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一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及其符号(cm、dm、m),理解其意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学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及其符号,学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准备不同长度的实物(如铅笔、橡皮、书本等),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软尺等),以及单位换算的道具(如不同长度的尺子)。

2. 教学环境:确保教室里有可供测量的实物和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 学生准备:学生自带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物品,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测量和比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组织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2. 讨论:哪些工具我们可以用在科学课上?
3. 教师总结并出示自制教具:不同物体测量工具展示台,介绍其功能。

(二)新课教学
1. 认识长度及其单位。

(1)讨论: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来测量?这些长度单位有哪些?
(2)教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物体,介绍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3)说说身边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或厘米?
(4)教师总结并介绍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

2. 认识质量单位。

(1)认识天平。

①认识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标尺、指针、刀口、标尺、托盘等。

②观察天平的使用方法:怎样把指针拨到标尺中央?怎样拨动砝码和被称量的物体?如何通过拨动砝码和移动游码来保持天平的平衡?
③练习使用天平:估计各种物体的质量,用天平称出它们的实际质量。

(2)认识各种秤。

①认识杆秤、弹簧秤、电子秤等的用途、构造和使用方法。

②讨论:各种秤的准确程度不同,应如何选择测量对象?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3. 尝试测身边的不同物体,提高实验能力。

(1)确定不同的测量对象,尝试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和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教师可以介绍不同物体,也可以让学生推荐不同物体供学生使用。

对不同物体可以选择用“用尺子测量”、“用秤称量”等多种方法来测量其质量和长度。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使学生掌握误差的有关知识。

(2)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测量结果,讨论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 组织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重点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长度。

2.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

(四)布置作业
1. 让学生回家后继续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来测量家中物体的质量和长度,如文具盒中的铅笔、课本等物品的质量和长度等。

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方案,并尝试在课后进行实验,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验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不同种类的测量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够进行误差分析。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长度测量,掌握误差分析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各种长度不同的物体(如尺子、卷尺、绳子等)供学生使用。

2. 准备一些测量工具的图片或模型,以便学生了解各种测量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 准备一些测量数据错误的图片或视频,用于讲解误差分析。

4. 准备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和思考,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吗?请大家用尺子测量一下你的小手指数一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

学生操作后,请个别学生汇报。

二、探究活动
1. 小组活动:请同学们用不同的物体(尺子、毛线、纸条、小棒等)来测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并做好记录。

要求:不回原位,不对答案,不交流。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测量结果:师提问:你是怎么测量的?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测量长度。

师:是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测量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比较细长的物体来测量,而比较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我们就要用更细小的物体来测量。

那尺子是最细的物体了,所以我们可以用尺子来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还有其他的毫米以下的单位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发现的单位再去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毛线、小棒等)
学生再次操作,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测量的?你发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的?有没有困难?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方法并介绍新发现的小单位——毫米。

教师出示相应的单位,让学生明白毫米的概念和长度的范围。

并通过课件的演示进一步了解毫米的概念。

了解在测量过程中估测的作用和价值。

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估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并出示记录表。

三、练习巩固
四、小结提升(略)
五、课堂作业(略)
六、课外延伸(略)七、作业布置(略)
八、教学反思(略)
总之,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欢笑和掌声中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加高效。

结束!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第二课时主要是在第一课时的观察、实验基础上,通过深入探究,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的意义和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测量工具的选择要与所测量的物体相适应。

在第一个环节“说说物体的长短”,大部分学生能够用合适的工具测量出物体的长度,而且能够说出物体的长度,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比较随意,需要加强引导。

在第二个环节“选择合适的工具”,学生能够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
合适的工具,但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工具时犹豫不决,需要教师给予示范和引导。

在第三个环节“估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估测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部分学生不能估测出物体的长度,可能是对单位的不了解或者估测的方法不正确,需要加强学生对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探究能力比较强,但是学生对估测方法的掌握和理解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估测方法的学习和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对测量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和对估测方法的学习和理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