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堡的礼物》看索尔贝娄的人文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洪堡的礼物》看索尔贝娄的人文观
熊丽婷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洪堡的礼物》是索尔贝娄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有其重要的文学鉴赏价值。

在这部作品中也深刻体现了作者的人文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

本文基于其文学价值,探讨了索尔贝娄人文观的体现,以期能实现这部作品的深层解析。

关键词:《洪堡的礼物》;文学价值;人文观;价值观
《洪堡的礼物》是索尔贝娄的杰出作品之一,给现代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是索尔贝娄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同时也是在思想内容、情感表达以及艺术形式层面都极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索尔贝娄的人文观通过两代作家的人生际遇得以充分的表达。

洪堡的“礼物”是一个双关之语,既表示洪堡给希特林所留下的剧本提纲,更表示希特林在洪堡那里传承的人文精神。

对这部作品所传达的人文观念进行解读有其重要文学价值意义。

一、《洪堡的礼物》文学价值
索尔贝娄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伟大作家之一,其作品是二战后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表。

《洪堡的礼物》是索尔贝娄的第六部小说作品,于1975年出版,成为当时美国文学界的杰出作品。

该部作品获得了1976年的普利策文学奖,自出版以来声望不减,索尔贝娄本人也于同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深受文学受众的广泛喜爱。

《洪堡的礼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传文学,同时主要人物也并不是叙述者这一单一个体,但实际上在这部小说作品中也体现了索尔贝娄自身的现实经历,虚构小说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虚实结合让这部作品更具备文学鉴赏的魅力。

这部小说描写了两代作家的命运变迁,曾获得两届普利策奖同时还获封法国勋章的希特林是一名中年作家,婚姻和情感生活均不如意,同时文学生涯也开始走下坡路,创作遇到了极大的瓶颈,失去了创作灵感和突破的动力。

希特林对于其前辈导师洪堡一直充满了歉疚之情,洪堡给予了希特林文学上的启蒙,但希特林却在洪堡穷途末路之际未施予援手,洪堡最后潦倒去世。

而如今希特林也面临着极为类似的人生遭遇,他借助于洪堡给他留下的一个剧本提纲成功摆脱了文学创作上的瓶颈时期,摆脱了物质上的困境,这也便称之为是洪堡的礼物。

但在希特林收获了洪堡的礼物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洪堡当年所承受的精神困境和情感苦楚,而这同样也是洪堡的礼物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关于人文观念有着极为丰富的描写,因此也能成为感受索尔贝娄的人文观的重要线索。

二、《洪堡的礼物》人文观的体现
在西方世界,人文观及人文主义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随着文艺复兴、启蒙理性时代得到了更为深远的发展,但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文观念和人文主义的本质精神却并没有得到意想之中的发展,反而面临丧失的危险。

人们生活方式不断进步的同时,对于现实的依赖程度也在日益加深,人类的理想、道德、情操、信仰这些重要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正处于逐渐湮没之中。

这便是索尔贝娄一直在尝试反思的重要问题,他基于犹太母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多重文化背景之下,对人文精神进行精妙的刻画和阐释,正如诺贝尔授奖词所言,“对当代文化赋予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

(一)人文精神的传承感
在《洪堡的礼物》这部作品中描写了两代作家的人生际遇及其思想共鸣的经历。

洪堡在给希特林的临终遗言中提及到“我们不是自然的生物,而是超自然的生物”,这实际上是洪堡从自身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生中所感悟到的生活本质。

洪堡因一部作品一鸣惊人,自此一直试图以文学和艺术的魅力来唤醒耽于享乐的现代人对于生命本质的思索。

但这样的执着遭受了现实的打击,直至精神崩溃流落疯人院,直至流浪街头,最后因心脏病突发而死。

洪堡的自身命运是悲剧的,但他的人文精神却被作为一份独特的礼物被希特林所传承,这不仅仅指洪堡所遗留下来的剧本带来了普世意义上的成功,而是指洪堡关于生命本质的感悟在更深层面上被希特林所传承,正如文中所写“想象力绝不会枯竭”,关于人文关怀的生命启示才是最为动人的礼物被希特林所传承,希特林在心灵层面上与洪堡的人文精神产生了共鸣,同时也激发了自身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独特感悟,从而幡然醒悟开始想要“过另外一种生活”。

这样的人文精神传承之感也体现了索尔贝娄的朴素人文观,世事多变幻,但人类依然要勇于和善于坚持寻求内心的本质信念,“生活究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感的不断反思和感悟来回归那片心灵的净土,即洪堡遗言中“超自然的存在”,这实质上是人文精神的诗意存在。

(二)人文精神的历史感
通过《洪堡的礼物》可以看出索尔贝娄的人文观也极具历史感的厚重意义。

人类处于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之中,受到实践性和空间性的特殊限制,因此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过去、现在和未来缺一不可,不可割裂。

在这部小说中,洪堡想通过诗歌文学的艺术魅力唤醒更为清新的自我价值,但这一设想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因此遭遇了失败。

但究其本质,这样的失败是由于洪堡并未将人文精神的历史感融入到自我价值构建过程之中,仅仅沉浸在“我需要回到一种能够写诗的状态”,想在当下的现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度项目:论索尔·贝娄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意识,项目编号:WGW1508。

 下转(第76页)
实之中找过去必然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极为悲剧的。

但洪堡在临终前感受到这样的不现实,最后时候的清醒和勇敢促使他正视过去和当下,也因此才能为希特林留下那一份极具人文精神的宝贵礼物。

希特林作为这份礼物的收获者,同时也是传承者,他基于洪堡的礼物之上反省了自己所处的历史、当下以及未来,因此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再次升华,“现在就要靠我做一点事情,最后把车轮向有利的方向一转,把从人世获得的道德观传达后世。

人世是你能够获得道德观的地方,而后世则是需要它的地方”,这是希特林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本质上也是索尔贝娄人文观的充分体现,这是属于历史长河的一部分,并不是割裂存在的。

(三)人文精神的现实感
人文精神并不是飘浮在空中,它是来源于生活并且需要应用至生活的重要价值观念。

在索尔贝娄看来,平凡的个体或事物或许隐藏着奇迹的启示,但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则需要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

洪堡仅仅依赖诗歌来欢迎人们的想象力,看起来失败了,但这作为礼物传承给了希特林。

希特林通过对于生活的自省看到了艺术仍然存在的自然魅力和力量,他开始发现关于人文观、道德观、价值观的自省有助于超越自身所处的社会危机,并在不断自省中实现新的平衡,通过新的精神支柱的构建,重新恢复积
极生活的理念,再次介入尘世中的世俗生活。

最终,身无分文的希特林回到了欧洲,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人文精神并不是空中楼阁,只有回归了生活,才能迸发最为迷人的灵魂之光。

三、结束语
《洪堡的礼物》以两代作家的人生际遇作为描述主题,以浓厚的人文观念作为重要理念贯穿文章的始终。

在索尔贝娄看来,现代文明给人类精神带来了痛苦,但与此同时人性之光也表现在人类面对物质和精神苦楚的时候所表现的人性尊严和勇气,而这正是人文理念中最富魅力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司文会,潘利锋.循规蹈矩的“天使”或离经判道的“妖妇”——从《洪堡的礼物》看贝娄的性别政治无意识[J].宜宾学院学报,2010,09:55-58.
[2]王凤,刘勇.析《洪堡的礼物》中索尔·贝娄的人文精神[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71-175.
[3]姜杨.从《洪堡的礼物》看贝娄的知识分子情怀[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5-26.
[4]吴晶.生存本质与诗人之死——从《晃来晃去的人》到《洪堡的礼物》看贝娄思想的积淀与突破[J].名作欣赏,2011,29:79-81.
法是个不错的创作方法。

搞创作、原创的剪纸、油画、版画、国画其实都可以借鉴这个方法。

就图二曲青棠老师的《金岁格外红》这件作品介绍下“米字格”造型方法。

图二
这件作品是曲老师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的剪纸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所有物体的造型都在卡一个“米”字。

作品中这位女性和小孩的脸都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形状,这真是“米字格”造型的方法的作用。

在整幅画中所有的横向的线都是水平的,竖线都是垂直的,斜线都是平行的。

卡米字格的造型方法会造成一种局限性,所有的线条都需要在这个米字范围内,但是正是这种局限性使的画面中的人物有所变形、夸张,更富有装饰性。

这种有规律性的具有装饰画风格的绘画语言,在传统的剪纸中是没有的。

这就是新剪纸和传统剪纸的区别,也是专业美术工作者对传统剪纸的创新的代表点。

烟台的“新剪纸”将民间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的生活和审美相结合,以新颖的表现方式适应着多元化美术的发展。

只有新剪纸的作者对剪纸怀着一股真情实意,从心底真正的迸发出对生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才能创作出新的剪纸作品。

根据所要表现的题材有主见的继承和创新。

将剪纸运用到生活或者其他艺术形式中,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四、结语
曲青棠老师作为烟台“新剪纸”的代表他是成功的,他来自人们群众对剪纸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接受过新教育,对装饰画、版画、国画都有所学习。

他吸取这些画种的表现方法,融入到剪纸之中,兼容并蓄。

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和民间传统艺术的质朴情感,又不失现代艺术的时尚气息。

新的时代下,还会有千千万万的人走到对剪纸创新的队伍中,通过对更多不同艺术语言的认知会有更新的剪纸形式的出现。

同样艺术是想通的,剪纸的艺术语言形式也会给从事其他艺术形式创作者带来灵感,艺术的道路会越走越广。

参考文献:
[1]王光敏.剪纸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2]陈竞.中国民间剪纸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陈又新,胶东窗花[M].山东人民出版社,1955.
[4]山东省群众艺术馆编,山东民间剪纸[M].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上接(第74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