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原文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原文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原文赏析
《郑风·野有蔓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作品简介:
《野有蔓草》,《诗经·郑风》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
全诗二章,每章六句。
这是一首恋歌。
《毛传》中说:“《野有蔓草》,思遇时也。
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
男女实时,思不期而会焉。
”《郑笺》说:“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月,草始生,霜为露也。
《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无夫家者。
”毛、郑的话诗产生的时间与背景。
春秋时候,战争频繁,人口稀少。
统治者为了繁育人口,规定超龄的男女还未结婚的,允许在仲春时候自由相会,自由同居。
《风》诗中许多首诗都反映了这一情况。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两句是兼赋的兴句,它勾勒出一派春草青青、露水晶莹的良辰美景。
紧接着“有一美人,清扬婉兮”两句则使我们仿佛看见一位漂亮的姑娘正在秋波一转的微笑。
四句诗俨然是一幅“春日丽人图”,真可以说是“诗中有画”。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原文: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译文:
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亮闪闪。
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
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
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大又圆。
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容颜。
不期而遇真正巧,与她幽会两心欢。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注释:
⑴郑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二十一篇。
⑵蔓(màn)草:蔓延生长的草。
蔓,蔓延。
一说茂盛。
⑶零:降落。
漙(tuán):露水圆团的样子。
一说形容露水多。
⑷清扬:目以清明为美,扬亦明也,形容眉目漂亮传神。
婉:美好。
⑸邂(xiè)逅(hòu):不期而遇。
⑹适:适合。
⑺瀼(ráng):形容露水浓,多。
⑻偕臧:一同藏匿,指消失这草木丛中。
臧,同“藏”;一说善,好。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非常浪漫而自由的爱情:良辰美景,邂逅丽人;一见钟情,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
恰如一对自由而欢乐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
率真的爱情,形诸牧歌的笔调,字字珠玉,如歌如画。
诗分二章,重复叠咏。
每章六句,两句一层;分写景、写人、抒情三个层次。
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与典型感情,可谓出之无心而天然合作。
清丽的环境和美丽的姑娘,从小伙子的视角见出,楚楚有致,格外动人。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春晨的郊野,春草葳蕤,枝叶蔓延,绿成一片;嫩绿的春草,缀满露珠,在初日的照耀下,明澈晶莹。
在这清丽、幽静的春晨郊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一位美丽的姑娘含情不语,飘然而至,那露水般晶莹的美目,顾盼流转,妩媚动人。
先写景,后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人,四句诗俨然一幅春郊丽人图。
而在修长的蔓草、晶莹的露珠与少女的形象之间,有着微妙的隐喻,能引发丰富的联想。
“清扬婉兮”的点睛之笔,表现了姑娘惊人的美丽。
小伙子见到这一切,爱悦之情怎能不喷涌而出。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这里,有对姑娘的惊叹,有对不期而遇的惊喜,更有对爱神突然降临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第一章与第二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姑娘小伙相对凝视之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场;次章前五句的重叠复唱,可理解为小伙子心情
略为平静后,向姑娘倾诉的爱慕之意和殷殷之情。
然而,在这人性纯朴的时代,又值仲春欢会之时,无需絮絮长谈,更不必繁文缛节。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只要两情相愿,便结百年之好;毋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可永结同心。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我们马上就可以回答说:在眼睛上;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美学》第一卷)。
其实,艺术描写的这一美学原则,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民间诗人已心领神会,运用娴熟。
从《硕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野有蔓草》的“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都是通过流盼婉美的眼睛,写姑娘的美丽。
在短小的抒情篇章中,只有通过传神的.“点睛”之笔,才可能写活人物;而在陌生男女邂逅相遇之时,四目注视,相对而望,也是最自然的表情。
因而,这里的“点睛”之笔,可以说虽着力而极自然。
这牧歌般的自由之爱,是美好心愿的诗意想像,还是先民婚恋的真实写照。
《毛序》认为是前者,曰:“《野有蔓草》,思遇时也。
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
”所谓“思遇时”、“思不期而会”,即战乱的现实男女失时,只有借诗歌表达心愿;诗意的满足背后是现实的缺陷。
明代季本认为是后者,其《诗说解颐》曰:“男子遇女子野田草露之间,乐而赋此诗也。
”今人多从此说,且更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诗恋歌。
从诗歌意境看,《野有蔓草》确是对先民的自由婚恋的赋颂;但是,《毛序》对此诗背景的分析,确也不能视为纯粹臆测。
不过,无论是诗意想像,还是真实写照,它都带有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而不同于后世表现男女邂逅的诗作。
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也写“邂逅相遇”;但一见钟情,却终成遗憾。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声叹唱,千年怅惘;封建礼教,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
《野有蔓草》作为对华夏先民的圣洁自由的婚恋性爱的赞歌,将具有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