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写作艺术的要素(五篇模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讯写作艺术的要素(五篇模版)
第一篇:通讯写作艺术的要素
通讯是较为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风貌的新闻体裁,是“比消息更为详尽的新闻”。

通讯写出的事件更完整,人物更丰满,可以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

新闻工作者往往捕捉生活中最典型的事实或形象,以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情感去再现这种典型,从而表现时代的精神和主旋律,因此,通讯要能真正引导人、感染人,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除了其作为新闻体裁的一些基本要求外,典型、生动、含情应作为其写作艺术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

一、典型
新近发生的事一般都可以成为消息,但不一定能写成通讯。

这是因为消息只是满足人们的知晓欲,强调有意义;而通讯则是要用生动的事实教育人,丰富的情感感染人,它更具有导向性和启迪性,自然通讯选材也就更为严格,其根本点就是要反映典型,写人、写事、写情节都必须具有典型意义。

典型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典型具有社会导向性:,一个典型即一面旗帜。

通讯以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为报道对象,可以弘扬正气,宣传先进,反映时代精神。

正如列宁所说:“用生活中生动的具体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

”所以通讯写作首先要想到所报道的人或事是否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指导意义。

只有充分表现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典型报道才能产生震撼力,才有可能成为让人过目不忘的优秀通讯,才能做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

如新华社的长篇通讯《20岁的人生跨越》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一百零九家报纸刊用,拉开了全国范围内集中、广泛宣传李向群英雄事迹和成长道路的“宣传战”,从中央到地方都极为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说:“李向群这个典型抓得好,思想蕴涵非常丰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为李向群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

”这正是因为李向群的事迹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本质和主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典型性和导向性。

通讯作品是否抓住了典型是衡量一个记者思想和业务水准的尺度之一。

一个优秀的记者往往独具慧眼,独具匠心,精心选择,精心设计,站在历史的高度,以鲜明的个性揭示时代主题,反映人民的呼声。

在九八抗洪斗争中,除了李向群外,还涌现了高建成、杨德胜、吴良珠、李长志等英雄人物,也产生了《写在大江两岸》、《大江作证》、《砥柱中流》等一系列优秀的通讯作品。

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抗洪官兵舍生忘死、坚韧不拔的英雄事迹,有力宣传了军队威武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以强烈的震撼力感染影响人们;形象具体地展示了人民军队和武警战士“不愧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愧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不愧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钢铁长城”;弘扬了人民解放军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的光辉形象!可见作为一个新闻人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多思多想,宏观上把握,微观上操作,选择事例从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只有这样选出的人或事才能是百里挑一,以一当十。

二、生动
通讯既不似消息要言不繁地叙述事实,也不似评论以逻辑推理来显示真理所在。

通讯可以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方法详细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

当然,它以生动形象见长。

生动性首先来自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性,黑格尔在分析美的要素时说:“美的要素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

”事实本身是内在的,即内容。

通讯要抓住最具特色和最具感染力的人和事进行描写,让人物和事件本身内在美得以最大显现。

所以通讯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物情节展开描述。

不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人物都是重要的表现对象。

对人物的外形、语言、行动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形神毕现,以此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反映时代精神,增强通讯感染力。

例如:《英烈父子》一文写李向群父子两人的事迹,并突出父承子业这一主题,其中有很多感人描写。

在写到李向群的父亲替儿子抗洪来到连队,当连里点名到“李向群”时,“只见父亲挺胸抬头,一步跨上前,大声答到:‘到!’”这里连用
了四个动词——挺、抬、跨、答,把英雄坚定果断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全盘端给了读者,读来颇有一种悲壮氛围,更增添了我们对英雄父亲的敬佩之情。

又如《学海勤求索,茛菪伴人生——记我国微循环与茛菪类药研究开拓者杨国栋教授》报道了杨国栋教授伴随茛菪度过了大半生,通过艰苦的努力,在研究茛菪类药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同行称他为茛菪药物研究和开拓的带头人,新闻媒体冠以“茛菪仙子”的美称,其中有一段杨教授的语言描写:“我选中了莨菪类药的研究,就要永不停息地为之奋斗下去。

在学海中求索,在崎岖山路上攀登,要的就是一股韧劲,一点精神。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了杨国栋那种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精神,既是他研究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是他大半生奋斗的写照,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杨国栋老人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身影,可见这段语言描写对人物极具表现力。

在通讯写作中,适当地对人物进行描写,不仅有表现力,而且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可以避免概念化地介绍,增加通讯的生动性。

除了人物,情节是通讯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中,情节可以说是通讯的血肉。

著名记者陈柏生说:“通讯与新闻不同,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而通讯除了事实以外还要有情节,有镜头,有联想。

”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通讯之所以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引起强烈反响,原因之一就是具有不少能深刻表现人物的典型情节。

通讯作者就是运用情节表现人物,体现主题。

如新华社通讯《四百壮士战洪魔》将壮观的场面描写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融为一体,展示了一组组精彩感人的镜头:
“……被滚滚洪流迎头冲散的官兵.浮出游涡的笫一件事,依然是救助他人。

官兵们一个个把自己仅有的救生器材推给群众:有一件救生衣拖带着一两个群众同洪水搏斗。

有些官兵被冲出几百米后,把当时所能抱住的大树,一次一次地让给群众或战友。


“……戴应忠少将落水前没穿救生衣。

某旅通信参谋眼见洪流冲来,一把撕下自己的救生衣递给他。

55岁的戴应忠在几名战士帮助下爬上一棵树后,为给后来上树的战士腾出一个枝丫立身,救一脚蹬着另一
棵树,在流速每秒三四米的滚滚洪流中一直坚持了近10个小时。


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具体形象逼真,读后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极具表现力的是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的行为、外貌、心理等细小部分进行细腻地描写。

细节虽小但并非是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它是报道事实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

细节在通讯中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于细微处见精神”——生动典型的细节富有生命力,能够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没有感人的细节,就会缺乏生活气息,人物、事件、思想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很难产生表现力与感染力,也就谈不上生动性了。

美国记者休·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情感中去。

”新华社资深社记者冯东书说:“细节是简单的,但是由于它是有特定个性的实事,给人的印象能胜过许多形容词;细节又是具体的,有见微知著的魅力,有时比抽象的道理更具说服力。

报道中显形传神传情要细节。

”无疑细节是新闻的活力所在,它可以给通讯带来强烈的感染力。

要抓细节就要深入基层,深入采访现场,掌握大量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并且深入挖掘精心选择那些最能说明问题最能反映人们本质的富有特征的典型细节。

只有这样的细节才具有动人的魅力。

在通讯《保卫科尔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在科尔沁草原,直升机组成员在短短的20多天飞行425驾次,航程近8万公里,空投空运食品、帐篷等物资400余吨,抢救运送被洪水围困群众200余人次。

作者为表现他们超负荷、超强度劳作,选择了别钢针这一细节,典型而又有说服力,使文章精神尽显,具有催人泪下、过目不忘的强烈效果,表现了人民子弟兵面对滚滚洪流、滔滔浊浪所表现出的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和心系人民的赤诚本色。

可见生动精练的细节,言简意赅、朴实深刻、可视性强,能够收到“以一当
十、窥斑见豹”的效果。

三、含情清代袁枚在《读诗品》中写道:“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

”以情动人是成功通讯的又一法宝。

通讯虽然也是要客观报道事实,但它又可由作者直接抒发对客观事物的感受。

古人云:“无物似情浓。

”文章的好坏与否,关键在于作者有无真实的感情,通讯也
是如此。

“志思蓄愤”,对事物感受深、激情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写出来的东西自然能打动人心;反之,如果作者对所报道对象无动于衷,不带一点感情,那别人读了也就不痛不痒,毫无味道。

前苏联领导人加里宁有句名言:写东西“要加点血进去”,所谓“血”就是指浓烈的情感。

记者应该有浓烈的情感,爱其所爱,恨其当恨,并将这种情感溶进作品之中。

所以通讯要有渗透力、感染力很强的“情”,记者要伴随作品中所描述人物的喜怒哀乐做有情之人,叙有情之事,抓动情之时,把情感渗透到字里行间,让记者、读者进行感情交流,以真挚美好的情感去打动人,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通讯的抒情既可以融于对事实的叙述中,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也可以与景物描写结合起来,产生情景交融,情随景生的效果;还可以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抒写作者的情怀。

采取什么方式,根据需要作者可以选择,但不管以什么方式抒情,情感必需健康真实、自然充沛,用真切的思想感受表达一种褒贬扬抑,让情感自然渗透到文章字里行间,并且流入读者心中。

只有这样,才能打动人心,唤起共鸣,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例如何平、刘思扬就是满怀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一文。

全文以大海为主线,以撒骨灰为切入点,写出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体现了邓小平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的主题。

文章将现实、政论与抒情相结合,用“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这样的句子进行反复,形成了雄浑悲怆的主旋律,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崇高的思想情操,抒发了各族人民对邓小平同志的挚爱之情,有一种荡气回肠、深情难抑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许多人是含着眼泪读完这篇通讯的。

1997年4月8日,北京音乐厅还以“在大海中永生”为题举行了痛悼邓小平同志的音乐朗诵会,著名配音演员乔榛、丁建华含泪朗诵了“在大海中永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和观众一起出席音乐会,并对这篇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写出了亿万人民对小平的感情。

综上所述,一篇优秀的通讯一经发表,在社会上便会引起广泛的、
强烈的反响。

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不仅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前沿,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意义,表现其典型性和时代感;而且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摹生动具体的情节,抒写真挚美好的情致。

只有具有深刻的典型性,艺术的生动性和丰富的情感性的通讯才能独具魅力,让人过目不忘,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宣传和教育作用,使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第二篇:写作要素
论文写作指导
一、强化文体意识
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你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必须写成这种文体!议论文必须要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二、写议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有一个合乎题意的中心论点(只能一个)。

最好在第一小节摆明中心论点,三四行文字即可。

2、必须在中心论点下面分解出两个或三个分论点。

3、小论点之间的关系,应当采用“并列式”、“递进式”。

并列式,容易相互干扰、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分而未分。

递进式,层层深入,逼着你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不可能出现“平面铺陈”的毛病。

如果你实在“递进”不起来,那么,请采用下面的分析方法:立足于“中心论点”,向“前因”和“后果”两个方向探索。

4、议论文的文字表述必须以说理为主,不可用“摆事实”代替“讲道理”,只能用“讲道理”带动“摆事实”。

举例要少而精,一两个为宜,最好是一个(强迫自己对其分解)。

在行文中,记叙、描写越少越好。

5、要以理服人,材料与观点必须有一种很紧密的因果关系。

三、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例证、引证、类比论证、事理论证等。

四、说理方法
假言因果法、论据引申法、例后解说法、正反对比法等。

要把文章写成议论文而非证明文,必须要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

例子举完了,马上紧接着这个例子讲一点理,使得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观点服务。

1、假言因果法: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

事例: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

议论一: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议论二: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

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

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提示: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2、论据引申法:从某个事例里面,可以设想出某种结果,然后往那个方向引申一下。

事例: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出使秦国。

①推荐人才要出于公心,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要考虑个人。

②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

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

③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3、例后解说法:解说例子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解说这个例子跟中心有什么关系。

事例: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

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

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

化学家听了,照办了,
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

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个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议论: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没有,从来不想;化学家想了,发现芒硝了,说明了什么?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

4、正反论证法:一种情况是举一个正面例子和一个反面例子,还要对这两个例子进行分析;或者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对照性分析。

事例: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

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

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

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

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议论一: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议论: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

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

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

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提示:正反论证法重在分析,不重例子。

跟举一个例子、举两个例子一对比就完事不是一回事。

引用名言名句,仅仅简单地引一下就完,效果不好。

最好也能分析一下引用的话,这叫披文示意。

披露一段文字解释它的含义。

披露文字解释含义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
证明观点。

事例: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

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

”契诃夫的话不是证明了这个道理吗?但说服力很强吗?
议论:天下人也是如此这般。

“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

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多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

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自有其自然选择的位置,何必因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长成的,如果小狗们自轻自贱,纵使长成大狗,也会在自卑的压迫下碌碌无为。

何况,小狗的娇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们望尘莫及的。

关于提高写作水平的建议
多看一点好的作文,多看有评语的作文,而且要讲究步骤:
第一步先看题目;
第二步想,要我写这个,我怎么写;
第三步看文章,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
第四步分析,人家的写法比我强在什么地方,我自己刚才想的写法是不是也有比他强的,他这个写法哪些地方还可以提高,我刚才想的是不是有些地方还可以提高。

第五步看评语,老师怎么评的,老师说的这篇文章的优点缺点,跟你刚才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一样不一样。

练习一:在下面的故事后面加段议论,论证“人生只有经
过磨砺才能真真实实地体味到生活的原味与魅力“(或者
论证“人生需要要激情”).一位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高僧明白他的来意后,便在他面前放了两只装满了茶叶的杯子,他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年轻人喝.年轻人细细喝了几口,发现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开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着,一儿,一丝细微的清香便缓缓地从杯中溢出来.接着,高僧又往杯里加
了点沸开水,一共加了三次水,里面的茶叶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年轻人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他细细地品味了一会儿,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一切都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茶叶,一杯索然无味,一杯却香气四
溢?关键在于两种不同温度的水.茶叶的形成是磨练的积淀,在烈日下开花,在暴雨中成长,在火焰上焙制.没有更多在沸水中的磨砺,怎能使那种浸渍在茶叶血液里的清香散发出来其实,人生就犹如一片茶叶,只有在艰难险阻中
沉浮,在痛苦辛酸中磨砺,才能真真实实在体味到
生活的原味与魅力.在那一次次的沉浮与磨砺中,生命便变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为什么同样的茶叶,一杯索然无味,一杯却香气四溢?关键在于两种不同温度的水.人生如茶,那生命的激情就如同那沸腾的开水.没有沸腾的开水,冲不出茶叶的芳香;没有生命的激情,激不起生命的浪花.心灰意冷,庸懒懈怠只能消磨人的毅志.
第三篇:通讯写作参考
汇聚青春正能量,实现美丽中国梦——工商管理学院举行暑期三
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答辩会
2013年9月23日上午,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答辩会在通博楼A409会议室顺利举行。

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王苏、分团委书记张元以及各位辅导员老师出席了答辩会,并担任此次三下乡实践成果评审工作。

共有11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参与了此次答辩。

会议开始,各个团队代表依次上台,进行实践过程和成果展示,并对评审老师和在场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

在展示环节中,各个团队通过多媒体材料放映和口头讲解,展示出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活动内容,其中包括“从医药配送等问题探析农民买药难的现状”、“有机高粱产业家庭农场化道路发展的思考”、“宜宾市珙县曹营乡、石碑乡产业规划”等富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调研报告和实践成果。

评审老师和在场同学认真倾听,积极点评,在肯定各个团队实践成果的同时,提出了许多针对实践活动各个方面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本次答辩会历时近两个小时,全面考察了我院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和实践成果,评选出了院级暑期社会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