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课程大纲(桑兵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课程大纲(桑兵教授)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课程大纲(桑兵教授)
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
第一讲绪论
一、学术文化的载体与传承方法,特点与规范。
1、大学、师与读书。
2、章太炎:“耳学”与“眼学”。
3、黄侃:“发明”与“发见”。
4、俱舍宗与俱舍学。
二、近代中国学术的学院化、细分化与集众式研究趋势。
三、近代学人读书方法论略:读书得间与有系统之综合。
第二讲治学门径:目录版本
一、中国传统的七略、四部,知识分类与书籍分类
二、中西“目录(学)”的区别:学术门径与索引参考。
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续四库提要》。
四、版本问题。
陈寅恪:合本子注。
陈垣:校勘学。
第三讲进化与变化:用外来系统条理本国材料和“与国际接轨”
一、西方与国际
二、读书与读教科书
三、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
第四讲历史、史学与治史
一、近代史学的科学化。
二、史学与史料、方法。
a.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
b.新、旧史料的关系。
c.检讨史料的过程。
胡适与二陈。
三、做什么与怎样做,看得到与读得懂。
第五讲近代中国学术面面观
一、中国学问以经史为大道。
二、近代学术由经入子入史。
三、近代中国的新史学。
四、保存国粹、国学研究与整理国故。
五、顾颉刚与古史辨。
六、 20 世纪以来的社会经济史观。
七、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论战。
八、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
(余英时:二十世纪二三十中国史学的规范化趋势)。
第六讲书评与基本操作
一、如何读书与评书。
首要工作是学术史的爬梳。
选书。
二、定位研究的起点与贡献。
三、中国书评史与书评方法
四、书评的程式化操作与训练:从书到书式书评;超越从书到书式书评。
范本的书评。
报告点评。
学生课堂讨论,教师总结。
第二部分:课程规划
晚清以来,中国的学术由经入子入史,出现宋以来的新高,轨则也由以经史为大道转向重心崩溃下的多元取向。
学术高峰的出现,究其原因,大量史料涌现,承
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
同时形成了衡量近代中国学术的“中西新旧”这样一种尺度。
早在1911 年,王国维在为《国学丛刊》作序时就指
出:“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无术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如果说学术是知识的积累,那么学术史可视为知识的积累过程。
因此,“中国近代学术史”亦不能囿于一时一地。
近代中国学术实际上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中西态势乾坤颠倒,固有学术已失其本,中国的学问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过程,一直在求变求新的努力中变动不居。
所谓多元化,亦可谓是无本可居的旁逸斜出。
这使得学术正途不绝如缕,中国学问量的扩大与质的提升存在差异。
因此,研治近代学术史成为日待进行的工作。
学术之道,万变不离其宗,只有从本原处着手解决,自然可顺势而下,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教学对象:
考虑到课程的难度,课程对象主要为大学部高年级生和研究部研究生。
配合通史与史学史课程,在学生基本掌握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后,能够让选课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得到集中的应用性训练。
教学方式:
本课程为讨论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史著作的阅读,通过做读书报告,课堂讨论和教师评点、答疑,试窥读书与治学的门径,使得表达能力得到训练,进一步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安排:
本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由任课教师进行基本知识与操作规范的讲授解题,并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籍与进行书评写作。
后一阶段则由选课学生进行书评报告,并由教师组织引导同学进行讨论,作出点评,深化对所评书籍背景及其在学术史上所占位置的理解。
最后两周为总结,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三部分:详细执行内容
第一周:大学之师与读书。
近代中国学术的学院化、细分化与集众式研究趋势。
何谓大学,师与图书馆。
图书馆藏书而读。
中国典籍繁多,无门径而读,劳其终生亦无所获。
大学之师,重在明道,即指示学术发展的渊源脉络。
章太炎尝论“耳学”与“眼学”。
真正致力于学术,须重“眼学”,即要读书。
黄侃:“所贵乎学者,在乎发明,不在乎发见。
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矣。
”要能够读书以发现问题,而非悬问题以觅材料。
读书得间与有系统之综合。
读书需注意不同处(前人与前人异,中国与外国异,材料与事实异等等),谓之得间。
考据、新汉学以此为重,新材料治新问题。
不求异则学问难以发展。
但学问在基本方面大体一致,未讲或讲错的毕竟是少数、局部,因为读书首先应当融会贯通,领会其基本大体,否则一味找岔子,只能填补空白(钻空子),翻烧饼。
而且在人文艺术层面完全不能领悟。
两方面应互为结合。
研究对象本为一体,人为割裂,形成人本与科学。
第二周:历史、史学与治史。
历史是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与人的有意识活动的整体。
偏执一端,易走向两面,如西方人本与科学之分。
艺术史学求异,而社会科学史学则注重求同。
张荫麟:历史既是科学,亦是艺术。
近代史学中的科学化问题。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精神贵族,可以治奢侈的学问(所谓非应用学科,如史学,本来极有用,但因为太有用,反而不能尽其所用。
能用之处又极其昂贵,不发达社会与小学校,均无力从事,实则养不起)。
欧洲多世家,中国学术不振,世家中绝为要因之一。
史学不仅是奢侈的学问,亦是极精神冒险之能事的学问。
史学与史料、方法。
史料与方法是做历史的大问题,亦为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大问题。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
比较不同史料,1、近真;2、联系。
新、旧史料的关系。
检讨史料的过程,便是认识各种联系的过程。
勿为史料为所误。
读人人能见的史料,说人人不能体会的见识。
专讲史法者史学往往不甚高明。
方法当体现于研究过程,而非表述之中。
第三周:进化与变化:用外来系统条理本国材料和“与国际接轨”。
西方与国际的东方性,读书与读教科书的分别,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双重西化后的国人如何理解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学术的民族性。
第四周、近代中国学术面面观。
中国学问以经史为大道。
晚清以降,学术由经入子入史的进程。
“附庸蔚为大国”。
梁启超呼唤新史学。
近代中国学术的新史学。
西学东渐之下,中国人保存国粹、国学研究与整理国故运动。
顾颉刚发起的古史辨运动。
20 世纪以来的社会经济史观,影响深远。
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论战。
学术论战对于学术而言,弊大于利。
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
余英时:二十世纪二三十中国史学的规范化趋势。
第五周:目录学与书籍版本。
中国传统的七略、四部,知识分类与书籍分类。
中西“目录(学)”的区别:学术门径与索引参考。
1、识大体;2、别主次;3、查渊源;4、见流变。
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张之洞《书目答问》。
《续四库提要》。
版本问题。
陈寅恪:合本子注。
做学问须分源辨流。
陈垣校勘四法。
第六周:书评与基本操作。
学会如何读、评一本书,以及如何谋划一篇书评。
评书的前提是该书经得起评,打假之类,一言以蔽之足矣。
选书为首要。
学问是循序渐进的事,治学者基础要厚,步伐要稳,功夫要实。
无论是治学,还是评书,首要工作是学术史的爬梳。
评书即要在学术史中为该书定位。
选好书,定位研究的起点与贡献。
书评的程式化操作与训练:从书到书式书评;超越从书到书式书评。
范本的书评。
民国时期好书评颇多,如《燕京学报》、《清华周刊》、《益世报•史学专刊》等等刊物上。
中国书评史值得研治。
五大难点。
学问好者,反不写书评。
做书评史:1、读书评;2、搜集学人私下的品评(比较难);3、注意学者在专门研究中的指摘(往往重要);4、学者
在自己著作中的暗指(更难),如《续四库提要》中大量对新进学人的评价(须对当时学界人事极其熟悉);5、对评论领域要熟悉(尤难,须分工)。
第七周:准备报告。
学生根据参考书目选择阅读书籍,进行报告准备。
第八周以后:学生报告、课堂讨论、教师归纳点评和总结。
第四部分:参考书目
一、史学方法
刘知几:《史通》
章学诚:《文史通义》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何炳松:《历史研究法》、《通史新义》
吴泽:《中国历史研究法》
吕思勉:《历史研究法》
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
姚从吾:《历史方法论》
许冠三:《史学与史学方法》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
彭卫、孟庆顺:《历史学的视野——当代史学方法概论》
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
(法)朗格诺瓦与瑟诺博思著、李思纯译:《史学原论》
(美)鲁宾生著、何炳松译:《新史学》
(德)伯伦汉(E.Bernhein)著、陈韬译:《史学方法论》
二、近现代学术史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
顾颉刚:《古史辨》1—7;《当代中国史学》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
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
余英时:《论士衡史》
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章太炎的思想》、《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Fu Ssu-nien,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22-1927)》
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课机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
彭明辉:《疑古思想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
张岂之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
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与家族—中华帝国晚清常州今文学派研究》
王学典:《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
逯耀东:《胡适与当代史学家》、《史学危机的呼声》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第五部分:预期效益
中国固有学术向以经史为正途。
史学是一门手艺,学术的传承尤其在于师徒授受。
近代学术虽然存在学院化的发展趋势,真正高明的学问反而不在课堂之内。
因此,著述之外,学人交往、论说等等,也是学术薪火传承与超越的重要契机。
本课程通过对近代学人整理中国学术以及当代学人条理近代学术史
的认识,叩求学问本原以及治学轨则。
本课程着重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其二,重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知识的记诵。
具体目的有以下各点:
一、通过阅读一批基本书,了解近代学术发展历史的一般状况,逐步改变被动式学习的习惯,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通过老师的讲授和评点,掌握近代学术发展变化的渊源脉络,利弊得失,能够分辨正轨斜途,正宗旁支,循着温故知新的大道探索前行。
三、通过阅读和撰写书评,学习并掌握评书的方法和途径,学会撰写书评的一般技能,把握基本要点和规则,尤其是学会运用各种目录工具书来了解前人研究的状况,以及各种写作规范。
四、通过在课堂上的口头报告以及相互间的提问回答,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抓住要点,合理归纳,并取得良好的现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