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房玄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唐书·房玄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房玄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旧唐书·房玄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房玄龄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

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

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

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

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代萧璃为中书令。

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

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

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论者称为良相焉。

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

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

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

未几,起复本官。

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

”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

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寻与
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

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

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

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上又亲临,握手叙剐,悲不自胜。

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

寻薨,年七十。

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译文: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

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

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

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

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

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

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

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

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结交,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

玄龄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

文字简约义理充足。

一开始就不用草稿。

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

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

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

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

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

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卜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

已担任总领百司的
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

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

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

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

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

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

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

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

不久,他又从回本官职位。

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

”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

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

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

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

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

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

下诏派名医救治。

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

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

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

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

不久去世,享年七十。

朝廷三日不上朝。

《旧唐书·房玄龄传》
2、《新唐书·房玄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房玄龄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

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

年十八,举进士。

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

”补隰城尉。

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

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

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

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

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王尝日:“汉
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

今我有玄龄,犹禹也。

”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

太子即位,为中书令。

第功班赏,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

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

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由:“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

”魏徵日:“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

国繇此衰,则守文为难。

”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微与我安天下畏富貴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

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

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

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

薨,年七十十,谥日文昭。

: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

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
译文:
房玄龄,齐州临淄县人。

年幼时机警敏捷,贯通典籍,善于写文章。

十八岁时,应举于进士科。

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著称,说:“我见过的人很多,还没见过这样的年轻人,(他日后)一定是国家的栋梁。

”补任牒城尉,见中原正乱,慨然而有忧天下的志向。

适逢父亲生病,历时十旬,玄龄衣不解带服侍;待父亲去世后,五天滴水不进。

太宗率兵巡行渭北,房玄龄杖策拜见太宗于军门,太宗与他一见如故。

太宗被封为秦王后,随即授玄龄职为王府记室。

每逢征伐没有不跟从的,(战后)众人争相荻取奇珍异宝,惟独房玄龄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结,人人都愿尽死效力。

秦王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人更加相亲相近。

自从我有了玄龄,就像光武有了邓禹一样。

”房玄龄在王府任职十年,军事文书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

太子即位后,任职中书令。

按功封赏,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居第一,晋爵为祁国公,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

后来晋升为尚书左仆射,改封为
魏国公。

太宗曾问说:“创业与守成,哪一个更难?“玄龄说:”在事业开创时期,群雄竞逐,被打败了就归降,战胜之后才能夺取,因此创业为难。

”魏徵说:"取得天下后,就会安于骄奢淫逸。

国家由此衰亡,所以说守成为难。

“太宗说:“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身经百死,而逢一生,看到了创业的艰难。

魏徵与我安抚天下,害怕因富贵而生骄盈。

骄盈就会怠慢政事,怠慢政事就会导致灭亡,故见守成之为不易。

”(房玄龄)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极大,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诏书不准。

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

然而国家依靠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

您看起来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晚年多病,当时皇帝出巡玉华宫,下诏玄龄留守京城,听任他卧床办理国事。

后来病情加剧,皇帝命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

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谥为文昭。

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尽心竭力,一心为公,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

熟悉精通吏事,审议法令,务为宽平。

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仗势欺人,于是收集古今家诫,书写在屏凤之上。

《旧唐书·房玄龄传》《新唐书·房玄龄传》
3、《旧唐书·白居易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白居易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

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

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昊人顾况。

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一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一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

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

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

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

”完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

居易面论,辞情切至。

上颇不悦,谓李绎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绎对曰:
“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听纳。

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鄄。

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

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

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

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

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期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

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

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

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

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

看了白居易的文章,顾况不由得到门口以礼相迎,说:“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没想到又遇见了你。

”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

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都有讽谏之意,能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因而读书人都很赞赏他一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话,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任命他为左拾遗一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献绢,为魏徵子孙赎买住宅一白居易谏奏道:“魏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曾赐宫殿建筑用材给他修成正宅,与诸官的宅第大不相同一子孙典押,钱并不多,自然可由公家为他赎买,而让李师道掠此美名,此事的确不合适。

”宪宗认为很正确。

王承宗反叛,皇上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十有七八上奏劝止。

白居易面谏皇上,情辞十分急切。

皇上很不高兴,对李绎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他才有这样的声名地位,他却对朕无礼,朕确实难以忍受。

”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不避死亡的惩罚,事无巨细必定要说,正为报答陛下对他的大力提拔,并非说话轻佻。

”皇上说:“你说的对。

”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元和六年四月,白居易遭逢母亲陈夫人去世,
白居易退职还居下邦。

元和九年冬天,重新进入朝廷,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论说他的冤屈,请求抓紧捕贼来一雪国耻。

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

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

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

元和十三年冬天,白居易被召回京师,授予司门员外郎。

凡是朝廷内关涉文字的职务,白居易无不首当其选,然而大多被排斥,不能施展他的才干。

当时天子荒淫纵欲不遵礼法,执政官不胜其任,治政失策,河朔再次发生动乱。

白居易屡次上疏论说此事,天子不能采纳,于是他请求离京任职。

七月,授予杭州刺史。

大中元年,白居易去世,时年七十六岁。

辛文房《白居易传》《新唐书·白居易传》《旧唐书·白居易传》4、《旧唐书·王忠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王忠嗣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

忠嗣初名训,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

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

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

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

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

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

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

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

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

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

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

天宝四年四月,固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

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囯而守之。

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

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
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玄宗因不快。

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

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

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

十一月,贬汉阳太守。

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

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

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

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

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

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

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

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译文:
王忠嗣,太原祁人。

原名训,由于父亲为朝廷身死缘故,赐名忠嗣,在禁宫中供养多年。

等到长大,雄毅而少言,受人尊重有武略,玄宗因为他是兵家子弟,和他讨论兵法,应对纵横,皆出意料。

玄宗对他说:“你今后必然为良将。

”王忠嗣曾经说皇甫惟明的义弟王昱的短处,于是被他们诬陷,王忠嗣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划占领新城,有人说以忠嗣的才能足以完成,若要取胜,非他不可。

希望随即上奏请求,皇上诏令忠嗣赴河西。

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到了身居将职,又以稳重守边为本职。

曾对人说:“当国家安定的时候,作为将领的职责是抚恤军队而已。

我不想让中原的兵力疲敝,来捞取(求取)个人功名啊。

”每次军队出战,便召集各将领交付兵器分发给士兵,虽然是一弓一箭,但都在上面记上用者的姓名,战斗完后收回。

如果遗失,就验明其身份治罪。

所以人人自勉,兵器充足。

当初,王忠嗣在河东、朔方很长时间,对边疆的情况非常熟悉,很得士卒人心。

到了河、陇,对当地风俗人情非常不习惯,又以功名富贵自傲,威望比往日降低。

天宝四年四月,坚持让位朔方、河东节度使职务,唐玄宗同意了。

唐玄宗正在考虑攻占石堡城,下诏令征询攻战的方法,王忠嗣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全力守卫它。

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将被敌杀死数万人,之后战事才能完成。

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请休兵秣马,观察势态发展再夺取它,这是上策。

”唐玄宗由此不高兴。

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寻
察他的过失。

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

唐玄宗大怒,召见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几乎被陷害致死。

十一月,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

天宝七年,经权衡后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

第二年,王忠嗣暴死,终年四十五岁。

之后,哥舒翰大举进兵攻打石堡城,攻打下来后,死者过半,竟然真的如同王忠嗣所说的,当世人称他为名将。

之前,王忠嗣在朔方,每次到互市的时候,就抬高马的价格来引诱诸蕃,诸蕃听说这个消息,争着来卖马,他们只要来了,王忠嗣就买下。

因此诸蕃战马越来越少,而汉军更加壮大。

等到他到了河、陇,他又奏请迁移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来充实实力,他的军队又更加壮大。

到天宝末年,战马繁殖增多。

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新唐书·王忠嗣传》《旧唐书·王忠嗣传》
5、《旧唐书·褚遂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褚遂良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

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栽笔,君举必记。

”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

”太宗以为然。

十七年,太宗问遂良曰:“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余人。

食器之间,苦谏何也?”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太宗以为然。

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

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勐,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

将入,遂良谓无忌等曰:“上意欲废中宫,必议其事,遂良今欲陈谏,众意如何?”无忌曰:“明公必须极言,无忌请继焉。

”及入,高宗难于发言,再三顾谓无忌曰:“莫大之罪,绝嗣为甚。

皇后无胤息,昭仪有子,今欲立为皇后,公等以为何如?”
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无愆妇德。

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

’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

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

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

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遂良致笏于殿陛,曰:“还陛下此笏。

”乃解巾叩头流血。

帝大怒,令引出。

长孙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加刑。

”翌日,帝谓李勐曰:“册立武昭仪之事,遂良固执不从。

遂良既是受顾命大臣,事若不可,当且止也。

”勣对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

”帝乃立昭仪为皇后,左迁遂良潭州都督。

显庆二年,转桂州都督。

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

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节选自《旧唐书》)
译文:
褚遂良博览文史书籍,特别擅长隶书,他父亲的朋友欧阳询很看重他。

升迁为谏议大夫,并负责记载皇帝起居的事务。

太宗曾经问他说:“你负责记载皇帝起居事务,记录了一些什么事情,大概我作为皇帝能看吗?”褚遂良回答说:“现在负责记载皇帝起居事务的官员,相当于古代的左史右史官员,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举止,并且要把不太光彩的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借鉴,希望皇帝不做不合礼节的事情。

我没有听说过皇帝亲自阅读起居录的事情。

”太宗说:“我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你一定会记下来吗?”褚遂良说:“坚守原则不如坚守职分,我的职责是秉笔直书,陛下的一举一动我都会记下来。

”黄门侍郎刘洎说:“即使褚遂良不记,天下百姓也会记下来的。

”太宗认为这话说得对。

十七年,太宗问褚遂良说:“舜帝制造了漆器,禹帝雕饰俎器,当时谏诤舜、禹的有十多人。

食器之类的事情,为什么要如此苦谏呢?”褚遂良回答说:“雕琢妨害了农事,过分的彩绣耽误了女工。

带头奢侈浪费,是危险灭亡的开始。

喜好漆器不断,发展下去一定会用金子来做器具;喜好金器不断,发展下去一定会用玉来做器具。

因此诤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

”太宗认为这话说得对。

褚遂良先后进谏的以及陈述对国家有好处的奏章数十次上奏,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