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费县2008-2009学年度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学业水平检测试卷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2009学年度某某费县第一学期九年级学业水平检测
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候,在新的一年里,你准备送给自己怎样的祈愿呢?把心底的话工整地写下来。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妙手回春断臂残垣奄奄一息一气喝成
无精打采吹毛求刺如坐针毡转瞬既逝
错字
改正
3.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某某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
..采购”本是政府的惠民措施,但遭到一些人“恶搞”。

(指公开、公平、公正。


B.某某“最牛.钉子户”的房屋犹如立于孤岛之上。

(形容自高自大的骄傲神气)
C.针对“读图快餐”造成的营养不良现象,专家呼吁要引导青少年多摄取“绿色食品
....”。

(健康有益的文字读物)
D.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他在机关干了几年就下海
..了。

(指经商)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通过收看电视现场直播,使我们感受到中国体育健儿顽强的拼搏精神。

B.在刚刚结束的第29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共夺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和28枚铜牌,这是中国人永远值得纪念和骄傲的日子。

C.几个农民工来到经理部索要工钱,经理派副经理和他的助手接待了这些农民工。

D.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和改进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是一项战略工程。

5.根据提不默写诗句。

①《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沁园春·雪》一词中上下阕过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陈涉世家》中最能体现陈胜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李清照在《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比喻新奇,形象写愁绪之浓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予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节选部分选自史书《》,这是由西汉末年的_______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的。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
8.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2)长跪而谢.之()
(3)亦免冠徒跣.()(4)休.祲降于天()
9.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秦王是如何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11.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6题。

暖冬
(1)小的时候,是那么疯。

数九寒天的,跑到村东小河上砸开一块冰,人蹿上去,兴奋得尖叫;拿一根细竹竿撑着河床,那冰就行驶开来,成一条冰船,满载着童年的快乐。

(2)照例是午后。

照例,他是唯一的舵手,把一根竹竿挥得虎虎生风。

突然却从脚下传来
断裂的咔嚓声。

低头一看,那冰已经破裂,在他的两腿之间,裂开一条半尺宽的口子。

一块冰分离成两块,慢慢漂向相反的方向。

他急了,怪叫一声,扔掉竹竿,人却掉进河里。

冰水像无数把刀子,扎得他浑身刺痛和麻木。

(3)好在河水不深,仅没到胸。

他颤抖着牙关爬出来,缩成一团,高呼救命。

恰好有村里的老人经过,把他放上独轮车送回了家.
(4)他被母亲大骂一通。

屁股上,落了母亲恶狠狠的笤帚。

母亲说那河那么深,你不知道?母亲说怎么不淹死你?母亲说棉袄棉裤都湿了,晒不干,你明天穿着炕席上学?他缩在炕头的棉被里说,我明天不上学了。

母亲说你敢?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不去上学?你敢?
(5)母亲把他的湿衣裤拿到院子里晒。

冬天的阳光,象征性地洒在上面。

那些衣服很快冻成冰棍。

母亲坐在炕沿,看着他,愁眉不展。

(6)那些年月,家里不可能有多余的棉衣棉裤。

是啊,明天,冰天雪地的,他怎么上学? (7)他一直把自己包在棉被里,看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

他小心翼翼地吃饭,小心翼翼地和母亲说话,小心翼翼地写作业和睡觉。

他知道自己闯了大祸。

他知道自己得一直呆在炕头,直等到他的棉袄棉裤彻底干燥。

(8)夜里他醉来,看到微黄的光圈和一抹年轻的剪影,那是母亲和她的油灯。

(9)早展他被母亲推醒。

母亲说快起床上学,要迟到了。

他惊奇地发现,母亲竞给他捧来了新的棉袄棉裤。

干燥的棉袄棉裤穿在身上,暖和并贴身。

每一个扣子都亮闪闪的,像从夜空中摘下的星星。

他背着书包上学,走到院子里,突然回头。

母亲正在玻璃窗后看着他。

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他,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

(10)那天他突然长大了。

他不再爬墙上房,不再去冰河划船。

那一天,母亲年轻的容颜永远并深刻地烙进他的记忆。

(11)那年冬天特别冷。

但他一直认为,那是他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12)可是那个冬天,母亲却落下一生的病根一类风湿。

那天,她用了整整一夜,将自己的棉袄棉裤认真地改小,套在他的身上。

(13)然后,整整一个冬天,母亲没有自己的棉衣。

12.在“那一天,母亲年轻的容颜永远并深刻地烙进他的记忆”一句中,作者用了“烙”这个字眼,将它改为“印”字或“刻”字好不好?为什么?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文章第九段,有这样一句话:“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他,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

”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14.文中说,那年冬天“特别冷”,但“他”却一直认为,“那是他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为什么?作者这样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15.既然母亲如此疼爱,可文章第四段又较细致地叙述了母亲对他的责打、责骂,这如何理解?
16.读这篇文章,你也许会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请默写这首诗,并结合这首诗谈谈你读本文的感受。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2题。

有感于读书声已经消逝
①诵读优秀文章和诗词,品陶涵泳,潜移默化
....,是中华民族教书育人的一个悠久传统。

②然而,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前不久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去,我们经常用书声琅琅来形容我们的校园,可是现在我们校园里变得沉寂了,已经听不到读书声了。

”他大声疾呼:“大姆指代替不了喉咙!”看来,校园里没有书声,已经是一个全国性问题了;而且,全国听不到读书声,已经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大问题了。

否则,何劳一位部长在谈到《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时,面对新闻记者,这般慷慨动情?
③对青少年来说,古今中外佳作的朗读,为何如此重要?钱理群在北大讲授“鲁迅研究”20年,他有一条体会,也可以很好回答这个问题:“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

他作品里的那种韵味,那种浓烈而又千旋百转的情感,里面那种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都需要通过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

讲鲁迅作品,最主要的是读……这是接近他的内心世界和他的艺术的‘入门’通道。

”其实,读鲁迅是这样,读其他经典篇章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脱离对文本的潜心阅读,学子们怎会受到关的熏陶、写作方法的启迪和人文精神的教化?
④可是,多少年了,我们的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这社会风气也太急功近利了,你考什么,我就简单对号整什么。

中考、高考不是全都不考朗读吗?口头读的再好有啥用?练习册和大卷堆积如山,孩子如果偷空看看《三国》之类名著,还往往遭受家长(a)(呵斥、批评)说“那是闲书”!在“哑巴语文工厂”流水装配线上,孩子们就这样经受着模式化操作训练。

于的全是“手力”活,见到“阅读分析”就头疼,还谈什么朗读乐趣呢?“手指代替了喉咙”,也算我们一种特殊“国情”吧?
⑤众所周知,普及教育在课时分配上,语文课是最多的。

但如果随机抽出一些中小学学生,
听听他们的朗读,读出声调和感受来的,那可是凤毛麟角
....。

教育到了这个份上,更兼实用主义流行,功利主义泛滥,世风(b)(浮躁、枯燥),娱乐化大行其道,网上泛泛浏览成为
时髦,国民图书阅读率年年下滑,当下到了触目惊
...心的地步,这话恐不为过。

当然,读书声
的消逝,还只是一种表象,其内里隐藏着的是全体国民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的缺失,这才是让人们深长忧虑的原因。

⑥但,历史必定还是要发展的。

我们在建设经济大国的同时,也必然要相应建设文化大国。

而文化之建设较之经济的发展,定然难之又难,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就从抓琅琅读书声为起步吧!(摘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7.在第④段和第⑤的横线处应分别选填的词语是:a_________ b________
18.释义①潜移默化:
②凤毛麟角:
19.第③段引用钱理群教授的话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作者认为贴近文本的朗读有何作用? 20.作者在论述了“读书声已经消逝”之后表达了怎样的深切担忧?
21.从修辞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在“哑巴语文工厂”流水装配线上,孩子们就这样经受着模式化操作训练。

22.针对文中所说的现象,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你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生的脚板像不断上窜的身体一样“疯长”,到哪里去给他找一双合脚的鞋呢?他的父母几乎转遍了某某的大街小巷,但总是失望而归,这位小巨人饱尝“穿小鞋”的滋味。

后来父母花了很大的代价请人从国外带回来一双名牌球鞋,小巨人如获至宝,倍加珍惜。

时间长了,这双鞋被穿得又破又烂,他也一直舍不得丢弃,因为他尝到了“穿一双合脚的鞋行路”的甜味。

请以“穿鞋与行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立文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不少于600字。

2008-2009学年度某某费县第一学期九年级学业水平检测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l5分,1—4题,每题2分,默写每句l分)
1.略
2.臂一壁刺一疵喝—呵既一即
3.B(指强硬,无惧压力)
4.D
5.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二、文言文阅读(共l9分)
6.《战国策》、X向(2分)
7.略(2分)
8.通“苍”、道歉、脚、吉祥(4分)
9.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分,关键是“挠”“谢”“谕”两个“以”的翻译必须到位。


10.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分,每问2分)
11.胆识过人,机智勇敢(能达到相应的要点均可)(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共21分)
12.(4分)改为“印”或“刻”不好。

(1分)“烙”一词表明留下的印迹深,不易磨灭(1分)这样写更富表现力,能更充分、更传神地表达伟大母爱留给他的印记之深,令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2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那是母亲关爱的目光。

(i分)母爱让“他”在严冬里有春光融融、暖意盈怀之感。

(1分)母爱将与“他”的人生永远相伴,给他温暖给他力量。

(1分)(意思对即可)
14.(5分)①“他”有了两件棉衣可以御寒,无受冻之忧;(2分)②“他”有了母亲用爱的目光编织的可以伴随他人生的温暖的路。

(2分)(意思对即可)这样写,既照应题目,点明了题意,又升华了主旨,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1分)(意思对即可)15.(3分)母亲的责打、责骂实际上反映了她对孩子的担忧、对孩子的期望,透露出来的是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2分):另外也暗示了当时艰难的家庭境况(1分)。

16.(5分)默写((3分,错一处扣l分,扣完为止)感受(2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共15分)
17.①呵斥②浮躁(1分)
18.①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②这里比喻朗读很好的学生十分稀少。

(2分,每词l分)
19.文化建设应从抓琅琅读书声起步。

(1分)青少年朗读古今中外佳作十分重要,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写作方法的启迪和人文精神的教化(2分)
20.表露了对全体国民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缺失的深切担忧。

(2分)
21.本句分别用“哑巴语文工厂”和“流水装配戏”生动地比喻忽视朗读只重视书面习题训练的语文课堂和学生所受的模式化的“动手不动口”的单一训练,起到了直观而形象的表达效果,讽刺了死板而枯燥的应试教育。

(3分)
22.学生能结合自己朗读实情,言之成理即可。

(4分)
四、作文(50分)
参照中考评分标准
【提示】这是一道“哲理蕴涵”型的话题作文,审清题意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

从话题材料看,其中包含着一组对比——饱尝“穿小鞋”的滋味和尝到了“穿一双合脚的鞋行路”的甜味,也就是说,“鞋子”是否合脚,对“行路”顺畅与否影响很大。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有了适合自己的方法、途径、岗位、处世策略、成长环境以及其他各种条件,一个人(或国家)的发展才能顺利,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具体写作时应选好切入点,比如:一、从教育的角度,可以谈学生渴望因材施教;二、从择业的角度,可以谈热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三、从创业的角度,可以谈和谐的外部环境是成就一番事业的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