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三文言文阅读学案三综合运用“必备知识”提升解题“关键能力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一 文言断句 ——抓住五标志,据意巧断句
文言断句是考查考生能否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因而断句能力的 高低,就成了评判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不当, 意味着没有读懂文意,不知道文章说了些什么,或理解偏颇错误。因 此,读懂文章、把握大意是断句的前提。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某类 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是相对固定的,可以根据词语的词性以及组合 情况断句;最为明显的是文言虚词,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 语气作为断句的标志。值得提醒的是,高考给定的断句题,一定有疑 难处,且在易混处设误,断句时要注意瞻前顾后,语意断句和标志断 句相结合。
〖即练即悟〗 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 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 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标志二 对话、引文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 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 问者、答者,明辨句读。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 情况。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 文,善楷隶。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 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 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 授驾部郎中。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
常见典型虚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 凡、且、窃、请、敬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 俄而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 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 开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 完整,不能点断
4.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人 不 得 则 非 其 上 也 不得 而 非 其 上 者 非 也 为 民 上 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 不 王 者 未 之 有 也。
答案:人不得/则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文言文的断句关键在于“两要”:一要注重积累词义、语法、音韵 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二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 适当的句读练习。具体来说,可以抓住以下五种标志:
标志一 名(代)词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 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 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 如果作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 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 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 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B.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 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C.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 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D.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 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 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 《明史》。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 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 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答案:C
解析:“间行求兵”是固定短语,意思是“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中间不可 以断开,故排除A、B两项;“下……狱”是固定搭配,意思是“把……关进牢 狱”,故此后要断开,排除D项。
【参考译文】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唐明宗做节度使时,将他安排为自己的 部下,并不觉得他有奇异之处。明宗攻占郓州,梁的军队正扼守着杨 刘,梁军的先锋将康延孝偷偷将降书送给明宗。明宗寻求可以将延孝 降书送给庄宗的人,延光就自告奋勇请求前去,于是将延孝的信封成 蜡丸揣在怀里,向西去拜见庄宗,把信交给庄宗,并且说:“现在延 孝虽然有投降的意思,但梁军把守杨刘的士兵很多,尚不能谋取,不 如在马家口构筑堡垒来与汶阳连通。”庄宗认为他说得对,营垒筑成 后,梁派王彦章猛攻新筑的营垒。明宗派延光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 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送到京师,被打了几百板子,被用刀 威胁,延光始终不说出实情。庄宗进入汴州时,狱吏卸去他身上的枷 锁,向他叩拜送他出狱。庄宗见到延光,很高兴,授予他检校工部尚 书的官职。
标志三 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 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 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虚词类别及断句方法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 前一般断开 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 前一般断开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 与、何如、奈何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 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 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 岂、岂非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 孰若、足以、何以、然则
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 若无 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 其所言而背去多矣 况 既死而 能养其亲乎 吾观杜环事 虽古所称义 烈 之士何 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 古人不亦诬 天 下 士 人 哉。(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 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②梁: 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 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 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 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 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断10处)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 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 有 也。(取材于《吕氏春秋》)
答案:故师之教也/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答案:A
解析:根据文学常识,“礼部侍郎”是官职名称,所以应该在“礼部侍郎”后 断开,排除B、C;根据文意,应该是“帝怒,罢黜十二人”,不是“十二人左 迁太子詹事”,排除D。
【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是河南洛阳人,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 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刘岳退居洛中时,对家人说: “我的儿子风骨秀异,不能预知的只是寿命长短罢了。当今世道混乱, 我儿能够与我都成为温、洛之间的老叟则足矣。”所以给他取名为温 叟。后汉高祖南下时,温叟从洛阳跟从到郑州后,称病不行。进入汴 京后,温叟很迟才到来,授任他为驾部郎中。显德初年(954),升任礼 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 罢免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 来几年,被罢免的人相继考中。
当堂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 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 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 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 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 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 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 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 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 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标志四 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 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 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被动句,如“为…… 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 乎”“何……为”等。此外,文言文中常常会碰到省略的情况,阻碍 正确断句,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判断。
标志五 修辞标志、对称结构 1.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 在后一句中又做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 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2.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 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 之郊曰种 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 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 足 而 岛 家 俱 无 以 是 知 之 耳。
答案: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 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 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文言断句是考查考生能否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因而断句能力的 高低,就成了评判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不当, 意味着没有读懂文意,不知道文章说了些什么,或理解偏颇错误。因 此,读懂文章、把握大意是断句的前提。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某类 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是相对固定的,可以根据词语的词性以及组合 情况断句;最为明显的是文言虚词,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 语气作为断句的标志。值得提醒的是,高考给定的断句题,一定有疑 难处,且在易混处设误,断句时要注意瞻前顾后,语意断句和标志断 句相结合。
〖即练即悟〗 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 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 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标志二 对话、引文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 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 问者、答者,明辨句读。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 情况。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 文,善楷隶。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 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 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 授驾部郎中。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
常见典型虚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 凡、且、窃、请、敬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 俄而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 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 开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 完整,不能点断
4.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人 不 得 则 非 其 上 也 不得 而 非 其 上 者 非 也 为 民 上 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 不 王 者 未 之 有 也。
答案:人不得/则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文言文的断句关键在于“两要”:一要注重积累词义、语法、音韵 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二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 适当的句读练习。具体来说,可以抓住以下五种标志:
标志一 名(代)词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 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 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 如果作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 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 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 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B.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 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C.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 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D.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 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 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 《明史》。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 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 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答案:C
解析:“间行求兵”是固定短语,意思是“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中间不可 以断开,故排除A、B两项;“下……狱”是固定搭配,意思是“把……关进牢 狱”,故此后要断开,排除D项。
【参考译文】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唐明宗做节度使时,将他安排为自己的 部下,并不觉得他有奇异之处。明宗攻占郓州,梁的军队正扼守着杨 刘,梁军的先锋将康延孝偷偷将降书送给明宗。明宗寻求可以将延孝 降书送给庄宗的人,延光就自告奋勇请求前去,于是将延孝的信封成 蜡丸揣在怀里,向西去拜见庄宗,把信交给庄宗,并且说:“现在延 孝虽然有投降的意思,但梁军把守杨刘的士兵很多,尚不能谋取,不 如在马家口构筑堡垒来与汶阳连通。”庄宗认为他说得对,营垒筑成 后,梁派王彦章猛攻新筑的营垒。明宗派延光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 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送到京师,被打了几百板子,被用刀 威胁,延光始终不说出实情。庄宗进入汴州时,狱吏卸去他身上的枷 锁,向他叩拜送他出狱。庄宗见到延光,很高兴,授予他检校工部尚 书的官职。
标志三 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 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 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虚词类别及断句方法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 前一般断开 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 前一般断开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 与、何如、奈何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 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 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 岂、岂非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 孰若、足以、何以、然则
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 若无 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 其所言而背去多矣 况 既死而 能养其亲乎 吾观杜环事 虽古所称义 烈 之士何 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 古人不亦诬 天 下 士 人 哉。(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 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②梁: 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 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 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 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 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断10处)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 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 有 也。(取材于《吕氏春秋》)
答案:故师之教也/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答案:A
解析:根据文学常识,“礼部侍郎”是官职名称,所以应该在“礼部侍郎”后 断开,排除B、C;根据文意,应该是“帝怒,罢黜十二人”,不是“十二人左 迁太子詹事”,排除D。
【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是河南洛阳人,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 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刘岳退居洛中时,对家人说: “我的儿子风骨秀异,不能预知的只是寿命长短罢了。当今世道混乱, 我儿能够与我都成为温、洛之间的老叟则足矣。”所以给他取名为温 叟。后汉高祖南下时,温叟从洛阳跟从到郑州后,称病不行。进入汴 京后,温叟很迟才到来,授任他为驾部郎中。显德初年(954),升任礼 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 罢免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 来几年,被罢免的人相继考中。
当堂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 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 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 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 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 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 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 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 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 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标志四 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 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 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被动句,如“为…… 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 乎”“何……为”等。此外,文言文中常常会碰到省略的情况,阻碍 正确断句,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判断。
标志五 修辞标志、对称结构 1.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 在后一句中又做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 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2.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 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 之郊曰种 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 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 足 而 岛 家 俱 无 以 是 知 之 耳。
答案: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 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 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