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成都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成都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移的容器
朱以撒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多搬几次家也有好处,它和新鲜的周边环境、人事关联,会生出许多新的念头。
每一个陌生的环境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包括新空间的各种结构,和自己以前的感觉肯定有差别。
我搬到闽江边正是莺声已老的时节,江面上总是在清晨浮动着一层薄薄的水汽,很氤氲的情调。
我不善水,却对水有着欣赏的兴致。
每日在水边行走,看白鹭一步一啄的闲适,觉得一个人的心境若真如此,就是一只轻松的白鹭了。
闽江水在流经我住的这一段似乎特别徐缓,使人不复有孔夫子的逝水之叹。
一些人春冬无辍,背着浮桶下水,向江心游去,让自己的体温融在寒冷的水温里。
由于水缓也就不容易获得什么戏剧性——日子平平常常就好了,戏剧性是给外人看的,就像一个演员在台上风情万种地演,眉眼都是波澜,待她坐在后台喘气歇息,觉得这下才是真实的。
把楼盘建在江边肯定是开发商蓄谋已久的,而于入住者言,长久地拥有了一条江也是一种快慰。
譬如它的滋润,离江河很远的人是觉察不到的,滋润融在江边的空气里,无声地进入皮肤、器具。
滋润永远看不到,是感觉出来的,或者在抚摸时,指掌间触碰到了。
我往往会把一些宣纸钉在墙上退退火气,要写的时候取下来,抖一抖,它们柔软无骨,声响变得温和柔顺,不像先前哗啦哗啦地急切。
我说,我听到滋润潜入一张纸的每一条纤维里了。
几年后,我又搬了一次家。
那是在夕阳斜晖里,我看到了满山的芦苇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素心同调,彼此俯仰。
很快地,暮色下来,四处静谧,后来就看到头顶密集的星辰,心中便有一丝暗喜。
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一座山更显示出它的厚重和威严,尤其是草木朦胧其上,星点秋萤之火掠过,更是疑幻兼有。
山水如此地不同,水以长流为法,山以不动为宗,它们相同的地方只有一点,都是天生天养、自然而然的天物,动者自动,静者自静,于人来说,都可深于托寄情思。
我房舍后边的山算不上奇崛,附和南方的清雅,平缓地隆起,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由于山的不动,四季过往,我看到的都是动的生命,飞动的、跃动的、蠕动的、摇动的,各逞其性。
尤其是草木中亿兆的虫豸,如此细微,也趁着自己适宜的节气,适时生适时长,完成一个短暂的轮回。
蔓草荒烟莫问浅深,自适其适也就最为佳好。
作为不动的山,失去的总是速度——一个人见到山,完全可以慢慢地欣赏的,尽管我
相信山的自身每一日都在起着变化,但是面对它时,还真是浑然无觉。
空气清新,周遭静谧,光线明亮——我对空间的要求大抵如此。
不断搬家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对新空间有一种追求感,不会止于一处。
每个人的追求根据有许多差异,参照物更是大相径庭。
记得我买江边房子的时候,并没有进入杂乱泥泞的工地,我是见到江边的一株榕树,叶片青绿了无尘泥,树冠饱满力蕴其中,风来时,当风有声。
一株树在此时,已经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搬到山居前,满山的芦苇在风中拂动,优雅中的坚韧,一洗都市素有的凡近之气,也比舌吐莲花的促销介绍要远远胜出。
明代袁宏道曾经说:“物之传者必以质。
”我一直记着这句话,自然之物往往无声,但物之质的传递,会更真实不虚。
每个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居住空间成了人们的话题。
一些人对新空间的进入,使以往的住宅成了二手房。
那些祖宗留下来的宅院名曰老房子,住的功能消失了,欣赏的功能滋长了。
房子的种类多了,有的加以改造,赋予新的功能;有的彻底拆除,再也不见影踪;还有一些被有心人买下,大小部件编号运走,安置于异地——每一个宅院都有自己的命运。
在人生的许多忧虑中,空间忧虑是长期存在的。
父亲曾说我们是从中原南迁到此的,这么大的跨度,为什么选择这里,可能是偶然,如我见到榕树或者见到芦苇,而后成了必然。
所谓诗意地栖息,就是不断出现寻觅的过程。
算起来,我在这个不大的城市已搬了七八次家,也许要到一定的年龄才会停下来,守着不动。
适宜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如同时间没有尽头。
烟水芳草、浓荫匝地的南方啊,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来了,人和万物都在晶莹之中,又一次舒展。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白鹭、江水、芦苇、星辰、山等景物的特点与作者对所居之处的追求格调一致,物我相融。
B. 作者通过自然生命的“动”衬托山的“不动”,突出山的厚重威严、天生天养、自然而然的特点。
C. 文章不吝笔墨地描写新居的环境,尤其是居住体验,这是作者对陌生环境进行意义探索的体现。
D. 末段前的文字对房子功能、种类和命运的分析,反映了城市大兴土木、老房子未得到保护的现实。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中的几处比喻运用得精巧自然,如“一个人的心境若真如此,就是一只轻松的白鹭了”,“满山的芦苇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
B. 文章调动触觉、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对江水的“滋润”特点进行了细腻而传神的描写,给人以触手可及、身临其境的真切感。
C. 尾段说“算起来,我在这个不大的城市已搬了七八次家”,强调搬家次数之多,既呼应首段,又说明作者对适宜空间的不断寻觅。
D. 文章围绕“搬家”这一生活常事进行描述,语言生动,联想丰富,既抒写了个体的独特感受,又表达了自
己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考。
3. 作者先后搬了七八次家,为什么对闽江边和山前这两处居家环境进行详写?请简要分析。
4. 本文标题“游移的容器”很吸引人,请你从意蕴、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探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
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
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
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
续,这是文明的思维。
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
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
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
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
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
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
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行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单,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
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
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
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
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
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轻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掠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马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7.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
D.“君子之于食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8.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蜂拥而至
徐嘉青
魏强是个短视频控,有着不少粉丝。
这天是周六,好友邹涛约他去乡下转悠,两人开着车出发了,快
到时看到路边有个卖蜂蜜的商贩,邹涛提议说:“要不咱下去买两瓶?”
于是,两人下了车。
到了摊子前,魏强问道:“这蜂蜜咋卖?”商贩是个中年男子,漫不经心地伸出一只手晃了晃。
魏强拿起一瓶蜂蜜,拧开盖子看了看,又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用夸张的表情说:“真香啊,这蜂蜜保准假不了。
”说完,他冲着中年男子问:“老兄,价能降点吗?”
中年男子摇摇头,吐出了句话:“不能,一瓶最多便宜一毛钱。
”
两人站起身来,打算上车走人。
中年男子一看,忽地站了起来,一个箭步跳过去,伸出两只胳膊拦住了他们,说:“不能走!东西你们看了,价也给你们降了,到头来却不买了,这可说不过去!”
邹涛怒气冲冲地说:“哟呵,看样子你是要强卖了?光天化日之下,我看你是没有王法了!”说完,他将中年男子的手臂拨到一边,径直向车子走去,魏强也赶紧跟了上去。
中年男子俯身抓起一瓶蜂蜜,随后追了过去。
到了车子跟前,他一把拉住邹涛,叫嚷道:“不买别想走!”
邹涛着实生气了,用劲儿把手臂一收,中年男子猝不及防,被带了个趔趄,手中的蜂蜜飞了出去,偏偏落在车子的前窗上,就听“啪”的一声,蜂蜜瓶子的盖儿被磕开了,里面的蜂蜜流了出来,在车窗上上形成了一条淡黄色的线。
这下,中年男子可不干了,过去一把拉住邹涛,说:“你不把这瓶蜂蜜的钱给我,想走?没门儿!”
魏强想息事宁人,把钱包拿出来,从里面掏出五十块钱递了过去,没好气地说:“给你!”
中年男子斜着眼睛看了看,说:“你打发叫花子呀?”
邹涛反问道:“难不成还是五百块?”中年男子点了点头。
魏强急了:“刚才说好的价,五十块一瓶,啥时候成了五百块?”
中年男子说:“一开始我就是这个价,我可从没说过五十块一瓶,那可是你说的。
”
这下魏强和邹涛无话可说了。
邹涛要报警,魏强说:“算了算了,花钱消灾吧!”说完,魏强从钱包里拿出五百块钱,递给了中年男子。
中年男子送过来两瓶新的蜂蜜,还有四百块钱。
他说刚才是和他们开玩笑的,这蜂蜜就是五十块一瓶。
坐到车里,魏强不由得一阵感慨。
他发动车子,正准备走,忽然想起前车窗上还洒有蜂蜜,就拿了条毛巾,打算将蜂蜜擦掉,谁知就在准备下车的瞬间,手碰到了雨刮器开关,雨刮器“刷”的一下就工作了起来。
这下倒好,蜂蜜原本是一条线,现在变成了一大片,几乎将整个车前窗都给罩住了。
副驾驶座上的邹涛眼疾手快,连忙关上了雨刮器开关。
魏强拎着条毛巾下了车,刚准备用毛巾擦,忽然惊讶地冲着车里叫道:“邹涛,你快点下来看看!”邹涛一边拉开车门下来,一边问:“咋了?”
魏强指着车前窗说:“你看!”
邹涛一看,只见上面爬了不少的蜜蜂,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着,没过多久,那上面已是黑压压的一
片了。
邹涛拉了拉旁边目瞪口呆的魏强,说:“老魏,还不快拿手机!”魏强这才恍然大悟,赶快掏出手机,拍了一段短视频,并配上了文字:车子被蜜蜂包围,缘于何故?
短视频发出去之后,魏强着实吃了一惊,竟有了数十万的点击量,而且还有人在后面揣测咋回事,魏强说明了刚才的情况。
有人立刻回应说:“能引来这么多蜜蜂,这蜂蜜绝对假不了,强哥是从哪儿买的?”魏强就把路过的那个地方说了,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
过了些天,邹涛突然来找魏强,一见面就笑着说:“老魏,我要谢谢你呀!自从你发过短视频后,原本无人知晓的蜂蜜,有好些人专门开车过去买,都卖脱销了。
”魏强愣了愣问:“你咋知道的?邹涛笑着说:“实话跟你说了吧,那是我对口扶贫的村子,村里有养蜜蜂的传统,我寻思着把这个传统变成产业,谁知到头来,蜂蜜竟然卖不出去。
后来我一琢磨,还是得扩大宣传呀,可广告费咱又出不起,我就想起了你……”
魏强恍然大悟。
两人相互看着对方,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本文选自2019年第22期《故事会》)
9.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就点明魏强是短视频玩家,“有着不少粉丝”,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 小说写卖蜂蜜的男子强买强卖,邹涛与中年男子撕扯,魏强被逼高价买下了蜂蜜。
C. 卖蜂蜜的男子最后给魏强送来两瓶蜂蜜和四百块钱,并且说明只是和顾客开个玩笑。
D. 作为扶贫干部,邹涛在一次出游中灵感大发,让扶贫村里的蜂蜜打开了销路。
10.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结构严谨,开头为下文埋下伏笔,使蜂蜜脱销的情节合情合理。
B. 卖蜂蜜的男子推动了情节发展,由于他的“无理取闹”才有蜂蜜溅到车窗上的情节。
C. “怒气冲冲”“着实生气”“要报警”等词语,突出了邹涛急躁的个性特点。
D. 小说贴近时代,语言朴素自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1. 请分析小说标题“蜂拥而至”的含义及作用。
12.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魏强,还是邹涛?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乾隆丙子,湖州徐翼伸之叔岳刘民牧作长洲主簿,居前宗伯孙公岳颁赐第。
翼伸归湖之便访焉。
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
徐拍床喝之,见床上所挂浴布与茶杯飞出窗棂外。
窗外有黄杨树,杯触树碎,声铿然。
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
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
徐起,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肩。
徐强忍持之。
墙角有声,如出瓮中者,初似鹦鹉学语,继似小儿啼音,称:“我姓吴,名中,从洪泽湖来,被雷惊故匿于此,求恩人放归。
”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日:“是也。
”徐日:“是瘟鬼,则我愈不放汝,以免汝去害人。
”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
”徐令数药名而手录之,录毕,不胜其臭,且臂冷不可耐。
欲放之,又惧为祟。
家奴在旁,各持坛罐,请纳帚而封焉。
徐从之,封投太湖。
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节选自袁枚《子不语·卷七·瘟鬼》)相关链接一-: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胔①骼,经营苫盖。
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
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
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
(俞樾《曲园笔记》)相关链接二: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②四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
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
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曹植《说疫气》)(注)①街:zì带有腐肉的尸骨:也指整个尸体。
②汉末这次瘟疫造成至少3000万(一说5000万)人死亡。
建安七子中有五人死于此疫。
13. 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录毕,不胜其臭胜:忍受
B.踣于道者无算踣:走路
C. 夫罹此者罹:遭遇
D. 悉被褐茹藿之子茹:吃
1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白如麻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B.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C.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