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兹华斯的诗_聂珍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总第90期)
论华兹华斯的诗
聂珍钊
内容提要 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继承和发
扬民歌诗风,使用人民的语言和采用日常生活中的
事件和情节创作诗歌,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
不幸。
他强调感情的力量,善于描写复杂的心理活动
和探索隐蔽的内心世界,抒情中交织着淡淡的忧郁
和感伤。
他的描写大自然的诗篇是诗人从描写现实
转而寄情山水的艺术结晶,既流露有隐逸山水的闲
情,也蕴含着对社会世态炎凉的悲叹。
聂珍钊,男,1952年生,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教
授,邮编430074。
1 在英国文学史上,十八、十九世纪之交是继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
后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开始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新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彭斯、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司各特、拜伦、雪莱、济慈都诞生在这个时代,并分别以自己的创作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为英国文学史谱写了一段大约四十年的辉煌历史。
在英国写作浪漫主义诗歌的作家群中,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理论开一代诗风,深刻影响了他同时代的以及后来的诗人。
华兹华斯以一个诗歌开创者的身份出现于诗坛,是英国后世诗人所推崇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先躯。
在华兹华斯生前死后的一百余年历史里,他得过荣誉的桂冠,也受过诋毁的羞辱,虽历经沧桑,但盛名不衰,备受推崇。
他是一个诗歌改革家,以其崭新的诗风横扫新古典主义的腐朽诗风,从而把英国诗歌引入浪漫主义的新阶段。
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写的诗集《抒情歌谣集》的出版,标志着新一代诗人的出现和文学新潮流的开始。
在这本诗集里,华兹华斯一反十八世纪的陈旧诗风,从下层人民中间撷取生活题材和诗歌语言,以普通劳动人民为描写对象,创作出大量的优秀诗篇,从而使诗歌贫乏的内容得到充实,活力焕发,格调为之一新。
两年后诗集再版,华兹华斯为诗集作序,公然张扬起浪漫主义的大旗,从理论上擂响了反叛垄断英国诗坛的新古典派美学标准的战鼓。
《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文学史上文艺复兴以来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品,它同华兹华斯为歌集写的序言一起标志着新一代诗风的出现,引起了一场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命,从理论和实践上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潮流奠定了基础。
华兹华斯是一位独创的革命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创作较之他的前辈作家更加接近人民,艺术上富有表现力和打动人心。
他继承和发扬了罗伯特・彭斯的民歌诗风的人民性特点,把诗歌创作变成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艺术。
他描写了大量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广泛地反映了下层社会的生活内容,表现了英国社会中劳动人民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冲突中所经历的悲惨命运的主题。
在《迈克尔》这首被作者称为“一首田园诗”的诗中,牧羊人的普通生活成了华兹华斯借以表现重大主题的艺术素材。
这首诗描写心地善良的老牧人迈克尔为了偿还罚金,让心爱的独子鲁克前往城中求助于一个富有的商人亲戚,结果不
107
仅没有得到急需的帮助,而且连儿子也在充满罪恶的城市生活中堕落了。
诗中写道:
……鲁克
他的来信日渐稀少;终于,
在邪恶的城市里,他学会了
罪恶的生活:一身耻辱
满怀羞愧,后来只好
逃往海外,找个地方藏身。
诗人满怀同情地描写了迈克尔的期待和失望,孤独和凄凉,悲伤和痛苦:
有时候看见,他在羊栏的旁边
孤独地坐着,带着忠实的狗,
后来狗也老了,躺在他的脚边。
整整七个年头,他不时地,
修筑着这个动了工的羊栏,
死时也没有把工作做完。
他的妻子最后也忧伤地死去了,房产落入别人的手中,只剩下没有完工的羊栏。
作者描写了资产阶级社会对鲁克的引诱、腐蚀而给老牧人带来的无限悲苦,全诗弥漫着悲剧的气氛,忧郁沉痛,读来令人神伤。
《最后一只羊》是另一首描写牧羊人痛苦生活的作品。
在饥荒的打击下,老牧人赊贷无门,只好把最后一只羊卖掉,换回面包,喂养孩子。
牧羊人一生辛苦饲养的羊群即将卖完,不知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只好抱着最后一只羊悲伤痛哭。
这首诗悲戚哀惋,揭露了资本主义对穷苦牧羊人的压榨:
这是一条止不住的血管,
如同血珠从心底流出。
诗人对牧羊人无限同情,并借牧羊人之口愤怒指出“这是一个罪恶的时代”,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谴责和抨击。
《坎布兰的老乞丐》也是一首描写穷苦人民悲苦生活的好诗。
诗人漫步时看见一个老乞丐孤独地坐在山脚下的石凳上,衣衫褛褴,骨瘦如柴,一点一点地从布袋中掏出村妇们施舍的面包慢慢吞咽。
目睹这凄惨的情景,诗人心中充满深沉的苦闷和巨大的同情。
诗人呼吁社会同情和怜爱这些不幸的人,为老乞丐大声疾呼,争取生存的权力:
只要他还能漫游,就让他呼吸
山谷的新鲜空气:让他的热血
同冬日的寒风和白雪搏斗。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里,不乏这类描写普通下层人民悲苦命运的诗篇。
《艾丽斯・费尔或贫穷》通过主人公仅有的一件外套被邮车碾碎的细小事件,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的贫困状况;《玛格丽特的忧伤》描写母亲对流入城市的独子的怀念,写出了慈母的悲伤、凄凉和溺子的懊悔;《决心与独立》歌颂了一位捉水蛭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穷苦人民与生活搏斗的决心和意志。
长诗《漫游》也是如此。
诗人在诗中通过自己在旅行中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表现人间的辛酸和自己心中的惆怅,并通过孤独者的形象反映当时冷酷的农村世界和穷苦人民的凄凉悲苦。
其它诸如《孤独的收割者》、《露茜》、《她的眼睛已疯狂》、《流浪汉》、《罗斯》、《抱怨》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劳动者的苦难和不幸,并对他们寄予真挚的同情。
2
华兹华斯从广大的劳动人民的
生活中撷取创作素材,以丰富的想象和酣畅的笔墨描写小人物的命运,并以朴实无华的文字渲染出浓郁的抒情气氛,流露出人道主义的同情。
华兹华斯在以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为内容的诗篇里,倾吐自己深沉的苦闷和低徊的感伤,在浪漫的遐想和激动的诗情之间,流露出缠绵悱恻的情愫。
在这类诗歌里,我们特别感到情感的力量,而抒发和描写情感又是华兹华斯诗歌的另一个特征。
浪漫主义作家认为,情感是诗歌的灵魂。
柯勒律治称诗是“人的全部思想、热情、情绪和语言的花朵和芳香” 。
华兹华斯认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
在华兹华斯的笔下,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那纷纭复杂的感情、强烈的心灵感受和抒情意境。
虽然他并未完全摒弃讥笑、嘲讽和说教的传统
108
艺术手段,但他真正重视的却是情感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情感如何打动读者和引起读者的共鸣。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认为,有价值的诗的产生是因为诗人“具有非同一般的固有敏感性,而且又经过了很久的沉思” 。
正由于他具有像感伤主义作家一样的敏感性,他才能以诗人所特有的敏锐观察英国的农村社会,捕捉那些最易于打动人的情感的普通人和事。
在《孤独的收割者》中,他描写一个孤独的高地少女,独自一人在田间收获,在她的悲伤、孤独、寂寞、失望和痛苦中,也有少女的欢乐、愉悦、遐思和向往,能让人洞悉到她纯洁美丽而又复杂纷纭的感情。
在《小猫和落叶》中,诗人给我们描绘了另一种别有意趣的场面:小猫在墙边捕捉萧萧飘零的落叶,嬉戏玩耍。
然而诗人透过这欢乐的表面,写出了小猫在人的情感上引起的反应:美丽的小猫!因为你的嬉戏,——
把一种这样的生活情趣,
扩展到我的小露娜的脸上;
是的,这情景如此有趣迷人,
孩子,你在我怀里发出笑声,
笑声完全使我阴郁沉闷,
你们不能让我愉悦欢欣,
因为我度日艰辛,不像你们,
你们这一对太过天真!
在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小猫和小女孩背后,我们感受到了当父亲所承受的生活重担和在生活重压下的内心苦闷。
华兹华斯在诗中揭示了两种相互对照的欢乐和愁烦的情感,含蓄深沉,意味无穷。
华兹华斯在诗歌中用满蘸感情的艺术之笔抒写平凡的人物和平凡的事件,善于描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探察隐蔽的内心世界。
他往往能透过普通的小事洞悉人物的内心深处,抓住细腻微妙的情感,把诗的意境写得更深刻,把内容写得更含蓄。
如《我们是七个》、《可怜的苏珊的冥想》、《彼得・贝尔》等。
在这些诗里,处处显示出诗人对于人世间的不幸和苦难的高度敏感,渗透着诗人的不安和痛苦,同时又激荡着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在这些诗中,浓重的抒情气氛中又往往交织着一种淡淡的忧郁和感伤,这正是诗人的敏感的心灵对社会现实的回应。
3
华兹华斯不仅是一个人民的诗
人,而且也是一个大自然的歌手。
他生活在一个大动荡的时代,英国的政治动荡和法国革命的兴衰,导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复杂。
他在法国经历过大革命的风暴,目睹了旧秩序的瓦解。
诗人对法国革命满怀热情,向往新的民主生活,但随之而来的“恐怖时期”粉碎了诗人的美好理想。
他厌恶城市生活和现代文明,为了摆脱内心的沉闷和寻找精神上的慰藉,他在卢梭“回到大自然”的口号的影响下,来到湖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
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里,诗人找到了暂时的平静。
山水风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溪流瀑布,大自然的美吸引着华兹华斯。
他尽其诗才热情地歌颂,抒发自己的理想、思考和憧憬。
诗人在大自然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他在《丁登寺旁》里写道:
……那愉悦的心绪,
里面载负着神秘,
还有这个深奥的世界,
所有讨厌的重压,
减轻了;……
在大自然里,华兹华斯同大自然的美达到了和谐,心灵的重压减轻了,一种甜美的感觉在血液中流淌,进入纯洁的脑海,恢复了平静。
华兹华斯在这种所谓心灵平静的状态下创作的诗歌,是诗人从描写社会现实转而寄情山水的艺术结晶。
这些诗里既流露出隐逸山水的闲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歌颂,也包含着感情上幽冷孤独的自我倾诉和对现实社会的世态炎凉的悲叹。
因此,有的诗寄兴幽婉,有的诗激情奔放,有的诗低沉伤感,有的诗旷达乐观,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109
在诗人早期创作的《傍晚漫步》和《描写小调》里,华兹华斯是以一个天真烂漫和欢乐的田园诗人的形象出现的。
《傍晚漫步》是一首格调清雅的山水田园诗,其间透发着浓郁的牧歌情调:正午时分,明亮的小山脚下一条溪流缓缓流动,一片片云朵遮蔽着天空,石壁上洒下一块块太阳的光点,溪流注入湖泊,牛群站在水流中间,牧童伸开四肢躺在草地上,农人牧羊,天鹅戏水……。
全诗造意清新,高雅闲淡,富有诗情画意,是华兹华斯描写大自然的杰作。
《描写小调》也是一首同样优美的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写诗人在幽林深处的湖畔漫步,目睹大自然无限的美,心潮翻涌,情感得到陶冶,然而在欢乐中又流露出一种惆怅迷茫和孤寂空虚的情绪。
《傍晚漫步》和《描写小调》是华兹华斯早期写作的两首诗,我们能从中看到诗人澎湃激昂的热情,对理想的渴望和追求,看到他在诗中借“希望的欢乐的云雀,你沉默的歌声又重新唱起”的诗句抒发诗人渴望撷取“一朵希望的鲜花”的愿望。
在华兹华斯描写大自然的诗里,其间山水人物、飞禽走兽、树木花卉往往融为一体,使读者宛如置身于诗人所描写的风景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心旷神怡,陶醉其中,如《丁登寺旁》、《漫游》等诗。
这类诗篇是华兹华斯描绘大自然的全景画。
但是,华兹华斯还有另一类描写大自然的诗。
诗人好像一个专门撷取特写镜头的摄影师,呈现在他镜头中的或只是鸣禽飞虫,或只是花卉林木,或只是溪流瀑布。
它们是描写大自然的特写画,与诗人描写大自然的全景画交相辉映,使表现更丰富、更生动。
在华兹华斯描写大自然的特写画里,《致杜鹃》、《致云雀》、《致蝴蝶》、《致雏菊》、《夜莺》、《水仙花》、《水松树》等,都是一些优秀诗篇。
《致杜鹃》是一首格调清越的诗。
诗人用艺术家的目光观察和理解大自然,巧妙地捕捉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各种自然现象,创造出独特的诗的意境。
在阳光照耀、花枝掩映的春天,诗人躺在青草地上谛听着树林中隐约飘来的杜鹃的叫声,顿时魂魄飞越,遐想驰聘。
诗人从变幻不定的绰约朦胧的鸟鸣中神思遐迩,缅怀起自己学童时代听见杜鹃的叫声,穿过树林和草地向天空、林间、草丛寻找杜鹃的情景。
诗人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去追寻那诱人的鸟鸣。
但此刻诗人追寻的不再是一种希望、一种爱情,而似乎是一种美妙虚幻的理想。
在这首意境深远的诗里,素朴的叙述,幽婉的抒情和奇丽的想象交织在一起,感情奔放,色彩斑斓,充分表现出浪漫主义的情致。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认为,“人与自然根本互相适应,人的心灵能照映出自然中最美最有趣味的东西” 。
因此,他的描写大自然的诗篇,不只是寄物言志,抒发情怀,同时也探索自然以及自然与人的关系。
诗人无论写景写物,都注重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心灵感受。
在《致杜鹃》里,诗人一面描写春天的鸟鸣,一面抒发自己的心声,杜鹃的鸣声和诗人的心声融汇成欢乐和谐的乐曲。
在《水仙花》里,水仙花婆娑欢舞,迎风摇曳,它们的欢乐化成了诗人的欢乐,孤独的诗人的心中感到了幸福和喜悦。
在诗人笔下,自然的美景和人的情感紧密交织,融为一体。
这就是柯勒律治所说的“同化于自然” 。
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同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大自然给人以无尽的美感:杜鹃引发幻想,云雀激发理想,蝴蝶唤起回忆,彩虹给人启示,水仙给人喜悦。
同时,大自然又把人带入深沉的哲学思考中。
小鸟歌唱,羊羔跳跃,瀑布轰鸣和大自然的各种景象,都能使诗人消除忧愁,感受到新的愉悦和荣耀。
诗人把这归功于大自然,认为大自然也“长有一颗母亲的心”,大自然的美是不会消失的,它永远和人类心灵相通,赐予人民以快乐,因为“最卑微的小花也能传达思想”。
所以有人指出,尽管“鲜花的荣耀,青草的光彩消失了,但是它们现在充满了一种更光荣、更崇高的美和力
110
量;因为它们同爱和情感紧密相连,不是同自然而是同人的生命紧密相连” 。
这就是诗人在探索中得到的哲理答案。
在华兹华斯的长诗《序曲》中,诗人总结了他对自然的探索。
在这首几乎有如《唐璜》一样伟大的自传体长诗里,诗人回忆了他童年时代、学校生活、剑桥的教育、伦敦和法国的居住,描写了对各种事件的观感,对艺术、哲学等的看法。
在《序曲》第八章《回忆——从自然之爱到人类之爱》里,生活中逝去的岁月又开始重现,呈现出孩提时代的情景,诗人的感觉似乎是“中午睡去,傍晚醒来”,从对大自然的爱发展到对人类的爱,从对大自然的情感发展到对人生善德恶行的剖析,这既是诗人一生探索的历程,也是诗人一生探索的归宿。
华兹华斯厌恶城市生活和现代文明,因而逃避到英国的南部湖区。
但他不是一个完全脱离社会现实和遁入大自然的隐士,而是在歌咏美好的大自然时又同现实保持紧密联系的社会观察家和速写画家。
他在湖区没有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来而沉溺于浪漫主义的幻想。
他一生踏遍了英格兰、苏格兰的土地,漫游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和德国。
他于1799年在英国南部地区的格拉斯湖定居以后,也出访过法国,游览过苏格兰、卡拉伊斯等地。
事实上,华兹华斯定居湖区以后,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同样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并富有深刻社会思考的优秀诗篇。
华兹华斯作为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作为人民的诗人,作为大自然的歌手,创作了大量的反映英国下层人民生活以及描画美丽的大自然的作品。
他把自己对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化作动人的文字,编织成优美的诗篇。
他在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对诗歌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为拜伦、雪莱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为英国诗坛增添了光彩。
华兹华斯已经逝世了将近两个世纪,然而他的诗歌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表明伟大的诗人是不朽的。
!《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78、261、265、280页。
T he Poetic W orks of W ordsw orth Edited b y T homas
Hutchin son,Ox ford Un iversity Pres s,1946,P.935.
C.H.Herford,W ordsw orth,George Routledg e,1830, P.160.
(责任编辑 王 平)
省社科期刊研究会召开颁奖与研讨会
本刊讯 1997年11月26—29日,湖北省社会科学期刊研究会在鄂州市召开1995—1996年度“改革、发展、稳定”专题优秀论文颁奖暨学术研讨会。
这次专题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是从1996年6月开始的。
经过认真评议,最后评出优秀论文451篇,其中一等奖20篇,二等奖52篇,三等奖379篇。
我院获奖论文5篇,其中二等奖1篇,三等奖4篇。
这次评出的优秀论文主题集中,论点突出,现实性强,学科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民族等各个领域。
获奖论文的代表性也较强,一、二等奖72篇,来自63家期刊。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家祥、省社联副主席杜建国、省民政厅、省新闻出版局的有关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并为获得一等奖的作者和编者颁奖。
与会代表还就如何提高刊物的质量问题、有关编辑人员的政策问题、福利待遇问题和编辑部的内部管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深入的讨论。
(四 维)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