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汇总式 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复习汇总
一.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出自春秋时《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
韩非子为法家代表人物。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想要。
3、履:革履,就是鞋子。
4、者:......的人。
5、先:首先。
6、而:然后。
7、置:放,搁在。
8、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同“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
13、而:却。
14、忘:忘记。
15、操:拿,携带。
16、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17、已:已经。
18、得:得到;拿到。
19、乃:才。
20、持:拿。
22、反:同“返”,返回。
23、及:到,等到。
24、罢:散,结束。
25、无:不。
26、自信:相信自己。
27、遂:于是,就。
28、得:买到。
29、何:为什么。
30、之:鞋子。
31、以:用。
32、宁:宁可。
通假字: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
及反”中的“反”同“返”,返回。
寓意:为人处事不能只相信教条而不注重客观事实,生活中要学会随机应变,不要死守常规,要学会找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刻舟求剑
出自战国时《吕氏春秋·察今》,《吕览》中的成语有“一窍不通”、“三豕涉河”、“掩耳盗铃”。
吕不韦为杂家代表人物。
注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雕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0.求--寻找
11.之--代词,代“剑” 12.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13.遽契其舟,其:这
14.从其所契者,其:他15.而置之其座,其:自己的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结构助词,不译
主题: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二、幼时记趣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看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看到极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鸣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徐:慢慢地)徐喷以烟:用烟慢慢地喷它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做……)(邱:同“丘”,土山。
壑:山沟。
神:想象.强:同“僵”。
)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
之,指“二虫斗”。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移,搬开。
而:表修饰,翻译为“着”。
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承接,然后。
尽:全。
为:被。
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当时年龄正小,正在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
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
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
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
选自:《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
文章概括:三件趣事: 1、观蚊如鹤2、神游“山林” 3、鞭驱蛤蟆
文章中心:通过记叙童年时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文体:散文。
考点:
1.重要实词
余、故、私、或、素、徐
2.重要虚词之、其
“之”:(1)代词作用。
例:驱之别院。
之,它,代蛤蟆。
(2)作结构助词用。
例:故时有物外之趣。
之,表偏正关系,的。
(3)作动词用。
至之市,之:去、往。
1.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整体把握,体会构思)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调换不好。
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
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
2. 你认为作者获得这些“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趣”?其实古诗中(如李白的诗)也有体现了“物外之趣”,你知道是什么吗?(有强烈的好奇心。
②有细致的观察力。
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词语:“果”“怡然”等。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3. 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蛤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
(“庞然大物”的出现,是错觉;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蛤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
)
4.推测作者将癞蛤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
5.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为什么写得异姓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a.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b.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c.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练习:
1、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物外之趣。
2、“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细察
3、点明时间的一个词语是童稚时。
4、第二段所记之趣源自于夏蚊成雷。
5、第二段中点明所写内容属想象的一个词语是私拟作。
6、文中“昂首观之”的内容有哪些?前句
7、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8、摘出文中的一个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
9、与课文首句相呼应的一个句子是“余年幼”句。
10、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哪一句?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11、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C)
A、表示重复或继续。
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
12、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总分关系。
13、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两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
14、“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的意思是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蚊当作野兽。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
帝乃使东方朔视之。
还对曰:“此虫名怪哉。
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
此地必秦之狱处。
”即按地图,信如其言。
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
忧者,得酒而解。
以酒灌,当消。
”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2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识辨)②还对曰(回答)③咸仰首叹曰(都)④信如其言(确实)
⑤何以去虫(除去)⑥以酒灌(用)
2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2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
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2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三、《三峡》
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期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
散文家、地理学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注释:
1、自:在,此处有“在”之意。
2、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3、略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空缺。
4、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5、自非:如果不是。
6、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7、曦:太阳。
8、夏水襄陵:夏天江水漫上了山陵。
襄,漫上。
陵,山陵。
襄陵:漫上山陵。
9、沿:顺流而下。
10、溯(sù):逆流而上。
11、或:有。
王命:皇帝的圣旨。
12、宣:宣布,传达。
13、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
朝:早晨
14、虽:即使。
奔:奔驰的快马。
御风:驾着风。
15、不以:不如。
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快。
或认为“以”当是“似”之误。
(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疾:快。
16、素湍: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的。
绿潭:碧绿的潭水。
17、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8、绝巘:极高的山峰。
绝:极
19、悬泉:悬挂着的泉水。
飞漱:飞泻冲荡。
漱:冲荡。
20、清荣峻茂:水清,树茂,山高,草盛。
21、良:的确。
22、晴初:秋雨初晴。
霜旦:降霜的早晨。
23、属(zhǔ):连续不断。
引:连续。
凄异:凄凉怪异。
24、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绝:消失。
25、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26、沾:打湿。
27、三声:几声。
三,这里不是确数 28、裳:(cháng)衣裳。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4.泪沾裳(裳古义:古人的下衣今义:衣服)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最)哀转久绝(消失)
③清:回清倒影(清波)清荣峻茂(水清)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⑤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重重叠叠的岩石和直立像屏障的山峰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理解性背诵:
①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④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⑤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⑦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7、结构。
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①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
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
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②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
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
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
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
12、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②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③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13、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③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
四、《梦溪笔谈》二则
作者: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以虫治虫
译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在危害秋天田野里的庄稼。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傍不肯”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为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
注释:
庆州界:庆州地域方:正当为:成为之:的害:危害
一虫:一种昆虫其:它的喙:本是鸟兽的嘴这里指子方虫嘴蔽:遮盖
则:就以:用之:代指子方虫悉:全都为:成为皆:都
旬日:十天岁:年成,收成以:因为大穰:大丰收其:这样
旧:过去曾:曾经之:语气助词,无义谓:叫,称作
之:代指那种昆虫傍不肯:虫名。
意思是这虫旁边容不得害虫。
傍:即“旁”,旁边。
现实意义
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的害虫的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作物生产成品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实例:以白蛾周氏啮小蜂治美国白蛾。
梵天寺木塔
词解
据:统治,割据于:在方:才级:层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患:嫌,担心云:说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乃:于是以:用初:从前,当初密:暗中使:派贻:赠送以:用之:的此:这,指塔动之因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结实,使动用法钉:用钉子钉之:木板如:遵照初:当初遂:于是盖:因为弥束:紧密约束,弥,更加六幕: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胠箧:从旁边打开的箱子履:走,踩踏其:那自:当然
伏:同“服”,佩服其:喻皓精练:精熟(课本写法)精湛
解析
“笑”写出了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同时他认为这件事很简单,从侧面突出了喻皓本领的高超。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怕别人知道他的无能,表现出他的难堪和良苦用心.
五、《论语八则》
相关识记: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朝代)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散文的典范,它的主要特点是(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2)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4.《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统称为“四书”。
《诗》《书》《礼》《易》《春秋》统称为“五经”。
5.《<论语>八则》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成语,如: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举一反三。
6、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⑩、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12、《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
汝多知乎!”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时//同“悦”,愉快,高兴
2、人不知而不愠:知道,了解//恼恨,怨恨
3、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