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精神“六论”(连载一)】 中国画精神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斋以居之。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学画一向 通常所言画史、画论更能涵盖中国画范畴,也比艺术理论、美学理论或美
就不是单一的手工技巧,而是一门综合学问,是以言画学,而非画工。元 术学等现代说法更贴近中国画本体。
汤垕《古今画鉴·宋画》:“米芾元章,天资高迈,书法入神。宣和立画
历世久远,衣钵相承,矩步绳趋,文脉永续。人和天时,大家杰出,
好尚。〞画学,指绘画学问。现代美术史家、书画家郑午昌〔1894~1952〕 精神不变,非求文渊之学府,但避技艺之形下,非流盖当今之穷变,亦探
著《中国画学全史》〔中华书局 1929 年出版〕,史、论并述。宗白华评
第1页共7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求妙理于幽微,不徒一时之虚名,只因弘扬画学于光大,是亦践“正本清 和的,是自由挥洒的。人生的境地,是一生的努力,是战战兢兢、如履薄
这种交融的境地,是纯自然的,又是莫不尊道的,是特别合适、顺和、谐 这也是中国画的画境。黄宾虹先生说,作画要入化境,就是要通融、融通
第2页共7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③。我们在画中国画的时候,要符合这个道理,并不是单纯在表述一个什 感悟,转化成一种人生境地。作为中国画家,就要把人生境地与中国画相
么形象,描述一个什么风景,那只是外壳、外象、皮相。
结合,把它当做与中国画的契合点。中国人提倡“志道、据德、依仁,游
反观当前中国画的现状,不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艺〞的精神境地,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地是完全吻合的。
而是“志于利,据于名,依于巧〞〔王鲁湘语〕,“志于道,据于德,依 这就是中国人传统的“古法〞。如今有人提出来为艺术而艺术,或者表现
如今许多画家,出名的忙钱,没出名的忙入会,两头不靠的就去酒吧 精神层面。我们不管画什么,山水、人物、花鸟,笔墨只是精神的支架,
开画廊、玩现代。在这种状况下,重新认识中国画的精神,是特别有必要 重要的是背后表达出来的精神境地。画中国画不是简洁的视觉运动、视觉
“游于艺〞被视作中国画的一种精神境地。
上来。
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这是儒家做人和
中国画的创作是一个从不自由到自由王国的过程,假如参透了、悟透
自我完善的准则。人首先要有道的志向,这是人生最根本的立足点。要做 了,就会有一个自我评判、提升的标准。中国画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自我
到这一点,就要有道德、有德行。而要做到有德行,就要有仁爱之心。在 完善的,而艺术的自我完善是与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步的。中国人集毕生的
“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 了完备的画学体系,从创作、品评、述论、鉴赏、分科、题材到技法、工
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 具、材料等,都有很深入的讨论,它涵盖画论、画史、学画等与中国画品
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艺观其能通画意与否。仍分士流、杂流,别其 鉴、创作、审美等全部有关中国画的学问与思想。以此而论,中国画学比
此基础之上才有资格“游于艺〞,才能参加艺。反过来说,艺术活动也是 努力,当心翼翼地从事艺术,不像西方嬉皮士那样搞艺术就是嘻嘻哈哈、
来完善人生的,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手段。所以,“游于艺〞 大大咧咧地玩玩游戏,但如今有些艺术家却把中国画看做是简洁的游戏愉
是人生的最高境地,是人生殉道、敬德、修为自然而然到达的一种境地。 悦自己。中国画是建立在通晓万物之道之上的,在观道、媚道、悟道、理
画学,原是宋代培育绘画人才的学校,脱胎于画院,宋徽宗崇宁三年 和弟子更名为“湖社〞,影响深远,其中以陈少梅、胡佩衡最有成就。1957
〔1104 年〕创设,后归翰林院图画局。宋洪迈《夷坚乙志·画学生》: 年,由陈半丁提议立案和筹建成立北京画院,为新时期中国画学一种新的
“政和中,肇置画学,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宋史·选举志三》: 组织形式。画学恢宏,源远流长。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渐渐形成
假如在人生上追求大道,敬德修为上到达了肯定的水平、一种高度,就能 道、理佛的过程中,认识事物的好与坏。符合了这一道理,就是好的中国
到达这种自然自由的境地。
画,不符合就不是好画。所谓道理,就是人与自然的道理,人与道的合一。
艺术的境地包括中国画的境地,事实上是人与自然合和、交融的境地。 这是天下大道,是群众群体的大道,不是个人之道,而且它是一以贯穿的。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中国画精神“六论”(连载一)】 中国画精神
曰:“此书合画史、画论于一炉,表达详明,条理周密,文笔畅达,理论 与事实并重,诚是一本空前的著作。〞而黄宾虹对中国画学讨论之深,已
成为一个时代的里程碑。1920 年,金城组建中国画学讨论会,后由其子
学,擢为博士。〞以米芾之学问,得以画学博士。清钱泳《履园丛话·画 学归渊源,画臻流派,既开中国画之一道场,铁生,钱塘人,工山水,笔墨苍秀……为浙 中国画学之一方天地。开设之目,即为辑录中国画学人之感悟心得、作画
中画家巨擘。近日杭人言书法者必宗山舟,言画学者必宗铁生,此亦一时 语录抑或画论、论画等讨论理思,即语出有异而道行天下,虽众言纷纭而
源,贴近文脉〞之实也。〔哲轮〕
冰,是一日三省、克己复礼②,从不自由到自由王国的一个过程。“游于
艺〞,不是单纯地把艺术看做一种把玩,一种发泄、宣泄,而是把它看做
一、自我完善
自我完成的一种修为。它是中国画创作的根据,艺术推断的根据,也是艺
中国艺术的主体精神是完善自我,是“游于艺〞。中国画也不例外, 术修养的标准。所以,中国画技术层面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上升到形而上
于仁,游于艺〞的精神和人生追求离我们远去了。假如我们不是根据中国 什么独特,还有强调笔墨游戏,就相对狭窄了。黄宾虹说,画尚“内美〞
画的这一艺术精神“志于道〞,而是转换成“志于利〞,那么为了求利就 ⑤,指的就是这一艺术精神。除了我们的笔墨,他还强调“五笔七墨〞:
去求名,而出名就要依于巧,在画上投机取巧,那是不行能画好画的。 平、圆、留、重、变⑥,或者叫“太极笔法〞⑦,最终也上升到形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