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减”政策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
策略
摘要:家校社共育的模式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模式类型,只有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优化传统教学的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才能有助于教学活
动高质量开展。
在“双减”政策下,将家校社共育作为重要模式合理运用,有助
于提升教育工作的质量。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影响了青少年的价
值观,改变了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教育,互联网技术使社会教育功能得以最大化地
实现,而家校社共育是教育走出“象牙塔”的必由之路,教育从狭义的学校教育
走向广义的家校社共育,在学校与社会实践之间建立连接,搭建家校社共育机制,实现不同场域叠加的育人效果,也正是推动教育前进和发展的过程,对家校社共
育展开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教育;协同育人;“双减”
引言
学生教育离不开学生和家长双方的通力合作,而家校社合作共育的模式结合
了多个中心力量来关心学生的成长状况。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条件,家长
的言行、家庭环境、家风、家庭关系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
孩子形成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都会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学
校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备条件,系统、专业的学校教育能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
方面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统筹协调校内外的教育;社
会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保障,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社会教育资源也能够辅助家庭教
育和学校教育顺利开展。
因此,家校社协同共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建
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在学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对学
生的多方位教育,推动学生的茁壮成长。
一、发展家校社共育的概况
现阶段,我国利用网络技术建设网络互动平台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据了解,学生常用网上微博、博客、微信群、校讯通、家校通、QQ群、校园网页等网络互
动平台,尽显网络互动平台的多样性、时势性和应用性。
伴随着学生教育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现代化,网络开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设计出来的网络互
动平台丰富多彩,设计的功能也非常人性化。
网络互动平台、网络家庭教育讲座,网络亲子课等,不仅可以让学生家长提高对学生教育的把握,也可以随时了解学
生内外教育状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互动平台、网络教育在功
能和应用上都提高了可操作性、实用性和便捷性,覆盖了在线互动、活动广场、
优势测评、班级小广播、学生食谱、家园联系册等,将学生家园共育各种需求进
行有效融合,为家园互动沟通提供便捷,有助于家庭和学校友好关系的形成。
如
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有效、持续、积极推进学生家园共育各项工作,是教育工
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命题。
二、家校共育的意义
家校合作共育能够为家长提供更多和学生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实现
了由以往的学生教师主导家校互动,朝着家校教育经验共享、家校共育座谈会等
形式的方向发展,有效优化了家长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使其可以积极参与到学
生教育中。
为了达成家校合作共育的目标,学生也要依照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有计划性地适当增加家长参与到学生教育中的机会,以创设形形色色、
内容各异的活动方式,引导家长体验和开展学生教育,使家长、学生、学生教师
三方之间形成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新局面。
在促成学生教育向家庭教育方向延伸,突破各自教育领域内存在的局限性之时,使家校合作共育模式的延续性、互
补性得到充分发挥,令学生能够在家庭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向更为理想的方向
获得全方位发展,真正推动家校共育中的目标、内容等方面的统一。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策略
(一)深化共育理念,提升共育认识
为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家庭、学校、社会需要深化协同共育的理念,形成教
育合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的初衷是希望家长在协助学校的过程中理
解学校的难处,学校给家长传达正确的教育理念,达成子女教养的共识,让家庭
更信任学校,达到双赢。
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也是希望能够帮助学校改善条件,调
节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所需的资源。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培养学生。
“双减”政策的实施需要家长更新育人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孩子合理利用时间。
社会教育的形式更灵活
多样,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来说,有更多的活动方式和更广的选择余地,
和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我们也要清楚家校社教育的价值意义,让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协同发力,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
学校教育极为重要。
学校是一个初级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要学习必备的社会技能。
此外,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
尽管家庭教育没有
学校教育的系统和专业,但对孩子性格特点、行为习惯、三观塑造等方面的影响
是学校教育所替代不了的。
社会教育虽然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功能和地位也偏
向于辅助和配角,但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社会教育越发不可替代。
(二)搭建共育体系,实现效益叠加
协同共育指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充分合作,鼓励培育良好家风家训,弘扬
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互联
网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改变了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教育,互联网技术使社会教
育功能得以最大化地实现,而家校社共育是教育走出“象牙塔”的必由之路,教
育从狭义的学校教育走向广义的家校社共育,在学校与社会实践之间建立连接,
如青少年文化宫、博物馆等各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协助学校开设实践化教育,
统筹利用地方文化、文物系统等各类活动场馆、红色爱国主义革命教育示范基地、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构建组织规范化、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资源社会化的全方位校外实践教育体系。
家庭教育急需引导,
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逐渐觉醒,需要科学而专业的引导。
搭建家校社共育体系,
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
学者彭茜等指出,家校社共育体系必须遵守信息共享的原则、平等与互利互惠的原则、目标一致原则、兼容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搭建
家校社共育机制,实现不同场域叠加的育人效果,也正是推动教育前进和发展的
过程,对家校社共育展开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三)亲子互动,培养积极行为
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家校要合作培养学生对
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同时,学校每年定期开展亲
子阅读、跳蚤书市、家长进校园、家长会以及亲子运动会为主题的家校活动,组
织全年级的家长与孩子在学校操场上尽情奔跑、运动,一场场趣味盎然的活动成
了家长、孩子、老师沟通的纽带,促进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
居家
学习期间,学校发起了“居家运动会”,让家长和孩子通过亲子互动、游戏比赛
缓解了焦虑情绪。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从小感受“爱”,我们组织
开展了“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寻找四季的美,发现家人的爱”等系列活动。
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家长和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互相拥抱着,明显能感受到家
长和孩子之间的爱,缓解了平日因学习而引起的亲子间矛盾,亲子关系迅速升温。
(四)完善家长学校和家长课堂
家校共育模式在实践中运用时,为了能促进学习者综合素质发展,需要从建
设家长学校及开设家长课堂方面充分重视,在实践教育工作开展中能从不同的角
度进行优化,发挥家长学校及家长课堂的优势。
学校、家庭之间形成紧密合作的
关系,让学生能全方位接受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年级组为单位,每学期
每个年级开展家长培训大课堂讲座,运用问卷测试将家长到校学习前后的家教能
力和水平进行纵向对比,对特殊家庭家长做出个案分析及分类研究,实施有效的
家校共育活动,针对学生家长开展各方面理论知识培训及专题讲座等活动,从而
有效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家校之间加强沟通联系,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
作用。
共同促进孩子成长健康、快乐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育工作,需要家校社合作共育,遵循
信息共享、平等、互利互惠、目标一致、兼容性、循序渐进原则。
搭建家校社共
育机制,实现不同场域叠加的育人效果,使教育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将家长引
入共同的教育环境中,提升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起到的关键作用,鼓励家长多
参加家庭教育讲座,增强教育意识,多给孩子创造劳动机会,引导、陪伴孩子一
起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等活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看见更多的人间百态,感受社会生活的辛酸。
通过家校社共育指导和学生的专业性教育,使学生接受更加健康的教育,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国家有更多的优秀综合型人才成为祖国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胡馨婕.家园共育不能一蹴而就[J].教育家,2020(47):64.
[2]刘玉镯.家园共育新模式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0(50):229.
[3]宋欢.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事半功倍[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13-14.
[4]李志芳.基于积极评价构建有效家园共育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
师,2020(12):78-81.
[5]杨瑞.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平台开发与实践课程教学探究[J].软件导刊,2020,19(12):26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