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 姬:早期阅读中亲子共读的问题与实践路径探寻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施文辉
(豫章师范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3
)摘 要:自媒体时代,高校传统单向“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被彻底打破,师者权威被消解,话语权威受到挑战,教育实效面临弱化。
有效的应对之策唯有“化危为机”,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借机成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顺势而为”,找寻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关键词:自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主动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632(2019)06-0023-04 自媒体时代,
是一个“人人有‘麦’,人人记者,人人媒体”的信息轰炸时代。
海量混杂、碎片多元的信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自媒体也延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用好则利”。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现在大学生至少“人手一机”且人人上网,日常偏好于通过微信、微博、QQ、抖音、微视等自媒体传播、发布和接受各种信息,成为自媒体的忠实拥趸。
因自媒体自带“自主性、平等性、开放性、虚拟性、互
动性、多元性、共享性、便捷性”[1]
的特性,给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带来实实在在“摸得着、感到疼”的挑战。
1.
打破传统模式,挑战话语权威。
高校曾长期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主体对客体”的单向灌输教育模式,即“教育者成为当之无愧的主
体,而受教育者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客体’”[2]
,“通
过课堂宣传、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
式”[3]
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认识,转变
态度的目的。
但在自媒体时代,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高度融合,大学生是“一机在手,天下尽有”,真应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过往“我说你听”的
单向“
人灌”教育模式几近失灵,而且由于大学生倾向于虚拟空间的双向生动交流,
试图进行单向“网灌”的教育模式同样失去支点。
总之,高校传统单向“硬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自媒体时代完全行不通。
当然,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其话语权威受到强烈的挑战。
话语权威是主导、影响教育的重要力量。
正如“话语权掌握在
谁手里,
谁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4]
一样,话语权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端重要性。
但在自媒体时代,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优势消失,因大学生更钟情于从自由、开放的自媒体环境获取新信息。
过去那种传统生硬、老套的话语形式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使用和接纳的交流方式并不兼容,加上较之以前他们拥有从教育内容、表达方式到教育价值评判等方面更多的选择权利,逐步销蚀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基础,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
2.
翻转信息优势,消解师者权威。
“权威性又称专长性,是指其知识与经验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
威望。
”[5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影响着教育
效果。
以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具有很
·
32·收稿日期:2019-11-03
作者简介:施文辉(1971-)
,男,江西余干人,博士,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有效引导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SZZX16078)
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9年12月
第6期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Zhang
Normal UniversityDec.2019
No.6
2019年12月
第6期豫章师范学院学报Dec.2019
No.6
高的权威地位,他们的言行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选择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构。
自媒体时代,这种“传统上天经地义般的教育者权威地位”[6]被消解,他们的权威性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其实,教育者的权威性主要源于学生对学识的理性崇拜。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主观上不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那么“多智”,也不会对他们“言听计从”,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失去了曾经拥有教育信息和资源的天然优势地位。
现在,与学生相比,他们在获取教育信息和资源方面毫无优势。
倘若考虑他们教育学生时往往面对的是“一对多”的局面,则可能处于劣势。
这样,昔日的信息优势被翻转,大学生“更乐于根据自身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7]。
延伸到现实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会面临着他们的质疑与反叛,其权威性自然大打折扣。
3.信息碎片多元,稀释教育实效。
自媒体时代,媒介信息多以碎片化形式呈现,“大量知识通过碎片化的传播方式、碎片化的叙事语言、碎片化的教学模式,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在学生之间流转”[8],从而削弱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深度,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习惯。
如此往复,大学生变得习惯满足于浅尝辄止,对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望而却步,给高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难度,无形之中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自媒体时代,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深处蕴含的价值是多元的,且每种信息都能“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援,受到一种价值观的肯定或赞扬,或者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反对”[9]。
自媒体中传播的拜金思想、宗教迷信、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都会对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减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自媒体还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打开了缺口,存在对传统英雄人物、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恶意解构的现象,以及罔顾事实戏谑调侃中国发展成就,让大学生有时显得无所适从,多年建构的价值信仰可能瞬间崩塌,稀释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之策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是因势而新、走变通之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把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牢牢攥在手中,有效地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1.化危为机: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1)转变观念,主动适应。
时代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排斥新事物注定被时代所淘汰。
自媒体的出现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结果。
“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固然不会完全取代某一旧的媒介形式,但它作为一种创新和创新的扩散,具有超越旧媒介的优越性,必然对社会政治、经济和人们的价值观、认识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10]。
在这个时代,大学生“手机离手,魂都没有”尽管有夸张之嫌,但却反映出自媒体在他们心中的举足轻重地位。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唯有迅速转变教育观念,第一时间亲密接触自媒体,主动俯下身子研究自媒体,了解自媒体的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掌握自媒体的使用,同时关注大学生在自媒体中的兴趣偏好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密切注视大学生在自媒体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偏差,有的放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2)提升能力,“以快制快”。
自媒体时代,信息以一种裂变式传播,短时间可实现阅读量的几何级增长,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也是一个媒介能力比拼时代。
在这个信息全方位漫涌而至的时代,娴熟的媒介掌控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配置。
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自觉地接受媒介素质教育,认真研究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提升媒介信息敏锐的分析能力、客观的评价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引导能力,学会迅速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准确传播正面思想、及时减少负面影响。
当不良风气出现苗头的时候,能敏感地估计到可能造成的后果;当负面的东西表现为一般言行时,能敏锐地“意识到在思想上、政治上可能带来的危害,从而掌握话语主动权,把工作做在前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11]。
(3)培育“意见领袖”,正面引领。
自媒体时代,着力培育“意见领袖”也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现实考量。
高校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离不开自媒体“意见领袖”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内外合力争做专业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见领袖”,学会“通过实事求是的材料
·
42
·
2019年12月
第6期施文辉: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Dec.2019
No.6
和观点,以有见地、有主张、视角独特而富有个性的言论”[12],进行不同话题的价值性引导,能够对社会热点问题、突发性社会事件等大学生极为关注的话题中予以专业性分析,提出解决之策,还能凭借自己“意见领袖”的身份,主动运用自媒体发挥影响力、号召力,用正能量去影响、感染、引导教育身边学生。
2.借机成势: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众所诸知,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历来争夺异常激烈。
不管哪块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占领,都是“拼死搏斗”的结果,而且一旦被其他势力抢占,再想夺回来必然事倍功半。
自媒体时代,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块新阵地。
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正致力于利用自媒体作为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新手段,把它作为“一个施展阴谋的好地方”[13]。
因此,主动放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固然不可取,被动失去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也是“教育的败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介入自媒体,学会利用大学生热衷的自媒体平台与其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其所思所想、因势利导,用科学的理论、高尚的精神去影响和塑造他们。
(1)打造平台,吸引学生。
自媒体时代,尽管媒体空间是虚拟的,但高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却是现实的。
高校打造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微视频、论坛等自媒体教育空间,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应让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形式到内容精雕细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留住他们驻足赏析,让自媒体空间成为他们的生活必需。
(2)利用平台,引导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自媒体平台,通过设置时尚议题、新颖话题与大学生就社会热点、重大时事等问题深入交流观点;与学生探讨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学生探讨中国梦,思考在中国梦的实现中如何贡献自我的价值,等等,并用学生易为接受的形式进行引导,以正能量的道理、故事、事例影响他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挖掘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然后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再现优秀学生的高大形象,继而引发讨论,通过“朋辈效应”激励其他学生积极进取,教育影响他们。
同时,既积极运用自媒体平台“主动地对一些不良的、负面的信息予以屏蔽”[14],又开展互动服务,及时回应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3)活跃平台,教育学生。
自媒体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实践领域。
高校应用好自媒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开展健康的校园自媒体文化素质活动,设置文化论坛、焦点辩论、精品讲演、文化游艺等板块,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推出微视频再现校园文化活动,运用微电影记录校园生活,开展微信写作、微博征文以及摄影、绘画等比赛,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顺势而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势不可逆违,顺势则兴。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顺势而为,实现网上网下融合、网言网语循诱、通过多样表现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网上网下”融合,减少教育漏洞。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从“网下”延展到了“网上”,而且“网下”与“网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网下”教育必不可少,“网上”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摸清“网上”、“网下”教育的边界,又要联通“网上”、“网下”教育内容,进而通过自媒体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教育漏洞。
(2)“网言网语”循诱,增强教育效度。
“语言的相互理解功能是协调行为的基本机制”。
[15]自媒体时代,新词层出不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熟练掌握“网言网语”,不被“网言网语”的华丽外表所迷惑,及时对流行的“网络语言”进行分析,了解其中之义和使用的意境;善于使用“网言网语”,避免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做到与大学生在达成共同话语环境下进行交流,以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自然切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行教育的隐性渗透,润物无声地达成教育目标,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丰富表现形式,激发参与兴趣。
自媒体时代,高校应丰富自媒体利用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既可利用优美的、幽默的、戏谑的文字内容,也可通过语音、图像以及视频的形式形象地呈现教育内容,还可以在媒体上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寓教于乐。
这样,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浏览教育内容,参与兴趣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
5
2
·
2019年12月
第6期豫章师范学院学报Dec.2019
No.6
参考文献:
[1]孙英臣.信息网络时代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河北学刊,2014,(03):147.
[2]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90.
[3]汪培栋,刘景全,左汉林.2002中国现代教育论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33.
[4]邢博.构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舆论新格局[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40.
[5]郭毅然.教育者权威性与道德教育对象的态度改变[J].学术交流,2010,(10):196.
[6]黄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120.
[7]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75.
[8]周学智,姚梦竹,王子安.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现象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北京教育,2018,(10):43.
[9]杨曼英.试论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09,(03):175.[10]朱耀华,郝小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4.
[1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06.
[12]李才俊,唐文武.网络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65.
[13](美)埃瑟·戴森,胡泳,范海燕.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9.
[14]马秀艳.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作用探微[J].青年学报,2014,(03):37.
[15]郑召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6.
Th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We-Media
Shi Wen-hui
(YuZhang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330103,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We-Media,the traditional one-way and indoctrination-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f the university is completely broken,the authority of the teacher is counteracted,the authority of discourse is challenged,and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s weakened.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are only to turn danger into opportunity,firmly graspthe discourse pow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aking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expand the new position of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nforming to the trend to find a new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 words:We-Media;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itiative
(责任编辑:龚雅玲
)
·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