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阴常不足”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阴常不足”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范兴良;戴瑶瑶;高勤;张冀豫;祝峻峰
【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医各家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对“标实”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对“本虚”的观点存在分歧.本文强调“阴常不足”是PBC发病的关键病机,并从肝脏生理特点、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经络及文献等方面论述“阴常不足”在PBC发病中的作用,完善PBC相关病因病机,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思路.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8(024)006
【总页数】3页(P739-741)
【关键词】阴常不足;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病机
【作者】范兴良;戴瑶瑶;高勤;张冀豫;祝峻峰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肝病科,上海 20007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肝病科,上海 20007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肝病科,上海 20007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肝病科,上海 20007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肝病科,上海 2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4+5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曾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
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中老年女性多发[1]。
PBC从早期自身免疫介导的胆管上皮细胞损伤、肝内胆汁瘀积破坏性以及疾病持
续影响,最终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2]。
熊去氧胆酸胶囊可减缓PBC进展,但多个临床研究显示,其对症状、生化、疾病进程及生存指标的改善情况存在差异[3]。
中医立足于整体观念,强调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可改善症状和预后,对治疗
本病有良好的优势。
结合文献研究及临证经验,我们发现“阴常不足”在PBC发
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临床采用滋肾养肝法治疗PBC取得较好疗效,现探讨如下。
1 中医对PBC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古籍文献尚无PBC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以及在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属于“虚劳”“黄疸”“风瘙痒”“胁痛”“积聚”“臌胀”等范畴。
王灵台[4]认为,本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感受外邪,或饮食失调,或情志不畅,影响脾、肝、肾三脏的生理功能,造成气血功能紊乱,导致湿、热、瘀蕴积于内而发,阴阳失调为其主要病机[5]。
苏春芝[6]认为,热毒湿浊(胆汁瘀积及肝内炎症)是导致PBC形成的主要病因,湿热内蕴是始动因素,正气虚损是中间环节,瘀血内结是最终产物。
刘平[7]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的病机以精气亏损、阴血虚弱(即气阴虚损)为本,瘀热内蕴为标。
张玮[8]认为,PBC存在不同程度的瘀血阻络征象,气虚血瘀为病
机关键。
冯兴华[9]认为,湿热、气滞、血瘀、水饮等是影响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
因素。
也有医家从经络探讨,赫伟丽等[10]认为,PBC属于中医学络病范畴,提出胆瘀络闭、毒损肝络多因病邪缠绵不愈,蕴结肝胆之络,久之肝胆之络闭阻。
综上所述,各家都认可本病属于“本虚标实”,对“标实”的认识基本一致,为“湿、热、毒、瘀”;但对“本虚”的观点存在分歧,认为或“肾虚”或“气虚”或“精血亏”等。
2 “阴常不足”与PBC的发病
2.1 肝的生理特点方面
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
肝为藏血之脏,主血海,血属阴,又赖肾水以浇灌滋养,所以说肝以阴血为本,此即“体阴”之义;而肝为风木之脏,主司疏泄,内寄相火。
在病理方面,肝阳易亢又易化火生风,其功能特点及病理特点都偏阳偏热,此乃“用阳”之义。
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
”肝阴易虚是肝病的病理特点之一,究其原因有三[11]:一是肝体阴用阳,肝之体阴赖肾之阴精滋养,肾阴旺盛则肝阴充足,肾阴一旦不足必然导致肝阴亏虚,随着年龄的增长肾阴常亏;二是肝病易引起风、阳、火等病理变化,如肝郁化热、火热内盛则肝阴自伤导致肝阴不足;三是临床治疗肝病多用疏肝理气药物,这类药物多辛温香燥、易耗伤肝阴。
这就导致肝病无论何证,大都有不同程度肝阴不足的病理变化,就会发生肝系的病理变化而出现相关的临床证候。
2.2 年龄、性别方面
PBC多见于中老年,年龄为45岁左右[12],以女性为主,男女发病比例约
1∶10[1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又曰:“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
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巳先亏矣。
”强调40岁开始阴气开始亏虚,女子49岁“阴气难成”而经断。
《临证指南医案》曰:“女子以肝为先天。
”肝主藏血,女子以阴血为根本,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行疏泄功能,居阳动之态。
妇女以血为重,行经耗血,妊娠血聚养胎,分娩出血,以致女子有余于气而不足于血。
对于妇人阴虚朱丹溪认为:“妇人以血为主,血属阴,易于亏欠。
”“肝藏血”“肝体阴而用阳”,阴血不足最能伤肝;阴血亏虚,脉道失充,血脉不畅瘀滞于体内使病情加重。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女性易感PBC与X染色体的失活密切相关,若自身免疫性T细胞不能耐受2个X染色体所编码的抗原,即可导致PBC[14],也有研究认为与性激
素分泌有关[15]。
所以,中医学认为40岁后阴气衰减,女性尤为明显,至“七七”阴亏经断,而PBC多发于围经期女性,可推断“阴常不足”起到重要作用。
2.3 经络方面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任脉有“总任诸阴”的功用,任脉起于胞中,行于身前,沿正中线上行,对于阴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有“阴脉之海”之称。
故“女子七七”任脉虚,阴脉之肝肾功能虚亏,肝主藏血、肾主水藏精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气血、阴精亏虚。
《灵枢·经脉》曰:“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实则腹皮痛,虚则
痒搔,取之所别也。
”表明任之经别虚则瘙痒,取经别之穴可治疗瘙痒,瘙痒正是PBC最常见的症状。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也有“血海”之称,“太冲脉衰少”,阴血不足,肝脏失于濡养而易发为本病。
冲任二脉总督全身“阴”与“血”,女子“七七”二脉虚衰,则“阴”与“血”亏而易发为本病。
2.4 症状方面
相关文献研究[16]表明,乏力、黄疸、皮肤瘙痒、口干、眼干等是PBC最常见的
症状,与临床基本相符。
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升主动,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
”肝体精血易耗散而常虚致肝之阴血耗损,阴血不足最能伤肝,进而发生肝系病理变化而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
《诸病源候论》云:“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
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PBC病程漫长,肝气肝
血不足,血虚则肌肤失养,化燥生风,风盛则痒;风为百病之长,易夹湿夹热,若湿热壅滞肝胆导致胆汁疏泄不畅,外溢肌肤,上注眼目,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发为黄疸。
肝肾之阴亏虚,无力滋养脏腑器官,故可见口干。
《诸病源候论》曰:“目,肝之外候也……其液竭者,则目涩。
”可知目得肝之阴血所养才能保证视觉功能正常,若精血亏虚、目失濡养,则会出现视物昏花、两目干涩。
阴血无以营
养筋膜,则萎软无力等。
足厥阴肝经贯膈、布胁肋,肝之阴血不足,经脉失养则胁肋隐痛。
张介宾说:“肝虚者,肝阴虚也。
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
虚血燥,则筋脉失养而痛。
”PBC常见的症状多由肝肾阴亏、阴血不足引起。
2.5 文献研究方面
张宁等[17]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涉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型共20种,排名在前6 位的中医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34.85%)、肝肾阴虚(27.82%)、湿热瘀血(6.69%)、湿热蕴结(4.23%)、脾胃气虚(3.87%)和湿滞血瘀(3.52%);证候分型要
素共14个,排名前6 位的分别为脾虚(40.49%)、肝郁(39.43%)、肝阴虚
(31.34%)、肾阴虚(31.34%)、瘀血(25.70%)和湿热(17.25%),可见阴虚占有较大比例。
李良学[18]通过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初步得出肝郁脾虚、水湿内阻、肝肾阴虚兼气滞血瘀为常见证型,其中肝肾阴虚兼气滞血瘀占57%(60例/105例)。
周啓亮[19]认为,本病以肝肾亏虚最多见,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有夹湿、夹热、夹毒、夹瘀的实证病变。
采用滋肾活血祛风方组成:褚实子30 g,益母草30 g,路路通10 g,薏苡仁30 g,赤芍15 g,丹参
30 g,郁金15 g,白薇10 g,地骨皮10 g,白蒺藜慕20 g,茵陈30 g,生甘草10 g,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PBC总有效率80%,与对照组比较(单用熊去氧胆
酸胶囊)占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回顾性研究126例PBC患者发现,辨证分型中阴虚(包括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患者占41.27%,与文献研究结果
基本相符。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医大师徐经世[20]也认为,“当今国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粱厚味已成平常,人无节制者每每化湿、生热、伤津且渴求欲壑而所愿不遂者甚多,因病久治无效而致郁,因郁而病情交错复杂,久则五志过极而化火,火热内生而伤阴,故阴虚体质者为众”。
这可能也是PBC发病率升高的原因之一。
本文从肝脏生理特点、性别、年龄、经络及文献等方面论述“阴常不足”在PBC
发病中的作用,在“湿、毒、瘀、虚”的基础上,强调“阴常不足”在PBC发病中的作用,完善PBC相关病因病机,为临床和科研提供思路。
但临证时应注重辨证施治,抓住每个患者的关键,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优势。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KOVA J D, WEBER M A.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an Update on MR Imaging Findings with Recent Developments[J].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s, 2016, 25(4): 517.
[2] HUANG Y Q.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J].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1, 8(33):1419-1441.
[3] NAMISAKI T, MORIYA K, KITADE M,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cheuer histological staging system for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in Japanese pati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16, 29(1):23-30.
[4] 范兴良, 祝峻峰, 王灵台. 王灵台论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胆管炎) 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 50(8): 1-4.
[5] 包婷, 郑超, 朱晓骏,等. 王灵台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经验撷英[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3):1-3.
[6] 苏春芝, 钟锐. 化浊解毒调肝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瘀胆指标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5): 58-58.
[7] 徐莹, 慕永平, 刘平. 刘平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经验撷英[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 49(12): 1-4.
[8] 杜慧慧, 张玮. 张玮运用补虚化瘀法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47(9):25-27.
[9] 刘本勇,陈绍瑜,李丹,等. 冯兴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经验[J]. 中医杂志, 2015,56(6):462-465.
[10] 赫伟丽,徐光福.利胆通络解毒方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3:108-109.
[11] 刘家义. 从肝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探讨肝病用药的基本原则[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5,29(6):417-419.
[12] BOONSTRA K,BEUERS U,PONSIOEN C Y. Epidemiology of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and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a systematic review[J]. J Hepatol,2012,56(5):1181-
1188.
[13] 磨庆福, 陶建萍, 李岳桓. 47例女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3,18(3):172-174.
[14] 黄颖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4(29):2761-2770.
[15] LLEO A, BATTEZZATI P M, SELMI C, et al. Is autoimmunity a matter of sex?[J]. Autoimmunity reviews, 2008, 7(8): 626-630.
[16] 皇金萍. 基于文献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证治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7] 张宁,宫嫚,周双男,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候分型文献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
志,2013,16(5):445-447.
[18] 李良学.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候特点和调肝理脾方作用机理研究[D].太原: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2015.
[19] 周啓亮.滋肾活血祛风方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9例临床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
[20] 郑勇飞,陶永,张国梁,等.徐经世对“阴常不足”理论的临床发挥[J].辽宁中医杂
志,2013,40(7):1461-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