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体会
作者:顾松涛王素斌李思伟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13期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以提高其救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外科救治的62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
结果:本组62例患者中,抢救成功51例,抢救成功率为82.26%;死亡11例,均因出血量较大、创伤较为严重而迅速死亡,死亡时间均在入院4 h以内。
结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情较重、较急,积极的止血及抗休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止血;抗休克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3-0135-02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最为常见、最为严重的一种急诊创伤性并发症,是因患者创伤后血容量大量、迅速丢失而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组织灌注降低、氧供给减少的一种综合症状,一旦发生失血性休克,患者细胞会严重缺氧,各脏器会受到一定损害,严重者可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代谢紊乱或衰竭,甚至危及生命[1]。
因此,给予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的止血和抗休克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完善,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工作已有了很大进步,笔者所在科近年来对收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其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外科救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2例,其中男51例,女11例,年龄16~62岁,平均(38.45±6.17)岁。
受伤原因:高处坠落致伤12例,交通事故伤39例,刀砍伤8例,其他3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神志淡漠、面色苍白、脉搏微弱、呼吸急促等,按照休克程度分类参考标准分为:轻度休克17例,中度休克31例,重度休克14例。
受伤部位:颅脑损伤41例,腹部损伤33例,胸部损伤29例,脊柱或四肢损伤32例;1~2处损伤39例,3~4处损伤18例,4处以上损伤4例。
受伤至就诊时间均在2 h
以内。
1.2救治方法
1.2.1伤情评估由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较重、较急,入院后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对其受伤原因及部位不能自我描述。
因此,此类患者入院后应给予全面、准确的伤情评估,为进一步的救治奠定基础。
患者入院后,应首先观察其受伤部位、受伤原因、出血程度等
相关情况,并给予积极的止血及抗休克治疗,与此同时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呼吸情况、血压情况、体温脉搏情况及瞳孔变化,根据患者生命体征情况给予有序救治。
1.2.2维持有效呼吸,恢复体内循环患者入院后要及时探查其口腔内部情况,观察口腔内是否存在异物或有舌后坠情况,对于口腔有异物患者给予及时清除,对于舌后坠患者用舌钳夹出,装有假牙患者取出假牙,根据患者呼吸状况给予辅助通气,如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等,给氧浓度为40%~50%,氧流量6~8 L/min。
若救治期间患者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待患者呼吸畅通后,在较为粗大的静脉上建立2条静脉通道(上肢静脉或颈外静脉),并给予积极补液,以维持体内循环,补充液体以平衡液为主。
1.2.3迅速止血,合理止痛对于开放性损伤患者,出血较轻者给予压迫止血或包扎止血,若大血管破裂应给予血管钳临时止血,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清创缝合,对于四肢骨折患者给予妥善固定,对于活动性出血患者给予无菌敷料包扎止血。
若患者为闭合性损伤,且血压呈进行性下降,面部表现苍白,四肢冰冷,首先考虑内部出血,应积极给予腹部穿刺,以探查腹部是否有出血现象,一旦确诊为内部出血,立即给予手术治疗。
在救治过程中,若患者疼痛难忍,可给予吗啡或哌替啶静脉滴注或肌注,以缓解患者疼痛现象,但对于严重颅脑损伤或呼吸困难患者禁止使用。
1.2.4辅助检查及术前准备在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进行救治时,应及时抽取患者血、尿样本,以便尽早进行血、尿常规检查,为下一步的治疗做好准备,对于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的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如进行皮试、配血、备皮等,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结果
本组62例患者中,抢救成功51例,抢救成功率82.26%,死亡11例,均因出血量较大、创伤较为严重而迅速死亡,死亡时间均在入院4 h以内。
3讨论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因患者创伤后血容量大量、迅速丢失而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组织灌注降低、氧供给减少的一种综合症状,一旦发生失血性休克,患者细胞会严重缺氧,各脏器会受到一定损害,严重者可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代谢紊乱或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各种创伤性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对于损伤较轻,出血量较少的轻度休克患者,伤后可维持数小时,但对于创伤严重患者,一旦出现大出血现象,可在伤后1~2 h内迅速死亡[2]。
因此,给予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的止血和抗休克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完善,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工作已有了很大进步,笔者所在科近年来对收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通过对患者伤情评估、维持有效呼吸、恢复体内循环、迅速止血、合理止痛等救治措施,
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本文结果显示:本组62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抢救成功51例,死亡11例,抢救成功率82.26%。
这与国内学者刘俊波等[3]报道结果基本一致。
笔者认为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患者进行救治时,应遵循一边诊断、一边抢救,诊断与抢救同步进行的原则,救治过程要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救治程序进行,做到迅速、有序的救治。
(2)入院后伤情的准确评估是救治成
功的重要前提,在对此类患者进行评估时,要做到准确、迅速,并在救治过程中根据患者体征情况合理调节救治方案。
(3)对于严重休克患者,应首先给予抗休克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
血液动力学平稳后给予脱水治疗,以防止颅内高压产生。
(4)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尽量减少
其在急诊科的逗留时间,根据患者损伤部位及时转送相关科室,以便给予进一步治疗。
(5)液
体复苏。
一般认为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的液体复苏可恢复其血容量及血压,以保证机体血液灌注量及氧的供给,但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若在未能彻底止血前给予大量液体复苏,可对体内凝血因子造成稀释,使血液凝血程度下降,导致失血加重[4-5]。
因此,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要限制液体复苏,仅给予平衡液维持机体需求即可,待彻底止血后可给予大量液体复苏。
(6)早期手术。
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的止血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手术目的以止血、保命、保留受损器官为原则,在进行止血的同时,探查受伤部位及程度,为进一步的治疗奠定基础。
总之,对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应遵循一边诊断、一边救治,诊断与治疗同步的原则,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与抢救,最大限度的缩短救治时间,提高其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Vincenzi R,Cepeda L A,Pirani W M,et al.Small volume resuscitation with 3% hypertonic saline solution decrease inflammatory responseand attenuates end organ damage after controlled hemorrhagicshock[J].Am J Surg,2009,198(3):407-414.
[2] 张连阳.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救治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221-222.
[3] 刘俊波.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04-1605.
[4] 陈强,赖西南,葛衡江.失血性休克复苏的新认识[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3):48.
[5] 黄祖春,陆生军,陈兴,等.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