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废名小说《桥》的现实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废名小说《桥》的现实主义
作者:龚婵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1期
摘要: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立文学精神的小说家,同时他又是一位非常寂寞的作家。

《桥》常被认为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叙述,然而废名并不是不关注现实的作家,本文从文本取材和人物心理的真实这两个层面揭示了《桥》中现实主义的表现,从而打破了《桥》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叙事的误解。

关键词:废名;现实主义;《桥》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周作人很早就指出:“冯君的小说我不觉得是逃避现实的,他所描写的不是什么大悲剧大喜剧,只是平凡人的生活,这却正是现实。

[1]”无疑,周作人的眼光是敏锐的。

尽管废名笔下的乡村有如画般景致,着力表现的也是平凡乡居生活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表面上是在逃避现实,实则是废名用他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于现实的关注,在《桥》中表现为取材的写实性和主人公的心理真实。

(一)取材的写实性
这首先体现在《桥》中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上。

《桥》中的风物大多都是以其故乡黄梅自然风光为底色,且很多是原模原样的自然景观。

沈从文曾评价废名小说中的风物:“作者生长在湖北黄冈,所采取的背景也仍然是那类小乡村方面。

譬如小河、破庙、塔、老人、小孩,这些那些是不会在中国东部的江浙和北部的河北山东出现。

[2]” 废名家住黄梅县城,小时候常喜一个人跑往二里的外祖母家,自本家至外祖母家要过三座桥,再过一段河坝就可到达[3]。

这一路的沿途风景甚美,《桥》中的许多章节如《洲》、《沙滩》、《金银花》,其中涉及到的场景描写皆取自这一段路程,从《桥》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我们都能看到废名黄梅故乡的影子,或者说是以故乡为原型,在这个层面上,是现实的。

其次,《桥》中所描写的皆是一些“小人物”,关注的也是底层人民的平凡生活故事,以此来挖掘出他们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而这些平凡人物大多都是以鄂东乡民们为原型的,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善良朴实、勤劳憨厚也皆是鄂东乡民的特质,这与废名童年时与村民的亲密接触有关。

小时候的废名常居住在离县城二里外的外祖母家,这提供了他与农民相处的机会,通过近距离观察,洞察出了农民身上的善良淳朴的本性,从而成为了废名创作的素材。

《桥》中的三哑叔以史家奶奶家的长工身份出场的,在《桥·落日》中送插花的竹子给小林,送小林回家、让小林骑在牛背上,因而小林认为“三哑叔是再好不过的一个人”,这还仅是体现在三哑对
小林的关爱之上。

那么透过三哑与小林的对话:“三哑叔也有他的老家哩”、“三哑叔是个讨米的哩,正是哥儿这么大,讨米到奶奶家门口”、“三哑叔是一个忠实的长工,除非我家奶奶百岁升天,三哑叔是不离开史家庄的”。

我们得知三哑年轻的时候流落此方,为报答史家奶奶的收留之恩,一直勤勤恳恳地担任着长工的角色,直到他发出除非奶奶升天,自己绝不会离开史家庄的誓言时,三哑叔的忠厚老实,善良质朴的品性便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个中多少带有鄂东农民的勤劳质朴的素质在里面。

(二)心理的真实性
此外,这种现实感还体现在《桥》中主人公小林的心理体验上。

如果说,《桥》的上卷主要着力刻画的是小林的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对世事悲哀的无知懵懂,还存有几分超脱意味,下卷则通过对主人公心灵世界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力求把小林的忧郁、感伤的气质暴露在读者面前,从而引发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对内在心灵的审视。

在《桥》的下卷中,程小林是作为还乡者的身份出场的,小林在外漂泊了十年,“是走了几千里路又回到这‘第一的哭处’”。

小林在河边曾对狗姐姐说道:“我在一个沙漠地方住了好几年,想这样的溪流想得很……我的心简直受了伤,只有我自己懂得。

……我自己做的事不称我的意,简直可以使得我悲观。

”可见,小林的归乡是为着逃脱外在世界的打击,而之所以隐遁到儿时的乐土也是出于疗伤的目的。

然而,即便是回到远离纷繁人世的“世外桃源”,小林也同样无法忘却黑暗现实造成的心灵创伤,依然不能摆脱内心的苦痛。

在《桥·树》中,小林突然说道:“昨夜我做了一个很世俗的梦,醒转来很自哀……世事一点都不能解脱。

”“世俗的生活扰了我,我自己告诉自己也好像不很美,而我这样的灵魂居然是为它苦过了”。

再来反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启蒙派”知识分子怀着积极入世的心态,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造当时的黑暗现实,但随着“五四”运动的退潮,启蒙开始陷入困境,“启蒙”派知识分子也开始对启蒙大感失望和怀疑。

在深刻反省历史的过程中,他们一方面自我否定和批判,从而产生了隐居到宗法制农村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甘于轻易放弃理想,然而又苦于找不到真正的思想出路,由此而来的苦闷、孤独、绝望的情绪紧紧笼罩着他们。

废名也如此,“五四”运动落潮使他的思想进入了“彷徨”期,“无路可走”的悲哀投射到废名的心灵深处,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危机和惶惑痛苦,使他深深地感到生命的“虛无和寂寞”。

为了找寻出路,他将目光转向了黄梅故乡,希冀隐匿到宗法制乡村来达到疗伤的目的,然而却又不能真正地忘却黑暗现实给自己造成的心灵创伤。

废名对小林心理的细腻刻画,很好地将小林的忧郁、感伤的气质展现出来,同时也传达出废名本人乃至整个时代的青年们,对于“五四”退潮后的普遍沮丧、迷茫的心理状态,因而,这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文本所传达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苦雨斋序跋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07.
[2]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16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45.
[3]王风.废名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