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赶超杭州,合肥成新一线,2020年哪些城市在变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赶超杭州,合肥成新⼀线,2020年哪些城市在变强?
⽂章 | 汪光明Bryan 编辑 | 汪光明Bryan
除了GDP,还有什么指标可以评估⼀个城市的发展现状与潜⼒?
2020年5⽉29⽇,第⼀财经联合新⼀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了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
魅⼒排⾏榜》,通过商业资源聚集度、城市枢纽性、城市⼈活跃度、⽣活⽅式多
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指标,对中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进⾏排名,同时评选出15
个实⼒仅次于北上⼴深这四座⼀线城市的“新⼀线城市”。
该榜单标准依托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活跃度、⽣活⽅式多样性
和未来可塑性五⼤指标。
算法框架为:⼀级指数的权重以新⼀线城市研究所专家
委员会打分的⽅式计⼊,⼆级指数以下的数据则采⽤主成分分析法。
其实这也不是新⼀线城市研究所⾸次公布了这份榜单,在之前的2013年、2016年、
2017年、2018年、2019年中每⼀年新⼀线城市研究所都会梳理出来这份榜单。
这次
已经是第六次了。
来说说今年的榜单变化,今年的这份榜单可以说是对于新⼀线城市的⼀次⼤洗牌。
成
功的新晋榜单成员有合肥与佛⼭,落榜的城市是昆明与宁波。
通过这份榜单,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哪些城市的⼯作含⾦量⾼、哪些城市的活⼒更
强,哪些城市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活以及哪些城市可以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
求。
2020中国新⼀线城市榜单
我们先来⼀起看看第⼀财经·新⼀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这份《2020中国城市商业魅⼒
的排⾏榜》。
榜单如下:⼀线城市没有变化,依然还是四位实⼒雄厚的⼤佬,不过次序稍微有些变
化。
北京超越上海,⼴州超越深圳。
在新⼀线城市的榜单中,成都继续稳坐第⼀,杭州第⼆的位置被重庆替代,武汉虽然
遭到了疫情的影响还是处于新⼀线城市中排名仅次于杭州的位置,西安天津稳步向
前,苏州南京仅相差⼀位,合肥佛⼭⾸次⼊选。
完整的榜单为:
完整的榜单为:
⼀线城市:北京、上海、⼴州、深圳。
新⼀线城市: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
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
在备受瞩⽬的新⼀线城市中,我们可以⼤致分为三个梯队。
1、第⼀梯队为成都、杭州、重庆、武汉和西安。
两个西部城市,两个中部城市,只有⼀个东部沿海城市。
这⼏座城市的综合实⼒较强,在⼀到两个维度上的表现尤为亮眼,在最近⼏年的城市排名榜单中,这⼏座城市的位置相对来说还是不会发⽣太⼤的变动。
成都的⽣活⽅式与多样性极⾼,再加上近两年⼤量的互联⽹业企业的⼊驻,使得这座宏伟的西部城市越发光芒,重庆的旅游、杭州的电商、武汉的交通都使得他们在⼀个维度上做到了甚⾄超越⼀线城市的实⼒。
2、第⼆梯队为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
中部两个城市,江苏两个城市。
长沙近年来⼀直处于中部第⼆城的⾓⾊,郑州在中部地区的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当选的新晋国家中⼼城市,⽼牌直辖市虽⼀直下滑,但是本⼟的优质企业数量还是属于天津的优势。
南京与苏州⼀直都是江苏省内的拔尖选⼿,苏州的经济实⼒与⼈⼝⼀直都在南京之上,不过南京是副省级省会城市,也是国家长三⾓规划中的唯⼀的特⼤城市,加上本⼟优秀的⾼效的加持,未来南京会不会超过苏州成为江苏第⼀,不好说。
3、第三梯队为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
相⽐较于前两个梯队的竞争,新⼀线城市中的第三梯队的竞争则更加的激烈。
从连续五年的数据来看,第⼀梯队与第⼆梯队的竞争⼀向稳定,今年的变化也仅限于内部上下⼀名的变动,⽽第三梯队当中每⼀年都会有新的成员进⼊与离开。
加⼊的城市为合肥与佛⼭,他们的出现也让宁波和和去年展露头⾓的昆明被挤到了⼆线城市。
在这之前的⼏年中,⽆锡、⼤连和厦门都曾经出现在新⼀线城市的榜单⾥,但都没有站稳。
合肥、佛⼭这次能够坐稳新⼀线吗?
为何排名第12的宁波还不如排名第21的合肥?
这⼏年,出现在新⼀线城市榜单中的热门城市为杭州、成都、武汉、重庆、苏州、南京、东莞、郑州与西安。
同样他们也是在⼈才流动、产业发展、楼市涨跌的等话题中频繁出现的城市。
那么为什么合肥、佛⼭究竟是凭借什么优势突出重围,成为2020年的新晋⼀线城市呢?难道经济总量排名第12的宁波还不如排名第22的合肥?
消费就会提升,由此就会推动起⼀个城市的能级的上升。
众所周知的是合肥作为我国四⼤科教中⼼城市之⼀,其科研实⼒可见⼀斑。
从1970
中国三⼤科研中⼼城市之⼀,全球最⼤的量⼦实验室——中科院量⼦信息与量⼦科技创新研究院,也将在合肥⾼新区破⼟动⼯。
⽬前合肥市内公共交通正在更加完善,多条地铁处在规划或者建设过程中。
合肥已相继规划建设“沿江⾼铁”、“京九⾼铁”、“合青⾼铁”等⾼铁经济⼤动脉,还将规划了⼏条城际⾼铁:合六城际、合淮蚌城际、合宁城际、合芜城际、合安城际。
……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地制度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会是⼀线城市与新⼀线城市,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城市?这和我国独有的⼟地政策有什么联系吗?
说起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可谓是⼀个个沧海桑⽥的巨变,历经艰难。
70年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18.41%,70年后我们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9.58%;70年前,我国只有10%的⼈⼝⽣活在城市,70年后我国已有8.3亿⼈在城市⽣活。
70年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前已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珠三⾓三⼤主要城市群,从乡村社区到特⼤城市的城乡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为我们的⽣活带来的便利之外,也创造了新的机会与产业升级。
但是各个城市都开始越变越⼤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城市的这张⼤饼该不该越摊越⼤呢?
我们先看看美国的例⼦,美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就是典型的摊⼤饼的模式,城市⾯积越变越⼤,100年间美国的城市从每平⽅公⾥6000⼈摊成了1000多⼈。
美国城市化摊⼤饼的危害
由于美国的⼈均⼟地⾯积⼤,扩⼤的城市就造成了耕地被消灭,⽣态被破坏。
其次是扩⼤的城市⾯积使得⼈们的通勤范围变得更⼤了,车辆就变得不可或缺,因此美国也被称为是汽车轮⼦上的国家。
越来越多的汽车不仅仅会造成资源的⼤量紧缺也会造成资源和环境的恶化,由于这
种“郊区化现象”的出现,美国在⽯油的消耗⽅⾯竟然达到了欧盟的3⾄5倍。
经济学家布朗先⽣说过:中国如果像美国那样⾛向城市蔓延的道路,那就是把中国所有的耕地变成停车场、都变成⾼速公路也不够;世界上所有的能源都供应给中国⼀家也不够。
所以保持城市的紧凑发展⼀直以来就是我国的⼀项基本国策。
我国为了原有的城市化也为了保持城市的紧凑发展,都做了哪些努⼒呢?
我国特有的⼟地政策
宪法规定了⼀项⼟地政策,这项⼟地政策是中国独有的来为了稳固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不变,做到合理的资源配置,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我国这个⼟地政策指的是:规定国家的⼟地是国有的,在国有的⼟地上建的房⼦才会有70年的完整产权,如果你到农村⾥⾯去随便买⼀个房⼦,你的产权是得不到承认的。
这就是我国的⼟地政策来给我们做到的⼀个拦⽔坝。
⽽我国的住房制度从根本上来看是从1998年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启动住房制度改⾰之后开始的,也由此开始了20年来波澜壮阔排⼭倒海式的城市化进程。
这在⼈类历史上是绝⽆仅有的。
如此⼤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就导致了北⽅内陆省份⼈⼝朝着沿海省份迁移,中西部省份其他地级城市往省会城市进⾏迁移。
纵观榜单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规律,中西部省份省会⼀家独⼤,东部沿海特⼤城市被逐渐削弱。
中国的城市格局
⼀直以来我们有⼀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未来的城市发展是像美国的模式还是像⽇本的模式?
美国的模式是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城市的发展⾯积越变越⼤,城市农村
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多数⼈⽣活在⼆三线城市。
⽇本的模式是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的城市始终可以吸引的到更多的
⼈,相反很多⼩的城市最终会因为⼈⼝的流失⽽变得越来越落寞。
⼈们⼤多⽣
活在东京、⼤阪这样的⼀线城市。
中国的城市发展更像是以上的哪⼀种呢?
我在看完了这份榜单之后得出了这样的⼀个答案,未来的我们既不会像⽇本也不会像美国,中国的城市化是独有的。
以后我们不会以某⼀个城市来做评判,未来⼤多数⼈⽣活在城市群⾥。
在城市的内部,我们需要保持的是城市的紧凑发展,避免让城市“摊⼤饼”的现象出现;在城市之间我们需要保持各个城市之间的协同性,城市群的内部做到更好的资源统筹配置。
这⼜像美国或⽇本,⼜不像美国和⽇本。
就⽬前看来除了三⼤城市群之外的新⼀线城市⼏乎都是这样“集⼀省之⼒发展⼀城”的策略。
现在看来,在省内资源向着省会集中,也是做好避免城市摊⼤饼城市化⼀个必要的途径。
所以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北京的道路规划是很四四⽅⽅、⼈⼝⽐上海少但还是交通要⽐上海拥堵的原因吧。
因为北京环形结构发展的发展有点类似于摊⼤饼,城市⼤了⼈们的可通⾏的范
围变得更⼤了,环线⼀环套⼀环就会变得拥堵。
反倒是上海始终坚持⼀个⼤中⼼的原则,城市以内环为核⼼紧凑发展避免了城
市的⽆限扩⼤。
我们评判⼀个城市的好坏有这样的⼏个指标:经济,⼈⼝、第三产业占⽐、创新企业活⼒、商业资源偏好、交通便利程度、⼈才吸引⼒、⼤品牌青睐度、城市⼈均消费⼒、⽂化娱乐氛围……
所以未来的城市格局将会是⼀线⼤城市不会⽆限的扩⼤,新的⼀线城市中拔尖的⼏位也最终会变成能够与北上⼴深齐名的⼀线城市。
不过说到底⽆论是⼤到⼀个城市,⼩到⼀家企业还是我们个⼈,没有永远稳定的排名。
城市最重要的是把握住⼈才,有⼈才的城市⾃然会发展的很好。
如果只是沾沾⾃喜于现在的排名不思进取,不⼴纳⼈才最终也会被超越。
城市的发展与个⼈的发展及其类似,不进则退。
作为我们个⼈来说,也应该要始终⽤扎实的能⼒、长远的见识来充沛⾃⼰,达到更好。
写在最后
评判⼀个城市是否是⼀线城市与新⼀线城市不仅仅是经济GDP,在更深层次上还是要看产业综合的发展与⼈才的活跃度。
⼀个城市如果能够做到能够兼顾到⼯作机会、⾃我成长、居住便利、商业发达、环境友好、⽂娱众多,说明那就是⼀个很好的城市。
不过就⽬前的指数综合来看,新⼀线城市与北上⼴深还是存在很⼤的差距。
本⽂作者:汪光明Bryan,外滩商学院新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