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晚熟龙眼生产优势及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艺学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期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5-10-26
泸县位于四川东南部沿长江、沱江浅丘河谷地区,其独特的气候,使之成为全国(龙眼)优势区域布局重点县,全省龙眼种植第一县。

龙眼种植规模已达1万hm 2以上,总产量达4万t 。

并以其种植历史悠久、基地规模较大、环境条件优越、果品品质优良而享誉全国,其晚熟优势更是被市场和消费者亲睐。

为使泸县龙眼产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现将其生产优势、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总结如下。

1生产优势1.1温、光资源丰富
泸县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
5737.2℃。

年平均无霜期348d ,年日照时数1424.6h 。

早春气温回升早,温度高,光照强,特别适合龙眼的生长。

1.2水源丰沛
泸县年平均降雨量1066mm ,主要分布在生产季节的
4—9月(平均降雨量884.8mm ,占83.0%)。

长江、沱江穿境而过,濑溪河、龙溪河、马溪河、九曲河等数百条溪河纵横交错,河流总长242.53km 。

县境内有135座大中小型水库及山坪塘513处,总蓄水量8785万m 3,水库面积880km 2、河溪面积210km 2。

1.3土壤肥沃
龙眼基地(果园)主要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等四大土类;近80%的土壤是在紫色母质上发育而成,肥力较高;土壤质地以砂壤、中壤和重壤土为主;土壤有机质1.5~2.8g/kg ;江河沿岸因河流冲击形成较大面积河坝、滩涂,大
的面积达200~350km 2,尤其适宜龙眼生产。

1.4品种资源丰富
泸丰1号、泸早、蜀冠、晚优2号、石硖等优质高产品种均有较大面积种植。

1.5交通便利
夏蓉高速公路泸隆段、省级高速成自泸赤S4、国道321及多条省道、县道途经泸县各乡镇,县、乡镇、村公路硬化路面达70%,公路总里程达2601km 。

泸州港为长江水运四川第一大港,上可到宜宾,下可达重庆、福建等沿江地区。

泸隆铁路途径泸县,是四川省西南出海通道。

泸州机场距仅县城45km ,新建泸州机场将于2016年在泸县云龙镇建成投用。

1.6生产主体基础良好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全国率先组建成立了桂圆专业
合作社联合社(即泸县熟龙桂圆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加强对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生产技术的培训、指导。

在核心基地的潮河(沿沱江流域)、海潮(沿沱江流域)、太伏(沿长江流域)等镇均有龙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生产经营。

2存在的问题
一是与市场不对路的老旧品种数量较大。

占全县种植面积的30%左右。

二是基地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老果园建成年代久远,其灌溉体系落后和道路不畅,严重制约了各项先进技术的有效实施和各项管理措施的准确到位。

三是农民分户种植分散、规模小。

由于分户种植规模小,加之农村劳动力高龄化,使得农户在技术管理上不上心或力不从心,致使其对合理施肥、适时放梢、合理修剪和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实施不到位,造成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平衡,影响开花坐果,导致产量低而不稳。

四是技术服务、培训、指导力量不足。

县经济作物站仅有科技人员4人,远远不能适应全县2万hm 2水果生产发展对技术培训、指导、管理的需要,更无法满足龙眼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要求。

3发展对策
3.1加强品种改良,加快高接换种进度
按照发展“品质优、风味佳、宜鲜食、耐贮运”的龙眼品种要求,通过高接换种将落后的、不适应市场的、消费者不喜欢的品种淘汰掉,用市场前景好、消费者喜欢的泸丰1号、蜀冠、石硖、东莞3号等品种取代。

品种改良按照“一山一品(种)、一园一品(种)、一社一品(种)、一村一品(种)、甚至一镇一品(种)”的要求形成品种规模效应。

高换嫁接中,政府要加大嫁接资金补助力度,泸县已决定2015年投入400万元用于以龙眼产业为主的品种改良和幼苗抚育财政补助[1]。

3.2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灌溉体系建设。

蓄水池按照75m 3/hm 2修建,
修建100m 3蓄水池作为园区(果园)内水利配套和集雨节灌工程;修建500~1000m 3蓄水池为囤蓄调剂供水池,用于提灌、输水渠(管)道囤蓄水,田间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囤蓄
调剂。

灌溉渠(管)道建设,根据园区(果园)的实际需要,按照“符合实际、方便灌溉、节约占地、节省投资”选择修建渠道或是管道[2]。

提水工程建设,选择水源有保证、电力供应稳定的地方修建提灌站。

二是道路建设。

果园便道按宽80cm 、厚8cm 、长75m/hm 2修建;园区公路按路宽6m 、厚20cm 、
(下转第139页)
摘要泸县是“中国晚熟龙眼之乡”“中国优质果品基地(桂圆)”,所产龙眼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

分析了泸县发展晚熟龙眼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龙眼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晚熟龙眼;生产优势;问题;发展对策;四川泸县中图分类号S66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1-0136-01
泸县晚熟龙眼生产优势及发展对策
杨柱凯熊安会
毛爱平
曾惠利张运华*
(四川省泸县农林局,四川泸县646100)
136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136页)
长15m/hm2、用C30砼浇筑。

果园便道与园区道路相互连接,形成闭合互通格局。

3.3培植生产大户,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大力培植、发展龙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通过一定时间的培植和引导,使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成为龙眼生产管理的主要形式。

积极探索和推广新的管理模式:一是创新果园管理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水果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组织作用,改千家万户的分散管理为统一管理。

由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组织起来,向果农提供社会化服务,并收取一定成本费用。

具体果园管理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施肥、灌水,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清园、中耕锄草,统一枝条修剪,统一疏花蔬果、保花保果等[3]。

二是实行果园托管。

由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能人承包托管,承包托管的形式和内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托管人与被托管人协商确定。

三是着力培植水果专业合作社。

3.4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充实县级技术服务机构技术力量,按照2000~2500 hm2配备1名果树科技人员。

技术力量上形成县为核心、镇为纽带、园为基础的技术服务体系。

二是进一步总结完善和发挥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土专家、田秀才等生产技术培训指导的传统模式。

确保对品种选择、科学施肥、正确修剪、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的培训指导到位和农户操作实施到位[4]。

4参考文献
[1]钟卫国,陈勤,陈开发,等.潮州市龙眼生产存在问题与对策[J].广东
农业科学,2006(3):7-8.
[2]林盛,肖正新,李向宏,等.海南龙眼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热
带农业,2009(1):15-17.
[3]李文金.莆田龙眼生产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福建农业科
技,2010(2):87-88.
[4]徐显中.浅析泸县潮河镇无公害龙眼生产现状与对策[J].四川农业科
技,2012(3):57-58.
(上接第137页)
绝大多数玄参种植户(药农)各自出售原料产品,附加值低。

中药材种植技术服务力量薄弱,广大农民对种植新技术学习及应用不够;玄参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化程度低,导致药材的产量低、效益不高;玄参产业从选种种植至深加工等阶段仍处于低水平起步阶段,向高产高效、规模化经营、科学种植的现代中药材生产模式转换还有一段路程要走[6]。

3.3药材种植空间缩小
2013年,恩施州委六届五次全会确定了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工作部署,打造现代畜牧、茶叶、烟草、生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信息等六大产业链。

可见政府对烟叶、茶叶、生态文化旅游等扶持力度较大,高山地区大力发展烟叶,药材种植空间压缩,药农种植玄参积极性不高。

同时,年轻一代大量外出务工,药材种植后继乏人。

4参考文献
[1]廖朝林,由金文.湖北恩施药用植物栽培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6.
[2]杨永康,向极钎,刘海华,等.恩施地道药材GAP基地建设与药业产
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20-20121.
[3]邹宗成,吴双清,郭杰,等.玄参新品种恩玄参1号的选育[J].湖北农
业科学,2011,50(2):327-352.
[4]李道先,詹亚华,宋学博,等.巴东玄参产业现状及发展构想[C]//2012
海峡两岸暨SCNR全国第10届中药及天然产物资源学术研究会, 2012:674-676.
[5]何银生,廖朝林,郭汉玖,等.恩施州中药材种植存在问题与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21-22.
[6]彭诚.中华道地药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农户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够完善。

其次,农民合作社带动能力较低,还未能对生产、加工、贮运、营销等环节实施有效的组织与服务。

3建议
3.1加强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
做到基地开发广度与深度结合,开发资源与配套建设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结合。

注重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发展设施农业,建立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完善无公害蔬菜种植栽培技术规程,健全档案、健全检测机制、健全监管机制。

在农业投入品使用上实行“一增、两降、一禁止”管理模式(即增施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降低化肥和农药用量,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建立一批特色品种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达到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要求。

同时,注重品牌注册,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3]。

3.2适度发展农家乐、观光休闲旅游
利用城郊资源优势,发展连片蔬菜种植基地和设施农业的观光、体验性农家乐旅游项目;与网络信息相衔接,开发都市人租赁土地种植蔬菜项目[4]。

3.3大力发展蔬菜加工销售
着重发展净菜加工、冷藏保鲜和精深加工,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突出区域特色。

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商物流,拓宽蔬菜销售渠道[5]。

3.4强化组织引领
利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转化科技成果,提高蔬菜种植技术水平;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规模化发展,创造双赢局面。

4结语
加快蔬菜产业发展,要以主攻地方特色蔬菜品种为方向,重点抓好基地、加工、营销3个环节,建立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牵引和支持;创新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培育注册名牌品牌,增强知名度和竞争力,实现产业领域延展,达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创收。

5参考文献
[1]于振华,陈立新,于杰,等.黑龙江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北
方园艺,2014(11):170-173.
[2]李薇,张晶莹.哈尔滨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与对策建议[J].农
业现代化研究,2013(3):303-307.
[3]洪建军,林伟君,刘蔚楠,等.2014年广东蔬菜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
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5(12):9-14.
[4]熊瑞权,林伟君,罗慧君,等.2013年广东蔬菜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
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4(5):46-49.
[5]林伟君,李欢欢,熊瑞权,等.2011年广东省蔬菜产业发展形势及建
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2(7):25-27.
梁文辉等:茂名市茂南区蔬菜产业基础及发展建议
139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