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征求不已______②惟欲清净______
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答案】
1.停止只;仅
2.那么治理国家就如同栽种树木,(只要)本来的根不动摇,就会枝叶茂密繁盛。
3.勤于政事,心系天下;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注意古今异义词,惟:只,仅。
38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夫:是发语词,无义。
犹如:就好像。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抓住文中关键句子即“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两句,从唐太宗注重民生这点上来概括即可。
【点睛】
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
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
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
史公①以凤庐道奉檄②守御。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壮士更休③,而自坐幄幕④外。
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⑤。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或劝以少休,公日:“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
(选自《左忠殷公逸事》)(注释)①史公:史可法,明末抗清英雄。
②奉檄(xí),奉上级命令。
③更休:轮流休息。
④幄(wò)幕:(军用的)帐篷。
⑤番代:轮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辄.数月不就寝(________)
②或.劝以少休(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3.选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史可法的严于治军、忠于职守的?
【答案】
115.①就②有人
2.我对上恐怕辜负朝廷,对下怕愧对我的老师。
(意思对即可)
3.①有了警报,几个月不上床睡觉;②身先士卒,自己坐在帷幕外守夜;③不畏严寒,每当寒冷的夜晚站起身,抖动衣裳,战甲上的冰霜会落地有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
要确定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本题注意“或”解释为“有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本题注意“负(辜负)”“愧(愧对)”等词的正确翻译。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阅读文本,选文写史可法的严于治军、忠于职守的内容可由“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分条概括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崇祯末年,张献忠在蕲春、黄冈、潜山、桐城一带活动。
史可法凭借凤阳、庐州道员的身份奉命防守御敌。
每次有警报,就几个月不上床睡觉,他让士兵轮番休息,可是自己在帐篷外边坐着。
挑选了强健的士卒十人,命令二人蹲坐着用背靠着他,过了一更鼓就轮流替换一次。
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来,抖动自己的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
来,像金属响亮的声音。
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他说:“我对上怕辜负朝廷,对下怕愧对我的老师呀!”
3.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加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焉:哪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肩负,扛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虽然
D.何苦.而不平苦:担心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之”的用法有指代意义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甚矣,汝之.不惠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叙述故事,且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塑造愚公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第②段中“其妻献疑”表明愚公提出了移山的主张后,全家人质疑愚公的能力,并不赞同移山。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愚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对移山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D.文中的人物智叟、愚公妻子、操神之神、天帝等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更突出了愚公的形象和移山的意义。
【答案】
1.C
2.B
3.B
【解析】
1.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即使。
2.A.结构助词,的。
B.代词,代指愚公。
C.结构助词,的。
D. 助词,无实际意义。
结合题意,故选B。
3.愚公之妻的“献疑”是讲真话,提出问题提醒众人正视移山的困难。
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B项理解有误。
【点睛】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4.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列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请于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政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目“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客骚人
..冥冥:昏暗
..骚人:泛指文人B.薄暮冥冥
C.春和景.明景:日光D.静影沉璧.璧:青绿色的玉
2.下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衔远山,吞长江。
B.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C.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D.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雾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登楼时的感伤之情。
B.文章第三、四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情景交融。
C.“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个人的遭遇和外物的触发。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滕子京。
【答案】
1.D
2.C
3.A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D.“静影沉璧”中的“璧”是“圆形正中有孔的玉”,不是“青绿色的玉”。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C.“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意思是: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这是一个主谓句,不是对偶句。
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薄雾冥冥,虎啸猿啼”不是实写之景,而是作者想象的情形,是虚写。
故答案为A。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
”明日以示尹。
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
(2)赖.以示予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4)先.天下之忧而忧
2.翻译下列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4.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1.(1)诚然(2)依靠(3)探求(4)在……之前
2.(1)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2)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
3.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4.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诚.为清佳”翻译为“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诚”意思是“诚然”。
“赖.以示予”翻译为“多亏请你看了”,“赖”意思是“依靠”。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翻译为“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求”意思是“探求”。
“先.天下之忧而忧”翻译为“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先”意思是“在……之前”。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句中“忧”意思是“为……担忧”。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句中“然”意思是“但是”,“其”是代词,指这些,“后”意思是“后代”。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它表现了作者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的情怀。
据此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文章情节的作用。
文中范仲淹在让尹洙看完文章之后,尹洙却说“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说明写文章一定要谨慎,对后人负责。
据此作答。
译文:
(甲)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呀。
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乙)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
”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
”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
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
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
翊见而谓曰:“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迭。
”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
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
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
河南种拂①临郡。
引为功曹②,翊以拂名公之子,乃为起焉。
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
阳翟黄纲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
拂各翊问曰:“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翊曰:“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
明府听之,则被佞倖③之名也。
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④,则自以不孤也。
”拂从翊言,遂不与之。
乃举翊为孝廉,不就。
献帝迁都西京,翊举上计椽。
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
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
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
翊散所握珍玩,唯余车马,自载东归。
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敛之。
又逢知故困馁⑤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
众人止之,翊曰:“视没⑥不救,非志士也。
”遂倶饿死。
(选自《后汉书•刘翊传》,有删改)(注释)①种拂:字颖伯,东汉大臣。
②功曹,古代官职,官名。
下文的明府、孝廉、上计椽,都是古代官名。
③佞倖:以谄媚而得到宠幸。
④申甫:拂之子。
⑤困馁:困乏饥饿。
⑥没:通“殁”,死。
313.九(1)班学生学了这篇短文后,针对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请根据情境完成下面讨论的内容。
小蔓:“季礼意其子相也”中的“意”字怎么翻译?
小祎:这个字我一开始也不清楚,后来我查看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面有五个义项:A.心意,意图。
B.怀疑。
C.意料,猜测。
D.同“抑”表示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E. yī(依)。
通“噫”。
叹词。
我觉得应该选(1)________,因为(2)
________。
小蔓:你说得很有道理,你能帮我翻译一下“乃举翊为孝廉,不就。
”这个句子吗?
小祎:好的,我认为这个句子应该这样翻译:(3)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
3.文章结尾说“视没不救,非志士也。
”“志士”指的是有坚定意志和节操的人,中国传统文化中,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刘翊的“志士”品格。
【答案】
1.(1)C(2)因为上文讲到刘翊和张季礼是在途中偶然相遇,原先并不认识;刘翊把自己的车让给张季礼后,没有说自己的名字就离开了。
所以张季礼对刘翊的身份是猜测,解释为“猜想”更合理。
(3)(种拂)于是举荐刘翊为孝廉,刘翊没有接受。
2.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
3.(1)淡泊名利。
经常救济他人而不愿他人报答;把车让给因寒冻而车坏被滞留的张季礼,却不告知姓名策马离开;(2)不畏权贵。
不肯屈从朝廷的任命;(3)志向坚定。
帮
种拂解决有关生死祸福的事后,因耻于利用这事来获取功名而推辞了种拂的举荐;(4)乐善好施。
调任陈留太守,将自己手上持有的珍宝全部分给了他人,自己仅留下车马赴任去;(5)扶危济困。
发现一位士大夫病死在路旁,用自己的马换了棺材,脱下自己的衣服将死者收殓;(6)舍生取义。
途中不忍抛下窘困饥饿的故交,杀自己所驾的牛給他充饥,致使自己一起饿死。
【解析】
1.(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意”,意料,猜测。
(2)然后结合上文“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
”分析原因即可。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乃”,于是;“举”,举荐,推举;“不就”,没有接受。
314.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翻译为:这时贼寇非常猖獗,交通阻隔,很难通过。
故可断句为: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
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人物。
结合“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
”:得出:淡泊名利;结合“拂从翊言,遂不与之。
乃举翊为孝廉,不就。
”得出:不畏权贵;结合“翊散所握珍玩,唯余车马,自载东归。
”得出:乐善好施;结合“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敛之。
”得出:扶危济困;结合“‘视没不救,非志士也。
”遂倶饿死”得出:舍生取义。
然后综述即可。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刘翊,字子相,是颍川颖阴人。
家中世代产业丰足,经常救济他人而不愿他人报答。
刘翊有一次在汝南旅行,陈国有位叫张季扎的人要到远方赶赴老师的丧礼,不料遇上寒冰,车子坏了,所以停留在道路上。
刘翊见到后说:“你千万要去参加丧礼,马上启程尽早到达。
”立即下车,将自己的车子给了张季托,而且没有说自己的名字,骑上马便走了。
张季扎猜想他可能就是传闻中重徳重义的刘翊,事后他特意到颍阴,想要将车子还给刘翊。
刘翊知道后关上门,让人说自己出去了,不同张季扎相见。
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称病卧床,不屈意接受朝廷的任命。
河南种拂到颍阴任职,举荐(他)做功曹,刘翊认为种拂是名公的儿子,接受了举荐。
种拂清楚刘翊择时而出仕,非常敬重他。
阳翟黄纲倚仗程夫人的势力,想要把山泽占为己有。
种拂召见刘翊,向他询问:“程夫人的权势很大,(她)在皇帝的身边,不顺从(他们)就恐怕被怨恨,给了他们就是侵夺百姓的利益,对这件事怎么办呢?”刘翊说:“不把名山大泽作为封地,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