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三)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2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书中对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此具体而微
....,具体到每一个家族,再拆取每一个人物
的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②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以及数以千计的全球精英纷至沓
...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③在与其他国家的对决中,因德尔波特罗和摩纳哥受伤,阿根廷人的排兵布阵顿显左支
..
右绌
..,好在纳尔班迪安尚能披挂上阵。

④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有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

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
....,但历经困难的他终获成功。

⑤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 000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多是
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
....。

⑥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
....,如果不想方设法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其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选B ①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望文生义。

②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使用正确。

③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

使用正确。

④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

形容风调雨顺,是太平盛世的吉祥征兆。

望文生义。

这里指霍金经历的人生苦难,可改为“风雨交加”。

⑤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

望文生义,句中指翻译不准确。

⑥四面楚歌: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使用正确。

2.“广场一枚铜币悲伤地很隐秘/它在许愿池里轻轻叹息”,这句歌词“移情于物”,给人以“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感。

下列歌词中,也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回忆是抓不住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
B.戒指在哭泣/静静躺在抽屉/它所拥有的只剩下回忆
C.新的一天是一匹忠诚的马/总是准时到达
D.飘荡在春去秋来的日子里/是苦苦隐藏的心事
解析:选B A项,用“月光”比喻“回忆”,是暗喻的修辞。

B项,用“戒指在哭泣”表达只剩下回忆的悲哀,是拟人的修辞。

C项,用“忠诚的马”比喻“新的一天”,是暗喻的修辞。

D项,“飘荡”属于视觉,“心事”属于心情,属于通感的修辞。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意气..
勤勤恳恳 B .唯倜傥..
非常之人称焉 C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
多谤议 D .颜色..
憔悴 解析:选B 古今同义:洒脱,不拘束。

A 项,古义: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

C 项,古义:比喻处于卑贱地位;今义:卑鄙龌龊。

D 项,古义:脸色;今义:物体的色彩。

4.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 .太史公牛马走...
司马迁再拜言 B .渔父.
C .仆.
非敢如此也 D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 解析:选B 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A 项,牛马走:谦词,像牛马一样被驱使的人。

C 项,仆:自称的谦词。

D 项,下愚:谦词,愚昧无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望仆不相师居则忽忽若.有所失
B.⎩⎪⎨⎪⎧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C.⎩⎪⎨⎪⎧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 D.⎩⎪⎨⎪⎧
圣人不凝滞于.物灌夫受辱于.居室 解析:选D 介词,被/介词,在。

A 项,好像;B 项,即使;C 项,“以”同“已”,因而。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安能以身之察察
B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 .是以见放
D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解析:选A 定语后置句。

B 、C 、D 三项均为被动句。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
(1)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
(2)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

(《渔父》)
(3)假令仆伏法受诛, ,与蝼蚁何以异?(司马迁《报任安书》)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 。

(司马迁《报任
安书》)
答案:(1)举世皆浊我独清(2)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3)若九牛亡一毛(4)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二、阅读鉴赏(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与友人论师书
钱大昕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

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
仆弗敢闻也。

盖师道之废久矣。

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今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

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举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

父兄曰:“汝师之。

”吾从而师之。

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

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

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

然甲令①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

汉人于举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

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

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

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

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

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

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

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

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

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

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

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

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②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

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

直、谅.、多闻,谓之三益。

不识仆之戆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有删改) 【注】①甲令:法令。

②硁硁(kēngkēng):形容浅薄而固执,此为谦辞。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兄皆延.师教之延:邀请
B.弟子之所藉.于师者藉:借助
C.士习由此而偷.偷:怠惰
D.直、谅.、多闻,谓之三益谅:原谅
解析:选D 答题时一定要把文言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句中语法关系来推
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谅”应解释为“诚信”。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

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于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B.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C.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D.在信的末尾,作者表明了自己愿意以平等的身份与友人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态度,表达了成为他益友的愿望。

解析:选B 解答此题要从原文中找出与每个选项对应的内容,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进行比对。

通过比对,不难发现文中没有“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

(4分)
译文:
(2)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

(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不一定有品德修养的人可以做老师,巫医百工这些人,都有做老师的。

(2)喜欢名声的心思,我年轻时不免也有,到现在才以此为戒,而只看重利益的想法,我是不敢产生的。

11.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

(4分)
答:
解析:题干中已经明确指出筛选信息的标准,即“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同时明确指出了答题区间为第三段。

分析语段内容,可提取出关键语句,如“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仆之硁硁自守,不干人以私”“亦何忍以误足下乎”等,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前些日子,您屈尊来拜访我,我因为有事到其他地方去了,未能相见。

不久前遇到我的门客对我说,您想要把我当作老师,我不敢听到这件事。

为师之道废弃很久了。

古时候所说的老师,是传授经书的老师,是德行学问可以为人表率的老师;现在所说的老师,是教童子的老师,是教乡试与会试的老师,是接受学生投身下拜的老师。

人长到五六岁,才能识字,略微大一点就要学习科举考试的知识,父亲兄长都会请老师来教他们。

父亲兄长说:“你要跟他学习。

”我们就跟从他以他为师。

不一定有品德修养的人可以做老师,巫医百工这些人,都有做老师的。

教童子的老师,如同巫医百工的老师一样,称呼他们为老师,是可以的。

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同考官对于读书人,朝廷未曾同意他们被称为老师,但递相沿袭称呼他们为老师,已有三百多年了。

然而法令又有“京城以外的地方官员、官职低的官员回避”的惯例,看来本来就明确了老师的称呼了。

汉代学子对举荐自己的主考官,有为他服丧的,而门生的名称,唐宋以来就有了。

谈论他们的辈分,就称前辈;谈论他们的交情友谊,就称知己。

因为他们多一天的见识,所以把先生长者的称号献给他们,称呼他们为老师,也是可以的。

现在最没意义的,是投身下拜的老师了!表面高雅而内心庸俗,名义为公而实际上为私。

老师对学生所求取的,是利益;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是没有的。

谈到拜师的礼,早晨到了傍晚就忘记它们了。

学生向老师借助的,是权势,提出疑问讨论问题,是没有的,今天获得成功,然而明天就背弃老师了。

所以最低一级以上的官员,都可以态度严正地当起了老师,而普通老百姓、小商小贩的儿子,都招来做学生。

读书人的风气从此怠惰,为官的风气从此毁坏,师道从此败坏。

《孟子》说:“人的坏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古时喜欢当老师是为了名声,现在喜欢当老师是为了利益。

喜欢名声的心思,我年轻时不免也有,到现在才以此为戒,而只看重利益的想法,我是不敢产生的。

您跟我不是一天的交情,却急于想以我为老师。

我自己思量,我的文章道德不足以成为您的老师,而权势能力又不足以去引荐提拔您。

如果想借助我来结交一两个大人物,我很少能成为援手,因为我浅薄而固执自己坚持操守,不用私事去求别人,这是朋友们都知道的。

我本来不想自己犯错,又怎么忍心来让您犯错呢?如果您认为我粗略通晓经史,可以有浅陋的意见供您询问,以后用平等的身份交往相处就足够了。

正直、诚信、见识广博的人,是三种有益的朋友。

不知道刚直的我,能不能攀附您当您的一个益友呢?希望您裁断明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14分)
痛哭和珍
石评梅【注】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
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

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

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

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挣扎,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中失去的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

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

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

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

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注】石评梅(1902~1928),山西省平定县人。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1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了追悼会礼堂的惨淡庄严,连用六个“满”字,再加上“冷森”、“凄
伤”、“同情”等词语,渲染了一种悲愤的气氛,读来让人感到十分的压抑。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抒写,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与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到的“中国人”是一类。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充满了对杀人者的激愤和对死难者的悲悼之情,同时也批判了不觉醒的庸人。

解析:选C C项,“与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到的‘中国人’是一类”错,鲁迅文中的“中国人”包括“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闲人”两种,而鲁迅批判的对象主要是“有恶意的闲人”。

13.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5分)
答:
参考答案: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14.作者一方面赞扬刘和珍,一方面也写到自己。

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参考答案: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不敢听,不敢闻”“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刘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刘和珍的英勇无畏。

三、语言运用(14分)
15.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司马迁、屈原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4分)
答:
参考答案:(1)屈原:生于忧患,以高洁的气节铸就人生传奇。

逝于汨罗,用忠心赢得生前身后名。

在那个视人民如草芥的动荡的年代,你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你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爱国精神。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你的心,与日月争辉。

(2)司马迁: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

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3)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一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大,“奋然而前行”!
16.依照下面画线的例句,另选两位人物续写,要求内容贴切,句式相同。

(4分) 面对人生世事,许多人发出了心底的呼声。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他许身社稷的誓言,也是他两朝辅臣忠心报国的见证。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他爱憎分明的名言,也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的伟大人格的体现。

解析:在结构上,可以直接套用画线的例句的句式,即“这是……的……,也是他……的……”。

其他部分可根据情况替换,但表达时应保持内容一致,例句是“誓言”“名言”,仿句应用“宣言”“遗言”等以保持一致性。

参考答案: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他人生价值的宣言,也是他作为一个天才诗人高度自信达观豪放的写照。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他临终的遗言,也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终生追求未遂的梦想。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

①,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把短处也看成长处。

这种“强者政策”是要不得的。

②,即一个落后的贫弱的民族更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甚至把长处也看成短处。

如果③,甚至主张用外民族的文化完全取代自己的文化,那就必然会大大挫伤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大损害民族文化在民族认同方面的力量。

参考答案:①一个先进的强盛的民族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②与此相对的是所谓“弱
者政策”③一个落后的民族再把自己的文化贬得一无是处
四、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
②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
③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荀子)
④“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

(马克思)
面对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材料由四句名言构成。

第一句孔子的话,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看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就达不到目的,只看见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第二句孟子的话,意思是说:君王只要讲究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要讲利呢?第三句荀子的话,意思是说:道义在先私利在后的人是光荣的,私利在先道义在后的人是耻辱的;光荣的人经常通达,耻辱的人经常途穷。

最后一句马克思的话,丝毫不回避利益,说明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这道作文题,关键词语就是“义”和“利”,文章应当围绕“义”和“利”及其关系进行立意。

可从三个方面立意:①谈对“利”的思考;②谈对“义”的思考;③对“义”与“利”二者皆谈。

不论从哪个方面思考,都应辩证地分析问题。

具体论点:物质利益是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物质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因;义利不可兼得,要舍利取义;人要有高尚的品质,不能见利忘义;道义不可丢,不义之财不可取;谈“义”必须落实到“利”的实际行动中去;在道义许可的范围内追求利益;为私利而毁公义是可耻的;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不顾道义追逐利益的人只会自食其果;等等。

[例文]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千百年来,义和利的选择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成为一代代人说不尽的话题。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于是,“利”就成了罪恶的渊薮,成了小人的代名词,于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成为坚守大义的道德楷模。

发展至“文革”时期,“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国人更视“利”如仇,唯恐“利”玷污我们圣洁的灵魂。

其实,人是不能离开“利”而在纯粹的“义”里生活的。

诚如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

”即使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粟和薇都是实实在在的“利”,他们何曾离开过“利”呢?更何况他们反对武王伐纣逆历史潮流,这是大不义。

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穿衣吃饭,须臾离不开物质之“利”。

享受着物质之“利”,却高喊弃“利”就“义”,不是自欺,就是骗
人。

物质利益不仅是个人生存的物质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因。

不谈资本主义社会,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觉悟还远未达到为社会自觉劳动的程度,需要用物质利益调动和激发人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狠批“物质刺激”,结果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民忍饥挨饿,国家濒临绝境。

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承认和肯定了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人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社会大发展,国家迅速摆脱贫困,走向繁荣富强。

“利”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安民富国的物质基础,追求物质利益无可非议。

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就意味着罪恶。

例如索马里海盗在海上抢劫,摇身一变,成为贫穷非洲的“新贵”。

现实中总有一些想发横财的人,他们崇尚“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的信条,寄希望于“意外之财”而不是“努力奋斗”。

于是,他们打家劫舍,巧取豪夺,无所不为。

虽然他们能一时成为“富翁”,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成功者,也终将难逃法律的制裁。

面对“利”,我们不必羞羞答答,要敢于理直气壮地追求。

但是,追求物质利益,不是明火执仗的抢劫,也不是贪官污吏的索贿受贿,而应该是道德和法律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序的社会行为。

总之还是那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话题,即义和利的选择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然后概述人们对“利”的误解,并从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角度阐述“利”的意义,指出物质利益不仅是个人生存的物质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因,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应当怎样追求物质利益,批判为利弃义的行为;最后总结全文,归结中心论点。

文章中心明确,论述集中,逻辑严谨,分析到位,有理论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