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成长无边无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声
TAISHENG 心灵的成长无边无际
有一天晚上,孩子神秘回家时,已近凌晨,母亲过世后他与父亲同住,怕晚了,吵了父亲,难得回家一趟。
对于何以晚归,他沉默不语,直到我隔天询问,才腼腆地交代中横路线即将停驶,特地前往搭乘,夜里到花莲转乘火车回家。
我第一时间问他,怎么不找我一起去,而是自己去?他没回答,而我也没有等他回答。
那是他一个人的成长。
我想起年少时,我向往的地方是溪头。
溪头成为我的向往之地,是因为里边的“大学池”。
该池隶属台湾大学而得名。
池不大,仅仅半亩,一座弧型竹桥,跨池而立,树林深,倒影很静。
早年,升大学犹如登蜀道,走一趟,看池里倒影,未竟的学分、还没亲吻的女生,都在凝眸里上演一回,聊补遗憾。
那年头,“大学”两个字必须倒过来解:“学大”。
大学不是就业先修班,而是训练学生诠释自己与社会,以及彼此搭桥,走宽广的路。
两岸交换学生已实施好些年,我到大学演讲,陆生总坐在前两排,且占去十之八九的发问时间。
面对同文同种的大陆同学,我常觉得他们在小小年纪,已把人生看得很深。
孩子独立走中横,论幅度、时间当然算不上壮游,但在我心里头,这的确是一趟壮游。
在旅途中如何与时间、与自己相处,这是紧要,而现代人的一个习惯是把每一天、每一个钟点,都填得非常满。
我在溪头遇见一位来自竹山的陈医师,他不爱出门,断地跟我们“比远”,比如到过日本、北极,去过罗浮宫(法国)、时代广场(美国),似乎远途跋涉,身高也会长高了。
我有一回到南京交流,一位作家年度例行旅程,是独自或与一位好友,开车上西藏。
目的清楚,过程无从预料,到西藏自然很远,但重点不在远、近,每一趟旅程都是人生一种,陈医师与上西藏的作家去的远近悬殊,但我觉得他们的意义都一样的,走过的路,都在往自己内心摸索。
我喜欢溪头,与喜欢山是有缘故的,金门没有大块山林,可供云雾变化,反倒野林四溢,多抓蝉的野趣。
这不是长他人志气,只能说一方水土,成就一方风景。
但对于这一方风景,我似乎了解,也仿佛不大明了。
每一次回家,偶有大发现,比如直到2016年初,经由文化部门安排,我第一次于金门北海岸目睹颅颜自厦门觅食归来的壮阔景观,那属于季节性的迁徙跟驻留,一年难得见两次,而微风拂面,卢鸟鹅的队伍罗织如线,大风起兮,则散如星斗。
一种归来,多款情趣。
一回父亲惋惜聊起“海马”,以往捕获时,都当作垃圾扔了,我当时也在昔果山海滩常常捡拾,当了玩具,殊不知海马是名贵中药,很可能父亲当年丢弃的海马,经济产值都远胜渔获量了。
孩子在长大,时间在长大,我们的时空经纬随科技发展也长大了,它们都能长大,是因为心灵的成长无边无界,而你、我、他,都发明了自己的逗号,给了成长不同的颜面。
加
(编辑:闫俊文)
女生,每次来,都住上一周”。
在成长历程,必定有人不只是彻底地爱上山。
不仅是他。
陈医师补充,“
有个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