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时达标10-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十)
1.《纽约时报》自19世纪中期创刊以来,长期占据美国乃至西方主流媒体的领袖地位。

该报曾观察和记录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纽约时报》关于近代中国报道的一览表(节选)
(1)上表中,《纽约时报》报道了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
(2)任选上述其中一个事件,全面分析其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两个事件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

解析(1)据材料“1857年1月23日,英国海军进攻某某,攻陷两广总督府”“1911年10月14日,革命军在武昌宣布成立某某制政府”,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

(2)可任选一个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思考。

(3)首先要提出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可选择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政治某某化日益进步等视角进行评述,然后要结合史实说明,还需要与背景、内容、作用和影响建立联系,能够进行深刻而全面的论述。

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

(2)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促使清政府改变政策,洋务运动兴起,产生中体西用思想等。

辛亥革命影响:推翻了中国 2 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某某某某国,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某某某某的观念深入人心。

(任选一个事件回答即可)
(3)示例一如若选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背景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代议制的完善,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懦弱和地大物博,内容是军事侵略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作用和影响为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处于被侵略状态,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示例二如若选政治某某化日益进步,背景为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
严重,中国人为了强国御侮,挽救危机而开展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和实践;内容有军事反抗,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作用和影响为中国政治某某化日益进步,有助于抵御列强,救亡图存。

2.(2018·某某百所重点学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9年,法国政局发生变化,某某派的刚必达、茹费理内阁接连执政,鼓吹殖民扩X。

法驻越海防领事公开叫嚣:“法国必须占领东京(越南北部地区)……一旦欧洲各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

”《申报》似乎感知到这一脉动,相继抛出四篇评论,指出了安南(越南)局势的危险:“今安南之于法人……设有不和,西南境上若某某、若某某,逦迤三四千里,骤议防堵有此大力量乎?”……1882年,李维业率(法)军攻占河内。

——摘编自彭利芝《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材料二1883年至1885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使清政府内部出现两种不同观点,一派主X 同法国作战,认为国家通过洋务运动,自身经济、军事实力都比鸦片战争时期有所提高,不应再屈辱求和;另一派主X同法国讲和,认为同资本主义列强相比,还十分落后,同法国作战不可能取胜,不可力战。

鉴于上述两种观点,清政府左右不定,难于决策,于是决定进行两方面准备,一面派兵防御,一面寻求机会求和。

——摘编自兰淼《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发动侵略“安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对中法战争的态度。

综合上述材料,从影响战争胜负的角度,说明中法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原因应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法国本身的原因,根据材料“1879年,法国政局发生变化,某某派的刚必达、茹费理内阁接连执政,鼓吹殖民扩X”可得出法国某某派内阁上台,积极推行殖民扩X政策;二是“安南”的因素,材料一中“法国必须占领东京(越南北部地区)……一旦欧洲各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说明安南地理位置重要,与中国西南腹地相邻,占领安南能够在以后的侵华战争中抢占先机,而且方便了进一步侵略中国。

(2)第一小问,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二可以提出清政府的态度是“一面派兵防御,一面寻求机会求和”,这一策略一方面具有灵活性,两种情况兼顾,但是也反映了决心不坚定,在对法战争时缺乏主动性,影响了战争结果。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当时战和的依据是国家的实力,国家实力是战争胜负的根本,要不断增强国力;根据“决定进行两方面准备,一面派兵防御,一面寻求机会求和”,结果中国不败而败,虽战胜却签订不平等条约,这种两手准备的态度影响了战局,所
以战争决心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必须统一内部的思想认识。

答案(1)原因:法国某某派内阁上台,积极推行殖民扩X政策;抢占侵华的先机;越南与中国西南腹地相邻,便于进一步侵略中国。

(2)评价:清政府采取“一面派兵防御,一面寻求机会求和”的策略,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政策的灵活性,但政策摇摆不定,影响对法战争的决心。

启示:国家实力是战争胜负的根本,要不断增强国力;战争决心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必须统一内部的思想认识;注重外交的作用。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

……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

……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X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某某之区别”。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某某信仰等自由。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某某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

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
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的信息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角度归纳趋势,原因结合所学从“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集权制建立以及官僚体制建立的角度作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并联系所学知识从反封建的角度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的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特点从某某政治和君主专制的角度思考作答。

(3)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的信息“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某某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法国大革命相关史实从“走向某某,最终确立某某政体”的角度作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封建势力强大的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原因:诸侯享有较大的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

说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进步意义:《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某某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某某化进程。

不同: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则反对专制,维护某某政治。

(3)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X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

趋势:走向某某,最终确立某某政体(某某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

根本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

4.(2018·某某阶段性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

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地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

大逆不道的某某,也是可以建设的”。

人们应该有话敢说,有事敢做。

同时又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

——摘编自鲁振祥《孙某某·辛亥革命·三某某义:半个世纪论说述要》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社会价值”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自行拟定一个论题。

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

大逆不道的某某,也是可以建设的”,辛亥革命在实现推翻封建政体的同时,也实现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其次,就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可以从辛亥革命对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风俗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对
所论述观点作简要总结。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某某革命任务,但是它影响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答案示例论题: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某某政府,使某某某某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某某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言之有理即可)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X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第三帝国。

(3)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第三帝国政治制度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和挑战?
解析(1)结合材料关键信息“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从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等三个方面分析即可。

(2)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相关知识点。

“表现”应从政治方面皇权的加强来阐述“内向”和“保守”,以及从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来阐述;“评价”则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带来的危害来阐述。

(3)主要结合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资产阶级某某运动来分析第三帝国政治制度受到的冲击和挑战。

答案(1)政治结构: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2)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等。

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

评价:在西方资本主
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

(3)冲击与挑战:19世纪末维新派倡导变法,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X;20世纪初期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某某某某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