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第9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 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 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是以客观叙述为 主;而本文有所不同,作者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 受当成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主观性的报道。
相关链接
经典写作题材——和平
日益猖獗的日本右翼势力
在东京街头,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右翼团体的宣 传车鼓噪而过,令人仿佛回到了二战前,而这就是 已进入21世纪的日本首都东京。近年来日本右翼团 体活动猖獗,在日本朝野的影响力也有扩大之势, 新版历史教科书通过审查、将钓鱼岛灯塔收归政府
【提示】 从内容上看,概括前文,作者说:那些 “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 是旧闻了,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从结构 上看,起过渡作用,同时第一次照应题目。
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这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外貌、神态。这一浮雕式的特写,引发 我们许多思考,一个美丽善良、对生活充满美好憧 憬的乐观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被残酷地杀 害,反衬了法西斯的残忍,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无 比痛恨。也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践踏 和毁灭的,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
情感波澜构成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优 秀作品的基调。③对照和反衬手法的运用。例如: “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 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 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本句反衬并与“布热 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 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对照。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走近作者
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现任执行主 编,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 “二战”结束十几年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对德国 法西斯曾制造的奥斯维辛这一人间地狱进行了新闻 报道。
了解背景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距波兰首都 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 座集中营的总称。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 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 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 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
奥斯维辛集中营先后共监禁过数百万各类人士,其 中有约110万人被夺去生命,受害者主要是波兰和 欧洲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吉卜赛人、波兰人和苏联 俘虏。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攻克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当时集中营内的幸存者仅有7000多人,其中包括130 名儿童。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 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 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来自 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 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文中出现了多 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 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 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 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 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 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这种感 受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 露罪恶。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鼓吹皇国史观,否定侵华战争, 反对道歉。1995年8月,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议会 都通过了追悼死难者、美化侵略战争的决议,参加 阻止“不战决议”在国会通过的签名者达近百万人。 否定历史就容易重蹈覆辙。日本不断增加军费开支, 加强军事实力,现已成为一个潜在的令人担忧的军 事大国。
THANKS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 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提示】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 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 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只是纯客 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 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 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点明布热金卡曾是人间地 狱。
第二部分(第3~15自然段)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 怕历史和参观者的深切感受。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与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 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强烈向往之情, 也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合作讨论
1.为什么眼前“阳光明媚温暖”的景色是最可怕 的事情?这种反常表述有何效果? 【提示】 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 狱。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 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
4.这篇新闻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提示】 本文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 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 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的教训。
疑难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叙述游人?
【提示】 这是因为,第一种游人,从侧面说明布热 金卡集中营的残酷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第二 种游人,这是曾经经历过法西斯蹂躏的人们,说明 他们对法西斯暴行的憎恶;第三种游人,表示对死 难者的同情,说明人的善良。人们千里迢迢来到这 里,不管出自哪一种具体的目的,都反映了一个共 同的心愿,那就是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
文章开头一反常态,说布热金卡的阳光明媚温暖, 绿树婆娑,欢声笑语竟是最可怕的事情,吸引读 者,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写出了布热金卡的现状。 “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了布热金卡的特殊性, “最可怕的事情”写出作者的强烈感受,极易吸引 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
2.“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 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等一系列行为都有右翼团体的身影。从20世纪70年 代以来至今,右翼势力否认、歪曲和美化其侵略历 史的谬论肆意泛滥,为军国主义战犯招魂的政治丑 剧连年不断,政治右倾化日趋严重。战后美国对日 本实行单独占领并包庇大批战犯,50多年来日本一 直没有反省和清理对外侵略的历史。
同时,右翼势力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利用舆论公开 掩饰、否认和美化侵略罪行,使日本多数青少年只 知道本国遭受过原子弹的轰炸,而对日本当年为他 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却全然不知。此外,加之大批 主张彻底铲除军国主义的进步人士横遭迫害,在战 争问题上,日本社会被搞得是非颠倒,黑白不分。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右翼团体组织从20世纪60年代 的400多个增至今天的900多个,其成员达12万多人,
3.这篇课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 地方?
【提示】 ①双线展开,情、景、事融为一体。一 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 受和心情。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以便更真实 深刻地揭露主题。②视觉独特,从“平静”的环境 中发现新闻。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感受,发现 了平静之下的风暴,感受到罪恶与善良的对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