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囊菌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撰文·摄影/李桥江
新疆已知蘑菇有240多种,其中既有优质食用菌,也有毒蘑菇。
6月中旬,我在塔城市采访,偶然发现了与羊肚菌极其相似的优质食用菌粗柄马鞍菌,随后又找到了棱柄马鞍菌和林地碗,恰好这些野生蘑菇都属于子囊菌,于是有了这篇稿子。
子囊菌的世界
羊肚菌
86
All Rights Reserved.
羊肚菌之误
采访空隙,我来到塔城市城北杨树林观察植物。
前脚迈进林带,地上散乱的牛马蹄印当中几节非常熟悉的新鲜羊肚菌残段闯入我眼帘,俯身细看,林地间竟然长出一片肥美的羊肚菌。
羊肚菌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我曾在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巴尔鲁克山等地拍摄过羊肚菌图片,并且在塔城市多个杨树林发现有羊肚菌。
不过,以往发现的羊肚菌多为单株,完全不似眼前这片“羊肚菌”规模如此集中,数十平方米内几乎随处可见。
只可惜牛马不识此物,踩烂了许多“羊肚菌”。
我连续采了几株因牛马践踏而残缺不全的“羊肚菌”,发现面前稀疏的草丛中有数枚完整的大“羊肚菌”。
我拔出一株,用小刀清理泥土之时,我感觉此“羊肚菌”与以往发现的羊肚菌有所不同,其菌柄的确是羊肚菌,不同之处是此“羊肚菌”菌柄明显粗大,较之其他羊肚菌至少粗大两倍以上。
再者,此“羊肚菌”菌盖似乎也有些异样。
我自忖或许此地肥沃以致如此。
杨树林中不见阳光之处,野草稀疏,地表覆盖数厘米厚的陈年枯叶。
几株“羊肚菌”似乎有意挑衅阴暗,白色菌柄撑着肉色菌盖,醒目地立于枯叶之上。
其中一株超级胖大“羊肚菌”,竟然将压在菌伞上的一根枯树枝顶了起来。
后来,经测量,这株“羊肚菌”长15厘米,菌柄基部直径4.5厘米,重70克。
可谓“羊肚菌”中的罕见大家伙。
我算计着将这株超大“羊肚菌”制作成标本,因此,轻拿轻放,小心翼翼剔除根部及菌伞表面杂物。
收拾菌伞之时,一不小心碰掉一片菌盖。
望着掉在地上木耳一样的菌伞,我突然意识到羊肚菌菌伞与此截然不同,此菌菌伞就像一簇新鲜木耳,羊肚菌菌伞则为核桃仁状。
什么羊肚菌呀?这分明是木耳蘑菇。
“哦,巴楚蘑菇。
”我脱口而出。
粗柄马鞍菌
说到木耳蘑菇(巴楚蘑菇)还有一件趣事。
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在巴楚县采访。
当地人说,去年塔里木河水大,淹没了许多胡杨林,今年蘑菇肯定多。
李老师喜欢研究植物,我们带你看看巴楚的稀罕蘑菇。
进入胡杨林不久,我们找到了这种让人意想不到的巴楚蘑菇——
—活生生的一种蘑菇与木耳的结合体。
回到宾馆,我连夜写了一篇巴楚木耳蘑菇的稿子。
稿子见报之后,引起很大反响,巴楚木耳蘑菇从此成为当地的珍贵土特产之一。
接下来,我在沙雅县、轮台县、阿瓦提县等塔里木河中下游胡杨林先后发现这种蘑菇。
2009年,我拜访了新疆菌类专家赵振宇先生。
赵振宇先生告诉我,木耳蘑菇属于子囊菌之一,学名粗柄马鞍菌(也称裂盖马鞍菌)。
我采写的巴楚木耳蘑菇见报之后,曾有若干民
间人士拿着报纸找过赵先生,目的是想
驯化栽培这种稀罕的野生食用菌。
赵振
宇先生告知来者:目前,粗柄马鞍菌无
法驯化栽培,因为,粗柄马鞍菌孢子有
雌雄之分。
如不具备相当实验设备,是
无法分辨雌雄孢子。
孢子是孢子植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遇到适宜环境孢子
即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通俗地讲,孢
子也就是植物种子的另一种形态。
已知
大多数食用菌孢子不需要两两结合即可
粗柄马鞍菌
87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育成子实体,即我们常说的蘑菇。
粗柄马鞍菌孢子有性别差异,因此,要想驯化、栽培粗柄马鞍菌,首先得分辨或分离雌雄孢子。
棱柄马鞍菌
采蘑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何况无意间发现一种当地不曾记载的新蘑菇,可谓幸运。
接下来,我在这片林地其他区域进行了详细勘察,除找到一些常见的棕灰口蘑、毛头鬼伞,马粪堆上的毒蘑菇花褶伞之外再无其他结果。
第二天一早,为了查实其他林区是否有粗柄马鞍菌分布,冒着大雨,我走进塔城市城东的一片杨树林。
昨日大雨给众多拣蘑菇者创造了机会,林子里不时可见寻寻觅觅,或弯腰在林地上乱扒者。
林子里有些地方地面的枯叶甚至被翻了个底朝天。
哎,真是外行。
蘑菇需要生存环境,满足了条件,蘑菇自然会长出来。
有经验的采蘑菇
人靠的是眼力,而不是在林子里乱翻一气。
我进入林区深处。
林区深处地表呈现一种几乎未被扰动的自然状态,地面的枯叶经过冬天积雪的浸润、春夏雨水的洗礼,驯服、平整地依偎着大地。
一株株“粗柄马鞍菌”要么顶开枯叶的封锁,头顶一簇簇木耳立于枯叶之上,要么在枯叶间隆起一个个鼓包,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出乎我的预料,这个发现甚至冲淡了前一天的喜悦。
当天下午,我又赶到城西的一片杨树林,同样找到大片“粗柄马鞍菌”。
“粗柄马鞍菌”还有一个奇特之处,采集之时,菌伞褶皱处往往喷出一股白雾,随着白雾散去,可以嗅到淡淡的蘑菇香气。
首次发现粗柄马鞍菌之时,我就观察到这种情况。
开始我以为眼花或蹲的时间太久,猛一起身脑袋有点眩晕。
后来经过细心观察,并非自己眼花或眩晕。
粗柄马鞍菌遇到外力的确会从菌伞部位向外喷射白雾,这种喷射而出的“白雾”其实是子囊菌传播孢子的方式。
夜里,挑灯观察不同林地采集的数株完整粗柄马鞍菌,我看出其中差异。
一种粗柄马鞍菌具
有典型的圆柱形菌柄;还有一种菌盖与粗柄马鞍菌菌盖相近,但是菌柱却呈棱条镂空状;另外一种菌盖呈典型马鞍状或碗状,菌柱亦为棱条镂空状。
或许属于不同种吧?
查资料得知,菌柄呈圆柱形的蘑菇为粗柄马鞍菌,也就是罕见的巴楚等地的木耳蘑菇。
菌柱呈棱条镂空状及菌伞呈碗状的蘑菇名棱柄马鞍菌(也称皱柄马鞍菌)。
从塔城市的情况来看,粗柄马鞍菌仅产于城北杨树林特定区域。
棱柄马鞍菌则广布较广。
从其口感品质而言,粗柄马鞍菌明显优于皱柄马鞍菌。
至于两种蘑菇均有喷射白雾现象,也就是相同释放孢子方式,这是子囊菌类的共性。
资料显示,已知子囊菌蘑菇有多种,新疆常见主要有羊肚菌、粗柄马鞍菌、皱柄马鞍菌、林地碗等。
林地碗之误
第三天早上,我决定到粗柄马鞍菌发现地再看看情况。
抵达目的地,令人惊讶的是地面上再
粗柄马鞍菌
林地碗
88
All Rights Reserved.
次生出密集幼小的“粗柄马鞍菌”。
采一株形状好的“粗柄马鞍菌”,此菌竟然无菌柄可言。
原来新生的蘑菇并非粗柄马鞍菌,而是另一种蘑菇——
—林地碗。
林地碗是北疆夏季杨树林或混交林常见食用菌(塔城人一般不采食林地碗)。
粗柄马鞍菌、皱柄马鞍菌、羊肚菌、林地碗等同属子囊菌,因此,它们的形态及生境或多或少有相近,甚至相似之处。
从我的观察来看,皱柄马鞍菌菌伞与林地碗极其相似。
粗柄马鞍菌菌伞与皱柄马鞍菌和林地碗菌亦有相近之处。
粗柄马鞍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具有与羊肚菌相仿的圆柱形菌柄。
从这些容易混淆的蘑菇生长时间来看,羊肚菌出现于春季。
粗柄马鞍菌和皱柄马鞍菌及林地碗夏季生长。
从其品质而言,羊肚菌和粗柄马鞍菌品质最佳。
三天实地调查走访期间,我请教了不少于十个当地采蘑菇之人。
他们无一例外将粗柄马鞍菌与皱柄马鞍菌混为一谈,并且称像木耳一样的蘑菇树林里多得很。
其中几个常年在塔城市周边林地采蘑菇者,在我的提示以及看了我采的粗柄马鞍菌之后,称从未见过这种蘑菇(粗柄马鞍菌)。
另外,《塔城市志》也未有粗柄马鞍菌记载。
如此看来,我真的很幸运,不经意间竟然发现了一种塔城未曾记载的优质食用菌——
—粗柄马鞍菌。
孢子具有一定的休眠期,有的可能需要几天,有的需要跨年或者许多年。
或许很多年前,粗柄马鞍菌曾在塔城林区广泛分布。
后来,由于多种原因,粗柄马鞍菌的孢子进入漫长的休眠期。
今年,城北林子一角的粗柄马鞍菌醒了,恰好被我撞见。
从全疆情况来看,十年前,人们只知粗柄马鞍菌分布于塔里木河沿岸胡杨林。
去年春天,我在阿勒泰市曾发现粗柄马鞍菌。
有报道称伊犁河谷也有粗柄马鞍菌分布。
由此可知,粗柄马鞍菌在新疆分布较广。
比较塔里木河沿岸及阿勒泰粗柄马鞍菌子实体(蘑菇)大小,塔城市杨树林中的粗柄马鞍菌个体最大,塔里木河中游出产的粗柄马鞍菌个体较小。
个体大小的差异可能与塔城市降水量较大,
塔里木河沿岸降水量稀少有关。
皱柄马鞍菌
8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