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高卷(广东省卷专用)(全解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
拔高卷
(考试时间:8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九上第1—21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

”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见证了古埃及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下列关于古埃及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古埃及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B.亚历山大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C.古埃及文明延续了近3000年
D.月亮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古埃及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古埃及文明延续了近3000年。

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三个时代。

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此后,古埃及又几度分裂,并不断遭到外族人侵。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
没有延续下去。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迄今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的石柱上。

这部法典可以帮助后人了解哪个区域的古老文明?()
A.尼罗河流域B.两河流域C.印度流域D.恒河流域
【答案】B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的法律汇编,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因此,本题选择B。

3.在古代,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特点是从一到九,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材料反映的是()
A.古埃及文明B.古巴比伦文明C.古印度文明D.古希腊文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印度文明,根据题干信息“……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印度人发明的数字,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的文明,排除A、B、D项;故选C。

4.雅典规定了一种“观剧津贴”制度,即在公共节庆表演戏剧的时候,发给每个公民两个欧布尔(古希腊货币单位)的津贴。

公民们通过观看戏剧,受到了政治熏陶。

雅典还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它使广大中下阶层的公民不致因贫困而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这些举措旨在()
A.消除社会贫困现象B.推动国家艺术繁荣
C.维护城邦民主政治D.保障人人参与国家事务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等知识,根据题干“雅典规定了一种“观剧津贴”制度”“雅典还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制度,雅典建立了津贴制度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其目的都是通过鼓励公民参政,进而维护城邦民主政治,C项正确;题干措施旨在鼓励公民参政,与消除贫困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与艺术繁荣无关,排除B项;雅典城邦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享有政治权利,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不是所有人,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力,故排除D项。

5.不论元老院的决议还是高级长官的命令,凡损害平民利益,皆得行使否决权。

虽非正式官员,却是平民法定代言人,可旁听元老院会议,人身不可侵犯。

相关职能属于()
A.执政官B.保民官C.独裁官D.元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共和国的兴衰,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平民同贵族进行了长期斗争,争取了许多政治权利。

罗马设立了平民自己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

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保民官,不是执政官、独裁官、元首,排除A、C、D。

6.他谦虚地称自己是罗马的第一公民,即元首。

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的称号,这个称号意味着持有者拥有超越人的威权且任何章程皆不能对其地位性质定义。

在他统治时期,罗马()
A.征服意大利半岛B.成为地中海霸主
C.演变成罗马帝国D.实现地跨三大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

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故C符合题意;A、B发生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实现地跨三大洲是2世纪屋大维去世以后,排除D;
7.据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维护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纽带是()
A.血缘关系B.土地封赐C.授予爵位D.服兵役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根据题干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体现了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

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B项正确;血缘关系和授予爵位不是中世纪欧洲维护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纽带,排除A、C项;服兵役是封臣必须向封君履行义务,排除D项
8.欧洲中世纪常常被认为是最黑暗的时代,但在这黑暗之中也盛开了“最美好的花朵”。

“最美好的花朵”指的是()
A.城市的自治B.庄园法庭的建立
C.大学的兴起D.工商业的繁荣
【答案】C
【解析】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指的是大学的兴起。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控制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化发展落后,大学在不违背教义的基础上有相当的自治权,教育自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被称为“最美好的花朵”。

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阿奎那、奥古斯丁等都在大学里学习和教学。

大学的兴起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C选项正确;虽然城市自治在欧洲中世纪逐渐发展,但是它并不是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

城市的自治是在中世纪后期才逐渐兴起的,而且它的发展也受到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的限制,排除A选项;尽管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但它也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种权力机构,B选项不正确;中世纪虽然城市中的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它们仍然受到封建制度和教会的限制,无法与现代资本主义相比,排除D选项。

9.小明正在整理《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这几课的笔记,他正学习的主题是()
A.古代亚非文明B.古代欧洲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D.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封建时代的欧洲,依据材料“法兰克王国”“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可知,这些史实都发生在中世纪的欧洲,即欧洲的封建社会,所以其题目应是封建时代的欧洲,故C符合题意,排除B、D两项;根据材料“法兰克王国”“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都是中世纪的欧洲所具有的,没有涉及亚非国家,故A不符合题意。

10.7世纪中期,日本在地方设置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员治理;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统一赋税。

这一措施()
A.使日本基础实现统一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幕府统治的出现D.致使天皇大权旁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日本在地方设置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员治理;将土地、
部民收归国有;统一赋税。

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某班正在排练历史剧《大航海时代》,扮演哥伦布的男生说了四句台词,语意恰当的只有一句,即()A.我横渡大西洋到达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
B.我的船队经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C.我已经完成了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
D.我绕过好望角终于到达印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从西班牙起程,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和海地,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哥伦布一直以为自己到达的是印度,所以历史剧中哥伦布的台词“我横渡大西洋到达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是恰当的,符合史实,故A正确;船队经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完成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的为麦哲伦,哥伦布并未经过太平洋,不符合史实,故B、C错误;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是达·伽马,并非哥伦布,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综上,故选A项。

12.据记载,“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从菲律宾马尼拉出发到美洲的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白银运回马尼拉,而这些白银又大量流入中国。

这种情况最早发生于()A.14世纪B.16世纪C.18世纪D.19世纪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菲律宾马尼拉出发到美洲的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白银运回马尼拉,而这些白银又大量流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船的航行路线是横渡太平洋的航线,横渡太平洋是在麦哲伦全球航行后,因此材料反应的情况最早发生在16世纪,故选B项;排除ACD项。

13.为争夺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从17世纪下半叶起,欧洲各国展开了一系列殖民争霸战争。

其中,大肆殖民扩张并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的国家是()
A.英国B.荷兰C.法国D.西班牙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日不落帝国”英国的相关史实,新航路开辟后,为争夺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殖民争夺的道路,它相继打败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

到18
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自诩“日不落帝国”。

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选项;故选A。

14.英国宪法权威人士白芝浩称:“假如上、下议院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的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这说明()
A.民众可以直接处死女王本人B.女王“统而不治”
C.女王已经没有任何权利D.女王拥有最高司法权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材料可知,女王必须要服从,接受议会的决议。

这是由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决定的。

这说明女王“统而不治”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所以,答案是B。

15.托马斯·潘恩在其1776年发表的《常识》中写道:“所有正确的或合理的事件都为分离作辩护,被杀死的人的鲜血和造化的啜泣声在喊着: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其关于“分手”的呐喊直接推动了下面哪一事件的发生()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法国大革命
C.美国南北战争D.美国独立战争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1776年”“分手”,结合所学可知,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独立,“分手”指的正是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的历史,故选D项;A选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结束于1688年;B选项,法国大革命开始于1789年;C选项,美国南北战争开始于1861年,均与“1776年”时间不符,排除A、B、C三项。

16.“1775年4月18日晚,英国殖民者准备偷袭北美波士顿西北郊的秘密火药库,当地民兵侦查到英军行动后迅速集合应变……”由此引发了()
A.波士顿倾茶事件B.来克星顿枪声
C.萨拉托加大捷D.约克镇战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A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在1773年,故排除;B选项,1775年4月19日凌晨,800名开赴波士顿西北角搜查军火的英军,在来克星顿与埋伏在那里的武装村民交火,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符合题意;C萨拉托加大捷发生在1777年,故排除;D约克镇战役发生在1781年,故排除。

17.下列不属于《独立宣言》内容的是()
A.一切人生来平等
B.人人有追求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的权利
C.人民有权利变更或废除旧政府、建立新政府的权利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D
【解析】《独立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D项说法错误,
故选D项;《独立宣言》宣布人人平等,人人有追求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的权利(天赋人权)和
人民有权利变更或废除旧政府、建立新政府的权利(主权在民),排除A、B、C项。

18.“美国人由此辉煌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府权力机构,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材料中确立的原则是()
A.民主集中原则B.三权分立原则C.民主共和原则D.民主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据“美国人由此辉煌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府权力机构,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确立的原则是三权分立原则。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
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

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
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19.等级身份制违背了其民族崇尚平等的特性。

资产阶级、农民等承担着全部税收负担,却受到贵族阶层
鄙视。

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增长,这种经济地位和身份地位极不对称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这场革命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D.俄国二月革命
【答案】C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为“等级身份制违背了其民族崇尚平等的特性。

资产阶级、农民等承担着全部税收
负担,却受到贵族阶层鄙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革命前,法国社会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
第二等级是贵族,剩下的是第三等级。

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第三等级提出增加本等级权利、制定宪
法的要求,但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反对,于是,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故C符合题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反对查理一世的君权神授,故A不符合题意;美国独立战争是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故B不符合题意;俄国二月革命是反对参加一战的沙皇,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阶梯示意图是学习历史发展进程的好方法之一,如图阶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
①如果给上图一个研究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步入近代”
②在第一梯里的事件对欧洲的最重大的影响,是使欧洲的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③第三梯里的领导人物是克伦威尔
④第四梯里罗伯斯庇尔执政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是华盛顿,而不是克伦威尔,③的说法错误,排除A、B、D选项,①②④说法均正确,故选C项。

21.《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一书开篇提到: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被视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人权文献……,因为它们都体现了()
A.反对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制B.反对殖民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C.建立君主专制D.建立资本主义民主社会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布了《人权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成为资产夺取和巩固思想武器。

它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但建立在私有财产贫富悬殊基础上“自由”“平等”实际上只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1776年美国大陆会议发布的《独立宣言》肯定了自由、平等、追求幸福是人固有的权利。

它们都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掌握政权的要求,即建立资本主义民主社会。

22.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B.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C.“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D.资本主义议会制度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7、18世纪的英法美三国,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都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都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体现了“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C项正确;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并没有建立君主立宪制,而是最终建立了共和政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A、D项;英法两国革命属于新兴资产阶级与本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斗争,而美国独立战争属于反对英国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斗争,排除B项。

23.(原创题)1790年,法国立法议员代表们建立家庭议事会来听取父母和年满20岁的孩子之间所出现的争议,不容许父亲独自压制与管理自己的孩子。

法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发生转变,孩子不再裹在襁褓中,不再使用让孩子走路的牵引带,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房间。

这些变化说明()
A.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教育的进步B.法国社会自由思想普及
C.启蒙思想深入人心D.人文主义思想再次复兴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法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发生转变”可知,这是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教育的进步,故选A,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到法国社会自由思想得到普及,故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D项没有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复兴,故排除。

24.如图是某同学学习过程中绘制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始于16世纪的英国B.各国革命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
C.法国大革命影响了美国独立战争D.资产阶级革命都清除了封建残余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图示内容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在赢得民族独立的同时,也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国革命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故选B项;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7世纪的英国,排除A项;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排除C项;美国本土主要受英国殖民,没有封建残余,排除D项。

2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
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

”这段材料反映了拿破仑()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B.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D.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拿破仑在征服地区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

虽然拿破仑给欧洲人民带了沉重的灾难,同时也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故答案为A。

26.一位历史学家说: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主要是由于其在16~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B.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C.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D.英国东印度公司掌握了贸易的垄断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反映作者在此强调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条件。

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是由于英国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7.18世纪,英国手工工场内部已经有了比较精细的分工,生产过程被划分为一系列的简单操作,生产工具也实行了专门化,使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材料反映了()
A.机器生产使工人阶级遭受到更残酷的压迫
B.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为工业革俞创造条件
C.英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机器生产方式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方式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反映出在工业革命之前,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因此,本题选择B。

28.恩格斯指出,“英国自上世纪(19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一次比其他任何国家经历的变革意义更重大的变革……比任何其他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有深远影响。

”推动这一变革的重大事件是()
A.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B.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
C.自由放任理论的提出D.飞梭提高了织布的速度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