点,引导学生利用方程为工具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
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为以后几节列方程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埋下伏笔。
基于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模型,让学生知道销售中的盈亏的算法。
通过探究活动,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思想;
运用建模思想来指导七年级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符号化的具有数学结构特征的“模型”载体,通过这样具有“模型”功能载体,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抽象,为后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持。
3、育人思想;
通过对盈亏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与
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4、教与学的困惑、对策;
我的困惑
1、一部分学生不习惯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偏爱算术方法;
2、学生掌握等量关系较弱,等量关系式列不出来,影响方程成形。
3、书写格式不规范,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经常出错。
优化对策
1、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列方程简单;
2、选择能充分展示用方程解题思维上独特优势的练习题;
3、设计有坡度,使学生会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个问题,通过解决此问题有助于下一个问题的解决。
二、3个设计特色
1、教学模式:安康市初中数学“四环五课”型第二类概念课教学模式,即情景诱导—探究指导—展示归纳—变式练习。
2、探究提纲简洁明了,层层深入。
使学生能够在完成第一个题目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第二个题目;在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题目的基础上。
又能独立完成第三个题目。
3。
变式练习是在探究题目的基础上,通过改编得到的,着重体现了以探究为依据,以变式为重点。
三、2个感悟
1、在“情景诱导”中,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通过智慧和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
结合授课内容,凭借图画、音乐、表演等手段,使学生有感、所悟、所惑、所想、所动。
2、在“探究”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和推理,积累多样化的数学经验,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反思问题,解决问题。
四、3个优化构想
1、设计时充分考虑师生互动性。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评价要客观全面,面向全体,注重全程,以达到了解,促进,激励学生的作用。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4
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曾遇到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小明和小李在笔直的公路上行走,小明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小李步行的速度为6千米/时。
小明出发1小时后,小李才出发,同时小李带了一条小狗在他们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奔跑,小狗奔跑的速度为12千米/时。
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尝试利用方程去解决,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
(1)小李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2)小狗第一次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3)当小李追上小明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4)小狗第一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5)小我狗第二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无穷级数问题,问题提出来了,怎么办?是简单的一句话带过,还是给学生说明白及如何才能说明白?而此时,已到了下课时间,我只能把此问题留在课后,我表扬了胡志波同学用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先思考。
课是结束了,而留下了新的问题,此问题如何解决?我陷入了深思。
新的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由此,我认为:
1、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不能打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2、使提出问题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通过此问题要进一步培养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3、通过此问题要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并深深的喜欢它。
于是,我这样安排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1、首先提问学生们,你们自主探索的结果是什么?
2、和学生们讲了《阿里斯追不上乌龟》的悖论:
阿里斯与乌龟赛跑,阿里斯的速度是乌龟速度的10倍,乌龟先行100米,阿里斯开始追赶;等到阿里斯走过100米时,乌龟又走了10米,等到阿里斯再走过10米时,乌龟又走了1米;阿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这个悖论所反映的问题是:无穷多个时间段,是否就是无限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