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化学化学能与电能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高考化学化学能与电能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一、化学能与电能
1.研究小组进行图所示实验,试剂A为0.2 mol·L−1 CuSO4溶液,发现铝条表面无明显变化,于是改变实验条件,探究铝和CuSO4溶液、CuCl2溶液反应的影响因素。
用不同的试剂A进行实验1~实验4,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
序号
试剂A实验现象
10.2 mol·L−1 CuCl2溶液铝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并有红色固体析出
20.2 mol·L−1 CuSO4溶液,再加入
一定质量的NaCl固体
开始铝条表面无明显变化,加NaCl后,铝条表
面有气泡产生,并有红色固体析出
3 2 mol·L−1 CuSO4溶液铝条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并有少量红色固体
4 2 mol·L−1 CuCl2溶液反应非常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棕褐色,有红色固体和白色固体生成
(1)实验1中,铝条表面析出红色固体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2)实验2的目的是证明铜盐中的阴离子Cl−是导致实验1中反应迅速发生的原因,实验2中加入NaCl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 g。
(3)实验3的目的是_________。
(4)经检验知,实验4中白色固体为CuCl。
甲同学认为产生白色固体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Cu + CuCl 22CuCl的反应,他设计了右图所示实验证明该反应能够发生。
① A极的电极材料是_________。
② 能证明该反应发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5)为探究实验4中溶液呈现棕褐色的原因,分别取白色CuCl固体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i加入浓NaCl溶液沉淀溶解,形成无色溶液
ii加入饱和AlCl3溶液沉淀溶解,形成褐色溶液
iii向i所得溶液中加入2 mol·L-1 CuCl2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褐色
查阅资料知:CuCl难溶于水,能溶解在Cl-浓度较大的溶液中,生成[CuCl2]-络离子,用水稀释含[CuCl2]-的溶液时会重新析出CuCl沉淀。
①由上述实验及资料可推断,实验4中溶液呈棕褐色的原因可能是[CuCl2]-与_________作用的结果。
②为确证实验4所得的棕褐色溶液中含有[CuCl2]-,应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_。
(6)上述实验说明,铝和CuSO4溶液、CuCl2溶液的反应现象与_________有关。
【答案】3Cu2+ + 2Al2Al3+ + 3Cu 0.117 证明增大CuSO 4溶液的浓度能够使Al和CuSO4的反应发生金属铜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极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Al3+、Cu2+取适量实验4的棕褐色溶液,加水稀释,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沉淀铜盐中阴离子的种类、铜盐溶液的浓度等
【解析】
(1)实验1中,铝与氯化铜反应置换出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2+ + 2Al= 2Al3+ + 3Cu,故答案为3Cu2+ + 2Al= 2Al3+ + 3Cu;
(2)实验1中n(Cl-)=0.005L×0.2 mol·L-1×2=0.002mol,实验2的目的是证明铜盐中的阴离子Cl-是导致实验1中反应迅速发生的原因,实验2 中加入NaCl固体的质量为
0.002mol×58.5g/mol= 0.117g,故答案为0.117;
(3)实验3与原实验相比,增大了硫酸铜溶液的浓度,铝条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并有少量红色固体,说明增大CuSO4溶液的浓度能够使Al和CuSO4的反应发生,故答案为证明增大CuSO4溶液的浓度能够使Al和CuSO4的反应发生;
(4)① Cu + CuCl2=2CuCl反应中铜被氧化,铜应该做负极,CuCl2被还原,在正极放电,因此A极为负极,选用铜作负极,故答案为铜;
②构成原电池后,铜溶解进入溶液,与溶液中的氯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正极铜离子被还原,也生成白色沉淀,电流计指针偏转,故答案为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极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5)①由上述实验ii及资料可推断,实验4中溶液呈棕褐色的原因可能是[CuCl2]-与
Al3+、Cu2+作用的结果,故答案为Al3+、Cu2+;
②根据信息知,取适量实验4的棕褐色溶液,加水稀释,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沉淀可以确证实验4所得的棕褐色溶液中含有[CuCl2]-,故答案为取适量实验4的棕褐色溶液,加水稀释,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沉淀;
(6)根据实验1和2、2和3、1和4中所用试剂的种类和浓度以及实验现象可知,铝和CuSO4溶液、CuCl2溶液的反应现象与铜盐中阴离子的种类、铜盐溶液的浓度等有关,故答案为铜盐中阴离子的种类、铜盐溶液的浓度等。
2.某实验小组对FeCl3分别与Na2SO3、NaHSO3的反应进行探究。
(甲同学的实验)
装置编号试剂X实验现象
I Na2SO3溶液(pH≈9)闭合开关后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II NaHSO3溶液(pH≈5)闭合开关后灵敏电流计指针未发生偏转
(1)怎样配制FeCl3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探究实验I的电极产物。
①取少量Na2SO3溶液电极附近的混合液,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白色沉淀,证明产生了SO42-。
②该同学又设计实验探究另一电极的产物,其实验方案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I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进一步探究FeCl3溶液与NaHSO3溶液能否发生反应,设计、完成实验并记录如下:装置编号反应时间实验现象
III 0~1 min产生红色沉淀,有刺激性气味气体逸出
1~30 min
沉淀迅速溶解形成红色溶液,随后溶液逐渐
变为橙色,之后几乎无色
30 min后
与空气接触部分的上层溶液又变为浅红色,
随后逐渐变为浅橙色
(4)乙同学认为刺激性气味气体的产生原因有两种可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②的可能原因。
① Fe3++3HSO3-垐?
噲? Fe(OH)3 +3SO2;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查阅资料:溶液中Fe3+、SO32-、OH-三种微粒会形成红色配合物并存在如下转化:
2+4+5
O 2+2-224HOFe S O HOFeO S O Fe +SO −−→垐?噲? 从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角度解释1~30 min 的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6)分别对比I 和II 、II 和III ,FeCl 3能否与Na 2SO 3或NaHSO 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写出两条)。
【答案】将FeCl 3溶于浓盐酸,再稀释至指定浓度 足量盐酸和BaCl 2溶液 取少量FeCl 3溶液电极附近的混合液,加入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证明产生了Fe 2+ 3SO 32--2e -+H 2O=SO 42-+2HSO 3- H ++HSO 3-=H 2O+SO 2↑ 生成红色配合物的反应速率快,红色配合物生成橙色配合物的速率较慢;在O 2的作用下,橙色的HOFeOSO 2浓度下降,平衡
不断正向移动,最终溶液几乎无色 溶液pH 不同、
Na 2SO 3、NaHSO 3溶液中SO 32-浓度不同(或Na 2SO 3与NaHSO 3不同,或Na 2SO 3与NaHSO 3的阴离子不同)、反应物是否接触形成红色配合物(任写两条)
【解析】
【分析】
甲同学实验:利用铁离子能够将SO 32-氧化设计原电池,则原电池中氯化铁溶液为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试剂X 为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实验中X 为Na 2SO 3溶液时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铁离子将SO 32-氧化;实验中X 为NaHSO 3溶液时电流计指针未发生偏转,说明二者可能不反应;
乙同学进一步探究FeCl 3溶液与NaHSO 3溶液能否发生反应:0~1 min 产生红色沉淀,有刺激性气味气体逸出,红色沉淀应为Fe(OH)3,气体应为二氧化硫,说明二者发生双水解;1~30 min 沉淀迅速溶解形成红色溶液,随后溶液逐渐变为橙色,之后几乎无色,结合查阅的资料可知生成了HOFeOSO 2,该物质存在平衡HOFeOSO 2⇌HOFeOSO 2,在氧气的作用下不断正向进行,最终溶液几乎无色;30min 后反应现象是空气接触部分的上层溶液又变为浅红色,随后逐渐变为浅橙色,反应后的亚铁离子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为铁离子,过量的HSO 3-电离提供SO 32-,溶液中Fe 3+、SO 32-、OH -三种微粒会继续反应形成红色配合物。
【详解】
(1)实验室配制FeCl 3溶液时,为了防止铁离子水解,先将FeCl 3固体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然后加水稀释;
(2)①若有硫酸根生成,则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会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氯化铁溶液为原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Fe 3+被还原成Fe 2+,铁氰化钾溶液可以与亚铁离子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所以方案为取少量FeCl 3溶液电极附近的混合液,加入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证明产生了Fe 2+;
(3)实验I 中试剂X 为原电池负极,SO 32-被氧化生成硫酸根,电极方程式为3SO 32—2e -+H 2O=SO 42-+2HSO 3-;
(4)pH=1的氯化铁溶液中有大量的氢离子,亚硫酸氢根离子结合氢离子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 ++HSO 3-=H 2O+SO 2↑;
(5)FeCl3溶液与NaHSO3溶液混合反应,在1~30 min出现现象为:沉淀迅速溶解形成红色溶液,随后溶液逐渐变为橙色,之后几乎无色,根据资料:溶液中Fe3+、SO32-、OH-三种微
−−−−→Fe2++SO42-,可知原因粒会形成红色配合物并存在转化:HOFeOSO2⇌HOFeOSO22O
是:生成红色配合物的反应速率快,红色配合物生成橙色配合物的速率较慢;在氧气的作用下橙色的HOFeOSO2浓度下降平衡HOFeOSO2⇌HOFeOSO2,不断正向进行,最终溶液几乎无色。
(6)分别对比Ⅰ和Ⅱ、Ⅱ和Ⅲ,FeCl3能否与Na2SO3或NaHS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和溶液pH 不同、Na2SO3、NaHSO3溶液中SO32-浓度不同(或Na2SO3与NaHSO3不同,或Na2SO3与NaHSO3的阴离子不同)、反应物是否接触形成红色配合物有关。
【点睛】
第3题写电极反应方程式时要注意pH=9的溶液是由于SO32-水解,OH-来自于水的电离,电极方程式不能写成SO32--2e-+2OH-===SO42-+H2O。
3.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应用。
如图表示一个电解池,装有电解液a;X、Y是两块电极板,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相连。
请回答以下问题。
若X、Y都是惰性电极,a是饱和NaCl溶液,实验开始时,同时在两边各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则:
(1)电解池中X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在X极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
(2)Y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检验该电极反应产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答案】2H++2e-=H2↑放出气体,溶液变红 2Cl--2e-=Cl2↑把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Y电极附近,试纸变蓝
【解析】
【详解】
由题意或图像可知,此池为电解池,X极为阴极,Y极为阳极。
电极为惰性电极,饱和NaCl溶液中存在Na+、Cl-、H+、OH-,在阴极上,H+放电能力强于Na+,故阴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因而导致X极附近有气体放出,溶液呈碱性,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在阳极上,Cl-放电能力强于OH-,故阳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
4.现需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来电解饱和食盐水,并测量电解产生的氢气的体积(约6 mL)和检验氯气的氧化性(不应将多余的氯气排入空气中)。
(1)试从上图图1中选用几种必要的仪器,连成一整套装置,各种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填编号)是:A接______,B接______。
(2)碳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
(3)能说明氯气具有氧化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4)假定装入的饱和食盐水为50 mL(电解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当测得的氢气为5.6 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时,溶液的pH为____。
(5)工业上采用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饱和食盐水,如上图图2,该离子交换膜是__(填“阳离子”或“阴离子”)交换膜,溶液A是_______(填溶质的化学式)
【答案】G、F、I D、E、C 2Cl--2e-=Cl2↑淀粉-KI溶液变成蓝色 12 阳离子 NaOH 【解析】
【分析】
(1)实验的目的是电解饱和食盐水,并测量电解产生的氢气的体积(约6 mL)和检验氯气的氧化性,结合装置的作用来连接装置;
(2)实验目的生成氢气和氯气,所以铁应为阴极,碳棒为阳极;
(3)氯气具有氧化性,能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色说明;
(4)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程式:2NaCl+2H2O 2NaOH+H2↑+Cl2↑,利用公式c=n
V
来计
算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然后求出氢离子的浓度,最后求出pH;
(5)氢气在阴极生成,则b为阴极,a为阳极,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则离子交换膜允许阳离子通过;a极上氯离子失电子,生成氯气同时溶液中生成NaOH。
【详解】
(1)产生的氢气的体积用排水量气法,预计H2的体积6ml左右,所以选I不选H,导管是短进长出,所以A接G,用装有淀粉碘化钾溶液的洗气瓶检验氯气时,导管要长进短出,所以B接D,氯气要进行尾气处理,即E接C;
(2)实验目的生成氢气和氯气,所以铁应为阴极,连接电源负极,碳棒为阳极,所以炭棒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电极反应:2Cl--2e-═Cl2↑;
(3)氯气具有氧化性,能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色,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色说明氯气具有氧化性;
(4)因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程式:2NaCl+2H2O2NaOH+H2↑+Cl2↑,当产生的H2的体积
为5.6mL时,物质的量n=
3
5.610L
22.4L/mol
-
⨯
=2.5×10-4mol,生成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5×10-
4mol,所以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
4
510mol
0.05L
-
⨯═0.01mol/L,所以氢离子的浓度
=
14
10
0.01
mol/L=1×10-12mol/L,pH=12;
(5)氢气在阴极生成,则b为阴极,a为阳极,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则离子交换膜允许阳离子通过,所以离子交换膜为阳离子交换膜;a极上氯离子失电子,生成氯气同时溶液中生成NaOH,所以溶液A是NaOH。
【点睛】
分析电解过程的思维程序:①首先判断阴阳极,分析阳极材料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
②再分析电解质水溶液的组成,找全离子并分阴阳离子两组;③然后排出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阴极:阳离子放电顺序:Ag+>Fe3+>Cu2+>H+>Fe2+>Zn2+>H+;阳极:活泼电极>S2->I->Br-
>Cl->OH-;如果阳极材料是活性金属如Fe或Cu为阳极,则阳极本身被氧化。
5.研究金属腐蚀和防腐的原理很有现实意义。
(1)甲图为人教版教材中探究钢铁的吸氧腐蚀的装置。
某兴趣小组按该装置实验,导管中液柱的上升缓慢,下列措施可以更快更清晰观察到水柱上升现象的有________(填序号)。
A.用纯氧气代替试管内空气 B.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提高温度
C.将铁钉换成铁粉和炭粉混合粉末 D.换成更细的导管,水中滴加红墨水
(2)该小组将甲图装置改进成乙图装置并进行实验,导管中红墨水液柱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根据数据判断腐蚀的速率随时间逐渐_______________(填“加快”、“不变”、“减慢”),你认为影响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min13579
液柱高度/cm0.8 2.1 3.0 3.7 4.2
(3)为探究铁钉腐蚀实验 a、b 两点所发生的反应,进行以下实验,请完成表格空白: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向 NaCl溶液中滴加 2~3 滴酚酞指示剂a 点附近溶液出现红色
a 点电极反应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再滴加 2~3 滴
②________________b 点周围出现蓝色沉淀
b 点电极反应为
③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以上实验探究,试判断____________(填“a”或“b”)为负极,该点腐蚀更严重。
(4)设计下面装置研究弱酸性环境中腐蚀的主要形式。
测定锥形瓶内气压和空气中氧气的
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见下图,从图中可分析,t1~t2之间主要发生__________ 腐蚀(填吸氧或析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金属阳极钝化是一种电化学防腐方法。
将 Fe 作阳极置于 H2SO4溶液中,一定条件下Fe 钝化形成致密 Fe3O4氧化膜,试写出该阳极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CD 减慢氧气的浓度 O2+4e—+2H2O=4OH—铁氰化钾溶液 Fe -2e—=Fe 2+ b 吸氧氧气含量和瓶内压强都降低,因此主要是吸氧腐蚀 3Fe - 8e—+4H2O =Fe3O4+8H+
【解析】
【分析】
(1)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几大因素进行推导,其中a为浓度、b为温度、c为固体表面积,但b项直接加热会使具支试管内温度持续升高,导管一端只会产生气泡不会形成气柱,d项换成更细的导管旨在放大实验现象,以便于明显观察到水柱的上升,答案为
ACD;
(2)通过表格,间隔2分钟液面高度的变化,5~7,7~9变化趋势逐渐减小,则反应速率逐渐减慢,随着反应的进行,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含量逐渐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慢;(3)铁钉的吸氧腐蚀中,滴有酚酞的a点附近出现红色,则产生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O2+4e—+2H2O=4OH—;b点则为Fe失电子生成二价铁或三价铁,b 点周围出现蓝色沉淀则加入铁氰化钾验证二价铁的存在,电极反应:Fe -2e—=Fe 2+;b点做电池的负极,腐蚀更严重;
(4)从图中分析t1~t2之间氧气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小,压强逐渐减小,可确定此时发生吸氧腐蚀;
(5)将 Fe 作阳极置于 H2SO4溶液中,一定条件下Fe 钝化形成致密 Fe3O4氧化膜,3Fe -
8e—+4H2O =Fe3O4+8H+。
【详解】
(1)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几大因素进行推导,其中a为浓度、b为温度、c为固体表面积,但b项直接加热会使具支试管内温度持续升高,导管一端只会产生气泡不会形成气柱,d项换成更细的导管旨在放大实验现象,以便于明显观察到水柱的上升,答案为
ACD;
(2)通过表格,间隔2分钟液面高度的变化,5~7,7~9变化趋势逐渐减小,则反应速率逐渐减慢,随着反应的进行,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含量逐渐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慢;答案为:减慢;氧气的浓度;
(3)铁钉的吸氧腐蚀中,滴有酚酞的a点附近出现红色,则产生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O2+4e—+2H2O=4OH—;b点则为Fe失电子生成二价铁或三价铁,b 点周围出现蓝色沉淀则加入铁氰化钾验证二价铁的存在,电极反应:Fe -2e—=Fe 2+;b点做电池的负极,腐蚀更严重;答案为:O2+4e—+2H2O=4OH—;铁氰化钾溶液; Fe -2e—=Fe 2+;b ;
(4)从图中分析t1~t2之间氧气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小,压强逐渐减小,可确定此时发生吸氧腐蚀;答案为:吸氧;氧气含量和瓶内压强都降低,因此主要是吸氧腐蚀;
(5)将 Fe 作阳极置于 H2SO4溶液中,一定条件下Fe 钝化形成致密 Fe3O4氧化膜,答案为:3Fe - 8e—+4H2O =Fe3O4+8H+。
6.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
向硝酸酸化的0.05 mol·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
①取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
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变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
②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
假设b:空气中存在O2,由于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
假设c:酸性溶液中NO3-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
假设d:根据_______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可产生Fe3+。
③下列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
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
实验Ⅰ:向硝酸酸化的________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 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 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Ⅱ:装置如图。
其中甲溶液是________,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固体未完全溶解(或者加硝酸加热溶解固体,再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Fe2+Fe+2Fe3+=3Fe2+4Fe2++O2+4H+=Fe3++2H2O白色沉淀0.05 mol·L-1 NaNO3溶液FeCl2、FeCl3混合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KSCN溶液,后者红色更深
【解析】
【详解】
(1)①黑色固体中含有过量铁,如果同时含有银,则可以加入HCl或H2SO4溶解Fe,而银不能溶解,故答案为: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酸化,固体未完全溶解;
②K3[Fe(CN)3]是检验Fe2+的试剂,所以产生蓝色沉淀说明含有Fe2+,故答案为:Fe2+;
(2)过量铁粉与Fe3+反应生成Fe2+,即Fe+2Fe3+=3Fe2+,故答案为:Fe+2Fe3+=3Fe2+;
②O2氧化Fe2+反应为4Fe2++O2+4H+=4Fe3++2H2O,白色沉淀是AgSCN,所以实验可以说明含有Ag+,Ag+可能氧化Fe2+生成Fe3+,故答案为:4Fe2++O2+4H+=4Fe3++2H2O;白色沉淀;
③实验Ⅰ:证明假设abc错误,就是排除Ag+对实验的影响,相当于没有Ag+存在的空白实验,考虑其他条件不要变化,可以选用0.05mol•L-1NaNO3,故答案为:0.05 mol·L-1 NaNO3溶液;
实验Ⅱ:原电池实验需要证明的是假设d的反应Ag++Fe2+=Ag+Fe3+能够实现,所以甲池应当注入FeCl2、FeCl3混合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如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KSCN溶液,后者红色更深,可说明d正确,故答案为:FeCl2、FeCl3混合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KSCN溶液,后者红色更深。
7.电解原理和原电池原理是电化学的两个重要内容。
某兴趣小组做如下探究实验:
(1)如上图1为某实验小组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的原电池装置,若盐桥中装有饱和的
KNO3溶液和琼胶制成的胶冻,则NO3-移向_____________装置(填写“甲或乙”)。
其他条件不变,若将CuCl2溶液换为NH4Cl溶液,发现生成无色无味的单质气体,则石墨上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上图2,其他条件不变,若将盐桥换成弯铜导线与石墨相连成n型,则甲装置是
____________(填“原电池或电解池”),乙装置中石墨(2)为极,乙装置中与铁线相连的石墨(1)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式为。
(3)在图2乙装置中改为加入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若某一电极质量增重 1.28 g,则另一电极生成______________mL(标况下)气体。
【答案】(1)甲;2H++2e-=H2;
(2)原电池;阳;Cu2++2e-=Cu
(3)224
【解析】
试题分析:(1)装置1中铁是负极、石墨是正极,阴离子在原电池中移向负极,NO3-移向甲装置;若将CuCl2溶液换为NH4Cl溶液,发现生成无色无味的单质气体,则石墨上电极反应式2H++2e-=H2;(2)图2,其他条件不变,若将盐桥换成弯铜导线与石墨相连成n型,则甲装置中两个电极不同,构成原电池;,乙装置是电解池,石墨(2)与正极相连,石墨(2)为阳极,乙装置中与铁线相连的石墨(1)是阴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式为Cu2++2e-
=Cu;(3)某一电极生成 1.28 g铜,转移电子
1.28
20.04
64/
g
mol
g mol
⨯=,则另一电极生
成氧气,根据转移电子相同,生成氧气0.01mol,标况下的体积为224mL。
考点:本题考查电解原理和原电池原理。
8.高铁酸盐(如K2FeO4)是一种高效绿色氧化剂,可用于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处理。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制备高铁酸盐较好的方法为电化学法。
(1)电化学法制备高铁酸钠采用铁片作阳极,NaOH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其电流效率可达到40%。
写出阳极产生高铁酸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2)铁丝网电极是更理想的阳极材料,相同条件下,可将电流效率提高至70%以上,原因是__________。
研究亦发现,铁电极在某一电压范围内会产生氧气使阳极表面生成Fe2O3膜而“钝化”。
写出产生O2的电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
(3)FeO42—易与水4h生成絮状氢氧化铁,也会影响高铁酸盐的产率。
若以铁丝网为阳极,在中间环节(对应图中4h后)过滤掉氢氧化铁,反应过程中FeO42—浓度以及电流效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中实线所示(图中曲线是每隔1h测得的数据)。
图中虚线部分对应于没有过滤氢氧化铁而连续电解的情况。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填编号)
①过滤:掉氢氧化铁有利于获得较高浓度的高铁酸盐溶液
②过滤掉氢氧化铁对电流效率影响不大
③实验表明不过滤掉氢氧化铁,6h后电流效率几乎为0
(4)在相同的pH条件下,经过相同的反应时间,高铁酸盐的产率与温度关系如图2。
随温度升高,高铁酸盐产率先增大后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
(5)人们还对用铁的氧化物作电极制备高铁酸盐进行了研究,例如以磁铁矿多孔电极制备高铁酸盐,该研究方向的价值有__________(至少答一点)。
【答案】Fe-6e-+8OH-═FeO42-+4H2O 铁丝网比铁片接触面积更大 4OH--4e-
═O2↑+2H2O ①③温度升高加快了高铁酸盐的生成速率,另一方面,温度升高加快了高铁酸盐与水反应,10℃~20℃时生成为主要因素,20℃以后分解为主要因素。
以磁铁矿多孔电极制备高铁酸盐消耗电能少;以铁的氧化物为电极,可以实现变废为宝;以磁铁矿作为多孔电极,不会发生钝化现象等合理答案。
【解析】
【分析】
(1)已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方程式时要根据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2)接触面积越大,电流越大;阳极铁失去电子,氢氧根也可能失去电子生成氧气;(3)比较实线和虚线对应的坐标即可得出答案;
(4)产率增大说明生成速率增大,减小则说明分解速率增大;
(5)从耗能、环保、提高反应速率等角度解析。
【详解】
(1)铁失去电子,在碱性溶液中生成高铁酸根离子,同时有水生成,故阳极产生高铁酸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Fe-6e-+8OH-═FeO42-+4H2O;
(2)铁丝网比铁片接触面积更大,电流效率更高,阳极铁失去电子,氢氧根也可能失去电
子生成氧气,再与铁反应生成氧化铁,铁电极上发生析氧反应4OH--4e-═O2↑+2H2O;(3)由图可知,4h后若没有过滤氢氧化铁,高铁酸根离子浓度及电流效率均降低,①C
正确,②错误;虚线所示,6h后电流效率几乎为0,③正确,故选①③;
(4)高铁酸盐产率增高说明温度升高加快了高铁酸盐的生成速率,产率降低说明温度升高加快了高铁酸盐与水反应,10℃~20℃时生成为主要因素,20℃以后分解为主要因素;(5)以磁铁矿多孔电极制备高铁酸盐,该研究方向的价值有:以磁铁矿多孔电极制备高铁酸盐消耗电能少;以铁的氧化物为电极,可以实现变废为宝;以磁铁矿作为多孔电极,不会发生钝化现象等。
9.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调节滑动变阻器,控制电流强度适中的情况下用其进行缓慢电解NaCl溶液及相关实验(此时,止水夹a处于打开状态,止水夹b处于关闭状态)。
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令人很高兴的现象(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通过)。
请帮助他们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装置中的电极反应:
阴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后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是:
①烧杯A中导管产生气泡数秒后溶液变红,;
②烧瓶中液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烧杯A中导管又有气泡冒出。
(3)当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后,他们关闭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
再观察C装置(此溶液经过煮沸,且上层有油膜),若无现象,请说明理由;若有现象,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片刻后再向烧杯C 中吹大量空气,则C中的现象是。
【答案】(1)2H2O+2e-=H2↑+2OH-(或2H++2e-===H2↑),Fe-2e-=Fe2+;(2) ①A烧杯中的水倒吸并产生红色喷泉;②上升到高于左侧导管一定程度后又逐渐下落至与导管相平;(3)Fe2++2OH-===Fe(OH)2↓,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电解原理,铁做阳极,活动金属作阳极,先失电子,其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Pt作阴极,其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2)①B装置产生的氢气,进入烧瓶中,使NH3和水接触,利用NH3极易溶于水,造成导管内的压强突然减小,产生喷泉,因此溶液变红,A烧杯中水倒吸并产生红色喷泉;②烧杯A中导管又有气泡冒出,说明B 中不断产生氢气,因此上升到高于左侧导管一定程度后又逐渐下落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