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产业布局学答案(2013)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

A.前提 B.基础 C.充分条件D.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3、区位论由()首创。

A.佩鲁 B.克拉克 C.韦伯 D.杜能4、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A.工资 B.运费 C.集聚 D.原料5、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一特性是()。

A.易行性 B.先行性 C.服务性 D.普遍性6、我国重庆市市区属于( )类型城市地域形态。

A.团块状 B.带状 C.星状 D.组团式 E.一城多镇式7、CBD指()。

A.增长极 B.中央商业区 C.高技术园区 D.城市化8、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

A.环境 B.植物 C.动物 D.微生物9、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 B.灵活性强 C.运载量小 D.运输成本高10、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用最优 D.行政最优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 )的一门学科。

A.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B.生产地域综合体C.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D.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2、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 )所提出的。

A.配弟 B. 佩鲁 C.克拉克 D.库茨涅兹13、下列()项不属于农业生产的特点。

A.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 D.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和生物工程的活动14、下列工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2013年产业经济学考试要点

2013年产业经济学考试要点

1、产业的含义: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或手段、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等。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就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3、波及效果的时滞现象:产业波及效果的时滞是指某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动导致其他产业的变动并不立即反应在产出量的变化上。

或者说,某产业最终需求变化引起其他产业产出量的变化有一个时间过程。

这个时间过程的长短往往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经济循环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如繁荣时期和萧条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这种差异往往是由于“库存”的存在而发生的。

在需求增加时,多半首先反映在库存的减少上。

这样,由某产业最终需求变动导致的波及效果由于库存的存在而被中断或减弱。

反过来,当库存不足以满足波及要求的需求增加,而生产又不能马上增加时,需求变动造成的波及效果可能表现为价格的上升。

显然,上述库存的缓冲作用表现在投入产出表的最终需求的库存栏里,中间需求、中间投入矩阵是无法反映这种经济变动的。

因此,在进行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时,要考虑时滞现象,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4、“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发挥的作用,是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产业经济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山东财经大学

产业经济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山东财经大学

产业经济学山东财经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产业经济学以()为研究对象。

A:总体B:个体C:结构D:产业答案:D2.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包括()A:产业结构B:产业组织C:产业关联D:产业布局答案:ABCD3.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中产业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

()A:对 B:错答案:B4.产业经济学与宏微观经济学完全没有关系。

()A:对 B:错答案:B5.产业经济学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产业组织理论,另一部分是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A:对 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SCP范式中的P指的是()。

A:市场竞争B: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D:市场结构答案:D2.马歇尔冲突时指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的冲突。

()A:错 B:对答案:B3.对产业组织理论形成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有()。

A:梅森B:克拉克C:贝恩D:张伯伦答案:ACD4.芝加哥学派认为,过分严格的反垄断政策会使美国经济丧失活力,反垄断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市场结构上。

()A:对 B:错答案:B5.芝加哥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都反对哈佛学派的积极性反垄断政策,这两个学派认为垄断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暂时的,政府无须主动干预垄断。

()A:错 B:对答案:A第三章测试1.在下列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中,()是能衡量市场上前几位企业市场份额占整个市场份额的比例。

A:洛伦兹曲线B:CRn指标C:基尼系数D:HHI指数答案:B2.以下是产品差异度量方法的是()。

A:交叉价格弹性B:广告密度C:产品差异因子D:托宾q值答案:ABC3.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

A:价格歧视B:产品差异C:进入壁垒D:市场集中度答案:BCD4.策略性进入壁垒强调在位者主动利用自身的在位优势通过各种策略性行为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A:错 B:对答案:B5.当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或经营两种以上劳务时,平均成本出现下降的现象称之为范围经济,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没有任何联系。

《产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产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62267)一、名词解释:1 •交易成本:进行交易谈判,签订交易契约也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例如,雇主到市场上采购原材料、招聘工人,需要花费时间、需要发现价格、需要讨价还价、需要冒花费成本而购买不到原材料和劳动力或虽已购买到却不适用的风险,当然他还需要签订交易合约并对合约的执行进行监督等。

2.配弟一克拉克定律: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3.赶超战略说:该学说强调产业政策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更有效地实施“赶超战略”的需要。

它是总结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目标的成功经验所得出的理论认识,因而较好地揭示了”为什么后发国家在实现赶超目标的过程中比发达国家更多地运用产业政策”的奥秘。

事实证明,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完全可能通过制定和推行合理的产业政策,来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缩短追赶先进国家所需的时间。

4.有效竞争: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5.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 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6.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主要是大型企业集团)在自愿的基础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而组建的松散企业联盟。

7.产业组织政策: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有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其实质是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8.战略产业: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它应具备三大基本特征:A能够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并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

2024年《产业经济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2024年《产业经济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2024年《产业经济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1.中心地理论中,当中心地空间组织全体系的特征量为多少时,符合市场最优原则()A、1B、2C、3D、4参考答案:C2.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是由()提出的。

A、赤松要B、小岛清C、弗农D、大山道广参考答案:B3.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不包括:()A、经济增长B、结构合理C、社会稳定D、生态平衡参考答案:B4.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计划机制的特点为()。

A、比较稳妥B、比较灵活C、比较准确D、调节成本较小参考答案:D5.我国出台了许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其中《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于()A、2008年B、2009年C、2010年D、2011年参考答案:B6.产业技术安全状况主要是指本国产业是否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能否为关系到本国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如果_____主要依赖进口,则产业安全的程度就较低。

()A、关键技术B、商品C、资金D、以上均不对参考答案:A7.以下哪一项可以用来产业集中度()A、该产业总量/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产量B、该产业的市场销售总量/该产业总量C、该产业总量/该产业的市场销售总量D、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产量/该产业总量参考答案:D8.A、B、C、D等一系列部门间,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供以直接消耗,同时后续部门的产品也返回相关的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叫做()。

A、双向联系B、环向联系C、多向联系D、单向联系参考答案:B9.指标的建立要符合产业安全的内涵,各个指标能够准确反映产业安全的某一个方面,并且具有代表性。

属于产业安全评价的_____原则?()A、系统性B、科学性C、实用性D、可控性参考答案:B10.下列关于产业布局影响因素,正确的是()A、包括地理位置因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B、各因素一般单独起作用C、应对各个影响因素单独分析D、科学技术状况不是影响因素之一参考答案:A11.企业大规模定制的生产运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A、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B、聚集经济和消费者偏好C、竞争优势理论与需求个性化D、比较优势理论与需求个性化参考答案:A12.衰退产业调整政策的不包括:()A、减缓设备折旧B、促进转产和转移C、采取各种援助措施D、消除就业者退出障碍参考答案:A13.产业组织理论主要运用()研究方法A、S—C—P分析B、计量经济分析C、博弈论D、案例分析参考答案:A14.两个都生产化妆品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属于()A、横向兼并B、纵向兼并C、垂直兼并D、混合兼并参考答案:A15.下列关于产品差别化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大,垄断因素越小B、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小,竞争因素越大C、在物理性上的差异是产品差别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D、广告密度越小,产品差别化越大参考答案:B16.产业信息化围绕()对资源进行优化重组A、“四流三周期”B、“五流三周期”C、“三流四周期”D、“三流五周期”参考答案:A17.消费者即使在消费后也难以确定其质量的商品,如医疗护理等被称为()A、信任品B、后验品C、经验品D、搜寻品参考答案:A18.产业组织政策的内容不包括:()A、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B、反垄断政策C、禁止不正当竞争政策D、产业组织高度化政策参考答案:D19.某一产业所面临的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与产业内企业发展空间____。

产业经济学(产业布局与集群)单元测验习题与答案

产业经济学(产业布局与集群)单元测验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成本-市场学派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A.杜能B.艾萨德C.俄林D.弗农正确答案:A2、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提出的产业布局思想是()。

A.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B.增长极理论C.“平衡工业发展布局”思想D.我国非均衡布局战略正确答案:B3、下列因素不属于产业布局影响因素中社会因素的是()。

A.人口因素B.社会历史因素C.基础设施条件D.行为因子正确答案:C4、对于反映区域产业专业化的指标-区位商的描述,哪一个是错误的?( )A.区位商也叫地区集中度指标B.区位商大于1的产业,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C.区位商小于1的产业,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D.常用的测定指标可以是产值、就业人数等正确答案:C5、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农业圈层理论,从中心城市向外,正确的圈层顺序为( )。

A.自由农业圈、轮作农业圈、林业圈、谷草农作圈B.自由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农业圈、谷草农作圈C.轮作农业圈、自由农业圈、林业圈、谷草农作圈D.自由农业圈、轮作农业圈、谷草农作圈、林业圈正确答案:B6、中心地理论中,当中心地空间组织全体系的特征量为多少时,符合市场最优原则()。

A.1B.2C.3D.4正确答案:C7、下列关于产业布局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A.包括地理位置因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B.各因素一般单独起作用C.应对各个影响因素单独分析D.科学技术状况不是影响因素之一正确答案:A8、1940年,廖什出版的()一书,阐明了其市场区位理论。

A.《区位经济学》B.《德国南部的中心地》C.《经济活动的区位》D.《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正确答案:A9、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不一定包括()。

A.供给条件B.需求条件C.社会文化历史条件D.自然资源条件正确答案:D10、产业集群形成的需求条件不包括()。

A.集群产品的消费行为的易变性B.营销信息沟通的口传性C.本地市场的个性化消费明显D.存在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正确答案:D二、多选题1、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有()。

产业经济学(13)

产业经济学(13)

三、人口因素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两方面的属性对产业 布局都有深刻的影响。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 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的消费状况对产业布局也有明显的影响。各个地 区人口数量、民族构成和消费水平的差异,要求产业 布局与人口的消费特点、消费数量相适应。
二、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自然 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未经人类改造、 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还包括经过人类改造利用后的自 然环境。自然资源是指自然条件中被人利用的部分。
自然因素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对象直接来自大自然,各种 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就是相应的第一产业分布的地区。 同时,各种农作物、不同种类的树木、禾草等的生存 环境不同,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所以自然 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制约着第一产业的布局。土地资 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共同综合作用,决 定大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
(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
自然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一 产业发挥作用的。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有重工业中 的采掘业、材料工业、重型机械,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 业和食品工业,它们多分布在工业自然资源或农业自然资源较 丰富的地区。另外,工厂厂址的地形、面积、工业用水等也离 不开自然条件,有些地区还深受这些条件的限制。自然因素对 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的作用上。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由于受到光、热、水、 土等条件的严格限制。因此,在地球上,处于什么样 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该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农业生产也受当地运输条件以及相应的市场供 求制约。地理位置反映地区多种生产条件,地理位置 的优越与否,即表现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上。

第九章 产业布局理论

第九章 产业布局理论

五、科学技术因素
(一)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产业布 局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实践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 二、全国性产业布局 三、地区性产业布局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 (二)产业革命以来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转 移的演变 (三)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位置因素 二、自然因素 三、人口因素 四、社会经济因素 五、科学技术因素
一、地理位置因素
(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二)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 接影响
二、自然因素
(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 响 (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 局
第九章
产业布局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实践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 的形成期 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 的贡献。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思考题
1、简述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2、简述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3、分析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 的战略和策略。 4、分析我区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的应用。
三、人口因素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 较大影响。 2、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对产业布局产生 重大影响。 (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初级经济师考试_基础知识_真题及答案_2013_背题模式

初级经济师考试_基础知识_真题及答案_2013_背题模式

***************************************************************************************试题说明本套试题共包括1套试卷每题均显示答案和解析初级经济师考试_基础知识_真题及答案_2013(95题)***************************************************************************************初级经济师考试_基础知识_真题及答案_20131.[单选题]下列民法基本原则中,被学者称为“帝王条款"的是( ) .A)诚实信用原则B)平等自愿原则C)公序良俗原则D)公平原则答案:A解析:2.[单选题]下列统计数据类型中,由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形成的是( ) .A)分类数据B)顺序数据C)定性数据D)数值型数据答案:D解析:3.[单选题]关于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主要职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B)维护金融稳定C)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D)提供金融服务答案:C解析:4.[单选题]某年我国全国财政收入为6851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为35916亿元,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为D)52.4%答案:D解析:5.[单选题]复式预算中,经常预算的主要收入来源是( ) 。

A)税收收入B)收费收人C)债务收入D)基金收入答案:A解析:6.[单选题]关于商品使用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C)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答案:A解析:7.[单选题]在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利率是() .A)固定利率B)浮动利率C)实际利率D)基?准利率答案:D解析:8.[单选题]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企业会计信息,这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产业经济课后习题答案

产业经济课后习题答案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二)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三)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四)产业经济学有哪些研究方法?(五)产业的涵义有哪些?(六)管理文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有哪些?(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产业,即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具体来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二)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产业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学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经济的研究来看,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各个具体对象相对应,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产业组织理论(2)产业结构理论(3)产业关联理论(4)产业布局理论(5)产业发展理论(6)产业政策研究(三)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一)理论意义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二)实践意义1.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2.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3.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三)现实意义1.研究产业经济学,正确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及趋势,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两个转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2.过去产业布局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所以要杜绝这些弊病的重演,就必须加深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和理解。

由此可见,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是当今中国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

(四)产业经济学有哪些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4.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博弈论的分析方法;6.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7.案例研究方法;8.系统动力学方法。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2.ד是”改为“不是”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4.√5.√四、论述题(要点)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产业经济考研试题及答案

产业经济考研试题及答案

产业经济考研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A. 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B. 产业政策与产业升级C. 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D. 产业创新与技术进步2. 产业集中度的提高通常会导致以下哪种市场结构?A. 完全竞争市场B. 垄断竞争市场C. 寡头垄断市场D. 完全垄断市场3. 以下哪项不是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A. 促进产业升级B. 保护国内产业C. 推动技术创新D. 增加政府收入4. 产业布局的优化主要考虑哪些因素?A. 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B. 劳动力成本和市场需求C. 政策环境和投资条件D. 所有上述因素5. 产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提高生产效率B. 降低生产成本C.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D. 所有上述方面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产业经济中的“波特五力模型”及其对企业战略的意义。

2. 描述产业政策在促进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3. 分析产业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产业经济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概念及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 以某一具体产业为例,分析产业创新对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产业经济考研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D4. D5. D二、简答题1. 波特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一个分析产业竞争强度和盈利潜力的框架。

它包括供应商议价能力、买方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和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该模型帮助企业识别产业中的竞争力量,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2. 产业政策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技术培训等措施,促进产业升级。

但产业政策也存在局限性,如可能导致资源错配、产业依赖和创新能力下降。

3. 产业布局优化可以促进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

三、论述题1.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单位成本下降,而范围经济是指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时,能够实现成本节约。

《产业经济学》模拟试题二(含)答案

《产业经济学》模拟试题二(含)答案

《产业经济学》模拟试题二(含)答案《产业经济学》模拟试题二(含)答案一、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1、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包括:A.市场集中度B.产品差异化程度C.进入壁垒的高低D.退出壁垒的高低2、下列哪一项不是日本企业的主要特点?A.家庭风格与超血缘意识共存B.企业目标与个人利益相融C.十分重视人际和谐D.儒家伦理与制度理性并用3、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的特点包括:A.产业的绝对集中度为100% B.没有替代产品C.进入壁垒非常高D.完备信息4、以价格为决策变量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型是A.古诺模型B.伯特兰德模型C.斯塔克尔伯格模型D.豪泰林模型5、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A.市场集中度B.产品差别化C.进入和退出壁垒D.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E.市场需求的增长率F.短期成本结构6、依照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的市场经济类型,当代西方产业规制可以区分为三种主要模式,它们分别是:A.行业主导型产业规制B.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C.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D.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7、产品差异化决策的内容主要有:A.产品主体差异化B.品牌差异化C.价格差异化D.渠道差异化E.促销差异化F.服务差异化8、关于“人为为人”文化,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人为为人”一句话概括了所有促进协作型竞争产生和存续的文化本质B.“人为为人”是为了达到最优均衡中的合作而必须具有的文化或“知识结构”C.“人为为人”正是现代市场竞争新趋势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D.“人为为人”文化正是协作型的竞争所需要的、有效的合作型文化9、产业间联系的纽带主要有:A.产品、劳务联系B.生产技术联系C.价格联系D.劳动就业联系E.投资联系10、行政规制较之于其他规制手段的优点是:A.强力性B.速效性C.直接性D.经济性二、名词解释(5题,每题6分,共30分)1、有效竞争2、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3、完全消耗系数4、产业结构合理化5、产业规制三、简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产业关联静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1-教材思考题参考答案

《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1-教材思考题参考答案

《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1-教材思考题参考答案《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1--《新编产业经济学》教材思考题参考答案第⼀章:产业经济学概述复习思考题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的是什么?答: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

揭⽰产业经济活动的规律是产业经济学的任务。

产业经济学的实质,是研究产业经济中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经济学的根本⽬的是促进资源在产业层次上的优化配置。

2.产业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分类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规制和产业政策理论。

研究产业类型的是产业分类理论;研究产业构成及其经济技术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是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产业之间数量⽐例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是产业关联理论;研究产业在空间上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是产业布局理论;研究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的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产业发展状况、过程及其规律的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以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作指导,合理进⾏产业规制,正确制定各类产业政策,以促进产业优化和发展的是产业规制和产业政策理论。

3.学习和研究产业经济学有什么意义?答:理论意义从理论上来看,产业经济学最⼤的贡献在于建⽴了⼀门新的理论经济学科,弥补了中观经济研究的空缺,完善了理论经济学的体系,并且为应⽤经济学和管理学提供了新的重要理论基础。

实践意义1产业经济学为产业政策提供理论基础2产业经济学能够促进产业各⽅⾯的合理化3产业经济学有助于企业⽣产经营的正确决策4产业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第⼆章产业分类复习思考题1.产业分类的标准和⽅法主要有哪些?产业分类标准:产品的最终⽤途不同物质⽣产特点的不同⼯业⽣产的特点不同产业发展层次顺序及其与⾃然界关系不同⽣产要素集约程度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不同产业技术先进程度与发展趋势统计标准产业分类⽅法:马克思两部类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霍夫曼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产业地位分类法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2.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内容是什么?答:这是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然界的关系为标准的分类⽅法。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七章——产业布局与集群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七章——产业布局与集群

第七章 第一节
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 (1)增长极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借鉴增长极理论指
导产业布局。主要在东部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增长极,比如经 济特区的设立、开放城市的确定、各类开发区的建设等,对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在,我国 中西部地区同样可以推行这种增长极模式,通过多层次的增 长极带动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 • (2)点轴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和生产轴理论的 延伸,比如T字形的产业带、字型产业带、弓箭型产业带、 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
(二)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第七章 第一节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人口
社会 历史
行为
集聚 与分

基础 设施 条件
市场 因子
技术 因素
第七章 第一节
以信息技术(IT)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什么是新型基础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基础设施是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以数字型基础 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蓬勃兴起,拥有广阔发展空间。所谓新型基 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 础设施体系。从新基建涉及的范围看,目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 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布局又会受到国际产业转移 和世界分工的影响,世界产业的空间格局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 世界经济地理正在被重塑。
第七章 第一节
三、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北外校会学习部】2013春季人大通选课精选

【北外校会学习部】2013春季人大通选课精选

人大通选课表课程名称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世界文明史孟广林星期二11~12节 中国发展经验解析温铁军星期二 11~12节 西方哲学智慧张志伟星期二 5~6节西方哲学智慧林美茂星期四 11~12节心理学与生活雷雳星期三 13~14节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石磊星期一 5~6节 信息与社会付虹蛟星期二 5~6节媒介素养周俊星期三 11~12节 传播理论基础刘海龙星期三 11~12节 人生哲学杨伟清星期四 5~6节人生哲学张霖星期三 11~13节 《论语》解读韩星星期三 13~14节《老子》解读林光华星期一 5~6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著选读张晨星期一 11~12节 《论语》导读徐正英星期一 11~12节《周易》入门温海明星期二 11~12节 《实践论》、《矛盾论》新读陈世珍星期四 11~12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选读陶文昭星期三 5~6节 藏传佛教与藏族艺术徐娜星期二 5~6节 拉丁语基础雷立柏星期一 5~6节自助旅行与心理素质教育胡邓星期四 11~12节 伦理思想与智慧李茂森星期四 11~12节汉语文学创作王以培星期四 11~12节国剧艺术大观孙萍星期一 11~12节中国文化概论韩星星期四 13~14节中外音乐欣赏齐柏平星期二 11~12节 大国兴亡徐之明星期三 13~14节 中华法律文明史马晓红星期一 11~12节形象传播学概论杨钢元星期三 11~12节 公益广告史刘洪珍星期三 5~6节商品广告学陈冠星期一 11~12节 公关技巧与理论张辑哲星期三 11~12节 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唐镰星期二 11~12节 国际贸易实务王卯星期一 5~6节 西方产业布局学理论张可云星期二 11~12节 数学建模高金伍星期二 11~12节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包威星期三 11~12节 社会心理学张登浩星期四 5~6节 21世纪中国的内政和外交陈先奎星期三第11-12节全球化中国化问题研究王来金星期三第11-12节生态文明文献选读(中英文)张云飞星期一第5-6节自由主义政治理论李石星期三第11-12节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研究林红星期二第11-12节产业经济与国际政治LIN CHONG CHENG星期三第11-12节国家与社会运动乔梁星期三第11-12节乌托邦作品解读马少华星期四第11-12节形象传播学概论杨钢元星期三第11-12节政治传播与大众传媒刘文科星期三第11-12节商品广告学陈冠星期一第11-12节营销模拟陈智勇星期三第11-12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战略概论石磊星期二第5-6节法家思想与现代管理宋洪兵星期三第11~12节音韵理论与应用李建强星期二第11~12节世界文学中的善与恶ALEXANDERCHOW星期二第11~12节21世纪中国的内政与外交陈先奎星期三,第11~12节生态环境保护热点问题蔡林星期三,第11~12节自由主义政治理论李石星期三,第11~12节产业经济与国际政治LIN CHONG CHENG星期三,第11~12节国家与社会运动乔梁星期三,第11~12节形象传播学概论杨钢元星期三,第11~12节政治传播与大众传媒刘文科星期三,第11~12节中国经典话剧赏析赵万勋星期四,第7~8节中国概况朱宁星期三,第9~10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说王小岩星期一,第7~8节中国传统艺术专题江棘星期一,第9~10节组织行为学冯云霞星期三,第1~3节城市经济学文余源星期三,第11~12节产业经济学张英杰星期三,第11~12节不动产金融孟繁瑜星期二,第11~12节商品广告学陈冠星期一,第11~12节物理学与人类文明BAOWEI星期三,第11~12节数学建模高金伍星期二,第11~12节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李向科星期三,第3~4节美国妇女生活史何黎萍星期四,第3~4节基督教哲学孙毅星期三,第1~2节中国近代政治史牛贯杰星期五,第1~2节明清史牛贯杰星期四,第1~2节《孙子兵法》研读黄朴民星期二,第3~4节中国美学史余开亮星期一,第1~2节西方学术专题吴莉苇星期二,第9~10节近古史专题研究吴莉苇星期二,第1~2节中国青铜器研究张明东星期二,第1~2节先秦史历史学院星期三,第5~6节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经典选读侯深星期一,第11~12节国学基础刁小龙星期二,第11~12节 文物精品与历史文化 张明东 星期一,第5~6节 女性与近代中国 吴效马星期五,第5~6节 中国近代社会史 吴效马星期二,第5~6节 唐诗与唐史 刘后滨星期三,第11~12节 清代历史人物 牛贯杰星期四,第5~6节 清代历史人物 毛立平星期三,第5~6节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 王晓琨星期四,第11~12节 印度社会与文化 金永丽星期三,第5~6节 蒙古语日常会话 宝音朝克图星期三,第11~12节 清史 董建中星期三,第5~6节 清代历史专题讲座 祁美琴星期五,第1~2节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关键人物 颜军星期三,第5~6节 清代社会生活 颜军星期三,第11~12节 图像中的历史 颜军星期二,第5~6节 中国书籍发展史 廖菊楝星期三,第5~6节 中国笔记小说史 廖菊楝星期四,第5~6节 《聊斋志异》与清代社会 廖菊楝星期四,第11~12节 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 杨剑利星期三,第5~6节 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叶柏川星期三,第11~12节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叶柏川星期二,第11~12节 俄罗斯艺术专题研究 叶柏川星期二,第13~14节 中华文明史 叶柏川星期三,第13~14节 清代帝王史 毛立平星期四,第5~6节 近代文化名人与基督教 刘贤星期一,第5~6节 近代中西文化的相遇 刘贤星期一,第11~12节 清代中美文化关系史 刘贤星期三,第5~6节 清代宫廷史 董建中星期四,第5~6节 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检索 陆璇星期二,第3~4节 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检索 马瑜星期三,第3~4节 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检索 张琳星期五,第7~8节 古希伯来语基础 雷立柏星期三,第11~12节 古希腊语基础 雷立柏星期二,第11~12节 拉丁语基础 雷立柏星期一,第5~6节 自助旅行与心理素质教育 胡邓星期四,第11~12节 中外名歌赏析与比较 周源星期四,第5~6节 中外名歌赏析与比较 周源星期四,第11~12节 中外名歌赏析与比较 周源星期四,第13~14节 日本企业伦理 李萍星期二,第5~6节 哲学导论 单少杰星期四,第11~12节 哲学导论 王海滨星期三,第11~12节 西方伦理思想史 王福玲星期一,第11~12节 伦理思想与智慧 李茂森星期四,第11~12节 中国早期文明概论 张明东星期二,第5~6节 北京历史地理 刘新光星期一,第11~12节 明清社会风俗 刘文鹏星期三,第11~12节 日本社会观察 曹雯星期四,第5~6节 红楼梦与清代社会 杨剑利星期四,第5~6节 中国历史地理 丁超星期三,第5~6节 《蒙古秘史》解读 宝音朝克图星期三,第13~14节 佛教旅游文化 曹刚华星期三,第5~6节 大学生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校医院星期四,第5~6节 《乐府诗集》研读 梁海燕星期五,第11~12节 《乐府诗集》研读 梁海燕星期五,第13~14节 汉语文学创作 王以培星期四,第11~12节 商务英语 英语外教4星期四,第5~6节 北京导游 安清福星期三,第11~12节 当代小说研读 杨庆祥星期四,第5~6节 国剧艺术大观 孙萍星期一,第11~12节 藏书与中国古代文化 阚红柳星期三,第5~6节 法语与法国诗歌 王以培星期三,第11~12节 19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张瑞龙星期二,第5~6节 摄影艺术概论 宫晓东星期二,第11~12节 二十世纪中国的学术与社会 姜萌星期四,第11~12节 明清兴衰史 胡祥雨星期二,第5~6节 音韵理论与应用 李建强星期二,第11~12节 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 胡恒星期三,第5~6节 大众文化研究导论 牛宏宝星期四,第5~6节 清代海疆史 何瑜星期一,第11~12节 中国茶文化 李江华星期四,第5~6节 近代东亚历史变迁 胡祥雨星期二,第11~12节 地图与文化 胡恒星期三,第11~12节 合唱艺术与发声技巧 周源星期三,第5~6节 佛教东传史 荻原裕敏星期四,第5~6节 易学名著导读 杨庆中星期二,第11~12节 中国古代小说与文化 李萌昀星期三,第11~12节 中国文化概论 韩星星期四,第13~14节 中印古典文化交流 荻原裕敏星期五,第5~6节 影像中的印度历史与文化 金永丽星期四,第5~6节 中国历代王朝与皇帝 胡祥雨星期三,第11~12节 清初南明:史事与人物 宋瞳星期三,第5~6节 清史讲座 宋瞳星期一,第5~6节 英语短篇小说选读 代显梅星期一,第11~12节 中外纪录片文化比较专题 张欣星期四,第11~12节 西方经典和科学术语的起源 雷立柏星期三,第5~6节 神话理论与批评 饶静星期二,第11~12节 创造性写作及翻译 王家新星期四,第11~12节 美国历史与文化 侯深星期二,第5~6节 纪录片与近代中国 张瑞龙星期五,第11~12节 佛教与中国社会 杨梅星期三,第11~12节 世界文学中的善与恶 ALEXANDERCHOW星期二,第11~12节 中外音乐欣赏 齐柏平星期二,第11~12节 中外音乐欣赏 齐柏平星期三,第11~12节 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 唐克扬星期一,第11~12节 注:第一节是从8点开始,一般课间间隔30分钟,11-12节是6点到7.地点公教1102明德法学楼501公教3201公教1404明德法学楼 0201公教3308公教1102明德法学楼1602公教3204公教3204公教1406公教3104国学楼112公教2119公教3104公教3201公教3104求是楼0224公教3102求是楼0224公教1205公教1406求是楼0224公教2119公教3104公教1504求是楼0224公教1406明德法学楼0201明德新闻楼0201公教1101公教1405公教2121公教1102公教1504公教1405公教3308明德商学楼0309公楼3201求是楼0224公教2201明德商学楼0408公教3308公教2302明德新闻楼0201明德法学楼0201公教2303公教1101明德商学楼0507公教3307公楼2218国学楼112公教3206公教3201公教2219明德商学楼0408公教2302公教2301明德法学楼0201公教2303公教2101公教2102公教2101国学楼113明德法学楼0102公教2307公教2306求是楼0222公教1101公教3308公教1405明德商学楼0301公教1104明德商学楼0306公教2214公教2214国学楼110公教3205信息楼0116国学楼110国学楼110公教2214公教2214公教2204国学楼110公教2202公教2202公教2216公教2201公教2202公教2215公教2202公教2203公教2206公教2208公教2208公教2208公教2209公教2209公教2209公教2205公教2203公教2203公教2203公教2203公教2202公教2206公教2206公教2206公教2203公教1604公教1604公教1604求是楼0223求是楼0223求是楼0224公教1205明德新闻楼0104明德新闻楼0104明德新闻楼0104公教3202公教3309公教3502公教3302公教1406国学楼110国学楼112公教2205公教2204公教2205公教2204公教2202公教2207公教1204国学楼112国学楼112公教2108公教2217公教3305公教1405公教2201公教3206公教2203公教3405公教2203公教2209国学楼112公教2211公教3202公教2205明德商学楼0401公教2209公教2211世纪馆 南303国学楼110公教2205公教3504公教3104公教3104公教2206公教2206公教2212公教2212明德商学楼0104公教3305求是楼0223公教3401公教3202公教2201公教2203公教2220公教3206公教1504公教1504公教3402点到7.半,13节从7.40开始,5到6是12点到一点半,7-8是2.到3.半。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

工业区位布局院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班级:10级历史本科1班专业: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姓名:郭亚茹学号:0310100103一、工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国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产业布局理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扩展,以及生产活动内容和空间拓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一)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代表人物有:杜能和韦伯1,杜能代表观点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

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任何地方越集中越好。

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距离城市的远近。

为此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业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尽管杜能的理论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也没有研究其他产业的布局,但他的农业区位理论给西方许多工业区为理论的研究这一深刻的启发。

杜能本人也因为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誉为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2,韦伯的代表观点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提出工业区位论的时代,是德国在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域间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的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

在上述背景以及目的之下,韦伯在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基本环节中,挑选了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原因。

石墨烯发热膜介绍

石墨烯发热膜介绍
问2:电热膜跟传统的发热相比优势在哪里? 节能30-50%,热效率高,宽幅电压,升温快,秒升80度,精准控温,正负偏差不超过1度。
问3:电热膜的使用寿命有多长? 2万小时
问4:如何区分厚膜和薄膜从外观上? 厚膜一般有手感,还有印刷上去,跟载体是部分融合,而薄膜是跟载体熔在一起,所以延 展性能是一样的,不会有断裂或者老化发生。
电热丝
加热管
加热盘
石墨烯加热膜
石墨烯加热膜的的优点
产品优势
对比项 石墨烯电暖气 传统取暖器
对比效果
功率
1000W
3000W
节能65%
发热
辐射式加热
热传导加热 不干燥 模拟太阳光
功能 远红外理疗功能

场所 敞开环境可加热 密闭空间使用
促进血液循环 由内向外热
可户外使用
对比项 石墨烯电烤盘 传统电烤盘
高附加:新发明改写新历史 新历史改写新财富
石墨烯产品开发
可开发领域
石 墨 烯 远 红 外 水 壶
远红外辐射加热 效率高 更节能 面状发热,发热均匀(二维) 水不接触金属、密封胶等有毒材质 可煮茶、中药、婴儿热奶 无功率衰减
传统的养生壶实质不养生!!!
金属丝加热,热效率低 线状发热(一维) 无法避免与金属、密封胶材料接触 不可煮茶、中药 有功率衰减
行业拓展
石墨烯 发热浆料
发热建材
服饰穿戴
发热家电
工业加热
美容仪器
农业生产
谢谢!
取暖类
超轻 超薄 高效 环保
取暖器
暖菜板
干衣机
烘干箱
04
小家电常见问题解析
小家电品类常见问题解析
问1:电热膜跟市面上的稀土膜,金属膜,碳纤维,以及PTC膜的区别是什么? 电热膜全称是纳米金属氧化薄膜,又称半导体智能膜。薄膜跟上面的稀土膜,碳膜和PTC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薄膜是已经和载体熔在一起

产业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产业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1、产业经济学是一种()A、微观经济理论B、中观经济理论C、宏观经济理论D、古典经济理论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A、国民经济总量B、企业C、家庭D、产业3、有效竞争理论是由()提出A、克拉克B、马克思C、贝恩D、霍夫曼4、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A、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B、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C、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D、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5、产业组织是指()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6、广告的作用()A、有利B、有弊C、有利有弊D、无利7、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A、定价一般长期性的B、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战略C、价格一般定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D、对市场结构产生有利的影响8、以下哪种联系方式不属于按照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联系分类的方式()A、前向联系B、后向联系C、环向联系D、价格联系9、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角度看,“夕阳”产业是指()A、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B、处于衰退期的产业C、处于调整期的产业D、市场容量渐趋饱和的产业10、下列不属于SCP分析框架内容的是()A、市场行为B、市场绩效C、市场结构D、市场竞争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以下属于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第一产业的有()A、农业B、渔业C、畜牧业 D、林业2、产业结构政策通常包括()A、幼小产业保护政策B、主导产业选择政策C、战略产业扶植政策D、贸易保护政策3、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包括()A、企业规模B、进入壁垒C、市场容量D、产品差别化4、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A、供给结构的优化B、需求结构的优化C、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D、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5、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A、完全竞争B、完全垄断C、寡头垄断D、垄断竞争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产业的经济活动是某些经济活动或者部门经济活动。

()2、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符合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需求。

产业空间布局研究8.24

产业空间布局研究8.24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二O一O. 八[产业空间布局研究]目录一、产业的概念 (4)二、产业与城市 (4)2.1产业与城市的发展 (4)2.11产业革命时期 (4)2.12后工业时期 (4)2.2产业空间布局的理论 (4)2.21产业空间布局的概念 (4)2.22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理论 (5)三、产业用地原则与模式 (7)3.1工业用地在城市中布局原则 (7)3.2工业用地布局的模式 (7)四、产业布局的案例分析 (8)4.1重庆两江新区 (8)4.11概况 (8)4.12两江新区的定位 (9)4.13空间布局 (10)4.2天津滨海新区 (12)4.21概况 (12)4.22总体空间布局 (12)4.23功能布局 (12)4.3苏州工业园 (14)4.31简介 (14)4.32地段选择 (15)4.33边界和地段情况 (15)4.34目标与策略 (16)4.35规划概念 (17)五、马芜巢省直管集中区规划分析 (19)5.1马芜巢省直管集中区特点分析 (19)5.41滨水魅力城案例分析(略) (22)5.11产业特点 (19)5.12区位交通 (19)5.12集中区发展目标 (20)5.2滨江临港地区发展模式 (20)5.21港城的经济社会关系 (20)5.22港城的空间关系 (20)5.23港口城市范例(略) (21)5.3现代产业园规划 (21)5.31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概念 (21)5.32我国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21)5.33现代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及其规划对策 (22)5.34现代产业园范例分析(略) (22)5.4栖水筑成 (22)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一、产业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产业结构理论出现,产业分类法在国际上通用,他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三大产业:农林牧渔为第一产业、第二场那也是对第一产业提供原材料加工的部门、在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

“产业”的概念属于微观经济的细胞和宏观经济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每次都在这些题里边挑一些来出题,2013年出的是表示部分一、名词解释1.产业布局学2.空间3.重复建设4.原料指数5.理想重量6.区域生命周期7.杜能8.产业革命9.三圃制10.韦伯11.中项12.转运点13.地方失重原料14.逆向选择15.区域优势16.距离衰减原理17.联系指数18.运网19.钟摆布局20.区域产业布局规划二、简答题1.空间经济研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2.产业布局理论中行为学派与社会学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3.地理环境决定论与人地相关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4.已知直线型分布的各点的理想重量的分布为(7,1,8,9,3),何者为最优区位?为什么?5.资本为什么不充分流动?6.简述杜能的农业圈理论产生的背景。

7.简单劳动密集型工业与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布局指向有何差异?8.什么是比较优势?9.为什么说农业布局中的“因地制宜”是不完全正确的?10.现代农业的特点与发展基础是什么?11.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区位应具备哪些条件?12.梯度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13.产业布局学与区域经济学有何异同?14.中国八十年代的重复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什么?15.我国的五大支柱产业是什么?16.为什么劳动密集型工业要向落后地区转移?17.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是什么?18.面上分布的运网布局的原则有哪些?19.运费率递减规律对产业布局的主要影响是什么?三、论述题1.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两轮重复建设的背景及表现的不同之处。

2.论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取向。

3.原料地指向与消费地指向的工业分别应具备哪些条件?4.比较公路、铁路与水运三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5.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的特点与步骤是什么?6.论述我国未来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关键问题。

7.论中国目前的产业布局问题。

一、名词解释1.产业布局学:研究各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4.原料指数:由绝对重量到相对重量,进而提出了“原料指数”(MI)概念。

原料指数(MI)=生产中耗费的地方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5.理想重量:根据货物的属性,对其自然重量加权而得到的假想重量单位。

IW(理想重量)=PW*Rf(运费率)。

7.杜能:德国经济学家,被认为是经济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的创始人。

是现代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其《孤立国》是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10.韦伯: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西方生产布局学的创始者,代表作有《工业区位论》。

11.中项:在直线型分布的所有点中,若某一点左边的理想重量之和与右边的理想重量之和都小于或等于所有点理想重量之和的一半,则该点为中项,是直线型分布的最佳布局地。

13.地方失重原料:在加工过程中有一部分重量损失的地方原料。

(如甘蔗制糖)15.区域优势:指在一定规划期内能为产业发展所利用的有利条件16.距离衰减原理:随着距离增加空间的相互作用减弱,相互作用下降到某一点后,其存在就没有经济意义了。

可运移性和其表现(即距离衰退原理)是经济体系中的基本限制。

17.联系指数:有一个公式,电脑上不好输入。

但是理念是:联系指数越大的地方,该地方的发达水平越高。

18.运网: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运输路线组成的网络。

二、简答题1.空间经济研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答:记述阶段what is where解释说明阶段why规划发展阶段so, what to do2.产业布局理论中行为学派与社会学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013年没有这题)答:行为学派:把人的主观态度及由其所决定的人的行为作为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这一学派重视心理、文化、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对产业空间活动的影响,主张寻求最满意的而非最佳的区位。

社会学派:将社会因素作为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重视制度、政策、国防与人口等社会因素的研究。

5.资本为什么不充分流动?答:(1)已经投放在厂房和机器上的固定资产不易在空间上流动——工业惰性;(2)掌握着大量货币的金融机构与个人为了避免出现呆账,比较愿意贷款给那些已站住了脚的企业,而不愿意向风险较大的地区与企业投资;(3)金融机构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4)种族、宗教偏见也会限制资本的流动。

6.简述杜能的农业圈理论产生的背景。

答:现实背景:18世纪,英法通过工业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杜能的祖国德国还处在封建割据、以农业为主的阶段。

英法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走的是血腥的道路,农村地区对工业化有抵触,因此英法需要向德国大量进口粮食等农产品;德国农场主在出口粮食上挣了大钱。

但德国农业主要以“三圃制”为主,是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因此理论界提出问题:1.德国农业怎样布局最优?2.德国农业该如何经营,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理论背景:当时流行的答案是1.什么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2.主张全面地由粗犷型转向节约型杜能论证了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似是而非的7.简单劳动密集型工业与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布局指向有何差异?答:前者主要布局在不发达地区,后者布局指向本部门科技力量集中地区。

简单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特点与布局:1,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中劳动费所占比重大;2,生产技术较易掌握,工资低;3,产品低质价廉,附加值低。

布局在不发达地区。

技术密集型工业的特点与布局:1,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中劳动费所占比重大;2,生产技术难以掌握,工资高;3,产品高质高价,附加值高。

布局指向本部门科技力量集中的地区。

9.为什么说农业布局中的“因地制宜”是不完全正确的?答:由孤立化方法,杜能提出理论:如果环境各要素保持不变,那么利润最高的农产品将在区位竞争时出价压倒所有其他产品。

某种农业活动的竞争位置将取决于其在特定位置上所取得的利润的高低。

要获得最大利润,就必须节约运费。

因此农业布局时要遵循下列内容:1.最大运费节约原则;2.比较利益原则(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

所以,“因地制宜”是不完全正确的。

如果说因地制宜是正确的,那么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一样,因此种什么应该是随机的,但是呈现了农业布局圈,因此反证了因地制宜也不一定对。

11.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区位应具备哪些条件?答:1.有关工业在该地有长期发展的历史,积累了一支强大的、配套的科技力量2.拥有一系列的协作企业,包括协作厂与协作科研机构3.位于交通通讯中枢,信息灵通,情报资源来源广泛4.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偏高5.政府与企业大力支持科技发展6.有一个较好的科研、生活环境,有吸引力13.产业布局学与区域经济学有何异同?产业布局学是研究各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关系协调的科学。

产生背景不同:产业布局学是产业革命,区域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依据的经济学思想:前者是凯恩斯主义。

后者是古典主义;研究角度不同:前者是个体,后者是(区域发展与区域关系)总体。

16.为什么劳动密集型工业要向落后地区转移?1.替代,原来只能输入的现在能生产了2.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3.降低生产成本4.积累实力17.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是什么?答:互补性、可运移性与介入机会。

18.面上分布的运网布局的原则有哪些?答:1.用户费用最小原则2.建筑费用最小原则3.按流量和流向确定线路原则4.运输成本具有复杂性三、论述题3.原料地指向与消费地指向的工业分别应具备哪些条件?答:原料地指向:1.MI>1,使用了失重原料2.原料加工后体积缩小3.原料易腐,加工后不易腐,便于装卸4.消费地分散,而原料地集中。

消费地指向:1.MI<1,加工过程中使用了广布原料2.加工后产品体积增大3.原料耐送而产品不耐送4.原料地分散,而消费地相对集中5.工厂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经常与消费者打交道(如高档时装)4.比较公路、铁路与水运三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答:公路:优点:站场费用小,汽车站的修筑和管理费用低,汽车运输可直接从门到门。

运输方式灵活,适应性强,在短途运输中比其他运输方式节省,适用于:1中短距离客运2距离在640公里内的城市内,城市与郊区间的货运3水路与铁路辅助线,集散物资的装运4连接交通闭塞的落后地区5长途运输,门对门,装卸次数少,速度快。

缺点:途中费用很高,耗能源多,折旧费用高,运载能力低。

铁路:优点:运费率居中,是水运的4倍,公路的1/3。

优势在于中距离运输。

实际上,由于水运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陆上运输中铁路比水运更有优势。

在美国和西欧,铁路有衰退迹象,主要竞争者是汽车,640公里以上火车才又优势。

水运:优点:路途费用省,内河航运的路途费用只有铁路的1/4,汽车的1/12,海运更便宜。

缺点:站场费用高,不宜短途运输。

一般不得短于650-800公里。

河海航道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许多地区不能直达;有些地区虽然能够直达,但有很大的迂曲,速度慢。

5.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的特点与步骤是什么?答:特点:战略性,长期性,广泛性步骤:1.历史分析2.现状分析3.区域产业布局的优劣势分析4.区域产业布局战略的确定5.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6.区域非专业化产业发展安排7.区域产业布局的重点空间选择8.区域产业布局的政策支持。

7.论中国目前的产业布局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