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史》——公元1042年重熙增币:一次成功的敲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史》——公元1042年重熙增币:一次成功的敲诈
前因
澶渊之盟:公元1005年,辽宋在澶州订立盟约,约为兄弟之国,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和平。

公元1042年,辽兴宗派遣大臣萧英、刘六符使宋,迫使宋朝增加岁币二十万,史称“重熙增币”或“庆历增币”。

辽国使者一到汴京,就呈上了辽兴宗的亲笔信,信中指责宋朝有四大罪名:
一,窃取瓦桥关(今河北平原中部)以南之地;二,宋太宗兴兵进攻燕蓟;
三,宋军进攻契丹的盟友西夏;
四,宋军在辽宋边境修建工事,增添军队。

与此同时,辽国大军集结在边境,提出索要关南之地,辽使刘六符还公然对宋朝大臣说,你们修建的塘泺(pō)毫无用处,用一根芦苇就能渡过,一根棍子就能填平!
面对辽国人的恐吓,宋仁宗只希望尽快签订和约,防止辽军真的打过来,于是,宋仁宗命翰林学士王拱辰起草回信。

宋仁宗像
信的大意是说,宋太宗进攻燕蓟,是因为辽先援助了北汉,责任不在宋;关南之地是周世宗占领的,也跟宋朝无关;西夏僭越称帝,不断骚扰我国边境,讨伐他们是理所当然,而且已经通知过辽;边境不管是增兵,还是修建工事,都是正常行为,双方应该按照盟约守好边界,不应该提出额外要求。

这封信有理有据,逐条驳斥了辽的指责,宋仁宗命大臣富弼带着这封信出使辽国,宋仁宗明面上理直气壮,可心里还是不愿意和辽国闹僵,又让富弼捎口信,表示愿意妥协。

富弼到达辽国,提出宋可以与辽联姻;也可以增加岁币,但是二者只能选其一,富弼补充说,如果辽可以使西夏不再袭扰宋境,那么岁币可以加二十万,否则只有十万。

辽兴宗接见宋朝使团时,想展示辽国的决心,就对富弼说,群臣都争着要发兵,是我提出先索要关南之地,如果不成,再发兵不迟。

富弼听了这话,对辽兴宗说,要是辽宋交好,辽主享受所有利益;要是辽宋交兵,损失的都是国家的士兵和军马,但群臣有获利的机会,所以他们才争着要出兵。

富弼像
辽兴宗心里一惊,富弼这一席话击中了他的痛点,就算仗打赢了,也一定会有损耗,何况胜负还不一定,岁币则是全部归皇帝所有,哪种结果对自己有利,辽兴宗不会不明白,辽兴宗最终答应接受岁币,还许诺解决西夏问题。

事情到这里还不算完,双方在外交措辞上又起了争执。

辽国要求宋在盟约中使用“献”字来描述增加岁币的行为,遭到了富弼的拒绝,富弼认为,“献”字是下对上用的,宋辽作为兄弟国,一直是宋是兄,辽是弟。

哪有哥哥“献”给弟弟的道理呢?
辽兴宗改口,要求用“纳”字,语气稍微弱了一点,可富弼还是不同意,辽兴宗没办法,又派出使臣,直接去见宋仁宗。

宋仁宗本来就一心求和,听说和谈卡在了一个字上面,也不愿意再拖,直接答应了辽的要求。

而且,宋还答应了辽国其他的额外条件,比如说,原本交接岁币,是辽到宋一侧的雄州来取,现在改成了宋送岁币到辽国边界,相当于宋还要多花一笔路费。

北宋的行为反映出来的,其实就是澶渊之盟后,宋朝君臣丧失进取心,安享太平的心态,富弼态度那么强硬,其实对议和本身也是没有反对意见的,毕竟岁币比起军费,还是要合算得多。

而且,西夏在西北崛起,制造了不少麻烦,宋也缺乏同时和辽开战的底气。

辽兴宗的心态也很微妙,辽兴宗刚刚继位时,太后萧耨(nòu)斤摄政,兴宗毫无实权。

1034年,辽兴宗在弟弟耶律重元的帮助下,发动政变,囚禁太后,终于亲政。

但是,太后一党残余势力,以及强势的皇太弟耶律重元,依然在威胁着辽兴宗的地位,辽兴宗宣称夺取关南之地,并不是真的要动武,而是转移内部矛盾的手段,拿了钱,又赚了面子,辽兴宗当然见好就
收。

后果
庆历新政:公元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推行改革,裁汰冗官冗员,史称“庆历新政”。

结论
重熙增币之后,宋辽两国关系缓和,延续了澶渊之盟以来的和平,由于辽干涉西夏对宋战争,招来夏主李元昊怨恨,辽和西夏的关系日趋紧张;同时,范仲淹、富弼等大臣,以增币的耻辱激励宋仁宗,很快开始了庆历新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