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大全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大全5篇)
第一篇: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 1-3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
培训地点:
培训时间:
培训级别:
答卷人:
考试标准及要求:
1、本次考试两题均为论述题,每题答案不得少于500字。

2、本卷每题50分,满分100分,考卷必须署名。

3、本卷需在舞目示范表演考卷抽题时由本人抽取,交卷时间为考试结束后三天内。

4、请严格按照考级中心规定的交卷时间提交考卷,每晚一天扣10分,以此类推。

5、考卷请在舞目考试结束三日内交由组织方统一整理后再提交考级中心。

6、考试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可与当地组织机构联系,考卷提交后请立即电话确认。

一、请完成一份教案,要求如下:
教学对象:5-7岁儿童
授课舞目: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等注释:(也可按自身具有特色的授课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
小红扇
一、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学习扇子舞的基本动作:合开扇、飘扇、扇位的高低变化,亮相;以及对花鼓灯常用节奏点的认识。

2、学会运用道具小红扇表演组合中的情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的使用道具小红扇,让小红扇说话,以表达安徽花鼓灯中“小兰花”的细腻,端庄,优美,利落的形象。

2、难点:掌握《小红扇》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示范法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带你们上公园去,好吗?看,这是去公园的路牌,(出示路牌),谁认识路牌?(幼儿示范)那就让我们看着路牌上路吧!(律动)
(二)学习新课:
1、公园到了,公园里有什么呀?公园里的花真漂亮?让我们找一找,我们身边有什么象这些美丽的花呢?(扇子)(出示图一)现在让我们的花也开放吧。

(引导幼儿练习开扇)
开花时,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示一下。

(摇头、笑咪咪等)
2、老师绕幼儿转一圈边扇风,“哗”花园里吹过一阵微风花儿被风一吹,会怎样?(练习折扇)
3、花儿们看到这么多的小朋友在看它们,有点害羞了,要收拢了(练习合扇)
4、师:我好象听到花儿们在说,小朋友们的花开得太低?让我们长高一点。

(练习把扇子高举过头边抖扇)
(三)学跳《小红扇》------让道具小红扇说话1前奏:(嗒、嗒)四人一横排,体对1点,双腿盘坐,双手捏扇角,开扇遮于面前。

第二拍前斜下位放扇,目视1点。

A:1—4
飘扇至前斜上位,眼随手动。

5—8
飘扇落回前斜下位。

B 1—8
重复A1—8的动作,最后落至起始位置。

第一遍音乐
A 1—4
碎晃头,落扇至胸前,目视一点。

5—8
碎晃头,扇子还原准备位。

B 1—8
重复A1—8的动作
C 1—8
右起合开扇两次,同时左、倾头。

D 1—2
右边合开扇一次。

3—4
保持舞姿
5—8
做A1—4的反面动作。

E 1—8
四人依次合扇,最后一拍全体合扇收至左腰间,左倾头。

F 1—4 拉扇角开扇向前,平磨后合扇收至右腰间,目视1点。

5—8
做1—4的反面动作,第七拍收至准备位。

第二遍音乐
A—F
重复第一遍音乐A—F动作,最后一拍双手曲肘托扇,身体右靠,左倾头,目视1点。

5、互动表演:以教师表演,学生猜和学生表演,大家猜的互动形式让道具小红扇说话.
6、动作找茬:从小红扇着手,找出动作以及表情的传达中存在的问题,以第一段为例,依次解决.
7、完善表演: 学生完整表演舞蹈《小红扇》(四)结束部分。

听雷声,下雨了,花儿会怎样,那怎么办呢?引导幼儿用扇子当伞,回家吧(听音乐出教室)(五)活动延伸:
带孩子们走出幼儿园,来到公园里,欣赏晨锻时老人们表演的扇舞,以及舞蹈演员表演的扇舞录象,并通过孩子们的合作交往,进一
步培养幼儿合作表演的能力。

二、浅谈这次学习《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的体会和认识?以及今后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对其进行实践和开展?
答:舞蹈是以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在舞蹈投递给人以美感的同时,它对于我来说,却是一次身体的超越与心灵的历炼。

每一位舞者都要经过一段艰难的训练过程,才能达到身美、心美、神美的效果。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教材共分为12级(另附3个表演级别),每级含10个舞目,内容汇集了我国各民族、地区的舞蹈风格、主题动律、民族音乐、民间传说等民族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还具有引人入胜的趣味性。

学生在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沃土上定会得到身心的滋养,开启心智,提升艺术审美与修养,使肢体和精神都得到健康成长。

这是一套伴随着幼儿、儿童、青少年成长的优质课程,同时这150个伴有特定音乐的成品舞蹈教材也是舞蹈教师及相关从业者梦寐以求的宝贵资料与实用教程,真正做到了教、学双愉悦,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推广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在《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中教材以中国56个民族舞蹈素材为基础,选取各民族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性元素进行组合的编创,素材取材多元化。

舞蹈动态风格各异,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不仅教材的训练性明确,兴趣性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该教材强调以舞蹈为核心,同时借鉴吸纳许多与舞蹈相关艺术门类的精华,如采用民谣、儿歌等形式;教材在舞蹈的设计上强调道具的运用与民族服饰的穿着,通过这些民族文化的典型性符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诱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与爱美情结,使学生在舞蹈状态中想表现自己、会表现自己、能表现自己。

同时,在教材的设置上也刻意给予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使她们能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培养学生爱美、会美、欣赏美、驾驭美的能力。

可以说,当她穿着民族服装,拿着特定的道具,在该民族所特有的儿歌、民谣或者旋律的伴奏下,就会在这种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暗示性语境中找到乐趣,找到美的根源,从而用舞蹈充分的表现内心的冲动以及对美的理解。

当这种关系确立后,民族自信心和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情感模式,都会在这
种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中建立,民族力量的凝聚也在这里开始。

该教材以“素质教育和愉悦教育” 为模式。

最终的培养目标,不是让每个学习了此教材的学生一定要成为职业的舞蹈工作者,而是让每个参与该教材的学生都可以充分体会到这种学习精神,触类旁通的引申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工作中。

愉悦性、趣味性、动作素材取材的多样性,以及强调身体多方位训练的目的性成为该教材创编的主导,因此在教材的编创中刻意的强调科学性与系统性结合,民族性与通俗性结合,普及性与趣味性结合,自娱性与训练性结合。

教师如果能始终有通过习舞帮助孩子们塑造品格、完善人格的意识,则教学与考核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因为,孩子们一但体验到了战胜、超越自己的快乐,学会了做人、做事的能力,他们的勤学苦练也会变得更加自觉。

本人在实施这套教材的教学过程中,绝不简单地满足于教给学生技能、技巧,更注重将舞蹈文化引入课堂,通过舞蹈这一载体,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自我感受、自我认识、自我训练、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的平台。

孩子们可以通过舞蹈的学习与训练,更加深切地认识自我,更加自觉的塑造自己健全完整的独立人格,而这些,都是未来他们承担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重要基础条件。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舞蹈是人类最早诞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它原本就是一种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作为肢体的艺术,它直接、形象的表达形式和美妙、生动的艺术意境带给生命个体的愉悦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赋予身体与思想最完美、最理想的能力”(柏拉图)。

在国家大力提倡加强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舞蹈绝不仅仅是由舞蹈演员呈现在舞台上供人们远远欣赏的艺术品,更应该成为普通人表达内心情感、从事审美活动、提升人生境界的手段和载体,应该在普及艺术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将舞蹈普及推广到孩子们的身边,充分发挥这一艺术形式特有的美育功能,有效引导孩子们在高尚的审美与艺术世界中畅游,这应该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

中华民族民间舞考级中心
第二篇:安徽花鼓灯
安徽花鼓灯
摘要:这是一篇介绍安徽花鼓灯历史、艺术特征和我对安徽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见解的文章。

花鼓灯是安徽沿淮地区的民间歌舞,历史悠久。

在传承过程中,花鼓灯兼融南北民间歌舞艺术特点,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我认为作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应该在保持民族性特色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才能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
艺术特征
未来展望
在音乐舞蹈欣赏课的课件制作课题上,我选择的是安徽花鼓灯。

通过制作课件和课堂上的实践练习我根深一层次的了解了安徽花鼓灯这个民族舞蹈的文化!并喜欢上了中国的民族民间舞!喜欢上了那种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洒脱大方,诙谐幽默的舞蹈艺术风格,还有那淮河两岸人民纯朴、粗犷、开朗、乐观性格特征。

舞蹈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其特有的表现形式赋予其特殊的美感力量。

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也正是通过“舞”,并通过“舞”的继承和发展,“舞”出一个民族发展史。

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总能通过其传统民间歌舞的风格而留下印迹。

花鼓灯也不例外,它产生于劳动生活之中,流行于淮河流域,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通过查资料我了解了,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它有一段很传说,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

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

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
于安徽淮北地区。

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筋头武技;女角称‘兰花’,手执手帕扇子作舞。

表演形式主要有‘大场’、‘小场’两种:大场开始为鼓架子扛兰花出场,接着舞岔扇,最后是变换各种队行的大型集体舞;小场多是两三人表演的抢手帕、抢板凳等具有简单情节的舞蹈和歌舞小戏。

”其中“鼓架子”、“兰花”为花鼓灯主要角色。

灯舞组合乃花鼓灯的基本表演造型。

一,花鼓灯中的舞蹈艺术花鼓灯的的舞蹈动作具有独立性和组合性,从整体上说,可以分为个人单项动作,两人或两人以上配合动作。

花鼓灯的道具十分简洁明了,“鼓架子”一伞,“兰花”一扇一帕。

这些看似平常的道具经过花鼓灯艺人的表演处理,便具有了神奇无比的艺术魅力。

以颖上、凤台花鼓灯为例,“鼓架子”和“兰花”的表演异常丰富传神。

“鼓架子”的舞蹈动作有步法、打腿、身段、架子外,还有蛤蟆跳、蛇行、劈岔、蝎子倒爬墙、鱼大挺脊等近20余种。

“兰花”的舞蹈动作分步法、扇花、手巾花、身段四种,其中步法就有小起步、大起步、双环步、原颠步、十字步、上山步等30余种;身段有单跳转身、水中望月、闪身、耸肩、凤凰单展翅等多种。

“鼓架子”和“兰花”在合作表演时,具有很大的即兴性和灵活性,既有规定套路又留有即兴表演的余地,具体表演什么,时常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犹如一块神奇的魔方,变幻无穷而富有韵味。

也正因如此,长期以来,人们把花鼓灯表演称之为“玩灯”。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有许多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

过去玩灯的艺人多为贫苦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在花鼓灯中的一些舞蹈动作,其实就是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直接模仿,像簸簸箕、端针匾、单挎篮、手搭荫蓬、扑蝶、割麦花、踏车步等,因而这些动作一旦出手,极富亲和力,这就是花鼓灯为什么深受群众欢迎的原因之一。

特别是“兰花”使用的折扇和手绢,语汇十分丰富,仅持帕方法就有“满把扣”、“三指提”、“二指拎”、“一指挑”等多种;扇花的表演手法更是细腻无比,有“砍”、“抖”、“颠”、“扔”、“揉”、“挽”、“抛”、“遮”、“别”、“云”、“贴”、“翻”、“飘”等40余种。

这些实际都与妇女日常生活等密切相关,它们在经过了“兰花”扇子的表演后,使得日常生活中的一招一势,颇具有了艺术性和观赏性,进而成为了艺术。

二,花鼓灯中的锣鼓艺

在花鼓灯的表演中,丰富的锣鼓表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花鼓灯锣鼓主要分“下场锣鼓”和“曲牌锣鼓”两种。

“下场锣鼓”是运用于演出开始、演出中间的一种锣鼓表演,特征是以2/4拍为主,有时也插进一、二小节3/4拍。

由喘气锣、扒锣、加槌锣、闷锣、长趟锣与鸡叼米、老鸹洗澡、小收、中收、大收等众多锣鼓点子有机结合而成。

花鼓灯的锣鼓曲牌有《小五番》、《十八番》、《老三番》、《老十番》、《小十番》、《新十番》、《老四番》、《小四番》、《长流水》、《小放牛》、《八段锦》、《蛤蟆跳井》、《老鹰叨小鸡》等,演出时,各个打击乐在节奏上都有严格规定,除了狗狗锣外,锣、鼓、钹、镲不允许少打一下或多敲一槌。

这里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花鼓灯的曲牌锣鼓具有节奏鲜明、张弛有度的性格,此使人宛如置身于热烈欢快之中。

这使热烈欢快中又增加了几分紧张,花鼓灯锣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接下来表演后场小戏埋下伏笔。

因为花鼓灯的进一步扩展就是表演后场小戏———具有了戏剧表演的功能。

三, 花鼓灯中的音乐艺术花鼓灯虽然是以舞台为主,但是其中的音乐使用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若没有音乐做配合,单纯的舞蹈表演显然不具有很强的表现。

因此花鼓灯艺术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很注意借鉴民间音乐中的优秀成分,以增强花鼓灯艺术的整体表现力。

为花鼓灯舞蹈服务的民间歌曲称花鼓歌。

花鼓歌在花鼓灯中使用,最早是出于演出中短暂休息的需要,因此,花鼓歌在创作方式上是即兴编就曲调、歌词,一般都唱些当地的山歌小调,歌词句式长短不限,节奏舒缓,以清唱为主,演员不受任何限制可即兴发挥,在风格上追求嬉戏逗乐、诙谐,或叙事抒情,目的是起到休闲的作用,真正体现所谓“玩灯”。

“清音”调是小调,好听易学,四句一反复,艺人们时常根据需要依声填词,在经过了不断的丰富之后,成为花鼓灯的主要伴唱音乐。

花鼓灯音乐的创腔也和其他的姊妹艺术一样,将民间现成的民歌小调拿来为我所用,迄今已见有20余种民歌小调,为花鼓灯舞蹈伴唱。

由于花鼓灯艺术具有即兴自由的特点,故而其音乐也相应附和着舞蹈的表现有所变化,变拍子的使用是经常的现象,如2/
4、3/4拍相间的表现就是为锣鼓需要而特设,使舞蹈与花鼓歌演唱
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因此这种将现成民歌拿来为花鼓灯所用,是建立在遵循为花鼓灯艺术服务这个基础上的,再比如《慢赶牛》。

整曲除锣鼓点处使用了5/4拍节奏外,通曲都是4/4拍,但是演唱者为使这个传统民歌在演唱时与花鼓灯舞蹈配合默契,于是将“呐”、“嘛”、“哎”、“啊”等衬字镶嵌于句中或者句尾,必要时还根据需要添加像“什么就”、“的就”之类的说词。

音乐与舞蹈表演融为一体,韵味十足,使花鼓灯艺术的观赏性大为增强。

另外,花鼓灯还有一个与其他姊妹艺术不尽相同之处,即表演后场小戏。

所谓后场小戏是花鼓灯歌舞在演出中,安排在后面的节目———一些有情节的小戏(俗称“后场”)表演。

所用曲调称“小调”,它是艺人们在流动演出中,向当地人学唱后不断丰富发展而成,结构上较为严谨,多为一段体的小型民歌。

此外,在花鼓灯后场小调中,还有管弦之类的伴奏曲牌。

这些曲牌多源于民间的器乐曲,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用板胡、唢呐等民族乐器演奏,用于花鼓灯后场小戏中,使花鼓灯艺术在歌、舞、戏表现形式上更趋完善。

比如(慢游场)《肚里痛》花鼓灯的伴奏乐器十分丰富,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花鼓灯开始尝试用民族管弦乐器为花鼓灯音乐伴奏,从而一改花鼓灯音乐过去只使用锣鼓伴奏,向着以锣鼓伴奏与管弦伴奏结合进行托腔伴奏的方面发展。

民族乐器伴奏采用紧拉慢唱或紧拉慢跳。

音乐上这样处理是为了让演员在激烈的舞蹈中恢复体力,花鼓灯的音乐是丰富多彩的,而与花鼓歌音乐息息相关的题材内容也很相当广泛,主要有:一是玩灯歌;二是奉承歌;三是戏戒歌;四是情歌;五是反封建、反压迫歌;六是叙事、赞美歌。

总体上看,花鼓歌歌词语言质朴、意思明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生活性。

要说起对我对花鼓灯歌舞艺术的未来展望,我可以用我个人的获悉了解到多少年来人们通过视觉、听觉感受花鼓灯艺术的综合美,只要一听到锣鼓声、音乐声,那热烈奔放令人陶醉的舞蹈画面,便油然浮现于眼前,令人激动,甚至令人跃跃欲试。

花鼓灯已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深深扎根于沿淮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安徽花鼓灯艺术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加上艺术家们不懈努力,花鼓灯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如今的花鼓灯得
到广泛传播。

花鼓灯艺术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她已成为汉民族歌舞艺术中的重要一员。

面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创新培育好像花鼓灯这样的百花园中的奇葩。

我的理由是:首先,花鼓灯是纯民间歌舞,群众性、区域性、民族性较强,这方面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这是永保花鼓灯艺术具有浓郁芳香民族特色的根本。

同时借鉴国内国际大型广场艺术的表演经验,使传统的花鼓灯歌舞走出小型广场表演的羁绊,向着大型的广场艺术形式发展,使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震撼力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花鼓灯艺术在演出质量精益求精的同时,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强调个“玩”字。

她还应该与时俱进,在创作中深入生活、贴近生活,服务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反映时代巨变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她应具有“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化功能。

最后,花鼓灯艺术在表演上具有独特性,其传统功力非一日能成,因此,若使花鼓灯艺术可持续发展,注重培养花鼓灯后续人才是关键。

这里包括对传统的花鼓灯锣鼓音乐,与花鼓歌音乐相关的曲谱、曲牌进行有组织地抢救挖掘、整理、编排;着力培养一大批花鼓灯歌舞新手。

这样不仅能使花鼓灯艺术后继有人,而且还能使花鼓灯艺术发扬光大。

另外,花鼓灯艺术的音乐美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针对其花鼓歌作品不太丰富、音域狭窄、伴奏乐器相对单调等问题,可借鉴一些节奏感较强的民族音乐作品为花鼓灯音乐服务;当今节奏性较强的电声乐队也可尝试着用于花鼓灯伴奏;建立、健全正规的花鼓灯伴奏乐谱,使弦乐器与弹拨乐器在高中低音部有层次分明感。

总之,花鼓灯艺术只有在保持民族性特色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机盎然。

这就是我对花鼓灯的一些鄙薄之见!我相信花鼓灯一定会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永远立足于艺术之林!
第三篇:学年论文玩灯(花鼓灯)
浅析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河南新县玩灯
学生姓名:卢春明学号:20095141109 学院:音乐学院专业:音乐学
指导老师:蔡菲职称:助教
摘要:花鼓灯在新县俗称玩灯或玩狮子,其艺术形式多样。

主要
流行在淮河流域,历史悠久。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渐渐的忽视了传统的文化,是这一艺术瑰宝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花鼓灯艺术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在其中的音乐、舞蹈和表演上。

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其中的艺术表演和里面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历史地位;玩灯内容;舞蹈形式;鼓点节奏;歌词
Abstract: flower-drum lanterns in the county as a lion, play lamp or play its artistic diverse forms.Major epidemic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has a long history.But with the arrival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eople gradually ignor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art treasures facing extinction.Flower-drum lanterns with high artistic value,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music and dance in which and the performance.Mainly introduce one here in the performing arts and music style.Keywords: historical position, Play lamp content, Dance forms, Beat, Lyric
前言
曾有“千班锣鼓百班灯,村村都有花鼓灯”的鼎盛局面一去不复返。

花鼓灯作为研究我国民间歌舞艺术的“活化石”为什么会成为那天边美好的夕阳呢?其主要原因还是他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不知道创新,失去生存的土壤。

那么美好的花鼓灯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其实花鼓灯艺术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在其中的音乐、舞蹈和表演上。

一、花鼓灯的起源
“花鼓灯相传出于夏朝,真正有史可考源于宋代。

从古至今的千年风雨中,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是研究我国民间歌舞艺术的“活化石”。

曾有“千班锣鼓百班灯,村村都有花鼓灯”的鼎盛局面。

花鼓灯艺术是世界上单一语汇最多、最能以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民间舞蹈之一,以热烈、奔放、敏捷、灵巧、优美、细腻的艺术风格和舞蹈语言体系的丰富性系统性,成为汉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

其动作大多从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提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