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野外实验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不同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测定及其比较(一)、实验内容:
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水分、容重和pH测定的仪器与使用方法; 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
(二)、目的要求:
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悉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比较分析以上生态因子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异同及其原因。
(三)、主要仪器设备:
温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环刀、铝盒、
土壤钻、小铲、烘箱、50ml小烧杯、玻璃棒、土壤筛(孔
径1mm)、分析天平、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
等。
(四)、实验方法及原理:
根据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等仪器使用方法和观
察记录方法后,在校园中选取一块森林生态系统,开展土
壤温度、土壤含水量、pH等的时空测定。
温度计:温度包括气温和土壤温度。
主要介绍土壤
温度计。
土壤温度计的原理与构造与一般的水银空气温
度计相似,所不同的是土壤温度计一端弯曲,以便读数。
土壤温度计有不同长短的一组温度计组成,以测定不同
深度的土壤温度。
测定时,在土壤表面挖不同深度的小
坑,把不同深度的温度计埋至不同的深度(注意温度计
的底部与地表平行),把土填回,用手压实,一小时后便可读数,本次实验所用温度计为实验室一般温度计。
pH计:pH计有多种类型,可根据精度的需要选用不同的pH计。
本实验使用PHB-3便携式pH计。
该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测量精度为±0.02pH。
测量时,先用标准溶液对仪器进行校正。
校正后,用纯净水冲洗测定电极并用干净纱布拭干,便可对被测溶液进行测定。
土壤水分测定: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解土壤的实际含水状况,分析生态系统
的水分动态及贮水能力。
二是风干土样水分的测定,为各项分析结果计算的基础。
前一种田间土壤的实际含水量测定,目前测定的方法很多,所用仪器也不同。
风干土中水分含量受大气中相对湿度的影响。
它不是土壤的一种固定成分,在计算土壤各种成分时不包括水分。
因此,一般不用风干土作为计算的基础,而用烘干土作为计算的基础。
分析时一般都用风干土,计算时就必须根据水分含量换算成烘干土。
测定时把土样放在105~11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则失去的质量为水分质量,即可计算土壤水分百分数。
在此温度下土壤吸着水被蒸发,而结构水不致破坏,土壤有机质也不致分解。
(五)、具体步骤
(1)土壤温度:既观测其时间上的波动( 10:30、11:30、12:30、14:30的波动),又比较不同土壤深度(表面、10、15、20cm)、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
(2)土壤水分:比较不同土壤深度(0-15、15-30、30-45cm)和林内不同位置之间的差异。
(3)土壤pH:比较林内不同位置0-15cm层土壤pH的异同,分析原因。
土壤温度/℃
深
度
位时间
置位置
深度/cm
地表/cm
5 10 15
时间树干8.5 9.9 13.5 9.5
10:00 林冠中部9 10.5 13 8.6 林冠边缘11 12.1 13.1 10.5 林隙10.9 11 12.2 10
12:30
树干9 10 12.5 11 林冠中部9.6 11 12 10.5 林冠边缘8.8 10.9 11 11.5 林隙10 9.1 10 11.5
14:30
树干8.9 11.1 11.5 10.9 林冠中部10 11.5 12 13 林冠边缘10.1 9 10 12 林隙9 11 11.4 12.5
(六)、结果记录(混交林)
林内位置 土壤层次
湿重
含盒/g 干重含盒/g 铝盒(平板)重/g 湿重/g 干重/g 含水重 含水量 林冠中部
0-15cm
63.1
59.71 31.1 32 22.38
9.62 42.98%
15-30cm 76.8 60.73 30.3 46.5 30.43 16.07 52.81% 30-45cm 74.9
59.64 31.4 43.5 28.24 15.26 54.04% 林冠
边缘
0-15cm
62.8
53.77 30.9 31.9 22.87
9.03 39.48%
15-30cm 70.8
57.26 30.7 40.1 26.56 13.54 50.98% 30-45cm 86.1 71.04 30.2 55.9 40.84 15.06 36.88% 林隙
0-15cm 117.6
106.5 78.4 39.2 28.1
11.10 39.50%
15-30cm
112
99.48 67.6 44.4 31.88 12.52 39.27% 30-45cm 123.5
112.6
84.5
39
28.1
10.90 38.79%
(七)分析
1.根据上表可以分析得出,在香樟树阔叶混交林中,在同一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层的土壤含量相对变化不是太大,在不同地区相同土壤层次中土壤含量也变化明显。
其中在林冠中部含水量最高,其次是林隙含水量;林冠边缘不同层次含水量变化最大。
在这是因为其灌木层和草本层不发达,土壤中的根系主要是由乔木层的主根系组成,而乔木的主根系是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明显在深的土壤中含量较高,所以其层次性根系数量变化很大,导致土壤含量变化也很大。
2.本次实验所得土壤的PH 为6.63,其他组在该林内的不同位置测得的PH 均在这个值附近,此可说明该混交林的土壤酸碱性分布均匀,差异性不大。
实验二、群落调查与分析
(一)、实验内容:
群落调查取样方法、种群分布、群落种类组成分析、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分析。
(二)、目的要求:
掌握种群和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群落结构分析
方法、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群落的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三)、主要仪器设备:
罗盘仪、GPS、皮尺、测绳、胸径围尺、记录夹等。
(四)、实验地点
学校陆地生态系统(三食堂附近南侧香樟树混交林)
(五)实验方法及原理:
1、样地法
样地法通常是在群落内圈出一定面积,称样方,对样方内
的生物进行调查的方法。
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
不同。
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l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
用4m2或更大的样方。
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
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m2。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
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本次实验采取的样方为10x10m
2、数据整理是将野外调查的原始资料条理化,并演算出一些反映群落特征的数量指标。
其中反映种群在群落中优势度大小的指标有:
相对多度:指种群在群落中的丰富程度。
计算式为:
相对多度=(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同一生活型植物的个体总数)×100%
频度与相对频度:频度是指一个种在所作的全部样方中出现的频率。
相对频度指某种在全部样方中的频度与所有种频度和之比。
计算式为:频度=该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
相对频度=(该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总和)×100%
(六)、具体步骤
(1)样地选取
随机设置、规则设置、主观设置
(2)样地大小
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
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 、5m×5m。
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 m2 、
400 m2。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
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3)调查记录
调查记录的内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
但原则是不宜罗列得太繁太
细致,以免影响调查进度。
细致的数据整理分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
研究群落的
组成和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制订。
(七)结果数据
表植物群落调查表
调查者: HJQ 调查日期: 2014.11.18
样地编号: 5号样地面积: 10mx10m
群落类型:亚热性阔叶混交林群落名称:香樟树群落
地理位置:经度:东经106.6748 纬度:北纬26.4677 地形:土台海拔:约1100m 坡度: 0~22°
土壤、岩石:土壤呈钻红和浅黑色岩石多为细沙砾
微地形、地被物:凹凸面地形,矮小草本、苔藓地衣、蕨类
动物活动情况:无
人为干扰情况:轻度干扰
(八)结果处理
类别植物名称株数合计所占百分比
乔木香樟树22
28 59.57% 常青树 2
沙桐 1
雪松 3
灌木灌木一 3
4 8.51% 棕树 1
藤本藤本一 4
15 31.91% 藤本二9
藤本三 2
(九)结果计算及分析: 一、群落特征的计量指标
二、据以上指标对阔叶香樟树群落分析:
1.在乔木层,其物种多样性相对较少。
其中,香樟树占绝对优势,为建群种。
在阔叶混交林中主要为香樟树、沙桐和雪松,各物种之间在高度上互相竞争,争夺太阳光照面积。
2.在灌木层中,阔叶混交林中物种数目仅有两种,灌木一为优势中,灌木
类别 植物名称 平均
高度 /m
株数
胸径(平均) /cm
冠幅(平均) /m
物侯相
生活型 附记(生活力、板根、
茎花、绞杀、藤本、
寄生、附生等情况)
乔木层
香樟树 3.5 22
15.875 1.48X1.74 果后营养期
落叶期
高位芽 有一棵73cm 处分支
个别有绞杀、附生现
象 常青树 12 2 67.2 5.72x2.64 果后营养期
落叶期
高位芽
无 沙桐 22.3 1 83.1 7.1x6 果后营养期
落叶期
高位芽
无 雪松 9.7 3 30.1 3.31x1.93
果后营养期
落叶期 高位芽
有一科藤本缠绞
灌木层
灌木一
5 3 22.
6 落叶期 高位芽 无 棕树 2.5 1 23
果后营 养期 高位芽 无 藤本层 藤本一
1.2 4 小于18
落叶期 高位芽 无 藤本二
0.8 9 落叶期 高位芽 无 藤本三
1.6
2
落叶期
高位芽
无
类别
植物名称 株数 多度 频度 基盖值 重要值 乔木层
香樟树 22 78.57% 100.00% 84.89% 263.46% 常青树 2 7.14% 50.00% 7.36% 64.50% 沙桐 1 3.57% 33.33% 5.56% 42.46% 雪松 3 10.71% 16.67% 2.19% 29.57%
0%
20%
40%
60%
乔木
灌木
藤本
所占比例
植物类别
层树冠层很密,使得进入灌木层的阳光很有限,于是林下植物发育较弱,地被层主要是蕨类、苔藓和少量阔叶草本植物。
在本次实验中从以上表可知,对比乔木、灌木、藤本,三个层次,其乔木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特点分析,该群落生态系统前期人为干扰大,其地理位置夹两条马路中间,人为干扰相对较大。
据考察该样地得知,不是天然的,多为人工建造,故在生物多样性上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