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的探讨
近年来,全球慢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慢性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常见的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冠心病、中风等。
由于其长期、持续的病程,要求患者对自身的管理和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的出现,成为了现代医学管理的新突破。
一、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的定义
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是一种综合性、协同性管理,旨在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它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医疗思想而发展的,重在强化医学、心理学、营养学、康复、社会工作、家庭护理等多学科专业之间的协作。
二、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的优点
1.协作的特点
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实现医疗与护理的融合,从而为患者提供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
医生、营养师、护士、康复师、社工等专业人员共同合作,制定中、长期的治疗方案,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干预,让患者的治疗更精准、全面。
2.个性化诊疗
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可实现对患者的个性化诊疗,根据患者
的病情特点及生活习惯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只用药来控制病情是不足够的,营养、运动等多个方面的干
预也很重要。
故,除了感染的器质性原因,对于大部分慢性病来说,生活方式的干预更重要。
3.效果的提高
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可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
住院、手术,减少残疾、死亡率,延长患者寿命。
研究表明,对
冠心病、糖尿病、老年人等慢性病患者,如果采用多学科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发病率。
4.经济的节约
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以
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医疗费用。
比如,避免过度治疗,减
少复诊率和住院时长,缩减医疗资源的浪费,从而减轻医疗负担,节约医疗成本。
三、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的实践
如今,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的实践案例越来越多。
比如,在
浙江省衢州市,成立了由医生、药师、营养师、社工、护师、心
理学家等组成的多学科管理团队。
他们每周定期会诊,给予患者
全方位的干预和治疗建议。
在其管理下,糖尿病的患者平均病程
得以控制到7.3年,高血压的患者平均病程控制到5.9年,显著的
降低了各慢性病的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有,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成立了由心理学家、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等组成的多学科管理团队。
他们通过病历研究、讲座、规范化的医患交流等手段,协助医生制定出一份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仅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对于患者的心
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也非常有效。
四、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的发展前景
随着患者对健康的日益重视,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的发展前
景非常广阔。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这种医疗模式将会得到更广
泛的推广和应用。
此外,可通过跨区域、跨学科的医疗合作,打
破地域壁垒,将优质的医疗资源辐射到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
总的来说,慢性病多学科管理模式是医学现代化、人性化的创新,有望成为医学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
医生和管理者应该进一
步整合相关资源,优化预算,把管理模式创新的成果绒放到更广
泛的实践中去,让广大慢性病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