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的文化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论文受到2014年财政部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汉字数字化技术产业应用项目———汉字数字化文化体验馆第一期工程》(2014—126)和2015年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共数字文化全国共享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编号:2015BAK25B00)的资助。
文字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符号,是人类话语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工具和产品。
透过每一个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的形声义的演变及其阐释,我们就可以了解这种文字所承载和传播的文化的具体内涵、独特特征、变化发展。
因此,我们选取了一些中华文化关键词,来进行一些文字和词语的诠释,从一个侧面来理解和阐释中华文化。
下面来看“人”字:
一、“人”字的形音义
“人”字的形音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直立人”,即“一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
动的高级动物”,现代汉语衍生出人类、人性、人道、人格、人间、人品、人生、人民、人体、人种等词汇。
关于“人”字的本义,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如是说:“《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此籀文。
象臂胫之形。
凡人之属皆从人。
徐灏曰:‘大象人正视之形;人象侧立之形。
侧立,故见其一臂一胫。
薛氏《鐘鼎款识》王孙彝有人字,宛然人立。
……可见造字之初,因物象形,本无奥义。
后世穿凿求之,而支离曼衍之说繁矣。
’舜徽按:金文人字……上象其首;甲文……则象跽形。
故人字初形,本无定法,而金文甲文中以作人者为广,其所
从来远矣。
许云‘此籀文’者,明此形不自小篆始
“人”字的文化阐释*
张玉能
黄卫星
摘
要:“人”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直立人”,即“一种高级的动物”,现
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人类、人性、人道、人格、人伦、人民、人品、人权、人生、人体、人文、人治、人种等词汇。
从哲学上来看,人的本质应该是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开放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规
定了三位一体的整体“人”概念: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自由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伦理学来看,“人”的社会性、精神性是人性的主要方面。
人伦、人格、人权、人文、人品是人类的主要人性的表现。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人类伦理的最高的理想和实践,全面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诉求是人类社会政治道德的最终目标。
从社会学来看,人类社会是以家庭为基本细胞,以族群、社团为组织形式,以国家为管理制度的政治存在。
不同的民族、阶级、时代的社会形式在一定的经济制度的制约下不断变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分别把人类社会分为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三种(人的依赖的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自由个性的社会)。
在美学和文艺中,人是最主要的对象。
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文学艺术的创造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是以人为中心的审美自由创造。
人体美是人类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最高理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和终极目的。
关键词:人;人类;人性;人道;人格;人品;人生;人民;人体
①张舜徽:《张舜徽集·说文解字约注》(第2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3—1904页。
2〇李恩江:《常用字详解字典》,上海:世纪出版公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3〇顾建平:《汉字图解字典》,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329页。
4〇李格非:《汉语大字典(简编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48页。
5〇宗福邦、陈世铙、肖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7—79页。
6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44—
1149页。
也;而篆文故亦仍用之耳。
《孝经·
圣治章》云:‘天地之性人为贵。
’此殆许君所本。
古性、生字通,谓天地之间,生物中人为最贵也。
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者,以其能自立耳。
有生之初,人与兽固无异也,獉獉狉狉,亦伏地而爬行耳。
其后经历劳动,攫取食物,前两足变而伸长,渐能直立而步行,而后有人形。
其后逐步进化,日臻文明,人与兽乃截然区分。
此无他,人能由劳动以变为直立,而他物不能耳。
天地之性,所以以人为最贵者,其
以此欤!人实象直立之形,古读为鱼音切,与伷伷人同音。
伷伷
人,众立也,从三人。
则人固有立义矣。
动物之能直立者谓之人,犹山之高者曰崟……昂头谓之俨;……茂谓之薿;高山谓之嶷;并双声语转,受义固同原也。
今湖湘间,如沅江、益阳诸县乡音,犹读人为鱼音切,乃古音之仅存者。
自《中庸》《表记》皆云:‘仁者人也。
’《孟子》亦曰:‘仁也者人也。
’说者从此多以仁解人,而音读乃变为如邻切,俾与仁同音,而声义皆晦,今特为发明之如
此。
”1〇
李恩江的《常用字详解字典》说:“〈辨〉人字古文字字形象个侧立的人形,楷书作人。
用为偏
旁,在左变作亻,俗称立人儿;在下有时形变作
儿,儿仍应读rén。
今人、儿异部。
”2〇
顾建平的《汉字图解字典》说:“人,象形字。
古文字形体像人。
本义是人类。
人是部首字,从人取义的字与人有关。
”③李格非主编的《汉语大字典(简编本)》对人列举了16个义项,主要有:由古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指某人、某种人、某些人;别人、他人;人人;每人;指自己;人才;指人的品行行为;人的身体;指人情事理;人为的;指男女交合之事;偶;伴侣;通
“仁”:仁爱、怜悯;姓。
4
〇
宗福邦、陈世铙、肖海波主编的《故训汇纂》中对人列举了166个义项,主要
有: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物质所尊曰人,有生之最灵者也,神之主,天地之心也,冲和气者为人,倮
虫,仁也,众辞,谓众庶也,谓朋友九族,谓人君、百里诸侯也,谓君也,谓君子,犹臣也,内史也,即大夫身也,谓道人也,谓小人凡人也,含生之通称,物也,身之本也,人曰信,微者也,贤人也,谓贤良,谓先人,谓百姓,谓匹夫匹妇贱身,谓人心,下士称人,谓官人也,谓居人也,民也,谓庶民,妖也,对己而言,指人身而言,犹言此人也,他人也,
偶也,与仁同,等等。
5
〇
根据这些字书,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人”字的
本义似应是“直立人”或“人类”,即“一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的高级动物”,引申为“某人”“别人”“自己”,由“人”还引申为“人才”“人的性情行为”“人格、面子”,由“人格”再引申为“人情”“人道”“伴侣”,由“人”又引申为“人体”。
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人类、人性、人道、人格、人伦、人民、人品、人权、人生、人体、人文、人治、人种等词汇。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主要收录了如下词汇:人类、人性、人道、人格、人和、人际、人间、人口、人间、人品、人生、人民、人体、人文、人治、人种,等等。
⑥
二、哲学上的“人”
从哲学上来看,“人是什么”“人的本质”“人性”“人道”等问题是根本问题,应该予以解决。
人的本质应该是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开放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规定了三位一体的整体“人”概念: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自由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历来中西古今关于“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的问题就有不同的多种说法。
中国古代多以伦理(道德、政治)来界定人。
《荀子·
非相》:“人之为人,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
①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页。
2〇《十三经注疏》(下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3页。
3〇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
4〇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页。
5〇《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II》,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695页。
6〇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页。
7〇[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8〇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69页。
9〇中国作家协会、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10〇中国作家协会、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1
1〇[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04页。
故人道莫不有辨。
”《鬻子·
下卷》:“人而不善,谓之兽。
”1〇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礼记·
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2〇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没有人会选择孤立状况的整个世界,因为人是政治的生物,他的本性要求与他人一起生活。
”他还认为“人是理性的生物”,他说:“没有任何东西比理性更属于人的了。
”(《伦理学》)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人,即思想者。
”③法国启蒙主义者卢梭说:“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
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悟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4
〇
在宗教和神学看来,人是神的创造物,人是神的人间形象。
中国神话传说有女娲抟黄土造人说。
欧洲中世纪神学认为上帝造人,《圣经》传说: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苹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因而一切人都有原罪,所以“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反对宗教神学,以人的自然属性来界定人的本质。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O.拉美特里宣称:“人是机器”;C.A.爱尔维修宣称人“只是一个感性实体”,趋乐避苦的肉体感受性是支配人的一切
活动的永恒本性。
近代资产阶级理性主义人性论
把人从感觉实体上升为思维实体,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
而理性也就是自由。
I.康德认为,人只有不受感觉世界的支配,服从自己理性发出的“绝对命令”,才是一个自己主宰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G.W.F.黑格尔很强调人的社会性,他已看到劳动是人的本质。
但由于他把人规定为理性的自我意识,所以他所说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L.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反对黑格尔把人
归结为自我意识的观点,他认为人是一个“感性”
的类存在物,“一个自然本质”。
5〇
美国思想家富兰
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making anmal———制造工具的动物。
⑥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卡西尔则认为“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或者
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7〇
还有一些语言哲学家把人规定为“语言的动物”或者“以语言思维的动物”。
这些关于“人是什么”“人的本质”的观点,应该说都从某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的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定性,但是,似乎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揭示人的本质的完整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全面整体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由三个命题构成的、一个全面完整的整体:一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
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8〇
或者“自由的有意
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9〇;二是“人的本
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10
〇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
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
要即他们的本性”。
11
〇这三个命题组成了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全面的整体:第一,“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或实践,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因此,这是决定人的本质和“人是什么”的最重要的根据。
不过,这里要搞清楚的是:这里的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页。
2〇[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04页。
3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性、异化、人道主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7—68页。
“劳动或实践”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真正的人的意义上的劳动或者实践,而不是“异化”的劳动或者实践。
第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是人类所独有的,也是内涵十分丰富的。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
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
系而存在的”。
1〇
人类与世界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
系和社会关系。
人类首先离不开它同自然的关系,但是决定人的本质的是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的关系也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家庭的、阶级的、阶层的、行业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审美的、宗教的等社会关系,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因此,像我们以前那样把“社会关系”主要规定甚至限定为“阶级关系”的做法是片面的,应该予以纠正,并全面理解人对现实的关系。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
系。
”2〇
因此,人的需要是使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关系的最终内在依据。
人需要生存就必然有物质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从而
人与世界发生物质关系或者实用关系;人还需要发展,因而也就有精神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伦理需要),于是人就与世界发生认知关系、审美关系、伦理关系(政治、法律、道德的关系);人类还有一种信仰需要,因而人与世界还会发生一种宗教关系。
人在现实中的存在就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需要,既是人的劳动实践的动力,也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内驱力。
因此,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不断改变和发展
的历史。
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有怎样的需要支配着,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三个命题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的本质应当就是这三者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它的性质和变化都是由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离开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具体本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类”的抽象。
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作为人们活动的组织方式,又是人得以存在和人的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和人类活动都是不存在的。
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根本,社会关系是外在表现形式,人的需要是内驱力。
正是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才全面、整体地规定了人的本质。
因此,人是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驱动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高级动物。
人性、人道、人道主义也是人的哲学(人学)的重要内容。
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物的根本属性,质的规定性,实际上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另一种表述,即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一种存在或存在物,人应该有三种基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人性应该就是这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存在人性,但是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认为应该从人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阶级地位出发,才能正确解释人性,因此,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超阶级的人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1867年7月25日)中指出:“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
这种本性本身是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
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③马克思关于研究人性的一条原则是: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
①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页。
2〇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7页。
3〇韦政通:《中国哲学辞典》,台北:水牛出版社;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重印,1993年版,第29—30
页。
姜国柱、朱葵菊:《中国人性论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4〇韦政通:《中国哲学辞典》,台北:水牛出版社,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重印,1993年版,第30页。
5〇韦政通:《中国哲学辞典》,台北:水牛出版社,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重印,1993年版,第30—31页。
6〇姜国柱、朱葵菊:《中国人性论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00页。
7
〇姜国柱、朱葵菊:《中国人性论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0—81页。
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换句话
说,“人性”可能有两种:“人的一般本性”和“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那么,到了废除了私有制和不合理社会分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那种在阶级社会中发生了变化的人性就会回归到“人的一般本性”,而且会随着以后的时代发生与阶级社会中所发生的变化完全不同的变化。
所以,在废除了私有制和分工的社会中,人性就会更完全地回归到人的一般本性上来,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三个维度上组成一个完整的人性整体。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曾经形成了一些不同派别。
在中国古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固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端”,扩而充之,就形成了仁、义、礼、智的善性。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
告子上》)1〇
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性恶》)2〇
性善是后天人为的。
性无善无恶论,这包括: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认为“人性之
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善恶是后天才有的。
③性有善有恶论,先秦世硕、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等的有善有恶论,王充《论衡·本性篇》:“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故世子作养书一篇。
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
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4〇
汉代杨雄的性善恶混论,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
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董仲舒性三品论,认为“性之品有三”;王充《论衡·本性篇》:“人性之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
可高。
”5〇明清之际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认为人性绝非在“初生之顷”就定型,一成不易,而
是随着环境和教养的不同,“性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认为人性是可以培养和不断完善的;
⑥
北宋的司马光的人性善恶混论,司马光
《善恶混辨》认为,人生来在人性善恶上就先天不平等,无论圣人还是愚人“善与恶必兼而有之”,“善至多而恶至少,则为圣人;恶至多而善至少,
则为愚人;善恶相半则为中人”。
7
〇
西方古代哲学及其源头古希腊哲学似乎并没有展开过关于人性善恶的激烈争论。
这是因为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专注于自然本体论问题,即大自然、宇宙的存在方式和根源,而对于人性问题,虽然到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以后也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却一直没有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特别是到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那里,世界的存在和本原问题就转换为“上帝创世纪”的神学本体论问题。
在这样的神学本体论指导下,人和人性的问题就成为人与上帝的本体关系问题: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他们却受到魔鬼撒旦的引诱而吃了“智慧果”,从而就给人类的每一个人带来了代代相传、永不结束的“原罪”,被上帝逐出了伊甸乐园。
因此,西方长期流行的是“人性本恶”的观点,每个人都必须忏悔、赎罪,等待上帝的儿子耶稣的救赎。
这种以自然本体论哲学为主导的倾向,是西方社会在从原始社会转变为奴隶社会的过程中商品经济和城邦生活发达较早而比较彻底清除了原始血缘宗
①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页。
2〇姜国柱、朱葵菊:《中国人性论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2页。
3〇《十三经注疏》(上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0、37页。
4〇《十三经注疏》(下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9页。
5〇《十三经注疏》(下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0页。
6〇《十三经注疏》(下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6、1506页。
法制度的必然结果。
与此相反,中国古代社会在夏商周时代由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会的过程中,一直以农业自然经济和乡村生活为主,从而比较多地保留了原始血缘宗法制度,所以就特别注重人、人性、人道的问题。
尽管中国轴心时代的老子最早强调“道法自然”的自然本体论,相伴较早的“五行”哲学观念也出现了,但是,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决定了《周易》和儒家的哲学思想的优势发展,于是“生生之谓易”
的生命哲学、“仁者爱人”的儒家哲学就成为中国轴心时代的主流,随着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推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就逐步成为“人生哲学”或“人学”为主的学术形态。
因此,人、人性、人道等问题就成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实际上,人性善恶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先验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实践的问题。
孔子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
”(《论语·
阳货》)1〇
孔子把人性分为先天本性与后天习得两种。
北宋张载创立了“天地之性”和
“气质之性”的性二元论,他认为,“天地之性”(天命之性、本然之性、义理之性)是纯粹至善的,“气质之性”是有善有恶的,要想保存天理、反恶为善,就必须变化气质之性,恢复天命之性。
2
〇这些
解释尽管并不圆满,但是也包含了一定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先验的人性和先验的善恶之分并不存在,每一个人的现实人性都应该是以遗传基因为基础,在社会环境中,人的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人的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性建构的决定因素。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也很关注人道问题。
人道是为人之道,即作为人的准则、规矩。
《易传·系
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
”《周易·彖·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③人
道与天道和地道一起,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所关心的重大问题,而人道始终是问题的中心。
中国传统哲学的人道也就是“仁”“义”。
孔子曰:“仁者人
也,亲亲为大。
”(《礼记·中庸》)4〇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仁,人之心也,义,人之道也。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
子·离娄下》)5〇
人道的古代传统即为义道。
《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
大者也。
”《礼记·
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⑥这里所说的“人道”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能按照“仁”“义”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家各在其位,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其中当然不乏封建等级思想,但是“爱人”“敬人”“尊敬长者”“爱戴长辈”“男女互敬”等等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遵循的为人之道。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虽然重视人性、人道等问题,形成了伦理型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礼教思想束缚了人们的个体独立的观念,突出了家庭、家族、族群、宗族等观念,却并没有形成西方那样以独立个体为中心的系统的人道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是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它是针对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义神学意识形态压抑人和人性,贬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基督教专制主义而提出来的一种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形态。
它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法国大革命把人道主义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这三个中文词语在西方各种语言文字中基本上都是一个词:Humanism 或Humanitarianism(英文),Humanismus(德文)。
它们都是指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世界观或理论学说,它们高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