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脑电图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伤评估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频脑电图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伤评估的应用
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期间,利用视频脑电图监测脑功能损伤的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时间为2014年1月—2016年6月。
入院后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方案,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
依据治疗效果分为显效组和非显效组,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脑电图指标变化。
结果:治疗3d、7d、14d后,显效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非显效组;BSI指标、DTABR指标和非显效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期间,视频脑电图监测能够及时反映出脑功能损伤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视频脑电图;脑功能损伤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016-02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by video EEG monitoring Clinical study of brain function damage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video EEG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55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6. After admission, edaravone treatment of video EEG monitoring. According to the therapeutic effect,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ffective group and the ineffective group.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with 3D, 7d and 14d, the NIHSS scor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non significant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of BSI index, DTABR index and non significant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video EEG monitoring can reflect the damage of brain function in tim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Acute ischemic stroke; Video EEG; Brain injury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数据调查显示,该疾病占脑卒中总数的60%~80%,具有发病急、致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生命安全[1]。
临床治疗期间,为了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和改善情况,一般选用颅脑CT、MRI等检查方法,实践表明在脑功能损伤的评价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
相比之下,视频脑电图监测能够准确反映出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
基于此,本文选取55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了视频脑电图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共计患者55例。
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3],患者经颅脑CT或MRI检查后确诊,发病时间在72h以内,神志清晰,能够配合各项诊疗工作,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脑出血患者、癫痫患者、脑炎患者、脑部手术史患者、药物禁忌患者等。
其中男性29例(52.7%),女性26例(47.3%);年龄最小43岁、最大76岁,平均(56.4±2.3)岁;合并症:高血压21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5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抗凝、扩容、降纤疗法,改善微循环;选用依达拉奉注射液
保护脑细胞,由西安利君制药公司生产,批号为H20120042。
用药剂量为30mg,和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滴注,将滴注时间控制在30min以内,每日2次,共计治
疗时间为14天。
如有必要,可以选用电针治疗仪针刺曲池穴、合谷穴、外关穴、太冲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等,设置频率为50~100Hz,每次治疗时间为
10min。
1.3 视频脑电图监测
患者入院后,在治疗过程中全程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仪器选用数字化视频
脑电图仪,要求室内温度控制在20~30℃范围内。
按照国际10/20系统放置电极,单级16导联。
每次检查时间为24小时,检查完成后对脑电图图像进行保存,并
选择其中质量较高的信号波段分析功率谱。
判断标准如下:正常:α波节律,或
α波占优势,伴有少量θ波;轻度异常:α波不规则,或出现较多δ波、θ波;
中度异常:θ波占优势,或两侧活动不对称,或δ波成群成串;重度异常:存在
广泛δ波、θ波,或爆发性抑制/平坦活动。
考虑到患者病情变化主要反映在α波、β波、δ波、θ波的形态变化上,因此观察指标采用脑对称指数(BSI)和波形比
率(DTABR),DTABR计算方法是(δ波+θ波)/(α波+β波)。
1.4 观察项目
(1)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d、7d、14d后,采用NIHSS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4],包括意识、眼球运动、面部表情、四肢能力、共济失调、语言、感觉、忽视症等项目,分值越高代表功能损伤越严重。
(2)临床疗效评估标准,依据治疗后的NIHSS评分减分率[5]:减分率在90%以上为痊愈,减分率在46%~90%为显著进步;减分率在18~45%为进步,减分率不足18%为无效。
其中,痊
愈+显著进步划分为显效组,进步+无效划分为非显效组。
1.5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分析软件SPSS(版本为18.0),计数类资料用(n,%)
表示、χ2检验;计量类资料用(x-±s)表示、t检验。
P<0.05,差异明显。
2.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3d、7d、14d后,显效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非显效组,差异显著(P<0.05)。
见表1。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脑卒中的一种类型,急性期指的是发病后的14天以内。
针对该疾
病的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发病率一直在提高,由于病情重、进展快、预后不良,成为致残、致死的原因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该类患者发病后3个月的死亡率为9%,发病后1年的死
亡率则上升到11.4%[6]。
及时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视频脑电图监测利用了神经电生理技术,是对患者脑部的生物电进行放大,然后形成曲
线图,分析波形的变化特点,结合视频监测中患者的活动情况,可以有效排除伪差,即可诊
断出脑部疾病,常用于脑炎患者、癫痫患者、脑血管疾病患者中。
众多电化学过程导致的细
胞外电流产生了头皮脑电图,脑电图能够密切反应脑代谢过程,其对于脑损伤最常见的两个
原因即缺血和缺氧具有选择性的易感性,可以对缺血部位提供有用的定位信息。
针对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果脑部血流中断30秒时间,脑电图即可发现异常并记录下来[7]。
而且,患者发病后脑部会产生氧自由基,严重损害神经元细胞膜,引起脑水肿等病理现象。
因此,
文中5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依达拉奉清除氧自由基,有效保护脑细胞,有利于
改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本次研究中,将治疗前、治疗3d、7d、14d作为时间点,分析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可知,所有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都在降低,且显效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
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患者的神经元电活动发生异常,此时脑组织形态结构还没有发生变化,因此颅脑CT检查表现为阴性,而视频脑电图检查为阳性,能够及时、准确评估神经功能的变化。
从BSI指标上来看,显效组患者治疗3d后开始明显降低,而非显效组治疗3d后出现恶化、7d后开始明显降低;从DTABR指标上来看,显效组治疗后指标一直在降低,而非显效组治疗3d、7d 后出现恶化,治疗14d后开始降低。
因此,BSI指标、DTABR指标,可以作为评估患者脑功能损伤的指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在雷发珍的研究中[8],以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治疗后分为显效组、非显效组进行比照,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后的NIHSS评分、BSI指标、DTABR指标上,均有明显的差异,和本次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期间,视频脑电图监测可在床旁进行动态观察,能够及时反映出患者的脑功能损伤情况,有助于迅速发现病情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视频脑电图抗干扰能力日益增强,广泛用于急诊科,手术室,ICU等科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春方,孙长城,张希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电信号的样本熵特征分析[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5,(03):138-142,147.
[2]武晓磊,王丽敏.电针治疗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电图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3,(08):949-951.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国全科医学,2011,35:4013-4017.
[4]尹小明.定量脑电图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与新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33(03):283-285.
[5]王磊,谭莹.高压氧联合脑循环电刺激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5,22(04):271-275.
[6]袁端华,李新姑.动态脑电图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癎的研究[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4,21(02):67-71.
[7]申浩,周晖.脑电监护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
26(02):157-159.
[8]雷发珍.利用脑电图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22):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