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机制、影像诊断、病例分析、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机制、影像诊断、病例分析、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实质内出血、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CASE 1
患者46岁,女性,突发剧烈头痛并伴有强直体位意识丧失,疑似癫痫发作。
立即送往当地医院就诊,最初的检查中,Glasgow昏迷评分13分,查体未见神经损伤及偏瘫。
影像分析诊断
A.B 头部CT扫描示Fisher 3级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蛛网膜下池
广泛的厚血块。
注视病灶血块位于脚间池向左(短箭头),颞角扩张标志早期脑积水(实心箭头),左矢状窦旁脑实质出血(弯箭头)。
C.D DSA三维重构图像显示一囊状动脉瘤起自左侧A1段(空心箭头),由三维图像提供的显著增强的解剖位置界定。
最终诊断
SAH
分析与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有多种
①颅内动脉瘤最常见,占50%-85%;
②脑血管畸形主要是动静脉畸形(AVM),青少年多见,占2%左右;
③脑底异常血管网病(moyamoya病)约占1%;
④其他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病、血液病、颅内肿瘤、凝血障碍性疾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⑤部分患者出血原因不明,如: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
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过量饮酒、既往有动脉瘤破裂史、动脉瘤体积较大、多发性动脉瘤等。
临床表现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呈胀痛或爆裂样疼痛,难以忍受。
可为局限性或全头痛,有时上颈段也可出现疼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有恶心呕吐;可有意识障碍或烦躁、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部分性或全面性癫痫发作;也可以头昏、眩晕等症状起病。
头颅CT是诊断SAH的首选方法,CT平扫最常表现为基底池弥散
性高密度影像。
严重时血液可延伸到外侧裂,前、后纵裂池,脑室系统或大脑凸面。
血液的分布情况可提示破裂动脉瘤的位置:如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段常表现为鞍上池不对称积血;
位于大脑中动脉段多见外侧裂积血;
位于前交通动脉段则是前纵裂基底部积血;
脚间池和环池的积血,一般无动脉瘤,可考虑为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
图1. 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内出血的病例(脑室铸型)
CASE 2
患者女性,45岁,突发剧烈头痛后送往急诊,未见相关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患者意识清醒,查体仅发现畏光和颈部僵硬。
入院前
行CT检查,入院后数小时突然昏迷,复查CT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