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实践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茉莉花实践报告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茉莉花》蜚声海内外。
它的“同宗民歌”中,影响最大的就要属江苏民歌《茉莉花》,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申博”等重要场合上都有它的身影。
这首我国江南的经典民歌,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歌之一,不仅在国内传唱度很广,在海外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比如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就把《茉莉花》的曲调运用到了歌剧《图兰朵》中,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把它编写进了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当中。
为了了解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前世今生,探寻民歌《茉莉花》文化传承现状,也为了更进一步发扬和传承民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7月下旬,我校数理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探寻民歌《茉莉花》非物质文化”实践小分队在辅导员老师陈庆雯的带领下来到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活动。
实践小分队对调研主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筹备,带队老师和项目负责人分别对本次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活动的整体流程、人员分工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说明。
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收集音视频资料等方式对江苏民歌《茉莉花》有了初步了解,随后又依托线上平台面向大学生群体发放调研问卷,调查当代大学生对江苏民歌《茉莉花》的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受访者都对《茉莉花》及其发源地、前身有所了解,但只有少数人知道歌曲的具体来源。
大家了解歌曲的三大途径分别是电视,课本和广播。
受访者表示,对《茉莉花》的“前世今生”有着浓厚兴趣且希望能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这首走向世界的民歌是怎样诞生的。
由此可见,加强弘扬和传播江苏民歌《茉莉花》及其内涵文化是团队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实践小分队来到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茉莉花》史料馆进行实地参观,馆内收藏了与江苏民歌《茉莉花》及其整编者何仿先生相关的图文、影像、实物资料近千件。
之后实践小分队来到了《茉莉花》采风纪念碑。
纪念碑正面是《茉莉花》创编的介绍,碑体的背面雕刻着《鲜花调》和《茉莉花》两首歌的歌谱。
实践过程中负责文献搜集的成员为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朝的一名开国元勋常遇春去看望当时的宰相徐达,徐达在御赐的莫愁花园里招待了老友。
两人喝茶叙旧,聊起了戎马生涯中的过往故事。
说着说着徐达就忍不住有些感慨,他望着莫愁湖畔怒放的茉莉、金银花和玫瑰,用花鼓戏的调子编唱了一首曲子,这就是《茉莉花》的最早版本《鲜花调》。
后来《鲜花调》在皇宫里传唱了起来。
因为当时的南京城种植着许多茉莉花,朱元璋心里就认为这首曲子是歌颂他的功绩,便大力地推广了起来,于是,《鲜花调》便从宫内传唱到了外面的大街小巷,成了明朝的国歌。
时间匆匆,几百年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
到了1942年的冬天,著名的军旅作曲家何仿在金牛山下听到了《鲜花调》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名字也改成了《茉莉花》。
经过线上调查和实地调研,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了同学们眼前,团队成员同时也意识到挖掘和传扬优秀民歌文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加强保护与传承,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加优秀文化财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团队成员认为,江苏民歌《茉莉花》的传承和弘扬,在宣传方式上,可利用互联网和多种新媒体平台进行云宣传,比如团队将开展“我和我的家乡”歌曲传唱活动,利用南京市的地域优势,在微信、微博、B站等平台制作音视频歌曲传唱栏目,在加强线上宣传的同时,可以联动线下活动,挖掘相关旅游景点、结合重大的节假日创新宣传,研发民歌文化周边产品等,加强《茉莉花》这张文化名片的影响力,提高人们的关注度。
在宣传技术手段方面,5G技术、VR技术等都可以融合在宣传活动中,比如利用VR技术让体验者通过一些交互式的情境,零距离感受民歌文化的魅力。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也可以在第二课堂实践中,将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帮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领略非遗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通过此次寻访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社会实践活动,数理学院实践团队的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民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优秀经典民歌得以传承、发展,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