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同步创新课堂生物优化方案苏教版必修3习题:阶段性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性检测(二)
1.下图表示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内的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
B.②处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③对神经递质的识别不具有专一性
D.④肯定是某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
解析:选A。
①为突触小泡,其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
②为突触前膜,该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
③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它对神经递质的识别具有特异性,C错误。
④为突触后膜,它可以是某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D错误。
2.很多人看恐怖电影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
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同时会消灭出汗、闭眼等反应。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此过程涉及到生物膜之间的融合和转化
B.心跳加速是激素作用的结果,没有反射弧参与
C.恐怖电影直接刺激神经中枢产生了上述现象
D.此过程涉及到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释放与识别
解析:选A。
神经调整中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涉及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A正确;看到恐怖电影发生上述反应时,首先是眼睛接受到刺激,然后在神经和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B、C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D错误。
3.如图
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
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头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差变化的曲线是()
解析:选D。
施加适宜的刺激,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先到达左电极接触点,再到达右电极接触点。
将电极均置于膜外,当兴奋传至左电极接触点时,其发生一次电位变化(从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为正电位),而右电极接触点电位未变化,表现为正电位,这时电流会从右电极流向左电极;当兴奋传至右电极接触点时,其也发生一次电位变化(从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为正电位),而左电极接触点已恢复为正电位,这时电流会从左电极流向右电极。
当两电极接触点发生电位变化时,两极之间电位差的确定值会先增大再减小,表现为波形曲线,而兴奋先后通过两电极接触点时,电流方向相反,反映两极电位差变化相对值的波形曲线则分布在横轴上下两侧,故D正确。
4.某人闲适地在乡间小道上闲逛,突然在不远处窜出一条大狗,狂叫着向他扑。
此人吓了一跳,马上满脸通红,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过程的调整方式包括()
A.神经调整B.体液调整
C.神经和体液调整D.激素调整
解析:选C。
依据题意,不远处窜出一条大狗,“此人吓了一跳”,此处消灭了明显的神经活动;“马上满脸通红”,是由于受到惊吓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有体液调整,所以这一生理过程的调整方式包括神经和体液调整。
5.摘除大白鼠的胰腺,将胰腺的一部分再植入大白鼠的皮下,该动物未消灭糖尿病的病状;一段时间后,将皮下的移植物(胰腺组织)除去,该大白鼠马上表现出血糖浓度上升,并消灭了糖尿病症状;随后注射肯定量的胰岛素,该大白鼠血糖水平恢复正常,且糖尿病症状消逝。
该试验不能说明() 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
B.胰岛素的产生与胰腺有关
C.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
D.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
解析:选C。
消灭血糖浓度上升和糖尿病症状后注射胰岛素血糖水平恢复正常,说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也能治疗糖尿病,故A、D正确。
将胰腺植入大鼠皮下不消灭糖尿病症状,除去后消灭血糖浓度上升,
说明胰岛素的产生与胰腺有关,故B正确。
依据本题无法说明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C错误。
6.如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整机制示意图。
对有关环节的理解正确的是()
A.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a和b同时作用于z,对z产生促进作用
C.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x、y的分泌功能
D.x、y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解析:选C。
图中x、y、z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a只能作用于y,不能作用于z;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x、y的分泌功能。
7.经争辩发觉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结构,其中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
图中甲、乙表示垂体的两个部分。
a~d表示物质,已知a为蛋白质类激素。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被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
B.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不变
C.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整作用为负反馈调整
D.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解析:选A。
依据题意可知,物质d为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后,同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的靶细胞结合,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取,所以说该激素在全身的血液中都存在,只不过特异性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A项错误;a为蛋白质类激素,饲喂状况下会被动物的消化酶分解而失去作用,因此物质c的含量不发生转变,B项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物质c为甲状腺激素,其分泌增多,可通过反馈调整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属于负反馈调整,C项正确;分析图中信息可知,结构乙为神经垂体,结构甲为腺垂体,甲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D项正确。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往往具有两重性。
如图为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作用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假如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在a~b之间,侧芽的浓度肯定小于b
B.假如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在a~b之间,侧芽的浓度肯定大于d
C.a~b与c~a浓度不同,促进生长的速度不同
D.O~b与b~d浓度不同,促进生长的速度不同
解析:选B。
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源源不断地向侧芽运输,导致顶芽生长素浓度小于侧芽生长素浓度,从而使顶芽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
所以,假如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在a~b之间,侧芽的浓度肯定大于d(抑制生长);a~b与c~a浓度不同,但对应点浓度促进生长的速度是相同的;O~b与b~d浓度不同,促进生长的速度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9.从如图所示的试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生长素能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上胚轴切段的顶端
解析:选A。
由图示试验过程可以看出,两组试验处理的差异是黄豆幼苗上胚轴切段是否有生长素(IAA)刺激,试验结果是受IAA刺激的上胚轴切段能够生长,对比组上胚轴切段不生长,因此,本试验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生长素(IAA)能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
1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大豆幼苗进行一段时间的单侧光照射后,幼苗会向光生长
B.生长素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C.赤霉素与生长素对促进植物细胞生长有相像的效应
D.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解析:选D。
由于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多,长得快,因此对大豆幼苗进行一段时间的单侧光照射后,幼苗会向光生长,A正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因此生长素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B正确;生长素与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具有协同效应,C正确;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也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D错误。
11.
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整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和C三种激素的名称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C的含量增加,则机体的产热量会________,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________。
(3)怀孕母亲缺碘时,C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整,使A和B的分泌量________,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________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反馈调整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C)。
(2)当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C)含量过多时,机体产热增加,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
(3)怀孕母亲缺碘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通过反馈调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脑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2)增加增加
(3)增加脑(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整该系统的工作(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2.如图表示反射弧及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在图1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
发生反射时,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________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________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Ach);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________,引起肌肉收缩。
(2)图2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状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____。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
(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缘由是在图1的__________结构中,即信号在图3中的传递不能由乙传到甲,其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______________。
图3中的乙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结构)。
(4)已知甲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乙兴奋,当完成一次传递后,该种物质马上被分解。
某种药物可以阻挡该种物质的分解,该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_______。
解析:(1)图1为反射弧示意图,①为感受器,③为传入神经,④为神经中枢,⑤为传出神经,②为效应器。
发生反射时,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神经递质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
(2)在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兴奋,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这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所以示意图中,兴奋部位是b,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3)图3所示为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即为图1中的⑥或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导的。
突触实现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乙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4)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从而失去作用,假如阻挡其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答案:(1)感受器传入突触小泡电位变化
(2)b局部电流
(3)⑥或突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相反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细胞体膜或树突膜(4)持续兴奋
13.科学家在争辩脱落酸的生理作用时,做了如下试验:取棉花幼苗植株一棵,剪去叶片留下叶柄(如下图所示),并在切口A、B处分别滴加不同的溶液,然后将全部处理的材料插在培育皿的湿砂中,24小时后,定期用镊子轻碰叶柄,观看叶柄是否脱落,并记录叶柄脱落时间。
(1)脱落酸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主要作用是________细胞分裂,促进________的年轻和脱落,在将要________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
(2)试验中需剪去幼苗上的叶片,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验中在图中A处滴加的是肯定浓度的________溶液,B处滴加________,两处滴加量要相等。
(4)试验进行4天后,观看发觉,在肯定外力作用下,叶柄脱落。
但改用乙烯利重复本试验时,发觉不需施加外力,叶柄可自然脱落。
这说明在促进植物器官(叶片)脱落方面,乙烯的作用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脱落酸的作用。
(5)试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细胞年轻(即保绿)作用,而乙烯则能加速叶片的年轻。
若要设计试验证明这一结论,则至少需要设置________组试验。
(6)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除受激素调整和环境因子的影响外,在根本上是________________在肯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解析:(1)脱落酸合成于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其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年轻和脱落,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
(2)试验为了争辩脱落酸的生理作用,就要避开幼叶产生的激素影响脱落酸,需剪去幼苗上的叶片。
(3)试验为了争辩脱落酸的生理作用,脱落酸就是本试验的变量,再依据试验结果,A处叶柄脱落,所以在图中A处滴加的是肯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B处滴加的是具有对比作用的蒸馏水,且两处滴加量要相等。
(4)试验结果显示滴加脱落酸的,需在肯定外力作用下,叶柄脱落。
而改用乙烯利,发觉不需施加外力,叶柄可自然脱落。
这说明在促进植物器官(叶片)脱落方面,乙烯的作用大于脱落酸的作用。
(5)细胞分裂素有延缓细胞年轻(即保绿)作用,而乙烯则能加速叶片的年轻。
若要设计试验证明这一结论,则至少需要设置三组试验,一组滴加细胞分裂素,一组滴加乙烯,还有一组滴加等量蒸馏水作为对比。
(6)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除受激素调整和环境因子的影响外,还受遗传物质的影响,即在根本上是基因(或遗传物质)在肯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1)抑制叶和果实脱落(2)幼叶产生的植物激素能影响脱落酸的作用(3)脱落酸溶液蒸馏水(4)大于(5)三(6)基因(或遗传物质)
14.请用有关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整的相关学问,回答下列问题:
Ⅰ.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整、体液调整和免疫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请结合图解回答下列问题:(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A→垂体→B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整)
(1)图中A、B、C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脑皮层直接对A发生作用属于__________调整,垂体通过②对B发生作用属于________调整;当③分泌过多时,对A和垂体起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作用。
(3)长期焦虑和紧急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请依据图解分析缘由________。
Ⅱ.现代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成为人类健康“缄默的杀手”,其病因较多。
请依据以下内容回答问题:
(4)为验证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整过程中的作用,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症状的变化为观看指标,则对正常小鼠注射肯定剂量的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挨次是先注射________,后注射________。
(5)糖尿病患者往往胰岛素分泌不足,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______发生障碍,表现出高血糖和尿糖等症状。
(6)某些糖尿病患者是在感染了某病毒后患病的。
分析得知:胰岛B细胞上的一些物质分子结构与病毒上的________分子结构相像,在机体细胞免疫中产生的____________对胰岛B细胞进行攻击,致其受损进而导致分泌的胰岛素削减,此种糖尿病属于______________病。
解析:(1)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由于A→垂体→B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整,因此A为下丘脑,B为甲状腺;由于C能产生抗体,因此C为浆细胞。
(2)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联系为神经调整,而垂体与甲状腺的作用通过促甲状腺激素,属于体液调整;图中的③为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起抑制作用,这叫做反馈调整。
(3)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期焦虑和紧急会造成T细胞活性降低,D释放淋巴因子削减,因此免疫功能降低。
(4)验证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整过程中的作用,需要对正常小鼠注射肯定剂量的胰岛素导致小鼠消灭低血糖症状,然后注射肯定量的葡萄糖,消灭低血糖症状消逝,即可证明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5)胰岛素分泌不足,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发生障碍,可以表现出高血糖和尿糖等症状。
(6)胰岛B细胞上的一些物质分子结构与病毒上的抗原分子结构相像,会发生自身免疫病,即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对胰岛B细胞进行攻击,引发糖尿病。
答案:(1)下丘脑甲状腺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
(2)神经体液(或激素)抑制
(3)焦虑、紧急引起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后,淋巴因子产生削减,影响了特异性免疫
(4)胰岛素葡萄糖
(5)摄取、利用和储存
(6)抗原效应T细胞自身免疫。