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 中班 《小熊睡着了》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课程中班《小熊睡着了》点评
教师自评:
各位老师,大家好!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刚才您所看到的中班打击乐活动《小熊睡着了》这个设计思路。

首先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小熊睡着了》这首歌,一般老师听下来都觉得感觉非常好。

那么,这首歌取材于哪里呢?这首歌是选曲了《从头到脚玩音乐》当中的小熊睡着了这首歌。

那今天我是让孩子在学唱歌曲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尝试开展打击乐的活动。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歌,这首《小熊睡着了》的歌曲采用的伴奏是吉他的伴奏形式。

但是这个伴奏呢,与以往我们小朋友听到的不同。

它是以和弦的呈现方式来表现的,而不是用主旋律的方式来表现。

所以,这对于一贯听惯主旋律伴奏的孩子来说,在听觉上是有一定挑战的。

那么再来看看我们今天的乐器,大家一定觉得挺可爱的。

那么,它叫鼠按钟。

今天老师选用的鼠按钟是幼儿园中不常用的乐器。

它的外形酷似一只可爱的土拨鼠,颜色鲜亮,声音鲜亮,幼儿非常喜爱。

在本次活动当中,我制定了两个目标;第一,就是在学会歌曲小熊睡着了的基础上,尝试用鼠按钟为歌曲伴奏。

第二,是探索鼠按钟的不同音色,体验看指挥和同伴合作的快乐。

主要就是先从复习歌曲入手,增加孩子对小熊的一种浓厚感情,再到探索鼠按钟的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让他们发现鼠按钟其实是有声音高低的。

进而推进到自由尝试,为鼠按中来为《小熊睡着了》配上伴奏,最后,就是提升到看指挥来进行合奏,这样一个过程。

它的活动价值在于第一,有别于传统的打击乐活动,从乐器的角度来说,每个鼠按钟它都有一个固定的音高。

刚才我们也看到,比如是粉色的就是1 ,然后是黄色的就是3,橙色的是2,它有自己固定的音高。

但是,每个鼠按钟发出的音高又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呢,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本次打击乐活动当中,就把传统的乐器打击乐的这个重点,一般是落在节奏上的这个重点调整了一下。

就调整为现在的将音高和节奏都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让这个打击乐的活动更加丰富,当然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那么,第二,它的价值就在于激发孩子的听觉敏锐性。

通过本次的活动,孩子的一个听觉敏锐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以往我们的打击乐活动一般都是听着主旋律,用小乐器来敲节奏。

比如:用双响筒用木鱼等等,一般都是表现节奏的。

但是,在本次活动当中,孩子的听觉体验,从倾听主旋律到倾听无旋律的伴奏。

再到感受合声,这样一个过程是比较难的。


我也给大家解释一下,《小熊睡着了》这首歌,它的背景刚刚我介绍过了,其实它是一个没有主旋律的,完全是一个吉它伴奏型为主的,这对孩子来说,学唱并不难。

但是要根据这样的,没有主旋律的伴奏,用鼠按钟来演奏主旋律的话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并且在演奏的当中大家也可以看到的,每个孩子手持的是一个鼠按钟,难点就在于他必须要和别的朋友合奏。

并且掌握好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出现,什么时候应该保持沉默。

什么时候用什么节奏。

这都是一个比较难的。

也就是说,让孩子有一个多维的体验和多维的挑战。

所以呢,接着也就说到了第三个活动价值。

我觉得这个活动是挑动了孩子的主动思维,在过程当中。

我就是发现了孩子,发现了孩子它其实思维上是不断在碰撞的。

但是正是这样的碰撞,让主动的思维跳到了首位,思维提升的过程比较明显。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过程中看到,孩子用鼠按钟随意为这首歌来伴奏,大家也听到了效果并不好。

孩子自己也能发现这样的情况,然后自己敢于想方法。

比如说,我记得有个孩子,他说:所有的人一起演奏,所以不好听。

还有的朋友说,可以分成小组来演奏。

我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一个主动的思维。

那么,从随意的伴奏到看着鼠按钟上,老师预设的贴好的红尾巴和绿尾巴来伴奏。

这里其实是他们体验合声的一个感觉。

在当中大家可以发现的,我在第一遍跳红色圆点和绿色圆点的时候,我说从绿色圆点开始的。

结果大家可以发现,他们听下来音乐不和谐,因为第一级和弦和五级和弦正好相反了。

孩子在听的过程当中,可能并未发现什么。

但是,在第二段尝试当中他就有所体会。

因为在第二遍的时候我反过来了。

红颜色是从红颜色开始,也就是从一级和弦开始。

那么,这就是体验一种合声的感觉,或许孩子并说不出什么所以然。

但是,可能是听觉上的有一个刺激。

再到后面,看彩色的图谱来伴奏,看彩色的图谱伴奏,对他们来说就是合作上的一个挑战。

因为,怎么说呢,因为孩子要计算和同伴之间要差多长时间要接上去,什么时候要留的长一点,什么时候要短一点,这也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地方。

再到后面,根据孩子发现鼠按钟上的很多不同,我们可以调整为数字谱,还有英文符号的谱。

那么这些都是可以放在我们后面的过程当中,包括在个别化的学习活动当中,包括在班级的小舞台当中,可以继续延伸使用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孩子他的思维是不断不断的,一步一步的在提升,接受新的挑战,并且同时适应新的挑战,谢谢各位老师。

专家点评:
1.将音乐融入探索,提升幼儿思维品质。

本次的打击乐活动选用了一个不常见的小乐器“鼠按钟”,这个小乐器因其可爱的外形和明亮清澈的音质而备受幼儿的喜爱。

刚才执教老师也介绍过了,每一个“鼠按钟”具有一个固定的音高,八个鼠按钟正好是一组C大调音阶。

在整个打击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将幼儿对乐器的探索融入各个环节之中,例如重点部分一开始,教师引导幼儿自主探索鼠按钟,寻找各个鼠按钟之间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拿着自己的鼠按钟自由地和同伴观察和讨论起来。

很快,幼儿在玩玩、看看、比比的过程中发现了鼠按钟相同的地方:外形一样、构造一样;不一样的地方是颜色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后面的小尾巴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

在请幼儿用鼠按钟为《小熊睡着了》的歌曲配上伴奏的时候,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得出“原来配伴奏就是让人家一听就能跟着唱歌的意思”这个结论,因此,积极性特别高涨。

在配伴奏的部分,教师先引导幼儿进行随意独奏。

当幼儿发现随意的演奏带来的并不是和谐好听的音乐时,教师顺水推舟将“看指挥”的方法告诉幼儿,使幼儿有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在提升部分,教师又利用彩色图谱和数字图谱引导幼儿进行合奏。

整个过程都可以看见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同时将发展幼儿的思维品质、探索精神融入其中,使打击乐活动更生动有趣。

2.将个体融入集体,激发幼儿合作意识。

以往在我们常见的打击乐活动中教师提供的小乐器总是只有一个音高的,如:小铃、响板。

而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提供的鼠按钟分别涵盖了C大调从DOL到SOL的五个音高。

每位幼儿都有一个鼠按钟,并能和其他伙伴合奏形成适合《小熊睡着了》这首歌曲的伴奏。

这里的伴奏主要由三个层次:和声伴奏、看颜色图谱的旋律伴奏、看数字图谱的旋律伴奏。

这里为大家解释一下以上的三种伴奏概念。

和声伴奏,就是用C大调的一级、四级、五级和弦来进行伴奏,此时没
有旋律出现。

看颜色图谱的旋律伴奏,是指幼儿根据颜色图谱上颜色出现的顺序进行依次演奏,呈现出来的是《小熊睡着了》这首歌的主旋律。

看数字图谱的旋律伴奏,是指幼儿根据数字图谱上数字出现的顺序进行依次演奏,呈现出来的是《小熊睡着了》这首歌的主旋律。

从音乐科学性的角度来说,和声伴奏比后两者更难,那为什么教师要将它放在最前面出现呢?我们来回忆一下,当幼儿在复习歌曲《小熊睡着了》的时候听的伴奏是什么样的?就是这种和声伴奏,只不过乐器用的是吉它。

所以教师才会想到将和声伴奏放在前面。

这样一来要想让伴奏变得好听就势必需要幼儿既会聆听、又会看图谱指挥;既会独奏又要学会与同伴合作。

3.将和声体验融入打击教学,拓展幼儿的打击乐经验。

承接上面所说的,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大胆尝试将乐理知识中的和声作为本次打击乐活动中的一个小环节,希望以此来丰富幼儿对音乐的听觉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从欣赏单音到欣赏多音形成的和声,再从欣赏多音形成的和声到看着红绿色的松鼠尾巴用鼠按钟进行和声打击乐,可以发现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对音乐的敏锐性有了不断的提升,同时收获了更多的有关打击乐的活动经验。

有的老师会说这是一个打击乐活动,那么它的难点究竟是什么呢?是拓展幼儿的听觉体验吗?是尝试和声伴奏吗?我们在来说说这个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尝试用鼠按钟为歌曲伴奏,而难点在于“看指挥(包含指着图谱)演奏小乐器”。

在看颜色图谱的旋律伴奏和看数字图谱的旋律伴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对于看着指挥何时按下鼠按钟的时机掌握得不够准确,因此,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练习的时候不断用手势、眼神加以提示,以帮助幼儿能找准时机。

从这一点来说,本次打击乐活动中合作价值也非常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