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鞭毛虫2010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
治疗过程:入院后以青霉素治疗,次日大便呈果酱 色,腹痛加剧伴腹肌紧张,此时WBC总数13×109/L, N:81%;随即剖腹探查,术中见右下腹有一炎性包块, 盲肠部坏死并有3×2cm大小穿孔;
术中取出物未进行检验,术后改用菌必治消炎数日 后,患者病情恶化而死亡。
尸检:结肠、空肠、回肠均可见溃疡,多数溃疡呈 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深达肌层,于溃疡内到大 量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 病理 滋养体的吸盘
吸附、嵌入
小肠卡他性炎症
大量虫体覆盖,吸盘的损伤
吸收减少
• 临床表现 急性期:发热,乏力,腹痛、腹泻,恶臭水样便, 上腹痛,吸收不良反应,脂肪泻等 慢性期:间隙性或周期性稀便,营养不良, 发育障碍 带虫者:
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较易感。贾第虫也是机会 致病性原虫。
❖ 实验诊断
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世界上5~6亿人患病, 在寄生虫病中仅次于 疟疾和血吸虫病居第三 ,全球每年死亡人数高达 10万人。
一、形态 1、滋养体 (1)12~60 um,运动活泼、伪足运动, 内质、外质。 (2) 泡状核型,核膜内缘有染色质粒,单层、均匀分 布、大小一致,
传染源 青少年
病犬
婴幼儿
传播媒介 家栖型 中华白蛉
近野栖型 中华白蛉
野栖型 吴氏白蛉
地区
苏北、皖北 甘肃、青海 新疆、内蒙 四川、东北
防治 • 治疗病人-----斯銻黑克、戊脘咪等 • 控制病犬 • 传播媒介的防制---灭蛉、防蛉 • 预防
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dia lamblia
寄生在小肠,肠道感染的常见寄生虫之一, 旅游者发病率高,称旅游者腹泻。 一、形态 滋状体:纵切梨形,前钝、后尖、 背突,
活体多变,染色后呈梨形,4根前鞭毛, 1根后鞭毛附于波动膜外缘,轴柱贯穿虫体。
❖ 生活史
• 分裂方式:纵二分裂
• 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接触 • 寄生部位:女性---阴道,尿道
男性---尿道,前列腺等 ❖ 致病 • 致病机制:阴道自净作用-----健康妇女阴道保持
pH3.9-4.4
阴道滴虫 pH酸性 中性或硷性 继发性细菌感染
污染水体游泳→鼻粘膜→嗅N、筛状板→ 入颅。 多为儿童与青年,急、凶险、病程短、预后差、 死亡率高。
• 2. 棘阿米巴 • 引起阿米巴角膜炎、角膜穿孔。 • 见于使用隐形眼镜者、体弱者、老人。 • 皮肤慢性溃疡, AIDS 多见。
杜氏利什曼原虫 巴西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原虫
内脏利什曼病( 黑热病) Kala-azar
中
利
杜
体
•瑞氏染色,胞质呈淡蓝或淡红色。 明显的圆形核,呈红色或淡紫色。
动基体位于核旁,细小、杆状。
❖二、生活史 在人体内发育
(巨噬细胞内)
无鞭毛体 •
雌蛉吸血
白蛉体内发育 (消化道内--1周)
前鞭毛体
在白蛉体内发育
无鞭毛体
前鞭毛体
生活史要点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利杜体 •感染方式:白蛉叮咬;输血及器官移植 •寄生部位:巨噬细胞内(形成纳虫空泡) •增殖方式:二分裂法 •传播媒介:白蛉
核仁小,居中,围以纤细的丝状结构 ,车轮状核。
(3)从患者粘液血便或阿米巴肝脓肿穿刺液中, 分离的 滋养体含有摄入的红细胞。
2、包囊 单核、双核包囊(未成熟)
成熟包囊, 四核包囊(感染期)
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 (铁苏木素染色)
二个拟 染色体
(棒状)
二个核
❖二、生活史
• 感染阶段及方式:四核包囊,经口食入
感染:
粪 、水、 食物经口感染,口-肛行为
洪水 散发流行
暴发流行
五、防治 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
杀组织内阿米巴:甲硝咪唑(灭滴灵) 杀肠腔内阿米巴:喹碘方,巴龙霉素
2.管理粪便、保护水源 3.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4.消灭媒介昆虫:蝇、蟑螂
第三节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1.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引起原发性脑膜脑炎。
溶组织内阿米巴、杜氏利什曼原虫、 阴道毛滴虫、兰氏贾第鞭毛虫
教学要求: 1 . 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杜氏利什曼原虫、阴道毛
滴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 、致病、诊断方法。 2. 熟悉兰氏贾第鞭毛虫体滋养体及包囊的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诊断方法。
病例
△△,女,6岁,因腹泻9天、发热、腹痛 及脓血便7天而入院。发病前曾跌入粪坑。 查体:T 38℃,精神萎靡,全腹有轻度压痛, 右下腹可触及腊肠样肿块、可移动。 血象:WBC: 8×109/L, L:27%, N:76% 粪检:RBC少量,MФ:0-3/HP
• 病理:阴道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脱落
• 临床症状: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搔痒 尿道炎 ,前列腺炎
❖ 实验诊断 直接涂片或染色:取阴道分泌物、尿、 前列腺液
❖ 流行 传染源:病人及带虫者 滋养体在外界的抵抗力:40OC水中 存活 102小时 毛巾、衣裤 --- 23小时
❖ 防治 口服灭滴灵,局部用药滴维净等
2、肠外阿米巴病: 肝、肺、脑脓肿
三、诊断 (一)粪检 1、生理盐水涂片法:急性期,查活动的滋养体 一看:酱红色粘液, 腥臭味 二取:脓血便 三送:及时、保温
虫体多在脓肿壁上,穿刺和检查时应注意。
滋养体大于宿主细胞; 胞核与胞质比例小于宿主细胞; 泡状核,核仁居中,核周染色质粒清晰; 滋养体胞质中可含红细胞和组织碎片。
• 脱囊部位:小肠下段
• 寄生部位:回盲部
四核包囊
脱囊
侵入血管
滋养体
滋养体
肝肺脑等组织
包囊 •
随粪便排出
三、致病 机制:接触溶解破坏作用
凝集素介导吸附 阿米巴穿孔素 半胱氨酸蛋白酶 吞噬红细胞, 触杀白细胞
• 临床表现 1、肠阿米巴病(无症状带虫者、阿米巴痢疾) 好发部位:盲肠及阑尾多见 特征:形成口小底大,烧瓶样溃疡 急性:脓血稀便,粪便呈褐果酱样,奇臭 慢性:间歇性腹泻,腹胀,消瘦,贫血等
实验诊断 • 病原学检查:穿刺、涂片、培养法检查
骨髓、皮肤或淋巴结穿刺 • 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Dipstick试纸条(抗原rk39)
Dipstick法 原理:
将免疫分子亲和原理和免疫印迹法、 薄层层析技术相结合。 利什曼重组rK39抗原+胶体金 检测 抗体
操作及应用:
检测杜氏利什曼病试纸条
• 病原诊断
滋养体:生理盐水涂片
包囊:碘液涂片
• 血清学检查
❖ 流行
分布呈世界性
• 传 染 源:病人、动物及带虫者
• 传播途径:人----人
• 易感人群:
❖ 防治 • 控制传染源:治疗病人及带虫者,灭滴灵等 • 切断传播途径:管理好粪便,防止水源污染
第四节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 1、只有滋养体期,无包囊期。
A. 取待测血清或新鲜全血1滴
B. 滴于试条一端的样品垫上
C. 滴加0.01mol/LPBS3~ 5滴,
待血样浸湿印迹上移
D. 3~5min后观察结果
阳性: 试验对照线和特异检测线
均出现紫红色条带
检测杜氏利什曼病试纸条
阴性: 仅出现对照条带
(0.5×10cm)
分型
❖
人源型 (平原型)
流行
犬源型 自然疫源型 (山丘型) (荒漠型)
粘膜皮肤利什曼 病
热带利什曼原虫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硕大利什曼原虫
皮肤利什曼病
第一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 Leishmania donovani 黑热病原虫)
• 一、形态 • 1、无鞭毛体:利杜体
( LD body),卵圆形
• 大小2.9~5.7×1.8~ 4.0μm。
骨
髓
脾
涂
穿
片
刺
中
物
利
涂
杜
片
体
2、碘液涂片法:慢性期,查包囊;多次检查 与结肠内阿米巴区别
成熟包囊8个核 核仁大、偏位、 核周染粒大小不一、 排列不齐,
3 、人工培养:血清、米粉、37oC (二)组织检查:结肠镜、纤维肠镜、肝穿刺
•核酸、影像诊断
四、流行 热带和亚热带最常见,卫生差的农村。
传染源:粪中排包囊者
排出量大,35000万个/天 抵抗力强:抗胃酸,水中25-30天,蝇携带
•利什曼原虫入侵巨噬细胞的机制: 1. 配体 ——受体结合途径 2. 抗体和补体——Fc或C3b受体结合途径
❖三、致病 • 病理:巨噬细胞、浆细胞大量破坏及增生 • 临床表现
内脏利什曼病:发热 ,长期不规则,双峰热型 肝、脾、淋巴结肿大 贫血,全血细胞减少 鼻出血及牙龈出血 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皮肤型黑热病:面部、颈、四肢或躯干出现皮肤结节 淋巴结型黑热病:仅限于淋巴结肿大
2个吸盘、8根鞭毛,翻滚式运动。
包 囊:椭圆形,囊壁厚, 四核成熟包囊为感染期
(铁苏木素染色)
(碘染色)
❖ 生活史
成熟四核包囊
随污染食品、水,经口食入
脱囊(十二指肠)
滋养体 寄生于十二指肠、胆囊,纵二分裂繁殖
成囊(回肠下段或结肠)
包囊
随粪便排出
❖ 致病
虫株毒力
• 致病机制 宿主免疫力
二糖酶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