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的意思:
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
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英文解释
techniques of chun qiu writing
【解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
【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
译文: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
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
弟子们听孔子授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史家讲求秉笔直书,但孔子却利用不太明显的字眼等隐讳的写法,暗暗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后世对此有褒有贬。
) 子夏,孔子弟子。
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
所以,孔子经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
孔子身后,大多儒家经典是由子夏传下的。
但就写《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
文学解释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
《春秋》,鲁国史书。
相传为孔子所修。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如“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既然已经杀掉了他(关其思),就没必要再用对人的谦称--“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