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长沙市第六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长沙市第六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兵
梁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

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

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

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

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

每个人都快冻僵了。

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作“大兵”。

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到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

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冻死在路上。

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

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

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

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

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

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

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

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

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

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

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再后来,天就完全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一个男人按着了打火机。

他走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

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

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200元啊!"兵说:“这不行。

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

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

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

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

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

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往后滑了。

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铲雪车和救援的人。

乘客们欢呼起来。

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

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

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

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

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

他还不满19岁。

他是一个穷困乡村的多子女的农家的长子。

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在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兵”为旧时对普通士兵的称呼,含有贬义。

小说却以“大兵”为题,这种“贬词褒用”式的称谓,既引起了
读者的注意,又表现了主人公的高大人格。

B.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将自己裹得更紧了”,兵的举动仿佛让他们感到冷上加冷,这既写出了环境的寒冷,也写出了他们内心的自私。

C. 小说紧紧围绕着客车被困,“大兵”送出御寒衣物,用最后能保暖的大头鞋换酒给大家驱寒,正面歌颂了“大兵”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D. 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如开篇写“大兵”穿得最保暖,后面却写到“他肯定是最感到寒冷的一个人”,引起读者的思考的同时,塑造了人物形象。

2. 小说较详细地写了一个手拿打火机、要用200元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和“大兵”的对话,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小说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

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

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④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
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⑥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

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

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4.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其中现代部分的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理论的重要依据。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的。

D.“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第④⑤段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C.第⑥段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本源之一。

C.尽管当今世界并不是一片祥和,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的自我定位。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小说的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

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

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梁代萧统编《文选》。

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但这时他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

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

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恕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

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

《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节选白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材料二: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把史传文学的经验总结出来,写成《史通》。

他很讲究“识”。

先秦早就讲究“器识”,所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器识,就是心胸开闼,目光远大。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他认为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中国小说理论的头一条,要想写好小说,首先要心胸开阔,眼界宽广,在“器识”上下功夫,
第二条,你要写好小说,必须要有“孤愤”。

李贽说《史记》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太史公有“孤愤”;《左传》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左丘明有“孤愤"。

“孤愤”是什么?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个人的真实感情,个人所独有的激情。

第三条,中国小说很讲究“真实”。

现在,我们的有些评论对于这个写真实还是起反感。

一写真实就是自然主义了,就是暴露社会的黑暗面了。

其实我们不能固噎废食,打了一次嗝,就不吃饭了?“真、美、善”我们都要,它们并不是并列的,真美善以真为基本。

没有真,那个美是假美,那个善是伪善,所以要大胆地写真实,真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小说的生命。

要讲真实,很要紧的一条,就是必须深入生活。

坐在屋子里想入非非,尽是想当然,那是不行的,《史通》总结我国的史传文学,像“虚空传响,清浊必闻”,这就是真实,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

这并不是客观主义,史传文学是要“寓褒贬”“别善恶”的,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是非、善恶通过情节场面,通过人物的对话言论,让读者自己去分辨评判。

(节选自吴组缃《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材料三: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

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

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

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
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

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有较大影响。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

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

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

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代萧统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提出了小说创作“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主张。

B.进入唐代,我国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和讲求文采。

C.话本小说兴起于宋代,由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加工而成,二者风格大致相同。

D.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偏重于以描绘人物为目的,而不再重视情节,用情节来吸引人了。

8.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讲究真实,要真实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生活就能写出真实的文学作品。

B.“虚空传响,清浊必闻”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客观主义倾向,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

C.与中国古典小说不同,外国小说不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注重人物外部言和行的表现。

D.《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之所以具有生命力井广泛流传,是因为它们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

9.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一书最初同历史归于一类,内容既有远古的神话传说,也有地理知识。

B.《红楼梦》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而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顶点的。

C.民间话本《三国志平话》虽粗糙又不准确,但可以作为研究《三国演义》形成和演变重要资料。

D.《史通》中“实录”的文学经验与陆机《文赋》中“妍媸毕露”的理论主张是一致的。

10.请以《史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为例,谈谈《史记》是如何体现“实录”精神的。

11.结合材料三,请简要概括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

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B.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都有一定的方法。

其中干支既可纪年,也可纪日,《兰亭集序》中“岁在癸丑”的“癸丑”就是用干支纪年;本文中“是月丁未”的“丁未”是常见的干支纪日法。

C. 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望”,文中的“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 行宫,皇帝外出巡行时居住的处所,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

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 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

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 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 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义公①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②净,方知不染心。

[注]①义公:唐代高僧。

②莲花:佛家语,佛教以莲花为最洁,亦指《莲花经》。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为题赞诗也是山水诗,义公禅房点明了身份地点,为义公习禅呼应。

B.空林是禅房背景,空寂的山林为义公安心修禅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C.禅房驻足,可仰观高峰,可欣赏深壑,所见之景气象宏大,雄奇壮观。

D.连绵雨后,夕阳斜照,翠影班驳,庭院阴冷,义公神房略显空寂落寞。

17.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苏轼《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都用了蛟的意象来侧面表现音乐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