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进学斋记
张耒
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

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

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

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

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

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

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

②土苴: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 之
B. 其
C. 则
D. 以
(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D
(2)B
(3)A
(4)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②举例“士会”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不刻,或任意写其
中一点也给分)都在进学修身
③把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5)第3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

①来由(写作者为进学斋命名、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不给分)
②照应文题、点明题目、呼应标题、前后呼应
③表明主旨:勉励自己勤于进学,自勉,与后人共勉,与他人共勉(写劝勉后人不给分)【解析】【分析】(1)“既洁()新矣”,这句话是对居处的描写,前面说“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这是对居处进行修补,后面说“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这是修补后的布置,中间的句子应是对修补后的居处进行描写,“洁”是指干净,“新”是指与之前不同,这是两个形容词,中间只能用“以”来连接,此处的“以”相当于“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之”“其”“则”都没有这一功能。

(2)第一段的第一句就提出观点,即“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也就是说“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CD两项对观点概括不全,都忽略了“无须臾而不学”这一内容,故排除;从下面的内容来看,“鸡鸣而兴,莫夜而休,……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理”,这是从古人为学的方面来阐述;“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进而不可止”,这是从道德日进的角度阐述,A项对阐述的角度分析有误,故选B项。

(3)首先到第二段找到划线句,即“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这段话是说后世的君子为官多年,言语笑貌喜好等,比起进取之初都已经大有不同,也就是说为官后数年的君子言行志趣于前迥异,故选A项。

B项,“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错误,在句中没有体现。

C项,“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也没有体现。

D项,“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句中没有提到进学之心有所消磨,只是说言行志趣与之前不同,故排除这三项。

(4)“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这是把“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进行对比,这是使用对比论证,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士会食而问肴蒸,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之”,这是列举士会等例,属于举例论证,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

(5)“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前一句是点明进学斋名字的由来,后一句“庶朝夕得以自警焉”是表达自己的目的,即勉励自己能够勤于进学,这也就与文章的标题“进学斋记”相照应。

故答案为:⑴D;⑵B;⑶A;
⑷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②举例“士会”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不刻,或任意写其中一点也给分)都在进学修身③把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
持进学修身
⑸第3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

①来由(写作者为进学斋命名、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不给分)②照应文题、点明题目、呼应标题、前后呼应③表明主旨:勉励自己勤于进学,自勉,与后人共勉,与他人共勉(写劝勉后人不给分)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⑶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⑷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方法的能力。

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⑸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进行解答。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

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

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

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

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

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

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

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①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鸣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
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

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

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

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②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

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散展。

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

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

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注)①西铭:张溥,明末复社的领袖。

张溥死后,因无后,次年由钱谦益等代为立嗣。

钱谦益后来投降了清朝。

人们认为这有损张溥的名节。

②若敖:春秋时楚国公族名,因为
越椒背叛楚而被灭族绝后。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见背:被背弃
B. 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分:料想
C. 淳之身,父之所遗遗:遗留,留下
D. 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酬:报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失其所与,不知
C. 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家事尽以委之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完淳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以身殉父”是死得其所的。

B. 夏完淳在信中恳请双慈保重,牵挂结婚二载的娇妻,并以五言诗的咏唱抒发豪情,侠骨柔肠,尽显其中。

C. 夏完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告白母亲“万勿置后”,是担心领养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反而会是家族的隐患。

D. 这封狱中绝笔信表达了夏完淳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全文一唱三叹,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②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答案】(1)A
(2)B
(3)C
(4)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5)①(本来指望重见天日,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慰恤,生者获得荣封,向九泉之下的父亲告慰我们的成功。

②像西铭先生立一个没有出息的后嗣,被世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啊!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本题A项,“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中“见背:被背弃” 解释错误,“见背”是对父亲去世的委婉的表述,“见”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见背”可理解为“离开我,背离我”。

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A项,“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中“也” 表示感叹语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也”与上文的“者”构成“者……也”结构的判断句。

B项,“嫡母慈惠,千古所难”与“失其所与,不知”中的“所”,均与下文构成“所”字结构,翻译为“……的”。

C项,“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中“者” 解释为“这样的人”,“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解释为“……的”。

D项,“家事尽以委之”中“以” 解释为“把”,介词;“宁许以负秦曲”中“以”解释为“来”,连词。

故选B。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C项,“夏完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告白母亲‘万勿置后’,是担心领养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反而会是家族的隐患”,表述错误,原文相关表述为“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这里是表达担心会像西铭先生一样立一个没有出息的后嗣,被世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选项曲解为“担心领养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理解错误,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贤孝素著”介绍的是新妇的形象,主语是“新妇”,应独立成句;“亦……也”为固定结构,应独立成句;“语无伦次”为成语,意思相对完整,应独立成句;“痛哉痛哉”表示悲痛的语气,独立成句;因此,可断句为: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大意是:妻子与我成婚二年以来,贤孝素来为人所深知,武功甥为我好好地看待她,这也是武功甥的渭阳之情!语无伦次,而这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

悲痛,太悲痛了!
(5)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①图:希望。

以:来。

荣:使动用法,使……荣耀。

②不肖:不成才,没出息。

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状语后置。

为人所诟笑:被动句。

诟:诟骂。

愈:好。

故答案为:⑴A;⑵B;⑶C;
⑷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⑸①(本来指望重见天日,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慰恤,生者获得荣封,向九泉之下的
父亲告慰我们的成功。

②像西铭先生立一个没有出息的后嗣,被世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啊!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不孝完淳而今死了!以身体奉献给父亲,不能再以身体来报答母亲了。

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

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

本来希图重见天日,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赠恤,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

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把灾祸集中于先朝,一支军队刚一起来,就立即被粉碎。

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为非死不可,谁知当时不死,却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续了两年的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

以致尊贵的慈母托身于空门,生母则寄生在异姓之家。

一门漂泊,活着不能相互依靠,有人死了也不能相互安慰,我今日又奄忽先赴九泉,不孝之罪的深重,连上天都已知晓了。

唉!两位母亲都健在,下面又有妹妹、女儿,家运衰败,并无兄弟。

我死了并不足惜,我所哀痛不已的,是家庭的众多人口今后怎么生活。

虽然如此,但是,就这样吧!我的身体是父亲遗给我的,我的身体是为国君所用的,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位母亲呢?但尊贵的慈母对我爱护备至,教我学礼习诗,十五年来从未改变,嫡母如此慈爱恩惠,千百年来所少有。

大恩未曾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现在我只得把尊贵的慈母托付给义融姊,把生母托付给昭南妹了。

我死之后,如果妻子能得到一个遗腹子,那就是家门的幸运。

如果不然,千万不要另立后嗣。

会稽的大望族至今如此零落已极。

节义文章象我父子这样的有几个呢?像西铭先生那样地立一个不肖的后嗣,为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唉!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可能永远绵延不绝。

有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能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又哪里只是享受麦饭豚蹄,不至成为饿鬼而已呢?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
嗣,我与父亲在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兵戈遍布天地,我死之后,战乱不会有停止之日。

两位母亲请好好保重玉体,不要再把我挂在心里。

二十年之后,我跟父亲将要扫平北方边境!不要悲伤,不要悲伤!我所嘱托的话,千万不要违背。

武功甥是未来大有成就的人物,家里的事都交托他。

寒食节和七月十五,以一杯清酒,一盏寒灯来供我,使我不至于成为无人祭祀的饿鬼,我的愿望就已达到了。

妻子与我成婚二年以来,贤孝素来为人所深知,武功甥为我好好地看待她,这也是武功甥的渭阳之情!语无伦次,而这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

悲痛,太悲痛了!
人有哪个是不死的呢?贵在死得其所。

父亲能成为忠臣,儿子能成为孝子。

含笑归天,完成我的分内之事。

从佛教的原理来说,一切事物本都未尝生存,我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像破旧的鞋子一样地不足珍惜。

我只是为刚正之气所激,因而懂得了天人之理。

十七年来只是一场恶梦,报仇在于来世。

我的神魂将遨游于天地之间,我对一切都毫无愧怍。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避风岩记
(明)张明弼
避风岩在端州之北三十里许,或曰与砚坑相近。

古未有是名,余避风其下,故赠以是名也。

余何以避风其下?崇祯己卯仲秋,余供役粤帷。

二十五日既竣事,则遍谒粤之大吏。

大吏者,非三鸣鼓吹不启户,非启户则令长不敢入。

余东驰西鹜,左诇右需,目厌于阍①驺②卤簿③绛旗朱帽之状,耳厌于笳鼓引赞殿喝之声,手足筋骨疲于伏谒拜跽以头抢地之事。

眩瞀车上,至不择店肆而解衣卧之。

凡六日而毕,则又买舟过肇,谒制府。

制府官厌贵,礼愈绝,控拜数四,颔之而已。

见毕即登舟,将返杨山。

九月朏④,宿三十里。

力引数步,偶得一岩。

江回峰抱,风力稍损,乃息焉。

及旦而视之,则断崖千尺,上侈下弇,状如檐牙。

仰而睨之,若层衡之列烟上,崩峦倾返,颓石矗突,时有欲落之势,栗乎不可以久留焉。

狂飙不息,竟日居其下。

胥仆相扶,上舟一步,得坐于石隙草际。

听怒涛声,若奔走败马;望沸波,若一群白鹅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又若千百素鳞跃上岸。

石崖磔磔,不沾土壤。

面紫茎缠带,青芜数尺,一偃一立,若青狮奋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兽,风过毛竖,不能自休。

身往江坳,目力相界,不能数里,而阴氛交作,如处黑帷。

从者皆惨容而相告曰:日复夕矣,将奈何?
余笑而语之曰:“第安之,第安之。

吾视夫复嶂重峦,缭青纬碧,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吾视夫复崩崖倾石,怒涛沸波,犹胜于贵人之颐颊心腑也;吾视夫青芜紫茎,怀烟孕露,犹胜于大吏之绛骑彤驺也;吾视夫谷响山啸,激壑鸣川,犹胜于高衙之呵殿赞唱也;吾视夫藉草坐石,仰瞩云气,俯视重泉,犹胜于拳跽伏谒于尊宦之阶下也。

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入则簿书,已积两载矣,无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风涛阻滞,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余年少有志,养二龙于水壑,调一鹤于中峰,与羽服思玄之徒,上烟驾,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萦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

今日见此水石,若见好友,犹恐谆芒、卢敖诸君,诋余以井甃⑤之识,而又何事愁苦于兹岩之下乎?”从者皆笑,余乃纳以兹名。

岩顶有一石,望之如立人,或曰飞来之塔顶也;或曰当是好奇者,跻是崖之巅,如昌黎
不得下,乃化而为石云。

岩侧有二崩石,一大一小,仅可束两缆。

小吏程缨曰:“当黑夜暴风中,舟人安能择此,神引维以奉明府⑥耳。

”语皆不可信,并记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减)【注释】①阍:看门人。

②驺:官吏的侍从人员。

③卤薄:帝王和官员们出行时的仪仗。

④朏fěi,农历每月初三日的代称。

⑤甃(zhòu):井壁。

⑥明府:汉代对郡太守的尊称,唐以后多用以称县令。

作者时任杨山县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层衡之列烟上衡:横贯。

B. 目力相界,不能数里界:交接。

C. 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探讨:探索,寻求。

D. 跻是崖之巅跻:登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栗乎不可以久留焉知不可乎骤得
B. 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C. 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 余乃纳以兹名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题目“避风”可谓一语双关,既指避自然之风,又指避官场的种种邪气、种种歪风。

B. 第二、三自然段的铺陈两两相对,指出岩下风之凶险胜过官场的恶习,令作者惊悚愁苦。

C. 本文叙述清晰,描写形象,尤其是议论部分言语铿锵,气势奔涌,具有纵横挥洒的雄辩色彩。

D. 文末引小吏程缨“神引维以奉明府耳”的话,再现官场溜须拍马的陋习,与前文形成照应。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萦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制府官厌贵,礼愈绝,控拜数四,领之而已。

②犹恐谆芒、卢敖诸君,诋余以井甃之识,而又何事愁苦于兹岩之下乎?”
【答案】(1)A
(2)C
(3)B
(4)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紫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

(5)①肇庆知府位高权重,礼节愈加缺少,(我)按规定向他跪拜四下,而他也只不过点点头罢了。

②只怕谆芒、卢敖各位先生,嘲笑我井底之蛙般的见识,那么,我又会因什么事情而在这避风岩下愁眉苦脸呢?
【解析】【分析】(1)A项,“若层衡之列烟上”,意思是,在山岚雾霭之上好像有层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