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的四种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图书集成》的四种版本
展开全文
《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系清康熙帝敕令编纂。
最初由陈梦雷纂集,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完成初稿。
到雍正帝即位,又命蒋延锡等重新编校,于雍正四年(1726年)用铜活字排印,雍正六年(1728年)完成,这是《集成》的初版。
连同一部试印样本,共印成65中,每部正文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分装5020册。
印本用两种纸张,一种为开化纸印本,一种为太史连纸印本。
两种纸质量上乘,印刷精细,装帧富丽,美观大方。
《集成》第二次印本,称“铅字本”或“扁字本”。
光绪十年(1884年)设立图书集成印书馆,用三号扁体铅字排印,费时四年,
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印成,绘图部分为石印,用的是连史纸。
每半页十二行,行三十八字,细黑口,单栏,鱼尾下小字印明汇编、典、卷、部、项目、页数。
共印1500部,每部分1620册,另有8册目录。
该版由于校勘不精,讹脱颇多,不称善本,但从此《集成》广泛流传。
《集成》第三次印本称“同文版”、“光绪版”。
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皇帝下令石印《集成》,由上海同文书局承办,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完成,照殿本原式印出100部。
此版增刊了《考证》二十四卷,这是“铜活字版”和“扁字体版”所不具有的。
《考证》订正了引文的错误及脱缺,皆核对原书,每书正文仍是5020册,合《考证》24册,共5044册。
此次印刷校证详细,精细加工,所以印出的本子墨色鲜明,胜过殿本。
这个印本,一部分运到外地,留存上海栈房的后被火烧毁,所以这个本子流传稀少。
《集成》第四个印本,称“中华书局版”、“中华版”。
1934年《集成》由上海中华书局缩小影印,它是依康有为所藏的铜活字原印本缩小印刷。
将原书九页缩为一页,仍旧白口,四周双边。
每半页二十七行,行二十字,版口中缝上端大字印《集成》,双线,单鱼尾,鱼尾下小字印明汇编、典、卷、部,中缝下端双行分印册次、页码和“中华书局印”字样。
缩印后的字大小如新四号铅字,边框及字迹十分清晰,用江南造纸厂的加重连史纸,线装装订808册,1—6册为目录,7—800册为正文,801—808为《考证》。
此版校勘精细,字迹清晰,墨色均匀,查阅方便,切合实用,是迄今最通行、最精善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