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滴水经过丽江》PPT教学电子课件学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江四方街
四方街,位于丽江古城中心,以 彩石铺地,清水洗街,交通四通八达, 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 按其印玺形状而建。明清以来各方商 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息。 四方街幽深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道路 两边,所有的房屋全是砖木结构。
丽江坝 黑龙潭
金沙江
玉龙雪山 落水洞
四方街
任务二:寻找“水”的所见 所至:“水”的游踪
游记三要素 所见:“水”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 所感:“水”的所思所想
任务所至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
丽江坝 落水洞 黑龙潭 水车 四方街 水流
所见
任务二:寻找“水”的所见
形态 雪 冰
水
所至
所见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
丽江坝;森林、田野和村庄……
丽江坝
松与杉、杜鹃、山茶;象山、狮子山、笔架山 草甸、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
落水洞
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
黑龙潭 世界各地的游人,亭台楼阁、花与树、玉龙雪山……
水车
古城、老柏树、重重房屋、老街……
四方街 银器、玉器小店,字画店,三坊一照壁的房子……
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 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 字四处流传。
明代地理学著作《徐霞客游记》就曾对丽江古城 建筑规模记载。这句话交代了丽江古城的“名声远 扬”。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 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 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 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 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 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 里出发。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 一点,叫做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 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 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 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任务三:分析“水”的视角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选用视角非常灵活, “看”的方式也很多样:时而居高俯瞰, 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 天空,时而细细观察,时而一瞥即逝。这 样的写法,使景物对象全面又灵动,生动 活泼。
任务四:把握“水”的写法
作者为何没有选用一片雪或一粒冰, 而是选用一滴水来做我们的导游呢?
四方街
四方街,位于丽江古城中心, 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交通四通 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 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四方 街是古城心脏。明清以来各方商贾 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息。
金沙江
中国长江的上游,因江中沙土 呈黄色得名。金沙江穿行于四川、 西藏、云南三省区之间,水流迅疾, 江势惊险,航运困难。三国时期, 称为“泸水”,诸葛亮在《出师表》 中所谓“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中 的“泸水”即是金沙江。
(5)看见了古城,看见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见了 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四方街
“在这里,我有些犹豫。” 这滴水为何会犹豫呢?
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 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 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 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 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做 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 条,叫作中河的那一条。
课文描写 的对象
一滴水经过丽江
古代: 玉龙雪山 驿道 纳西族村庄 草甸 落水洞
现代: 黑龙潭 四方街 小桥
金沙江 果园和田地 纳西人院子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 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 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 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 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 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 里出发。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 一点,叫做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 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 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 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水,这一意象,正是阿来诗 性的生命意识于作品中的投射及 映照。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也 有一篇作品,以水的视角来构思 诗歌创作——它就是冯至的《我 是一条小河》。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一滴水:人格化的写照
一滴水既是观察者,也是丽江 故事的讲述者,她在文中或娓娓道 来,或直抒胸臆。设置一滴水这样 一个人格化的抒情者,增强了文章 的抒情性,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 真切真挚。
一滴水:人格化的写照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 全在人心,它是心和物婚媾后所产 生的婴儿。美感起源于形象的直 觉。”阿来生长于几乎被隔绝的藏 域边界,藏族那种浑然天成的自然 环境和人文风光便成为他审美视域 中的全部内容,在这种感悟中,阿 来形成了对生命的诗性认识。
思考:这滴水看到的这些景象各有什么内涵呢?
(1)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 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
丽江游人众多、名声远播
(2)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 (3)看见了花与树。 (4)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 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自然风光和建筑角度;突出玉龙雪山与丽江的依存关系
一般认为建造丽江古城始于宋末元初,当时的丽江木 氏祖先将统治中心移至狮子山,开始在山脚盖屋建城。元 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途经丽江,曾在此修筑兵营。明 朝初年,朱元璋派军队出征云南,纳西土司阿甲阿得率领 全族归顺,朱元璋钦赐阿甲阿得为木姓,并授予他世代统 治丽江地区的实权。这一时期,木姓土司带领纳西百姓开 始大规模建设古城,他们以四方街为中心,不断向外发展。
伫立:指长时间地站着,如“伫立窗前”。 应召:指接受召唤或召见。 映照:是照射。 喧腾:表示喧哗。 寒暄: 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目眩神迷:指所见情形令人惊异。 亭台楼阁:指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雪——冰——水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坚硬的冰。”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 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
任务一:梳理“水”的游踪 默读文章,找出文中出现的具有丽江特色的地名。
丽江坝 黑龙潭
金沙江
玉龙雪山 落水洞
四方街
玉龙雪山
北半球最南的大雪山,在纳西 语被称为“欧鲁”,意为银色的山 岩。玉龙雪山银装素裹,十三座雪 峰连绵不绝,宛如一条巨龙。
黑龙潭
位于丽江城北象山脚下,黑龙 潭水晶莹清澈,潭水从石缝间喷涌 而出,四周山清水秀,柳暗花明。 旧名玉泉龙王庙,因获清嘉庆、光 绪两朝皇帝敕封“龙神”而得名, 后改称黑龙潭。
借水的行程,描写山林的风光,表现了丽江城的建城史和成名史。
一滴水的心愿
我也要去四方街。 我记起了跌进落水 洞前的心愿:也要 流过四方街。
一滴水在进入四方街前都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1)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 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 (2)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 (3)看见了花与树。 (4)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 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5)看见了古城,看见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见了 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2012年6月,作家阿来第三次来到丽 江,友人邀请阿来写一篇“适合中学生阅 读”的有关丽江的文章。然而,面对丽江 美好的景色,阿来自己却说:“这是很不 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也聊作丽江之行 的一个纪念。”(《小资和艳遇概括不了 丽江》)
为什么阿来说有关于丽江的文字是不好写的?
?
观赏丽江之美
丽江:文字道不尽它的“丽”
活泼的一滴水拥有了多重视角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能够带我们走遍丽江的各个地方, 一片雪或一粒冰的视角是受限制的。实际上,一般的游记 都是以人的视角,同样,人的视角也是受限制的。因此用 “一滴水”贯穿全文,获得了自由的观察视角。
丽江:一座水的古城
丽江以水见长,世界遗产委 员会对丽江古城评价中就指出丽 江“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 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 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水既 是风景,也是丽江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象征 。
一滴水的前世今生
“一滴水”既可以贯通古今,又可以自高而下,容易 把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结合起来。“后来我知道”,“在 此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让一滴水具有了上帝式 视角,可以窥见丽江的历史;“我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 牛羊的草甸”,“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让一滴 水可以自由地在丽江古城穿梭游览,减少了刻意感,显得 更加自然。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一滴水经过丽江
第2课时
文章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题 有何妙处?
课文的主 体内容
一滴水经过丽江
“我”
一滴水经过丽江
第1课时
作家阿来
阿来,原名杨永睿,藏族诗人、作家, 阿来是他的笔名。他是茅盾文学奖史上最 年轻的获得者。代表作有小说《尘埃落定》 《月光下的银匠》,散文《大地上的阶梯》 等。如果将阿来的小说比作崇高厚重的巍 峨昆仑,那么他的散文就如同涓涓流淌的 小溪,清澈又纯净。
阿来与《一滴水经过丽江》
丽江的景物过多,太过于分散; 丽江的景物太美丽了,用语言无法展现其美; 丽江的历史文化很悠久,难以表现如此大的跨度; 考虑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对象——中小学生; ……
思考:阿来是如何解决“不好写”问题的?
生字词解析
喧哗 奔流 矗立 映照 苍劲 翡翠 眺望 擦拭 喧腾 亭台楼阁 目眩神迷
生字词解析
矗立:一般指建筑物高耸地立着,如“大街两旁矗立着 高楼大厦”。
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 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 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 一座城。……后来我知道, 视野劲头的那些山叫作象山、 狮子山,更远一点,叫作笔 架山。
文笔山
玉龙雪山
文笔山
丽江坝
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 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 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 一座城。……后来我知道, 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作象山、 狮子山,更远一点,叫作笔 架山。
运用远眺的观察视角, 将丽江坝与众山的关系简单 介绍。
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 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 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 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 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随着水所处的高 低位置不同,从仰视、 俯视、远视多个角度 对丽江古城进行概写, 有“航拍丽江”之感。
水流
茶楼酒吧,果园田地,薄云、月亮……
任务三:分析“水”的视角 作为水滴的我是从什么视角“看”丽江的景物的?
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 林、田野和村庄。
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 林、田野和村庄。
从玉龙雪山的角度, 居高俯视丽江坝的美好 风光,表现丽江坝的生 机与活力。一个“望” 字,将玉龙雪山与丽江 坝依附的地理位置进行 了说明。
作者是如何将背景材料放入游记中的呢?
视线尽头,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 匠,正在往那里出发。
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 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
这两段文字从历史角度介绍丽江古城的渊源。
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是远近闻名的经 济重镇,最初被叫作“巩本知”,纳西语意为仓库集镇。 元代古城被正式更名为丽江路,到了明清又因其地形形似 一块巨大的砚台而被称作“大研厢”“大研里”或“大研 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