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经略、督师、巡抚、总兵、提督都是啥关系?

合集下载

巡抚与总督

巡抚与总督

总督、巡抚是明清时期地方军政首长。

总督的地位声望约高于巡抚,但就其设置而言,却是先有巡抚,后有总督。

巡抚之名,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

后来每年都要派中央官员巡抚地方。

这一时期,巡抚性质同于“钦差”,本身不是官号,没有品级,可兼中央监察、组织部门的都御史和吏部尚书、侍郎等官衔,以便主掌地方官吏考察和军民安抚。

因为属中央官,所以有事派出,事毕返京。

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以后,由于地方动乱,开始常设巡抚,并开始了以省为管辖单位的巡抚制。

此后,巡抚职权不断扩大,不仅掌政,而且掌军,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中央官性质未变,还必须经常上京汇报地方军政事务。

清代康熙(1662年~1722年)以后,全国除直隶、四川外,每省都设一员巡抚,规定了巡抚品级。

至此,巡抚才正式成为地方官,但仍遵行旧的兼衔制。

战乱时期,各地巡抚互不统属,往往贻误军机。

为统一调度,就设立了专管军事的总督。

总督性质同于前期的巡抚、兼衔一样,也不常置。

自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常设两广总督以后,才开始了正规的跨省总督制。

从此,总督职权日益扩大,兼掌民政,实际上也成为地方军政首长。

但其获得品级,正式成为地方官,是清康熙以后的事。

【《中国文化一本通》朝华出版社石晓娜文】。

明朝的官职

明朝的官职

明朝的官职
明朝的官职体系相对完善,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根据职务的不同又分为正、从、员三级。

以下是一些明朝常见的官职:
文官官职:
●皇帝:国家最高元首,明朝的皇帝均为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后裔。

●皇太子: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承人。

●宰相: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长官。

●内阁成员:包括东厂、西厂官员等,负责情报搜集和安全事务。

●吏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分别负责人事、礼仪、军事、工程、刑法等方面的
管理。

武官官职:
●武将:负责指挥军队的将领,包括总指挥、千总、百户等。

●都督、提督:统领一定区域或军队的高级将领。

●卫所官员:负责宫廷卫队的将领,包括东厂、西厂的领导。

地方官职:
●巡抚:省级地方的最高官员,负责政务和军事。

●总督、督抚:地方最高长官,与巡抚类似,分为总督和督抚两级。

●知府:府级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州县官员:包括知州、知县等,分别负责州、县的行政管理。

礼官:
●太常寺官员:负责祭祀、宗教事务。

●礼部官员:负责国家礼仪、宴席等。

经济官职:
●户部官员:负责财政、征税等事务。

●度支官员:负责军费、军需的管理。

这些官职构成了明朝庞大的官僚体系,它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官员都有具体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管理体制。

明朝武官体系

明朝武官体系

明朝武官体系一级标题:明朝武官体系的概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武官体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明朝武官体系是一套组织结构完善、等级分明的体系,这个体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明朝武官体系的组成、等级体系、选拔方法以及职责。

二级标题1:武官的组成明朝武官体系由不同的职位组成,这些职位根据权力、地位和责任的不同而划分。

以下是明朝武官体系的主要职位:1.禁军将官:这些将官负责统领禁军,在军事行动中起到关键作用。

2.抚军将官:抚军将官负责统领边境军队,保卫国家的边疆。

3.巡抚:巡抚是地方官员,负责维护地方的治安和稳定。

4.清廉官员:明朝注重廉政,设立清廉官员以监督军队和官员的行为。

二级标题2:武官的等级体系明朝的武官等级体系严格而明确。

武官等级包括将级、佐级和佐级以下。

以下是明朝武官等级的具体划分:三级标题1:将级1.将军:最高的将级官员,负责统帅大军。

2.都督:负责统领一府或一州的军队。

3.资政大夫:武职最高的文官,也是将级官员。

三级标题2:佐级1.参将:将级以下的军事指挥官。

2.校官:负责直接领导士兵的官员。

3.阵前指挥官:负责指挥军队在战斗中的行动。

4.报功官:负责记录军队的战斗成绩和功绩。

三级标题3:佐级以下1.督镇官:负责管理军事边防和驻地的官员。

2.将领:将级以下的军官。

3.官兵:士兵和军队中的其他官员。

二级标题3:武官的选拔方法明朝武官的选拔方法以文武兼备为原则。

以下是明朝武官的选拔方法:1.进士及第:进士考试是明朝选拔武官的重要途径之一。

考取进士者可以担任许多文官职位,包括武官。

2.武科考试:明朝设立了专门的武科考试,以选拔具有军事才能和素质的人才。

3.军队提拔:军队内部也存在着将士的晋升机制,表现出色的官兵有机会获得提升。

二级标题4:武官的职责明朝武官在各个职位上都有自己特定的职责。

以下是明朝武官的主要职责:1.统领军队:武官负责统领、组织和训练军队,确保国家的安全。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谁的官职大?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谁的官职大?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谁的官职大?清朝对地方的军政事务进行了复杂的制度设计,使得地方的军政大员之间能彼此掣肘,相互制衡,谁也无法一家独大。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八旗兵陆续在全国14个重点城市进行了重点驻防,分别驻守吉林、盛京、绥远、黑龙江、福州、江宁、杭州、荆州、西安、成都、宁夏、伊犁、广州、乌里雅苏台,这些驻防将军统管区域内的所有八旗兵,其中,盛京将军手里的人马最多,有17000多人,这个也好理解,毕竟这里的龙兴之地,而最少的成都将军才1900多人。

驻防将军是从一品的武官,位高权重,作为满洲武官,自然尊崇有佳,比如两广总督如果要和广州将军因为什么事向朝廷合奏,虽然大家都是从一品衔,但总督的署名要在将军的后面,以示尊重。

满清入关前,以八旗制度管理本族人民,后来还陆续建立了汉八旗和蒙八旗,入关之后,虽然这套制度对内陆没什么用,但还是继续在原各八旗人民里延续,所以清廷总共设置了满汉蒙三族共24个旗的老大—都统,都统负责管理本旗的军政事务,比如户籍、福利、田宅、操练、选贤任能等职责。

不过随着清朝统治时间一长,各旗人民广泛散落在民间,而皇帝和朝廷把对八旗的管理也逐渐纳入国家的正常管理范围之内,都统其实能干的事情已经非常之少,最后这些都统职位一般都是由朝廷重臣兼任或挂名。

都统挂的也是从一品衔,职能上与将军平级。

当然,如果是作为一个满八旗之主,如有旗内有人担任驻防将军的,那这个将军的地位就低于作为旗主的都统。

与驻防将军对应的就是提督了,驻防将军掌管八旗兵,提督掌管绿营兵,大致每1-2个省份设置一个提督,此外还特设了福建、江北、长江三个水师提督,也是挂从一品衔。

提督下面还会设置若干总兵,在提督的领导下管理本镇军队,挂正二品衔,整个大清国编制内的总兵不过83人。

提督和总兵也是汉人武官在清朝能爬到的最高位置,这2个职位在清朝晚期泛滥成灾,主要是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朝廷国库没钱,给不出赏赐,只好给那些有功的将军滥发官衔,比如发放记名提督和记名总兵管辖,结果,在几十万清军部队里,挂记名提督衔的就有5千多人,记名总兵达到了2万多,其中绝大多数是一辈子也赶不上这个职位了。

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的沿革

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的沿革

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的沿革清朝的绿营建制是照搬明朝军制的,所以自然也就沿用了明朝的官制和名称,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加以完善和变化而已。

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官阶的设置在明朝就已经有了,清朝也完全继承了下来。

但是从历史沿革上看,这一体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明朝初叶,各地日常军务都是由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管的,各地都司率领其卫所隶属于五军都督府而听命于兵部。

在遇到战事的时候,由中央政府派遣都督府官员或公、候、伯出任总兵官指挥作战。

战事结束以后,卸任回朝。

但是明朝北方一直是边患之地,因此镇戍北方卫所的总兵官就渐渐的变成固定职位,接着内陆要害之处也派总兵镇守。

这样,总兵官就成为了固定编制。

总兵之下,通常设副总兵(也称副将)、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的等名目。

自总兵到游击将军,一般都是由公、候、伯、都督、指挥等中央官员充任,爵位较高,职权较重,所以都司不但成为了总兵的下属,而且降居于游击将军之下,其在镇戍的军官当中,仅仅在一城、一堡之任的守备之上而已。

在明代军制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统驭原则,就是所谓的大小相制。

具体而言,就是用大的节制小的,又用小的来分大的之权,其目的就是不让军权为将帅所专断,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要明白这个制度的来源,就要对明代总督、巡抚和总兵权位的演变有个大概的了解。

明朝初叶,总兵权位最重,凡总兵、副将都是由公、候、伯、都督充任,而且总兵以公、候、伯出任的都位列尚书上。

到后来总兵成为地方固定的镇戍官以后,遇到战事,政府又派员巡抚,事毕复命,后来巡抚也成了固定官职。

巡抚一职的任务是在安抚军民,弹压地方,并且担负着监督武官的责任,所以由都御史或副俭都御史担任,因为涉及军务,又加提督军务或赞理军务、参赞军务衔。

巡抚要兼治一方的民事和军务,这样不但原来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三司成为其下属,总兵也要受其监督。

景泰以后,因为军事的关系,在涉及数镇或数省的用兵地区,添设总督,派重臣出任,以节制巡抚和总兵。

知府、道台、封疆大吏、提督、总督、巡抚分别是什么官?

知府、道台、封疆大吏、提督、总督、巡抚分别是什么官?

知府、道台、封疆大吏、提督、总督、巡抚分别是什么官?知府。

是宋代知某府事的简称。

清代的知府,是地方政府中府一级的长官,略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地区、盟或州的一把手。

道台。

道台是道员的别称。

道台起源于明代,明时,省一级设布政司和按察司,但由于一省地方广大,常常派出布政使的佐官比如左右参政和参议,分驻省内不同地区,叫做分守道,管理钱谷;按察使也派出佐官比如副使、佥事,分驻省内不同地区,叫做分巡道,管理刑名。

此外,还有一些因事而设的,如四川盐茶道。

分守道或分巡道的长官,就称为道员,也叫道台,他们向省级的布政使和按察使负责,是省与府之间的长官,同时还负有监察地方官员的职责。

清承明制并作了一些修改,把原本是临时性差遣的道台,改为固定的实官,并大多还兼兵备道。

所以,道台就成了省内几个州府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在今天的同一个省内的几个地级市之上再设一个机构。

提督。

提督是一省的高级武官,节制全省的武装力量,下设镇、协、营、汛等单位。

在沿海和沿江地区,还设有水师提督,专事掌管水军。

总督。

地方最高长官,管理一省或数省,并且综理军民要政。

略相当于建国初期的各大区,如西南局、中南局的最高首长。

此外,还设有专门事项的总督,如漕运总督,河道总督。

巡抚。

一省的最高长官,也是综理军民要政。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总督管理数省,但他并不是巡抚的上级,二者是平行的。

上面的总督,巡抚,因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相当于古代诸侯,故而称为封疆大吏。

有时候,也把提督以及将军、都统等高级地方官都统称为封疆大吏,它只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并不具有严格的规范。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好问题。

不同时期总兵的地位差别特别大,我就来梳理下明清总兵地位变化的历史吧。

我就按照前人成果来梳理一下总兵地位变迁史。

1、明初征伐体系的总兵明初高级武将出征,会有某某将军总兵官之称,其下有副将军、参将。

都督府的勋贵带领卫所抽调的部队犁庭扫穴,事毕各归。

后来明武宗也挂将军总兵号亲征,也可以理解为这种体系的变态回归。

这时候的总兵权力极大,威望也很高,大致和唐初侯君集、清初亲王领兵一个概念。

到了后来,王驥、王越等文官以参赞、总督身份统兵作战。

后来更是兵部堂官领兵出征。

再后来中枢派遣重臣专征:经略。

这就是文官征伐体系,此下总兵就成了配角,比如萨尔浒之战就有六个总兵。

(推荐精读几遍,明代军事研究绕不开的)2、镇戍体系下的总兵朝廷派勋爵到地方“训练兵马、领屯田”,而且全国越来越普遍,逐渐就形成了镇戍总兵制度。

随着文官地位的加强,对应的就是武官地位的衰微,总兵的地位逐渐下降。

而且随着危机扩大,军政越建越多,如宣大总兵分成了宣府、大同两个总兵,内陆也陆续设立军镇,大致在20镇上下。

到了崇祯时期,遍布危急,为了促进各地防御作战,遍设总兵,运河沿线有四镇,京畿有锦州、宁远、山海关、三屯营、密云、昌平、通州、天津、柳沟、保定、宣府、大同、山西13镇。

到明亡的时候已经有了四十镇。

总兵也就有烂化的趋势。

而且明末还设置有练兵、援剿、团练总兵,使总兵数量更多。

(好书)3、总兵(镇)到提镇明清之际,总兵数量繁多,而且为了招揽对方,更会给总兵职衔,基本是遍布总兵。

一度达到八十个之多。

如此大的数量,自然不可能单列调度。

所以在其上就有了提督。

提督的地位大体相当于明中叶的总兵。

如此提镇体系形成。

这大体就是总兵地位演化史。

其实在中国古代诸多官职都是这么演化的,总兵并不特殊。

(这书里已经说得很清晰了)ps:大清其实在关外就各种使用总兵名号,甚至分为几等,汉军没设置旗的时候一直称为总兵官。

这也属于征伐体系的总兵官。

明代三督(总督、经略和督师)

明代三督(总督、经略和督师)

明代三督(总督、经略和督师)明太祖开国之初,为了集中皇权,取消了宰相,以六部分担行政权。

又改革了兵制,从制度上避免了高级军事长官以兵权威胁皇权的可能。

首先,明太祖仿宋代设枢密院,又设立统军元帅府,不久“罢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之后又罢统军元帅府,最后确立为五军都督府。

《明史职官志》介绍五军都督府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恩功寄禄,无定员。

其属,经历司,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各一人。

都督府的职责是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

有明一代,都督府基本没有起到作用。

都督成了空头官衔后,统兵官员以“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的名义来领兵,“无品级,无定员”。

在明末增置繁多。

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

《明史职官志》提到:“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

”明代是以卫所为基本军事单位。

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

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

《历代职官沿革史》说:凡卫所皆隶于都司,而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

自卫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袭,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一般来说,“总兵”就是武职所能担任的最高官衔。

明代重文轻武,社会风气和制度上都是如此,明代的高级军事长官,诸如“总督、提督、巡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只有进士出身才能担任,明代所谓的“文人领兵”制,就是体现在这里了。

明ZF的初衷是,这些高级军事长官都是临时性的,只是因为军务涉及到多个地区的联合作战,为了协调统一,提高战斗效率,不得不从中央派遣人员去总负责,但只要消灭了敌人,则此高级军事长官的职位不必继续设置,应当“事毕复命,即或停遣”,这样,虽然军队的作战能力低下,但兵权无法被某个人所掌控,相对皇权来说仍是利大于弊的,既然明帝国周边和内部很少有强大得足以使帝国必须改革兵制才能抗衡的竞争对手,则维护皇权为第一优先原则从来没有得到过修正。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怎么区分官职大小?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怎么区分官职大小?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怎么区分官职大小?同时出现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这些官职的是清朝。

其中总督、巡抚属文官,将军、都统、提督属武将。

下面有书君带大家来理一理这些官职大小。

一总督(从一品官)清朝的地方官中,乌纱帽最大的是总督,从一品官,是最高行政长官。

掌管政治,军事,经济。

清朝时候共有九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还有云贵、四川、陕甘、东三省总督。

其中直隶总督在天子脚下,比其他八个总督权利还大些,如李鸿章就是直隶总督。

左宗棠当时是陕甘总督。

除此之外,清朝还设有专门管理事物的总督,如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

二:巡抚(从二品官)巡抚刚开始是临时派遣性质,巡抚某某地,相当于现在的上级检查团。

清朝时候已是定制,巡抚是一个省的最高长官,正二品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管理一个省的军事、吏治和刑狱。

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巡抚是刘铭传,任台湾巡抚,还有一位是于成龙,曾任福建巡抚。

三:将军(从一品官)清朝的将军分三种,都是从一品官,第一种是宗室爵号,并非实际职务。

第二种是带兵出征时任命的临时统帅,虽是临时工,但担任这种职务的都是王公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五大战区司令员。

第三种是驻防将军,以八旗兵分别驻于各省要地。

驻防将军是当地驻防八旗兵的最高长官。

相当于现在的集团军军长。

清朝时候全国共设有驻防将军十四人,分别驻守全国各处要塞,如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等边塞之处,镇守边疆。

清朝最有威望的大将军是雍正时的年羹尧,平定了西藏。

四:都统(从一品官)都统是清朝八旗中各旗的最高长官,从一品,管理各旗的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以及选官序爵、操演训练的事务。

都统是由皇帝任命的。

都统一般是由满蒙王公和朝廷重臣兼任,比如历史上的和珅就曾任过都统的职务。

五:提督(从一品官)提督在清朝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从一品官,是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就是统管汉人兵员的官员。

一般一个省设一位提督,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中学历史教材五种军队官职名称的由来

中学历史教材五种军队官职名称的由来

中学历史教材五种军队官职名称的由来古代偶有派官员至各地巡抚之举,但非专设之官。

明朝置巡抚,当以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敕遣皇太子巡抚陕西为始。

宣德时在关中、江南等处专设巡抚,以后遂与总督同为地方的最高长官。

清代正式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

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次于总督,仍属于平行,别称抚台、抚军,若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者,也叫抚院。

中学历史课本中出现任巡抚官职的人物有:支持戊戌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新疆第一任巡抚刘锦棠;甲午中日战争后,逃往厦门的台湾巡抚唐景崧;镇压义和团的山东巡抚袁世凯;武昌起义后,摇身一变,成了民国江苏都督的江苏巡抚程德全。

提督明代驻防京师的京营设有提督,南京置江南提督。

明中叶后,巡抚多兼提督军务衔,亦间有总兵加称提督的。

万历开始专设提督,但不常置。

清朝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一般为一省的高级武官,但仍受总督或巡抚节制。

所属有镇、协、营、汛各级。

所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称为提标。

沿江沿海地区则专设水师提督。

中学历史课本中出现任提督官职的人物有:鸦片战争中为国壮烈牺牲的清朝爱国将领有在上海吴淞牺牲的江南提督陈化成和广州虎门牺牲的水师提督关天培;甲午中日战争中服毒自杀的海军提督丁汝昌。

总兵明朝时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无定员,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兵,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清代总兵为绿营兵高级武官,受提督节制,掌理本镇军务,又称为总镇,所直辖之营兵称镇标。

京师中步军统领下亦设左右翼总兵。

中学历史课本中出现任总兵官职的人物有:鸦片战争中在浙江定海为国壮烈牺牲的清朝爱国将领有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

官带清末新官制度,统辖一营的长官称官带,海军的舰长官驾,也称官带。

中学历史课本中出现任官带官职的人物有:中法战争中在马尾海战在牺牲的“振威号”官驾许寿山,他在“船体受弹无数,状如蜂衙,船身倾斜,势将及溺”的危险时刻,沉着指挥应战。

在战舰下沉之前,他还向法舰发射了最后一炮;“福星号” 官驾陈英高呼“大丈夫当以死报国”,与法舰鏖战。

明朝的总督、巡抚

明朝的总督、巡抚

明朝的总督、巡抚明朝的总督、巡抚和清朝的不一样。

首先,从法律上说,明朝的地方大员是“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也。

其次,明朝的督抚并不是常设官员,是属于临时官员。

通常是由御史类的官员巡视地方所加官。

可以是二品的都御史,也可以是七品的监察御史,后来,也以尚书侍郎、卿等加督抚巡视地方。

所以,明朝的督抚本身是没有官品的。

其次,也不是固定的。

下面是明史中所;列全部督抚名单: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一员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一员总督四川、陕西、河南、湖广等处军务一员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一员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一员、总督凤阳地方兼制河南、湖广军务一员总督保定地方军务一员总督河南、湖广军务兼巡抚河南一员总督九江地方兼制江西、湖广军务一员总理南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一员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一员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一员巡抚浙江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巡抚福建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饬蓟州等处边备一员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兼管河道一员巡抚河南等处地方兼管河道提督军务一员巡抚山西地方兼提督雁门等关军务一员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管河道提督军务一员巡抚辽东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巡抚宣府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巡抚延绥等处赞理军务一员巡抚宁夏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巡抚甘肃等处赞理军务一员巡抚陕西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巡抚四川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巡抚湖广等处地方兼赞理军务一员巡抚江西地方兼理军务一员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巡抚广东地方兼赞理军务一员巡抚广西地方一员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督川、贵粮饷一员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巡抚天津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巡抚安庐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巡抚偏沅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巡抚密云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巡抚淮扬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巡抚承天赞理军务一员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注意,以上的督抚,是时设时罢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崇祯年间设的。

巡抚、总督、提督,总兵,这些官职有何区别

巡抚、总督、提督,总兵,这些官职有何区别

巡抚、总督、提督,总兵,这些官职有何区别
巡抚、总督、提督、总兵这些明清两朝的官职,都是地方大员,然而这些官职名称相似,只能也类似,很容易叫人弄糊涂,我们作为现代人,怎么理清这些古代官职呢。

巡抚,就是管一省军政、民政的大臣,相当于今省长,而总督,是监管几个省的大臣,比如湖广总督、江浙总督,总督比巡抚权力大,管辖范围更宽,然而总督并不能直接命令巡抚,清朝全国划分为二十三个省,每个省设置一个巡抚.
然后各大区域设置了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两湖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和云贵总督,巡
抚和总督一起,叫督抚,这是明清地方基本行政制度。

而提督和总兵就是地方军事上的具体官职,提督是一方军事首领,一般都是由满八旗大臣担任,提督下面是总兵,负责各地方军事调度,提督和总兵就是满清统治者为了管理汉地省份,防止地方大员汉臣独揽大权而设立的。

总督,总兵,督师,经略,巡抚巡按。有什么区别?

总督,总兵,督师,经略,巡抚巡按。有什么区别?

总督,总兵,督师,经略,巡抚巡按。

有什么区别?总督,总兵,督师,经略,巡抚巡按。

有什么区别?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历、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员。

巡抚”之名即起于明代,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太祖令皇太子(即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地方,巡抚之名,始见于此。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遣尚书蹇义等26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

此后,逐渐派一些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去巡抚各处的边境腹地,办完事情就回朝廷复命。

这样的官员,当时称为“巡抚”,或名“镇守”。

巡抚兼军务的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而事务重者加总督。

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的,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

由于总兵、宦官也可称为“镇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后来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就一律称为“巡抚”,以与“镇守”相区别。

此外,明代还派监察御史巡视各省,以资监察,称为“巡按”。

“巡抚”、“巡按”略有不同,但这些都是明代才设置的差务。

由于这些官职是临时性的,所以各处名称都不同。

比较经常设置的,有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1员,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1员,总督陕西三边军务1员,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一员,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1员,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饬蓟州等处边备1员,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兼管河道1员,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1员。

巡抚偏沅地方赞理军务1员,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1员。

这些官员设置都是以边防或镇压人民为主要任务的。

日久之后,便变成定制,到清代才将督抚看作一省的最高长官。

总督在明代有称总制的,所以清代一般还称总督为制台。

而督抚仍用钦差官的体制,不给印绶而给关防,称部堂、部院,而不单称总督,巡抚.总督: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

提督的官职介绍

提督的官职介绍

提督的官职介绍提督官职介绍明嘉靖间京营有提督总兵官,旋改为总督京营戎政。

隆庆初,仍以总督为提督,后又增至六提督,旋改称总督戎政。

各省巡抚、镇守总兵官常加提督军务、提督等衔。

明提督多见而非正式官名。

清大体上每省置提督军务总兵官一员(福建设两员,陆路、水师各一,另晚清加江北、长江水师二提督),简称提督,为一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秩从一品,而仍受总督或巡抚节制。

所属有镇、协、黄、汛各级,其直辖部队称提标。

清学政以提督某省这政为全衔,此提督与明代同,非正式官名。

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第、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前刑部尚书奉勅巡抚保定等处地方提督紫荆等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通家眷弟靳于中顿首拜撰盖〞。

提督负责区域“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为“从一品〞。

步军统领衙门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是京师卫戎部队。

掌京城守卫、稽查、门禁、巡夜、禁令、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犯、发信号炮等要职。

九门指的是东边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

统称"内九""内城"而九门提督权力可不小,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就是掌管内城的负责人。

提督历代沿用至万历时(1573~1620)始为专设之官。

清因之。

于各省地方额设提督十九人﹐秩从一品﹐统帅所属绿营官兵。

是一省绿营最高级军官。

计有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兼辖水陆提督者﹐江南﹑浙江各一人﹔其以巡抚兼提督事者﹐有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人。

明朝行政级别

明朝行政级别

明朝行政级别
明朝行政级别分为九个级别,依次为巡按御史大夫、按察使、布
政使、巡抚、提督、总督、巡按、都督和守令。

巡按御史大夫是最高级别,负责巡视地方官员的行政情况,直接
向皇帝报告。

按察使则负责督促地方官员执法和纠正不正之风,通常在一个或
多个地区担任职务。

布政使是分管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的官员,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
的地方行政和收税。

巡抚掌管一定区域的行政和军事政务,通常领导多个布政使辖区,负责平定叛乱和维护地方秩序。

提督负责军队指挥和后勤保障,一般分管一个或几个军区。

总督则掌管一个省的行政和军事事务,负责保卫全省的安定和发展。

巡按是巡视地方官员,检查地方政治和司法情况的官员,有“四虎”之称。

都督则是较低级别的军事将领,主要负责一国内外的军事防御和
训练。

守令是最基层的官员,管理一个城镇或村庄,也是地方的最高领导人。

总督,提督,巡抚,将军,都统,总兵各管辖什么?谁的职位权力大

总督,提督,巡抚,将军,都统,总兵各管辖什么?谁的职位权力大

总督,提督,巡抚,将军,都统,总兵各管辖什么?谁的职位权力大我们在平时观看电视或观看书籍时,对于一些官职总是分不清楚,下面就常见的几个官职给大家做个介绍:总督、巡抚属于地方上的文官,而将军、都统、提督和总兵属于武职。

要比较它们之间的权力,我们就要搞清楚关于这六种官职各各自的职能是什么,管辖范围。

1、总督总督,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内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不仅我们国家,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设置总督职位。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制军”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

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可以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可以兼掌军务与经济。

是名符其实的封疆大吏。

按明清的分法,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

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2、巡抚巡抚出现比总督要早,早在南北朝时期,巡抚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军事与民事这两项职能,时有派遣巡抚出巡边镇及赈灾抚民的情况。

巡抚的品级比总督低一级,从二品,在地方上,他们是上下级的关系,巡抚主要掌管宣布德意,抚安黎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覈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

3、将军将军,这个职位在清朝是非常特殊的,我们很难给这个职位权力的大小下个定义,因为它分三种情况:一、负责镇守各方的八旗将领称将军;二、皇室宗亲获得的荣誉头衔,有些也称将军,比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三、战时负责指挥行动的军事将领称将军,这也就是我们常规意义上带兵打仗的将军,不过他们的任其只限于战争期间,战事结束后通常会被免除职权。

4、都统清代的八旗都统属于从一品的官职,主要负责八旗中某一旗拥有的户口、生产、教养和训练等职能。

同时,清代驻守地方的称之为专城副都统、专城副都统镇守总兵属于二品官,主要负责地方的军事驻防。

两江巡抚和总督的区别

两江巡抚和总督的区别

两江巡抚和总督的区别
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

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

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

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

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

这就不难看出浙江事实上是归闽浙总督管的。

李沛诚所著《中国历代改革者》一书中专门介绍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都是从明朝开始设置的。

那时,政府派大臣处置地方军政事务,有两种头衔,全称分别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和“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前者就是总督,后者就是巡抚,都属于临时性质事罢还朝。

清朝时,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

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冶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

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

鸦片战争前,清朝全国有8总督16巡抚。

8总督为:直隶、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江西。

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督抚一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置。

直隶、四川两省只设总督,不设巡抚。

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

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开始设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

公元1885年,台湾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福建巡抚由闽浙总督兼任。

其余各省则督抚并置。


督的官品高于巡抚。

明朝的六部制

明朝的六部制

明朝的六部制明朝的六部制明朝的官员体制是中央六部制。

六部具体来说就是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但比组织部权力要大,在官员的选拨和考察免职上有相当大的决定权,被称为六部之首。

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央行、税务总局、民政部,总之就是个管钱、管粮的部门是个大肥缺。

礼部:相当于现在的宣传部、文化广电部、教育部、统战部、宗教事务局,一切跟宗教、文化、礼教、科举考试有关的事务都归礼部管。

是一个清显、尊荣的部门是个优差。

刑部:掌管司法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最高法院、公安部,刑部负责案件的侦查和审理判决工作,是一个权力部门。

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明朝的兵部没有调兵权,统兵权由各镇的总兵统辖,只有皇帝通过内阁才能调兵。

兵部尚书只有协调和出谋划策以及组织武举考试的权力,在国家太平无事时,基本闲置。

但是在兵凶战危的时候要到前线督师,虽然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如果大功告成的话就会飞黄腾达。

六部中排在最末的是工部:负责京城和皇家工程的修筑与维护,以及治理黄河和南北运河的有关工程。

因为工程款项要先经过户部拨款,虽然可以揩点油水,但明朝对投资基础建设一向兴趣不大,应该算是个比较冷门的部门。

除了吏、户、礼、刑、兵、工六部以外,明朝还设置了都察院: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但权力比监察部大得多,负责官员的纪检和监察工作。

都察院的官员被称作御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言官”。

这个“言官”权力很大可以“风闻议事”,就是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也可以上奏章弹劾官员,在皇帝同意的前提下就可以直接带队抓人。

这个御史当得好,马上官升几级都是有可能的,是一个以骂官为职业,骂大官不用担很大风险的职位。

都察院是个颇受那些科举出身且自命不凡的新晋进士们欢迎的部门。

另一个部门是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

大理寺平常比较闲,只有在三法司会审的时候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审理某项重大案件的时候大理寺才有活干。

六部中的主官称作尚书,如吏部尚书、刑部尚书。

尚书以下是他的副手,称作左、右侍郎,如兵部右侍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的经略、督师、巡抚、总兵、提督都是啥关系?
督师,不常设,属于临时性职务,通常挂兵部尚书衔,级别非常高,有时候甚至由内阁大学士充任,一般能节制几个省,是明末文官统兵的最高职位。

如五省督师洪承畴,管着山西、陕西等5个省,哪里有贼哪里就归他管,杀得反贼到处跑。

总督,朝廷委派的领兵文官,一般出任时都会挂督察院御史或兵部侍郎的官衔,有的还挂着兵部尚书的衔,级别相当高。

一般节制几个边镇的边防事务,权利很大。

如蓟辽总督谭纶,节制顺天、保定、辽东三抚,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

当然武官也有任总督的,但含金量比文官总督低多了。

经略,与总督同级,职能也差不多,与督师、总督合称三督,一般兵事很严重才设经略一职,专管军事,权利很大。

如辽东经略孙承宗,节制辽东军政,和后金打仗都归他管。

提督,全称是提督军务总兵官,为提督某某某事务,比如提督学道、提督漕运、提督军务等,为临时性职务,无固定品级。

巡抚,相当于特派员,属于临时性职务,品级不定,主要负责巡抚地方事务,要是遇到有兵事,就会加“提督军务”或“都督军务”的头衔,兼任总督或提督,军政一起抓,不过和平年代都会分开。

明朝时期巡抚置基本还是随意的,巡抚未必是一个省的,比如朱纨任巡抚管的就不止一个省。

总兵(官),一般来说,总兵是武职所能担任的最高
官衔,无特定官阶,类似于战区司令,有大有小,权利相差也很大,辽东总兵李成梁一品,皮岛总兵毛文龙也是一品,而有的则二品三品,官职品级主要看他出任总兵时挂的将军、提督等职衔品级而定。

明朝后期也犯了和宋朝一样的毛病重文轻武,所有的军事行动一般文官统帅节制,武官则负责领兵陷阵,另外再由御马监派出太监监军,如此三位一体互相监督。

随着战役规模逐渐扩大化,文官统帅的级别也越来越高,从侍郎级到尚书级,最后到孙承宗以大学士衔督师辽东也显示出明朝社会政治形式越来越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