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11-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统一考试历史(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中山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2.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3.(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比较多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已经出现
C.商品贸易以服务耕织为主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4.欧阳修的《盘车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A.山水画,重视写实B.花鸟画,浓墨重彩
C.文人画,重视写意D.人物画,形神俱备
5)
A.拟票者与皇帝拥有同等权力B.最高命令出自拟票官员
C.皇帝无权亲见各地官员奏折D.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7.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8.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危机
9.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以“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为主题的翠亨论坛于2011年9月7日在孙中山先生故乡举行。
有学者提出要用现代化史观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B.暴力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C.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D.实现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10.厘金原是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即一种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至1931年,沿袭70余年的厘金制度才被废除。
下列对厘金影响的分析不准确的是()A.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B.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
C.是强化重农政策的手段D.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11.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
下列对当时这一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革命”话语影响极为广泛B.国民的权利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C.“革命”已带来根本性变化D.“政治革命”目标已彻底实现
12.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
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
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13.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14.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
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
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15.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
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
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
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16.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八飞船成功实现空间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太空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重大标志是()
A.“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并成功返回D.“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17.《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该规定反映了()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D.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18.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贸易通道的改变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19.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
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A.强国御侮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科学理性
20.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21.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观点普遍被西方思想政治家所认同,为避免“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分权制衡的民主制度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的具体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
23.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政府将
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
这表明
()A.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
C.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D.社会主义在西方建立起来
24.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
”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25.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中美国(共同体)”,这个词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09年度流行语。
他认为,现在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
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大背景是()
A.世界格局多极化已形成B.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发展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快D.中美关系进入结盟新时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
50分)
26.(12分)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
……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材料三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
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
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
(2分)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异同。
(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4分)
27.(13分)服饰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材料一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
因而具有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共同特点。
“谦谦君子”成为着装的风范。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
分显示人体的美感,显示男女性的特征。
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材料二早在1852年匈牙利政治家弗朗西斯·帕尔斯在美国游历时,曾这样感叹,人们的服装毫无个性,表现不出不同的社会等级,而在东欧,外国人立刻可以从不同的衣着看出各种不同的职业和习惯。
美国的“衣着民主”是其服饰上的一大特点,20世纪的美国人可能是穿着最讲究,穿着最相似的工业民族,缝纫机的大量使用以及生产的批量化:是造成这一特色的物质原因。
——《世界全史百卷本·世界近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材料三中山装的设计、制作和推广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件大事情。
关于中山装设计的特殊含义,前襟四个口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前襟五个扣子——五权分立。
请阅读材料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明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
(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衣着民主”的原因。
(3分)
(3)材料三中山装的设计理念体现出孙中山哪些治国理念?(2分)其设计理念又折射出什么历史现象。
(2分)
28.(12分)在探讨“民主政治发展”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经大张旗鼓地介绍和宣传美国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
《新华日报》这方面的文章很多。
每年的7月4日美国的国庆日和每逢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的诞生日,《新华日报》都要发表文章纪念。
该同学摘录了以下相关材料:
1944年7月4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美国国庆日——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
指出:“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孙中山的事业已经有了它的继承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
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
1945年4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纪念杰斐逊先生》,指出: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和倡导的《权利法案》,早已“成为整个民主世界的基本观念了。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张旗鼓地介绍和宣传美国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的原因。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模式国际化的背景。
(2分)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否按照美国模式建立了民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分)
29.(13分)100多年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断发展演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镑能处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
(3分)(2)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实现了怎样的经济目标?(2分)
(3)欧元的发行者是哪个组织?这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有什么重大意义?(4分)
(4)世界货币体系经历了以英镑为中心、以美元为主导以及欧元崛起的演变过程,这说明了什么?(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
50分)
26.(12分)
(1)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击;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
(2分)(2)同:都认为儒学强调“贵贱有序”的统治秩序;(2分)
异:康有为认为儒学具备平等、进化的思想(2分);梁启超认为儒学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是民主的障碍。
(2分)
(3)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
(4分)27.(13分)
(1)中国明代服饰体现的是儒家文化,重视人的道德规范和修养;(3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服饰体现的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重视人性解放和个性发展。
(3分)
(2)美国是由移民建立起来的新国家,没有社会等级传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影响;工业革命,生产技术的提高,服装生产批量化。
(3分,任答二点即可)
(3)治国理念:德治、民主平等、分权与制衡。
(2分,答出两点即可)历史现象:自身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融与发展。
(2分)
28.(12分)
(1)原因: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中国的独立自主与人民的民主自由;美国大力援助中国抗战和民主运动;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和独裁专制;共产党顺应世界民主大潮,希望抗战胜利后建立民主的国家。
(任答三点得6分)
(2)背景:二战,以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极力倡导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美国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
(3)没有,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国情出发借鉴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等为框架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4分)
29.(13分)
(1)英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3分)(2)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掌握了世界经济命脉。
(2分)
(3)欧盟。
(2分)推动了国际格局多极化。
(2分)
(4)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到两点即可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