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育的几个问题
一、跨越教育的误区
只有树立正确的思维导向,加强创新教育,才能跨越教育的误区。

1、分数凌驾一切
思维能力和创新水平,不是由分数决定的。

正确的教育目的,是刺激学生求知欲、启迪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而不
是死记硬背拼分数。

教育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但并不等同于考分。

过分迷信分数,单纯以追
求高分为目的教育,很难培育出有创造力的人。

分数是死的。

忽略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培育,就只能以分数作为评判。

然而,
这种考分几乎等同于短暂的记忆,离真正的教育相去甚远。

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常常把知识弄得枯燥乏味。

这样获得的高分,对社会
长远发展而言,既无意义,也无价值。

现实的尴尬是:以分数挂帅的教育,虽然弊端多多,但却是升学的唯一途径。

如果挑战这种传统制度而“以身试法”,其后果,不是寻常人家所能承受的。

为了应对考试,必须大量背诵与记忆。

头脑里塞满了僵死的、支离破碎的、
无法形成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就会丧失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灵感的律动。

以追求分数为驱动力,思维就会被强行整合归位于统一模式中。

各具特色的
个性被集体清零,学生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丧失了鲜活的灵性,沦为了缺乏创新意识的人。

单纯追求分数的危害是极大的。

很多家长把自己愿望捆绑在孩子身上,为了
升学,与学校共同把孩子变成了冷冰冰的考试工具,带来了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扭曲。

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精神的滋养和人格的培植。

分数至上,只会
桎梏性灵、丢失慧心。

孩子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就告别了童真童趣,被驯
化为一台台整齐划一、思想统一的机器。

大脑一旦完全成了知识的容器,就会阻断新思想的渗入,使人远离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独立精神,给个性化的表达带来重重障碍。

许多家长由于人生缺憾,将孩子当成自己的替代品,不断向孩子施压,以便
博得个好名次,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分数挂帅的人,整天想着就是拼名次。

围着知识点团团转,最后读成了高分
低能的人。

有的一毕业就啃老,毫无愧色直接躺平。

2、人才不是考出来的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绝不是靠考分支撑起来的。

低劣的教育,在一堆陈旧知识中往复循环,不会提供任何新知识新思想。


样的教育,把学生的想像力摧毁了、好奇心剿灭了。

长此以往,一个国家的原创
力就会彻底瘫痪。

一切为了升学的知识灌输,与启发心智相去甚远,很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能力。

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积重难返,贻害无穷。

对高考状元应理性的看,高分只是特定时刻的时点数而已,完全没有必要一
窝蜂地吹捧与拔高。

关注、分析高考状元多年后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应实施长期跟踪分析,
看看其最终的走向及其贡献度,包括他们的成果、业绩、思想水平、思维能力等
等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以便于针对性反馈和运用于今后的教学。

如果高考状元在工作中业绩平平,甚至不如当初成绩一般乃至高考落榜的人,这样的高考状元,只是取得了时点的高分而已,毫无持续性,与成就没有任何关
联度。

真正意义的人才,不仅仅是知识的占有者,也是新知识、新思想的创造者,
更是科技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3、智能是多元的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成绩不是唯一衡量的标准。

然而,应试教育最容易形成评价标准的单一化、简单化。

从而扼杀了人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其他能力的全面萎缩。

单纯看分数的教育,绝不是好的教育。

要着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
培养。

来自幼年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几乎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成年人,无论
积累有多深厚,都有一条精神脉络与幼年所受的教育相连。

能力储备的不同,将造成人生的天壤之别。

知识的融合非常重要。

增加知识的宽度,从中了解各种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从而激发出个体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环境、天性、禀赋、兴趣等,如果忽略差异性,用同一
尺度衡量所有的孩子,教育就会沦为大排挡和大杂烩。

教育方式的评价,只有基于学生的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赋才有意义。

教育过程针对的是人的成长过程。

教师应对学生体察入微,深入分析。

应激
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其深思好学,以学问为对象,而不是以学分为目标。

应试教育就是分数挂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几乎全无。

只有活性的知识,才有利于迁移和创新;只有在兴趣中追求的知识,才会触
发创造力的产生。

否则,是很难有所创见的。

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升学考试,更是启发学生的心智及思想力。

二、正规与非正规教育
1、正规教育
我们的教育是教人念书,不是教人创新。

因此,长期陷入了僵化呆滞的局面,学校也就很难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有一类教师,把授课变为一种阉割术,把学生的唯一禀赋给摧毁了。

这个禀
赋就是想象力。

应该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把他们灌输成千人一面、匠气十足的知
识工匠。

问疑是一切学问的动机。

教育的目的就是应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育主管部门,如果回避前沿性的教育课题,固守几十年一贯制的陈旧知识
体系,就会造成教材的滞后与保守。

当学生们全力以赴为分数而拼搏时,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在长期
循规蹈矩的训练中,一个个都成为了冷冰冰的考试机器。

我们的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根本不懂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头脑
浸泡在陈旧的知识体系中,思维不断被钙化。

成为了只会考试、而无法适应现实
和不会创新的人。

学生的人格越独立,越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对教师的依赖性就越弱。

卖弄知识是令人生厌的。

培根说:“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
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现实中,一些学历头衔显赫的人,陈腔滥调不
绝于口,令人大跌眼镜。

教育的失误,不容忽视。

启发心灵、训练思想,应强调创新教育,从而才能抓住教育的牛鼻子。

2、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并不是造就人才的唯一渠道。

非常规教育,也是一条成才的途径。

某些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但却怀有凌云壮志的人,照样也能够做出一番经天纬地的成就。

自学也可获得渊博的知识。

卢梭没上过一天学,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动荡生活,但他却如饥似渴地阅读一切搜寻到的书,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并化为了他蓄势待发的能力,终于成为了思想伟人。

知识必须活用,运用的方法常常在实践之中,在书本之外。

创新才能大多是从思维碰撞和实践中获得的。

一个人只要怀揣梦想,能以其所长、补齐所短,就会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路。

一个勤奋的人,只要不自甘沉沦,经常与有同样兴趣的三五好友切磋探讨,实际上,这就是最好的学习。

课堂是知识的传承,实践是经验的积累、总结,并形成理论的升华。

课堂中的学问是死的,实践中获得的学问是鲜活的、生动的,且大多是与人生紧密相连的。

三、学与研交叉
学习与研究不要割裂开来。

学习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

在沉思默想中转化成为创造的爆发力。

学研一体化,即学与研交叉或叠置的同步进行。

探究一个问题,离不开思考。

当我们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时,去阅读、获取知识、寻找答案,这才是主动的。

而且,所获取的知识,才能够被深刻地理解。

在实践中掌握第一手资料或素材。

通过围绕课题思考,上升到理论高度,从
而形成自己真正的东西。

科研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调整和变动在所难免,但前期筹划和缜密思考是完全
必要的,以避免或减少做无效功、走回头路。

学研应一体化。

边学习边研究,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而不是等到
所有的书都读完了才来搞研究,才去写论文。

许多人思路不清、判断力差、思考能力弱;思维必须训练,才能提高思维能力,优化思维素质。

大量的学位和职称论文,如同流水线上传输的零部件一样,连序号和关键词
都弄得有模有样、整齐划一、似乎不这样,就不配进大雅之堂。

不知是让人阅读
论文,还是让人看设计任务书。

这种现代八股文,已呈泛滥成灾之势。

多与思想者和探索者交流,亲自参加实践,这是一切学问的活水源头。

不要被学术界、象牙塔制造的玄虚门槛绊倒,不要被权威涂抹的神秘色彩所
迷惑。

学问在求知、觉察与怀疑,并且是一切思想的发端。

新知识的产生,须经历
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其间充满了既艰辛又精神愉悦的过程。

学问适合在文火中慢慢煎熬,潜心研究,然后才能有所成。

学术是要交流的,没有新观点和真知灼见,不要轻易亮相。

只有使人眼前一
亮的文章,才有相匹配的气场。

因此,要把论点论据坐实,千万不要敷衍成篇,
否则逻辑就无法自洽。

学与研能带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快乐最纯粹的人,就是从事思想创造的人。

学术研究要有前瞻性、创新性、言人所未言。

一定要远离人云亦云跟风起舞。

素材的分布应合理,不要面面俱到。

凡是穿靴戴帽的话、雷同的话、陈腔滥
调的话,应统统删除。

缩小论题、充实材料、解剖麻雀、小中见大、避免那类大而无当的话,写出独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文字。

课题应尽可能与自己的研究兴趣相匹配。

真正的学者(诠释型学者除外),都是以问题为导向形成课题的。

只要有浓厚的兴趣,知识的缺乏,对课题选择的影响并不大。

当某个课题与心灵合拍时,探索者甘愿承受知识不足的煎熬,甚至不惜将现有知识悬置或清空,不让它们在文中出现一丝一毫,而是另辟蹊径,全力以赴在知识空白处敲击,从而砸出新知识的火花来。

学术研究既是思想的探险,也是最大的幸福。

研究者有着丰富的学术激情,他们的大脑充满了问题意识,让思想不停地运转。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地方,不可能产生大学者、大智者、大思想家。

知识只是促进思维的材料。

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也有看走眼的时候,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真理必须逻辑自洽,必须拿到实验室里实验,必须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这里没有玄学的地位。

思维模式化、万人同腔、乌合之众,几乎成了国人缺乏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标配。

有些学者和教授,只会在陈旧知识的体系中循环。

他们的言论和著述,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真知灼见,也无法超越前人的思想境界。

他们最大的作用,就是充当知识导游和诠释。

这类人常常现身于各种类型的会场和讲师团。

当一个社会的思想被集体阉割时,所谓的人格是跪拜的,所有的精神都是匍匐着的。

在学术探索中,常常会处于废寝忘食的状态。

新知识、新思想的产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呕心沥血的过程。

学术,就是思想的传递。

因此,要有真知灼见,如果观点雷同、毫无创意,就没有什么学术价值了。

一切学术成果,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文字、学问及思想水平的深度。

学问是逐渐滋长的,不是随意堆放或拼凑而成的。

凡是灵感、创意和思维碎片,最好用最通俗的语言首先勾勒出来,然后再做形而上的提升与归纳。

四、创意的培养
创意可以通过课堂启迪,也可来自实践的触发,或来自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

对原创性极为稀缺的我国而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应把创意教育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只有大力开展创意和创新的教育,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才有可能大大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在原创领域的落后局面。

只有提倡科学精神、强化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众多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学生。

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应该增设一门《创意培养课》。

如果学校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大多没有),可聘请科研工作者和有实践经验的革新发明者授课,这可以让中小学生直面神秘的创意领域,在心灵中及早培植创意的胚芽。

勇于挑战权威。

只要有创意思维,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思路,院士和博导也可能无法解答。

甚至可能受到启发,使脑洞大开。

这不稀奇。

因为,创意创新的前提就具有前瞻性,也是它的前置条件。

具有创意的学生越多,越是教育的大幸,国家民族的大幸。

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

这些都离不开教育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实,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本身就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然而,在标准化的塑型中,所有人都被碾压成既无思想,又无创造力的人。

知识教育当然重要,但核心在于要以创新教育为引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
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否则,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原创性人才。

知识只有附着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才是活的,才是有价值的,也才有训练
思维的作用。

持续的兴趣,有可能会勾连卓越;勤奋地努力,有可能做到极致;天赋则能
为事业的鸿图,涂抹关键和出彩的一笔。

不要把象牙塔看得那么神秘-那些如雷贯耳的学者、教授、院士,他们中的
有些人,很少提出过真正创新的、有价值的学术理论和观点,所表达的许多都是
一类老生常谈的论调。

他们的学术论文,不见得比一个长期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
边缘性学者水平高。

有创意的人,大多具有不循常规的野性思维。

没有野性思考,就无法产生新
颖的创意,也就无法挑战和碾压盘根错节的正统观念。

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甚至是低学历的人,只要热衷于科研和学术探索,尽管没有显赫的职称与头衔,但他们做出的科研成果,甚至连院士和博导都
难以企及。

学术研究要有兴趣、勤奋乃至天赋。

兴趣可以培养;勤奋令人持续发力;但
天赋就是天赋,既不能靠时长、也不能靠人海战术来置换。

五、教育与创业
教育,不应忽略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一个人只要具有过硬本领或实用价值,就会极大提高择业竞争力,并成为创
业的技术资本。

特别是对于初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常常是两眼一抹黑,无所适从。

如果在
校时,就有意识地加强创业训练,那么走上社会时,往往会游刃有余,绝不会茫
然无序胡乱抓瞎了。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最好掌握几种技能。

这才是硬通币。

这种技能的获得,可以是技校、夜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通过上网学习来掌握。

同时,一个人有了多项技能,内心就有了比较和参照,对产生灵感和创意,
大有好处。

能产生技能交叉效应、创意触发效应、创新创造效应。

最起码也应掌握一项生存技能。

不要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一个丧失动手能力
的人,更不用说去创新创业了。

不要瞧不起各类职业培训、应用技术培训,实际上这是促进智慧成长的有效
方式和途径。

各类能工巧匠的大量涌现,一定会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不应该停留在理论上。

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并且各种技术和技能的精进,又会促进思维发散,有利于边缘学科(或技术)的交叉与发展。

功夫不同、机会不同,出路自然不同。

我们的思想深处仍然受传统的束缚,充满了封建遗毒和皇权意识,人格不断
自甘矮化。

职业培养是为了就业,而“人”的教育是为了摆脱工具论。

只要充分发挥个
人的天赋和优势,就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会独占鳌头。

学校不应成为教育的孤岛,应引入社会机制和科研部门的力量参与共同教学。

通过不同思维组合、不同观念碰撞,产生新知识和新思想。

这不仅有利于提
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教师思维的启迪也不无益处。

职业培训的多元化,有利于多种多样人才的培养,避免就业扎堆拥堵的现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

创业对青年来讲,必须有一个历练的过程。

打下手、当跟班、是创业的铺垫,更是为成功积累宝贵的经验。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条直线。

只有不断探索和行进,不怕冒险、不怕走弯路、才能增长实践经验,才能积累创业的资本。

只要有一技之长,不愁没有机会。

最忌的是庸庸碌碌,没有专才,还大大咧
咧装出一身本事的派头。

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某些人,由于生活的贫困,过早地进入社会并思考人
生了。

他们摆脱了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因此更具有创新思维和闯荡精神,而这些,恰恰是创业所需要的宝贵特质。

一个人是否具备创业才能,首先和家庭与个人努力分不开,其次才是职业教
育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熊振华著《思维价值学》北京:线装书局2009
2、熊振华著《创新思维学》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
【作者系学者、作家、会计师。

已出版专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