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 第13课 乌鸦喝水 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教案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你们见过乌鸦吗?谁来说说乌鸦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只聪明可爱的乌鸦。
读一读,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板书课题:乌鸦喝水(注意本课生字,齐读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1. 会认“乌、鸦、处、找、办、旁、许、法、放、进、高”11个字。
会写“只、石、出、见”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积极地解决。
二、读中感悟,探求新知
1.今天我们认识的这只乌鸦遇到了什么事情?我们快去了解一下吧!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读课文,将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多读几遍。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同学们读过一遍课文之后,都已经认识了这只可爱的乌鸦,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并给本课生字注音,看谁能既快速又准确地读出本课生字。
(大屏幕出示本课生字)
3.开火车读生字。
4.同学们很聪明,看来大家都回家做了预习,能快速读出生字准确的音,现在请同学们将这些生字放回课文中,只看生字再读一
读,边读边想:故事中的乌鸦做了一件什么事,并标出本文的自然段。
这篇文章讲了一只聪明的乌鸦口渴找水喝的故事,本文共有3
个自然段。
三、精读感悟,引导
1.谁能说一说,乌鸦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口渴找水喝)口渴
没有水喝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心情?(着急)请同学们试着用着急
的心情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乌鸦看见了许多小石子,想出什么办法呢?放少
许小石子可以吗?许多石块行吗?为什么?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课件演示:在瓶内放少许石子和放石块的情景,帮助理解。
5.乌鸦口很渴,多想马上就喝到水啊,可它为什么不把小石子
一下子全放到瓶子里呢?
6.思考一下:你想到了什么?
四、知识检测,反馈提升
1.今天我们认识了一只聪明可爱的乌鸦,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
遍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同学或者家长听。
2.如果你是这只可爱的乌鸦,你在口渴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办法?
3.如果瓶子旁边没有石子,请你帮乌鸦想一个办法,怎么样才
能喝到水呢?
结束语: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很多问题与困难,关键看我们如何解决,只要我们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那任何事情都难不倒我们。
板书设计:
乌鸦喝水
找——喝不着——想办法——叼石子——喝到水
遇事要动脑筋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
课文以“乌鸦喝水”为线索,围绕“乌鸦急着喝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描写了一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为认识“乌”“鸦”等11个生字;会写“只”“石”等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上完课后,教学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主要还是提示学生读准字音。
如:“放、旁”是后鼻音;“处、找”是翘舌音;根据汉字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识记生字的方法,学生采用猜字谜识记法:鸟儿闭上了眼睛——乌、用上两点力——办、中午说说话——许。
本课有五个要求书写的字,课前预习环节学生掌握了字音,课上指导学生书写规范,独体字要端正,不要偏斜,合体字注意两个部件的相互配合,教师示范完后,走下讲台,针对性地指导,因此学生字写得规范认真。
2.朗读指导。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乌鸦遇到困难,靠自己想办法战胜困难的过程。
如在第一段,“到处”一词时语速稍慢,突出乌鸦找水喝的辛苦。
“但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这句话中“水不多”“瓶口又小”可以读得平稳,“喝不着水”读得快速、急促,突出乌鸦想喝水却喝不着的焦急心情。
问句“怎么办呢”是乌鸦的自问,是因它发现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是它失望、焦急心情的体现,引导学生朗读时,可把“办”字重读,“呢”的尾音要短促。
学生想象、同桌对读等方式,感受到朗读的趣味,在朗读中就将一只急于解渴又不知所措的乌鸦活灵活现地呈现在面前了。
3.理解运用。
课文以“喝水”为线索,情节清晰,事理蕴含其中,抓住关键词“到处找水喝”“水不多”“瓶口又小”以及“看见”说明乌鸦善于观察,交代解决问题的依据,第三自然段中的“一颗一颗”和“渐渐”互相照应,说明水位逐渐上升,引导学生想象出乌鸦当时那种既焦急又耐心等待的心情。
乌鸦喝着水了,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只要多动脑筋,就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
学生自己找一找、画一画,然后再全班交流。
锻炼了学生找出文中明显信息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一是课前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寓言故事”;二是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朗读,
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朗读、小组内对读等形式,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体会课文的趣味和意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2.用找一找、画一画的方法,找文中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锻炼了学生找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能力。
3.《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读写不分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自己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
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符合课标要求。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
如“石”字出错较多,大部分同学和“十个”的“十”混淆。
虽然课前引导学生预习了字音,课上重点指导了字形,但在字词的意思理解上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
如,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大部分学生不需要老师过度讲解,部分学生可以在同学交流过程中得到解答。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还需教师大胆放手,真正转变课堂主角,教师为辅。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针对学生差异,分层布置作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字词、读课文上多下功夫。
首先让学生认识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了解会写字笔画,能组词两个,指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寓言故事”,搜集其他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正确流利熟读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组内交流探讨乌鸦是怎样喝着水的。
找组代表全班展示。
懂得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认真思考,就有可能解决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