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阁夜》教学设计
《阁夜》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阁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阁夜》教学设计1
一、导入
教师: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学生:杜甫。
教师:出示对联“锦旗招手千般好;彬礼投足万事成”,让学生继续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学生:讨论。
有人说出可能是老师。
教师:出示横批“年年有余”,而且追问学生为什么。
学生:这是嵌名联。
评点:在借班上课中,用这种中国式的方式来向学生介绍自我,自然且有语文味。
二、朗读
学生(男):朗读。
读错了夷、樵、寥等字。
老师:纠正学生读音。
学生(女):朗读。
语速快。
老师:要能够把自己放进诗歌的意境,投入朗读一遍。
范读。
学生:掌声。
评点:通过点名朗读,可以了解学生,同时纠正读音。
教师范读比录音朗读好,原生态的声音容易营造场,容易把学生带入诗境。
三、诗歌品读
教师:公元766年的这一个夜晚,比以往时候来的? 学生:快!
教师:这又是在一年将尽时候,不像今天,我们的面前365个日子排班战队,等我们去撕下来。
所以,要读好哪个字? 学生:催!
教师:这是一个早早降临的夜晚,虽然雪停了,但是作者仍然感到? 学生:寒!
教师:这种寒冷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感觉。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数人)回答不到点子。
教师:讲述下雪的故事。
再问学生杜甫感到寒意的真正原因。
学生:沉默。
教师:请大家注意“天涯”一词。
学生:沉默。
教师:解释。
范读。
突出两个重音“催”“寒”。
评点:“天涯”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用李叔同《送别》中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来佐证,更有诗意美。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
教师:我们来看下一联。
在这样的晚上,杜甫听到了什么? 学生:五更鼓角。
教师:五更是什么时候。
学生:3点,5点?
教师:古代有不同的标示时间的方法,这是一个比较早的时间。
可能杜甫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可能杜甫的梦很轻很轻。
这样的声音可以用“雄壮”或“豪壮”来形容吗? 学生:不能。
看注释,因为这里的鼓角声是动乱的意思。
教师:补充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情景种.种,让学生体会杜甫雄壮不起来的情感。
教师:看到三峡星河这样壮丽的情景,如果是才子徐志摩,他会用哪个词? 学生:招摇。
教师:如果是周迅呢? 学生:飘摇。
教师:美丽的景色,可是投射在诗人心中的确是动摇之感。
可见诗人对战争的敏感。
评点:学生对“五更”有模糊的印象,教师原本准备了颜真卿的一首诗,能够很好解释五更之早,却没有用,只是截然明示。
教师:我们再来看下一联。
杜甫曾说“诗是吾家事”,晚年的他,诗歌造诣登峰造极,他常常故意编排出不同的语序,给人别致的美感。
这两句诗原本的语序应该是怎样? 学生:思考。
调整出正确语序。
教师:这两句诗歌一是写眼前,一是写想象,你觉得各是哪一句?
学生:无语良久。
教师:自语。
这两句内容采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无语。
教师:虚实结合。
评点:这里是本课最拽的一部分,虽然这一联是本诗解读较为多元的,但是教师横来一个“虚实”手法,增加了学生的回答难度。
这一个内容是教师上课前临时想起来要增加的知识。
看来,上课还是做减法好,不要做加法。
教师可以改成这样问同学,如果听到的夷歌是悠闲的,他为什么会想起千家野哭呢?如果听到的夷歌是悲伤的,他惯性地想到了千家野哭,你觉得他的内心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呢?在诗意中回旋,是最根本的办法,不要添枝加叶。
四、探究
教师:夜晚的意象在杜甫诗歌中十分多见。
介绍张悦的话。
老人,长夜,这样的组合,天然地给我们带来悲凉、低回的滋味。
学生:背起《旅夜书怀》
教师:介绍《倦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生:欣欣然。
为这样的发现而喜。
教师:夜晚在诗歌中是一个母意象。
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有关夜晚的诗歌学生:柳永等
教师:出示《君子于役》
教师:请学生课后听齐秦《夜夜夜夜》
评点:这是体现探究的一部分。
教师的发现,学生来举例。
课堂出现了新意。
但是拓展是否要向流行歌曲滑行呢?这是取悦学生呢,还是恰到好处?值得思考。
《阁夜》教学设计2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选修阶段,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对于大诗人杜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杜甫的形象重叠在学生的阅读经验里,形成了“套板”,常规的介绍不易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在快餐阅读时代,常见有理解不深不细的流弊,这对于古典诗歌阅读来讲可能会抓不住文章的精髓,对文学精品来讲无异于暴殄天珍。
所以要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涵泳功夫。
二、文本分析
本诗归属“因声求气”单元,编者意图通过吟诵教学,使学生能把握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走回诗人的情感世界。
本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夔府时期,此时杜甫的艺术造诣已臻至善。
诗人在本诗中一如既往地以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但细品之下,我们自会发现他博大心灵的一声叹息:杜甫诗歌中罕见的无奈之情。
三、教学目的确立
1、文本层面。
通过朗读,触摸文本,理解诗歌意思,能做到口诵心惟。
2、文心层面。
通过品味,沟通诗人,走回诗人内心,能做到论世知人。
3、文化层面。
通过探究,勾连经典,探寻诗歌原型,能做到溯源明流。
四、教法选择
1、用好常规武器,突出“三读”:诵读以进入文本,获得审美体验;细读以发现文本密码,独辟阅读蹊径;赏读以把脉诗人心境,提高阅读能力。
2、彰显教学创意,突出“一字立骨”。
抓住一个“夜”字,使整堂课纲举目张。
3、符合选修要求,突出“探究”。
引导学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唤醒记忆,抓点探究。
五、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出示对联“锦旗招手千般好;彬礼投足万事成”,让学生继续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二) 夔州是诗人一生的倒数第二个驿站,颓唐的老境,贫寒的经济,沧桑的阅历,让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终日展不开愁眉。
公元766
年除夕的前几天,一场雪刚刚停息,当夜幕如大氅一样席卷而来的时候,蜗居天涯的老诗人想着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回“那一夜”吧。
(三) 学生朗读(男女各一)教师朗读。
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四) 逐联解读文本,指导朗读技巧
那一夜,诗人感到了?
快、冷。
那一夜,诗人听到了?看到了?
悲壮鼓角、动摇星河。
那一夜,诗人想到了?
千家夜哭。
那一夜,诗人对自己说?
算了吧,卧龙跃马终黄土,何况孤零如我,老迈如我!
(五) 在黑夜里,我们会把心灵交给自己。
在黑夜里,我们会把心灵交给悲伤。
“夜”是杜甫诗歌常见的意向,让我们来回忆?《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倦夜》?“夜”的悲伤传统肇始已久,让我们回到?《诗经君子于役》《雨霖铃》?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
(六) 作业:写一篇关于“夜”意象的探究小作文。
(七) 板书
夜伤夜
伤感、敏感、悲悯、无奈
朗读:重读、轻读、长读、轮读。
《阁夜》教学设计3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作品。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散文,其多侧面、多角度的取材,定景换点、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清新淡雅且富于诗意的语言等等,都值得学生揣摩与探究。
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
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了散文“形散神聚”、“托物言志”等知识。
本次的学习,将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领会诗化语言及定景换点等笔法,品味诗意诗境。
二、设计思想
以往的教学设计,一般是安排2课时。
但课文较长,时间较紧,兼之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引导失当,很可能导致课堂流程滞涩。
新课改以来,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时间也相对地紧缩,所以,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设计的思路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优美意境、思考作者寄寓于字里行间的生活理想和诗意追求上。
教学设计应该力图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定景换点”的散文笔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讨论比喻等修辞手法所营造的诗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讨论,体会作品“托物言志”的写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思考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和诗意追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自由生活及独立人格的向往与赞美。
(2)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分析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定景换点的写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爿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意追求。
五、教学难点
1.体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思考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2.学习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
理清思路,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法。
品味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埘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析标题,导入课文
同学们,“空中楼阁”,本指海市蜃楼,又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
提到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认为其含有贬义,因为它往往与不切实际、凭空幻想联系在一起。
但台湾作家李乐薇在她的文章中,对这个词进行了新的诠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我的空中楼阁》,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她的“空中楼阁”,描绘“空中楼阁”又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二)初步感知,把握整体
播放范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的影音文本,范读课文。
提示:可以设置声音悠扬的背景音乐、满目葱翠的流动画面,播放抑扬顿挫的朗读(或教师自己范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文意。
提问:
1.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以本文的“小屋”为素材,你会拍出哪几幅照片?请依据取景点的不同,分别给每幅照片命名。
注意:想想,拍这些照片,你将会分别站在什么地方、什么角度取景呢?试完成下表。
明确:会拍出6幅照片。
小结:
“定景换点”,是以景物“小屋”为焦点,作者置其于四周美景之中,
兼之以丰富的想象,从远与近、高与低、昼与夜、部分与整体、虚与实等角度多侧面进行描写,充分展现“小屋”带来的意境之美。
(三)感受鉴赏,品味语言、描写之美
2.提问:在拍摄的这些照片中,你认为哪幅照片最美?为什么?
提示:请结合具体的文句,分析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美的。
明确:
①可能最喜欢第一幅“山脊的小屋”。
因为这时的小屋显得宁静而优雅,生动而灵巧。
作者主要运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小屋的美。
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把山比作女子描过的眉毛,把小屋比作“眉梢的痣一点”。
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了小屋在山脊的位置,而且很容易由女子妩媚动人的姣美容颜,联想到小屋的美。
又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这句,“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写出了山的空阔宁静,“一片风帆”“一只飞雁”写出了小屋的娇小灵动,使人浮想联翩。
②可能最喜欢“破晓时(或入暮时)的小屋”。
因为这时的小屋显得宁静而浪漫。
作者还是运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小屋的这种美。
如:“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花瓣”的绽开和收拢,是光线变化中的山影,而“花蕊”是小屋。
作者用“花蕊”、“花瓣”来比喻小屋和山的关系,不仅写出了破晓和入暮时小屋的宁静、美丽,更让人赞叹的是作者的用神奇的想象,把抽象的光线写得具体可见,把静止的大山写成了动态,利用视错觉的形成,化静为动;利用参照物的变化,化熟悉为陌生,十分浪漫。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小结:
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对称的句式,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小屋的美。
尤其是比喻的运用,特别出彩。
不仅喻体新颖奇特,而且形式多样,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又有博喻、续喻等特殊形式,凡此种.种,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就品赏的语段,进行朗读体味。
明确:行云流水,诗情画意,是散文写作追求的境界。
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写,浓郁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是散文呈现给读者的精神大餐。
我们今天品读本文,就是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进而深入领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文章基调是明快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欢快感和陶醉其中的满足感。
4.还有什么其它方面的描写特色,构成这篇文章的美?
明确:还有很多特色。
(1)变换角度描写。
如:①时间角度的变换。
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②空间角度的变换。
有近看,有远观,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写“领空”;③表达方式的变换。
有写景,有抒情。
(2)虚实结合描写。
文中对景物进行客观实写,从全景和局部、远景与近景之中写出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衬托出小屋之美。
而对小屋周围的花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等景物的描写,更多地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
比如:明明是“受了土地的限制”,“领土”是有限的,但却有一个可供“游目骋怀”的“无限大的‘领空’”;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晓暮昏的光线变化有其自然的节律,但却以为“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绽开”与“花瓣”的“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行车的“山路”,却管它叫做“幸福的阶梯”和“空中走廊”;夜幕灯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只觉得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四)比较鉴赏,领悟主旨
5.提问:作者所描绘的这么一间小屋,真是上天的恩赐。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么一间像作者所描绘的“小屋”存在呢?
提示:作者笔下的“空中楼阁”,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作者所期待的自由宁静的生活,在现实中能否实现?明确:
应该说,“空中楼阁”既是现实的,更是虚拟的。
说它现实,是因为将小屋建于山上,很常见;说它虚拟,是因为它象征了理想中的远离喧嚣、宁静自由的生活环境,它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宁静自由生活和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这种自由宁静的生活,在现实中的确难以实现,但正因为难得,才弥足珍贵。
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
的情怀,其实在隐隐批判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逐渐隔绝,文中暗含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切呼唤!
教师归纳: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老师想在这句名言的后面,接上这样的话语:生活中也许并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境。
佛家说过,境由心造。
还是作者在文中总结的好:“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啊,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这,应当引导我们学会生活、学习、工作。
古人说过:“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夕阳、芳草,本来都是极为平常的自然现象,但是我们如果投入感情去观赏体会,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有可能是一篇佳作。
《阁夜》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的吟咏诗句,品味本诗的意境。
2.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复杂思想感情的理解,体会杜甫诗风。
教学条件与方法
多媒体、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解疑课时:1 前置作业:
1、背诵高中阶段所学杜甫的诗歌,感受他沉郁顿挫的诗风。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蜀相》、《登岳阳楼》《旅夜抒怀》。
2、简单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3、逐句分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① “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写了怎样的景象?
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③“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④“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生共同背诵高中阶段所学杜甫的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蜀相》、《登岳阳楼》《旅夜抒怀》。
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首是《阁夜》
1.简单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阁夜”,即夔州西阁之夜。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产生了多种复杂的感情。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2根据课本中探究讨论一的诵读提示,认真诵读诗歌。
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后写的。
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
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__—__—X—__”,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
此诗四联皆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应有明显间隔,如一气读出,就听不出对联的意味了。
二、整体感知诗韵
1、分析文本
① “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写了怎样的景象?
解析:“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
“天涯”,称所在地夔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
(孤寂苦闷)
明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岁暮时节,冬季傍
晚,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晖,夜晚来临了。
这是一个霜雪初停的寒夜,无边无际的霜雪好像蔓延到天边,银白色的雪光散发出阵阵寒意,衬托得这个夜晚更加冷寂了。
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飘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地寒冷融为一体了。
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听觉、视觉。
借听觉写出了兵革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
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 (忧国)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繁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③“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
(忧民)这两句是作者听到“鼓角声”之后传来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他想到无数和这个夜晚相似的很多不眠之夜,听到这样的鼓角声,有意味着战争的场景又要出现,鼓角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作者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
④“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
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宇宙永恒,人生无常)
2、全班一起诵读,背诵
三、课堂探究
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有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感慨最深?(知人论世)
明确: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凉;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诗人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人,看到这样的现实,对个人命运悲叹的同时,对国家、人民的悲叹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课堂小结
《阁夜》的主旨: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五、课外作业
完成《全优设计》的《恨别》
《阁夜》教学设计5
一、教学创意及实现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
本课作为选修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自读篇目,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涵咏吟诵,把握诗歌的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考虑到诗歌教学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这一首”上,因为学生在各种快餐阅读的影响下,天生少了一种“慢阅读”“细品味”阅读情趣。
其次,朗读是诗歌鉴赏中的不二手段,但如果依照单元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目的,那样一堂课可能在朗朗书声之外,没有立起来的东西,所以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
第三,教师在本课的立意追求上不断努力,通过阅读了金圣叹、莫砺锋、冯至等人的著作和一定数量的相关论文后,终于从题目中找到了可以照亮本课的“课眼”——“夜”。
本诗每一联都涂抹上黑夜的色彩,遵循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黑夜”的母意象。
恰恰是这一“夜”字,照亮了整堂课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回到公元776年的那一夜”为召唤,带领学生朗读细细品味每一联的诗情,最后又从那一夜走出,勾连起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